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黛玉之死
2019/01/22 12:17
瀏覽592
迴響0
推薦24
引用0

黛玉之死

作者: 正氣歌聲
  黛玉之死是《紅樓夢》中最為重大的事件。
  然而,一直以來,黛玉到底是怎麼死的,由於沒能找到以後的文本,一直是眾說紛紜。程高的通行本的黛玉之死是一個明顯的二流言情小說的情節,雖然也曾一度賺取了不少人的眼淚,但既然知道了《紅樓夢》的本質上是一部隱寫歷史的“史書”,這樣的劇情當然是荒謬絕倫了,是完全不符合《紅樓夢》的原旨的,可能續書者故意想把《紅樓夢》引向二流世情小說的方向吧。
  劉心武先生不僅在“百家講壇”上開講了紅樓夢,還給《紅樓夢》寫了續書,在劉先生的續書中,黛玉是沉湖而亡。

  (黛玉之死是全書最為重要的事件。)
  這顯然也是不符合《紅樓夢》的主旨的。因為《紅樓夢》對水是很反感的,因為“清”屬水。而黛玉也明確表示出對“水”的厭惡之情,這是在第二十三回之中。
  “黛玉葬花”是《紅樓夢》全書中最美的一個情節。然而,許多讀者只知道黛玉在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 埋香塚飛燕泣殘紅”中的葬花,殊不知“葬花”這一重要情節在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豔曲警芳心”這一回中已經上演過一次了。在《紅樓夢》中,任何一件重要的事情,都會有預演和伏筆。
  在第二十三回中是這樣寫的:
  回來只見地下還有許多,寶玉正踟躕間,只聽背後有人說道:“你在這裡作什麼?”寶玉一回頭,卻是林黛玉來了,肩上擔著花鋤,鋤上掛著花囊,手內拿著花帚。寶玉笑道:“好,好,來把這個花掃起來,撂在那水裡。我才撂了好些在那裡呢。”林黛玉道:“撂在水裡不好。你看這裡的水乾淨,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髒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糟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個花塚,如今把他掃了,裝在這絹袋裡,拿土埋上,日久不過隨土化了,豈不乾淨。”
  寶玉提議要將花扔進水裡,黛玉明確表示反對,認為“有人家的地方髒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糟塌了”。黛玉是這樣的厭惡水,既然如此,她又怎麼會選擇劉心武先生所說的“沉湖自盡”呢?
  那麼黛玉究竟是怎麼死的呢?
  其實作者早就交代出來了。首先,是和黛玉的病情有關。
  在第三回黛玉進賈府那回中,賈母問起黛玉的病情,說道:“正好,我這裡正配丸藥呢。叫他們多配一料就是了。”甲戌本的側批是“為後菖菱伏脈”,也即是指為後面賈菖和賈菱給黛玉施加虎狼藥埋下伏筆!
  在《癸酉本石頭記》第九十七回“鴛鴦女譖語泄天機 絳珠仙淚盡拋全生”中,賈家最後被流寇攻陷,賈菖、賈菱則在給黛玉服用的藥中動了手腳,導致黛玉因為病體沉重而無法逃脫,而這也是她走上了絕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第五十一回裡有一段“胡庸醫亂用虎狼藥”的故事,胡庸醫為晴雯胡亂下藥,差點把晴雯給害死!而晴雯是黛玉的副本(“晴有林風”),在晴雯身上遇到的事情,在黛玉身上也是必然會發生的。這也是在影射後回黛玉被人下了“虎狼之藥”的情節;在前幾回中還有黛玉兩次藉故叫人棒打賈菖、賈菱的內容,也是為這裡鋪墊,我們看到為了本回這個情節作者居然事先埋下了這麼多伏筆!

  (黛玉的病情讓賈菖和賈菱有機可乘,下“虎狼藥”)
  其次,從黛玉的判詞和圖冊上來看,黛玉只能是最終選擇上吊自盡。
  黛玉和寶釵在“金陵十二釵正冊”中是並列的,兩人合用一個判詞、合用一個圖冊。關於二人的圖冊和判詞是這樣的:
  只見頭一頁上便畫著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詞,道是:
  可歎停機德,堪歎詠絮才,
  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和“玉帶林中掛”即是黛玉之死!“兩株枯木”即是黛玉的姓氏“林”,“木上懸著一圍玉帶”即是一個“朱”字,而黛玉是“絳株草”,心是紅色的,即是“朱”。而“玉帶林中掛”則是再明顯不過了,即是指上吊!
  再次,黛玉上吊而死在前面早就有過讖語!
  《紅樓夢》的一個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各人的命運一般都由各人自己親口講述出來,絕對不會有例外。
  比如金釧兒之死。在第三十回中,金釧兒對寶玉說道,“你忙什麼!‘金簪子掉在井裡頭,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而我們知道,金釧兒的最終命運就是投井自殺!果然是一語成讖!
  那麼黛玉的命運呢?其實早就由黛玉親口講出來了!
  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鵑情辭試忙玉 慈姨媽愛語慰癡顰”中,書上是這樣寫的:
  黛玉一聽此言,李媽媽乃是經過的老嫗,說不中用了,可知必不中用。哇的一聲,將腹中之藥一概嗆出,抖腸搜肺,熾胃扇肝的痛聲大嗽了幾陣,一時面紅髮亂,目腫筋浮,喘的抬不起頭來。紫鵑忙上來捶背,黛玉伏枕喘息半晌,推紫鵑道:“你不用捶,你竟拿繩子來勒死我是正經!”
  這裡已經是十分明顯了,黛玉最終的結果是“拿繩子來勒死我”。在“癸石”,這裡也有一條批語:

“此言不假,伏後文短命。”
  而通過前面筆者的論述,黛玉是影射崇禎皇帝的,其冤殺林紅玉(小紅)也即是影射崇禎皇帝冤殺袁崇煥。
  黛玉竟然是賈府最終淪亡的最主要的負責人,真真是令人唏噓不已!
  黛玉臨死之前,將當年寶玉贈送給她的兩塊手帕放到了上吊的槐樹旁邊的柳樹洞裡。而這裡的槐樹又在不經意是點明了黛玉就是影射崇禎皇帝,因為崇禎帝也是在一棵槐樹下上吊自盡的!
  而這兩塊手帕也為寶玉和寶釵最終找到黛玉,為其收屍埋下伏筆,而這個故事也是有著十分重要的寓意的。
  在乾隆年間,有一位叫“富察明義”的人寫了《題紅樓夢絕句二十首》,成為紅學史上極為重要的研究資料。在這二十首詩中有幾首揭示出來的情節明顯與“程高本”所續的通行本的完全不同,所以紅學界一致認為富察明義讀到了原本《石頭記》八十回以後的內容。
  在關於黛玉結局的詩中有這樣兩句:“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讖成真自不知。”(第十八絕)

  
  (《葬花吟》伏黛玉之死)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指黛玉在第二十七回所作的的《葬花吟》即是她最終結局的讖語!這也即是說,黛玉之死應該跟《葬花吟》中的描寫能完全對應上才行!
  那麼,黛玉之死是否真的如同《葬花吟》裡面所講的那樣呢?筆者下回將為你詳細講述。

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讖成真自不知

  上次筆者說到黛玉在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 埋香塚飛燕泣殘紅”所作的《葬花吟》是黛玉之死的讖語,這首堪稱《紅樓夢》中最美麗、最重要的一首詩十分完美地寫出了黛玉的命運。

  (葬花吟是紅樓夢中最美最重要的一首詩。)
  在二十七回《葬花吟》的地方,甲戌本的側批是這樣的:
  余讀《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悽楚感慨,令人身世兩忘,舉筆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寶玉,何能下筆?即字字雙圈,批詞通仙,料難遂顰兒之意。俟看過玉兄後文再批。”噫嘻!阻余者想亦《石頭記》來的?故停筆以待。
  批者也是感慨萬千,不能下筆。由此可知,這首詩真的令人十分感傷。那麼這首詩,是否真如“富察明義”所說的那樣“似讖成真自不知”呢?
  我們先看《葬花吟》中的這樣幾句: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這段詩句中透露出來的資訊很明顯,那就是黛玉早死,這個應該毫無疑問。
  我們再來看看黛玉死於何時: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這幾句詩中出現了許多關於時間的節點“春暮”“春殘”“春盡”,意思都一樣。古人以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季春也即春天的最後一個月,和“春暮”“春殘”“春盡”是一個意思。而在《癸酉本石頭記》中,黛玉死於三月十九(即崇禎皇帝殉國那天),時間點上完全對應得上。
  最令人觸目驚心的應該是這一句: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三月香巢”這一句很是讓人費解,許多人不明白黛玉一個小女孩,怎麼會和什麼“三月香巢”聯繫到了一起,以至於土默熱老師以為黛玉的原型是明末清初之際的名妓柳如是,《紅樓夢》是以她和陳子龍同居的故事為藍本寫成的。原因就是陳子龍寫過一首《春日早起》的詩:
  獨起憑欄對曉風, 滿溪春水小橋東。

    始知昨夜紅樓夢, 身在桃花萬樹中。
  這首詩裡面提到了“紅樓夢”,於是土默熱老師就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紅樓夢》書名的來歷。這當然是牽強附會、捕風捉影。關於柳如是和陳子龍的故事,筆者會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詳談,在此略過不提。
  其實只要想到《葬花吟》是讖詩,是講以後發生的故事,就不會有這樣的誤會了。這裡的“三月香巢”實際上是指她和寶玉經過重重磨難,兩人的婚事定下來了。在第二十七回的那對“玉色蝴蝶”終於“將欲過河”了!

  
  (寶玉和黛玉這對“玉色蝴蝶”終於衝破重重阻力,“將欲過河”了。)
  然而就在賈府準備籌辦兩人婚事的時候,賈家出了變故!元春被殺、賈家被抄、賈政被賈環所弑、賈家眾主子被發配充軍……而更為致命的是,賈府竟然被賊寇和“戎羌”輪番佔領,黛玉自己也死於非命,這裡的“梁間燕子”應該是指“強梁”,而“燕”則應該指“燕京人”,即從北方來的人。他們破壞了二玉的婚事,擄走了寶玉,逼迫黛玉上吊自盡,在賈府裡大砍大殺,真可謂是“太無情”!
  黛玉死後,屍骨長期暴露在外,無人為其收屍,所以這才有了下面的句子: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掊淨土掩風流。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在前面的文章中,筆者和大家說起過襲人和晴雯兩位大丫嬛。襲人和寶玉“初試雲雨情”,而晴雯雖然也和寶玉打打鬧鬧,然而兩人自始至終都是清清白白的,晴雯到死也都是清白之身。而晴雯是黛玉的副本,黛玉也必然如是。寶玉和黛玉只是在籌備婚事,並沒有最終同房。
  而在“富察明義”的《題紅樓夢》組詩第十七首是這樣寫的:“錦衣公子茁蘭芽,紅粉佳人未破瓜。”這裡的“紅粉佳人”即是指黛玉。許多人誤以為是寶釵,其實並不是,後面筆者也將就這個問題和大家討論。
  因為黛玉仍是處女,所以才有下面的句子: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上節說過,黛玉對水是十分的厭惡的,認為“有人家的地方髒的臭的混倒”,所以認為掉到水裡去是“汙淖陷渠溝”,也隱約透露出作者對“清”的厭惡之情。
  整首《葬花吟》最難解、被人誤會得最深的還應該數這兩句: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許多人認為,這是講黛玉在賈府的艱難的處境的,就像風刀霜劍一樣。這其實也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不知道《葬花吟》是一首讖詩,是講述以後發生的事情的。黛玉在賈府中儼然就是一個主子,自由自在,一直是寶玉妻子的最佳人選,也得到了賈母和王夫人的認可,並不存在任何人迫害她的例子。
  那麼這裡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究竟是指什麼呢?
  聯想到第一回甄士隱的“好了歌”解中的一句“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甲戌本的側批是“黛玉、晴雯一干人”,再聯繫到“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這裡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其實是指黛玉死後一年,其屍體經達各種“風刀霜劍嚴相逼”,已經變成了一具白骨!直到此時,寶玉才發現了她的屍骨,並為之收葬!
  到了這裡,我們也終於明白了第五回黛玉的判詞中的那幅畫中的“兩株枯木”的寓意,“枯木”自然就是指黛玉未能及時被安葬而變成了枯骨!而“玉帶林中掛”又是指黛玉上吊而死,而前面我說過,“木上懸著一圍玉帶”是指“朱”字,判詞中既提到了“兩株枯木”,也就是“雙木為林”,上吊而亡最後變成白骨的“林黛玉”,又暗示了上吊而亡的姓“朱”的崇禎皇帝“朱由檢”,短短幾句居然把黛玉和崇禎皇帝兩個人的死都寫進去了!真的是令人拍案叫絕!這裡的黛玉之死居然與《葬花吟》和第五回的判詞居然如此契合,令人拍案叫絕!而這也為我們最終解決了困惑人們三百多年黛玉之死的謎團!
  《葬花吟》表面上看是黛玉在傷春,好像是一種矯揉造作的行為藝術,而實際上卻是作者為祭奠明清之際中的反清戰爭中為國捐軀的英烈的意味!這裡的“花魂”,跟“冷月葬花魂”中的“花魂”都是指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在第二十七回裡介紹黛玉葬花發生在農曆四月二十六日芒種節這一天,而當年清軍在揚州屠城也即是在農曆四月二十六日這一天!(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
  在《葬花吟》也為了紀念這個事件,在書中特意寫道:“花神退位,須要餞行”!

  前面我們說過,《紅樓夢》中的任何一個重大的事件都會有伏筆,“黛玉之死”也不會例外,在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編懷古詩 胡庸醫亂用虎狼藥”中,第十首《梅花觀懷古》即是講黛玉之死的:
  不在梅邊在柳邊,個中誰拾畫嬋娟。
  團圓莫憶春香到,一別西風又一年。
  “不在梅邊在柳邊”說明黛玉死在了柳樹旁邊,和“癸石”的情節是完全對應得上的。
  寶玉被賈環擄走後,再次和黛玉相見之時,已經是一年之後了,然而見到的是卻是其“屍骨”!天下還有比這更殘忍的事情嗎?
  第七十六回中,寶玉為晴雯所寫的誄文只不過是為寶玉為黛玉所寫誄文的一個預演。寶玉為晴雯所寫的誄文已經足夠讓人心碎了,而為黛玉所寫的誄文更是讓人肝腸寸斷,在這篇誄文中,寶玉也將黛玉所作的《葬花吟》嵌了進去:
  維干戈寥落之年,霜淒風緊之月,悲豔傷紅之日,怡紅院落魄公子含悲灑淚,唏噓考答蒼茫高天,感懷觸緒,長歌當哭,嗟悼亡妻。思及奠祭之所非祠非堂,僅荒渚野隴,衰蓬枯草,怎不悲恨盈腑,憤怨塞胸?然一無香燭佳酩,二無樂奏拜毯,三無果品臘豬,四無陪祭獻帛,僅拔茅以茹,折柳插槐而已,終不免愧悔嗟泣,無可如何至矣!思及當初妹妹所作:“天盡頭,何處有香丘”語,而今竟成讖言,濁玉淚亦殆盡,思慕感悼,豈有另備奠儀?淒惻哀痛,恨無瑤台仙藥。然情真意切,足表誠心,望妹妹泉下息怨體諒。吾今實乃瞻前不能顧後,唯有以虔誠癡心感我知音。又記卿詩曰:“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字字句句,似沾淚血。
  寶玉這篇誄文實在太長,這裡就不再引述。雖然只是“試評本”,離最終定稿的前八十回差距甚遠,然而這篇誄文比起第七十六回寶玉為晴雯所寫的誄文更為感人至深。由此可見,作者對黛玉之死是何等的痛惜!而實際上,黛玉也是作者傾注了全部的情感、著力描寫的一個人物,因為其影射著崇禎皇帝。痛惜黛玉之死,也即是痛惜崇禎皇帝之死,痛惜大明江山淪亡!
  許多人都說,“癸石”是偽作,是現代人寫出來的。然而,裡面的這些古詩文水準之高、和作品契合得天衣無縫,這樣的水準就連如今中國古文水準最高的人也是絕對寫不出來的!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政治
自訂分類:歷史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