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薩長同盟的真相
2018/11/04 00:31
瀏覽1,262
迴響0
推薦5
引用0
薩長同盟的真相
作者: 加州清光“薩長同盟”的締結直接導致了德川幕府的滅亡。而促成這具有重大意義的同盟的人,按照通說是土佐的阪本龍馬。
在當時,薩摩藩和長州藩都是各自擁有強大勢力的雄藩,薩摩推行公武合體、勤皇佐幕,長州信奉的則是南朝理論松陰思想,立場上兩藩處於對立狀態。再加上“八月十八日的政變”之時,薩摩藩和會津藩在御門前聯手逼退長州,元治元年(1864)七月十九日,燒掉京都市內2/3的“禁門之變”中,還是薩摩的西鄉隆盛與擔任京都守護職的會津藩主松平容保及諸藩聯成一線,將舉兵造反的長州反動派一舉殲滅。經過這兩個大事件後,長州與薩摩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他們將薩摩和會津並稱為“薩賊會奸”,把這四個字寫在鞋底上天天踩來踩去。“薩”在前,“會”在後,這說明薩摩比會津更加可惡。這樣的兩個大仇家,他們之間的矛盾要如何化解?當時連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這樣的英傑都想不出解決的辦法,阪本龍馬一個脫藩的浪人竟然想出來了。
一連串事件過後幕府權威雖由天上墜到地下,但將軍手中仍然緊握著日本1/4的領土,統治著全國260多個大名,幕府仍然是日本實質上的支配者。長州藩初代藩主毛利輝元在關原合戰之後被德川家康陰了一道,被命令減封、蜇居,因此長州人跟德川幕府又是宿敵,他們打的是個羅圈架。但光憑一個失勢的長州藩想要推翻幕府比登天還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其跟薩摩這種雄藩強強聯手,再加上外國勢力(共濟會)的暗助,才能將這種不可能完成的大業變為可能。
但是這個構想真的是阪本龍馬想出來的麼?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格洛佛曾說過的話:
“我為日本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摧毀了擋在薩、長和帕庫斯(英國公使)中間的障礙。這是我最大的功績。”
日本人眼中的“不可能”,外國人看來卻沒什麼不可能,也就是所謂的旁觀者清。在格洛佛眼中日本諸藩的恩怨都是日本人自己的問題,他沒有興趣介入這種紛爭,只知道為達目的應該互相利用,這做為一個在日本靠賣武器狠賺了幾百萬美元的格洛佛來說,是再合理不過的商業理念。
答案已經很明顯了,“薩長同盟”基於格洛佛的建言,龍馬只不過是負責跑腿,將格洛佛的指令忠實傳達下去而已。
雖然站在格洛佛背後的是Rothschild家族,但他說“你們合體吧!”薩、長就會乖乖聽話說道“好吧我同意”嗎?僅僅因為長州需要武器、薩摩需要大米,雙方擁有對方沒有的東西,他們就能夠摒棄前嫌嗎?這也是正史中一個很不自然的地方。這件事上我們需要深挖歷史,如果沒有讓雙方都認可、接受的共同利益,跟仇敵合作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前面提到薩摩推行的是公武合體、勤皇佐幕,長州信奉的則是南朝理論、松陰思想,看起來好像風馬牛不相及,實際上二者之間的思想卻有共通的地方——“勤皇、南朝”。
薩摩藩的西鄉隆盛,其實是南朝後醍醐天皇的大忠臣——熊本菊池一族的後人。西鄉的家族是菊池氏的支族,代代以“隆”字為名。他本人在流放奄美大島時的變名便是“菊池源吾”,這說明他本人清楚自己的祖上是出自哪裡。因此對於西鄉來說,“勤皇”勤的是南皇,日本皇族的正統應該是南朝。這一點就與企圖光復南朝江山的長州人不謀而合,也是促成同盟的根本原因。而明治天皇在後期與西鄉隆盛的親暱也說明他知道西鄉是南朝忠臣後裔,菊池家效忠南朝直至最後一刻,西鄉作為其子孫而得到明治天皇的特別關注也是情理中事。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