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條佛規(三) 活佛師尊慈訓
■出告反面
一、天有天律,人有規矩,無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春去夏來,夏近秋到,秋過
冬臨,冬至春回,一定規律,故人豈可一去不反面,故出門必告於長,回
必稟於上,才有圓滿之交代,乃是人生之規律,是理之部分也,故出告反
面,乃人倫大道上不可缺少之一部分。
二、出告反面有如「孝」字,為人子出不告於親,反不告於親,被父母擔心掛慮
則失孝,「悌」者為人後,出入不告則失悌,忠者為人臣出入不告則失
忠,為人下出入不告長則失信,則失禮,則失義,則失廉,則失恥何謂
也,人生之事,失信怎能言義,無義怎可談廉,廉不能談,則無恥也。故
修道應重理守矩,出門進入應相告,方能獲得圓滿交代。
三、天造宇寰必有其意,天生人體必有所任,人生下世,佛子乘願下凡,應做佛
事,渡盡九六,返回原鄉,此出有告,反必有面,方是佛子至大之出告反
面。
四、孔夫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此於修道而言,則云吾人既知
有 皇 則不可遠遊,遠遊是離道之義,因為道與 同在,不遠遊則與道同
在之義,如是遠遊,則必有方,此乃下凡之「遠遊」,「有方」是廣渡眾
之方也。
■不亂系統
一、真理獨一無二,不可好高騖遠,貪心著相,以致入旁門,混亂了系統,斷了
師尊師母所傳之金線大道。
二、守住清規,方免失足,倘若不遵清規,隨意修道,樹高立頂招風,登得高跌
得愈重,若能照真理步步進,則朝夕可保安然。
三、七二假祖師,三六假弓長,出來考道,各顯各人神通本領,引人入殼,以假
亂真,以邪亂正,修道者須防備,勿讓邪魔侵入,尤以壇主人才,為邪魔所
注目的最明顯目標,乘你不慎而至,若見左道之人來訪,閉門謝客,勿為其
言語所感動,否則隨便聽其言語,一一信從,自然惑亂了大道正統體系,自
絕於金線,性命難以保全,自廢萬八偉業,墜落地獄。
四、考道在選聖賢,信心未定便入牢籠,若是認道真確,心志堅定,就能日日精
進,達到功滿果就的境界。
■愛惜公物
一、人間以物質而謂,故曰物質世界,物質以稀為貴,以多為賤,形成世間之醜
陋與高尚,一切之鬥爭多從物質而起。老子曰:「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
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因有貴於貨,而起惜私棄公之心,此皆非人之
本來天心也,故「愛惜公物」,乃修道當中不可輕視之條目。
二、為人不可自私缺乏公德之心,何況修道者。對於公物之愛惜,應視如己有,
保養其美才是愛惜公物,若是泯滅公德心,隨意破壞公物,不能得以完整珍
惜謢愛,何能達到真實修行之徑,如此者是自私自利之作為,豈可談及修道。
三、愛惜公物之道,本乃天性之美德,如對於公物,不加珍惜,棄公重私,隨意
讓其毀壞,則積小過成大過,自墜深淵也。
■活潑應事
一、活潑應事乃是處事敏捷,不留後遺缺點也,此皆以智慧而出之精益辦事也,
辦道之事,皆以此才能圓滿而不缺也。
二、修道者,應須提足精神,精益求精,應付諸事敏捷,絕無敷衍了事,如修道
之過程中,若遇挫折或考魔之事,應貫集精神,風雨無阻,活活潑潑應付,
絕不動搖分心,應知該做即做,各負其責,做得盡善盡美,若是遇事困難即
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不振,不能克服困難,不能活潑做到圓滿,即應事無方,
不能謂之活潑應事也。
三、現白陽修道,修道者在家修行,事務持煩且多,如無活潑應付者,修道即不
能圓融達到目的也。
四、活潑應事之道,本乃自性所發之智慧,不經造作而能合於此道者,才是真正
活潑應事。
五、道隨機而應萬變,辦道亦須隨機而應萬變法,方合天理之流行。
■謹言慎行
一、謹言者口語小心,言滿天下無口過;慎行者品德注意,行滿天下無怨惡也,
修道之士,口不擇言,身無擇行,成何修道。
二、修道皆知,禍從口出,言多必失,故宜口心清淨,無由之言絕勿輕易說出,
不吉利之言亦不輕易出口,惹厄災之害,亦勿輕易說出,妨害他人之言絕勿
說出,不實之言,粗語惡口,違法違紀,污言,非人之言絕勿說出,天機不
談,國家機密不說,出口成章,言出是理,則是謹言也。
三、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品德,不做非理事,不起非理念,不去非理地,奉公守
法,則是慎行也。
四、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
敬,雖州里行乎哉?」故行必篤敬,方能取信於人,故曰言顧行,行顧言,
絕勿輕於此,則道立矣。
五、修道之事,言善利人,合於口德;言不善害人,則失於口德。行於道利人合
於德,行不善害人則失身德。絕不可謗道,或品行不慎,毀及大道名譽,故
修道者須謹言慎行,切勿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