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奏的貝多芬弦樂四重奏OP.131,
是最近常聽、也越聽越喜歡的一張CD,
說起來它是擁有多年,卻被冷落的一個演奏;
一來貝多芬的曲子多到聽不完,就算聽他的室內樂,
也會先聽他的鋼琴三重奏大公OP.97等等.......
至於弦樂四重奏,能找到資料的曲目,
從“第一號拉茲莫夫斯基”OP.59-1, OP.74~豎琴 , OP.75~莊嚴,
再到OP.130~OP.132~OP.135,
論名氣,這張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OP.131,
是雷射唱片“名曲名片500”評介中,被跳過的~應是遺珠之憾吧?
再說,最喜歡的指揮自然是德國人 Carlos Kleiber 卡洛斯 克萊巴,
美國人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 排第幾嗎?
雖然喜歡他的音樂劇“西城故事”,聽過他指揮的“藍色狂想曲”,
但抱歉,好像還不在關注的範圍之內呢........
這次因為寫卡拉絲,在她傳記讀到他被瑪麗亞視為假想“情敵”,
又見他,執導她的歌劇,居然敢刪她的戲,後來還得到她的認同與諒解,
覺得這人很有意思,好像應該多認識一下他?
於是去找他指揮的作品,就找到這張很少聽,也完全沒有印象的CD;
然後,聽著聽著,很自然就愛上這首冷門的曲子了!
1935年進入哈佛大學,學習作曲,1939年畢業,
之後進入費城柯蒂斯音樂學院學習指揮,
1941年擔任波士頓交響樂團的助理指揮;
1943年臨時代替生病的指揮,其中有三首是難曲中的難曲,
《唐吉軻德、舒曼的曼佛雷德序曲,華格納的紐倫堡的名歌手序曲》
因而大獲成功,從此在樂壇展露頭角.........
那時,他其實已經有許多自己的創作了,
包括:第一號交響曲“耶利米”、芭蕾舞劇“自由想像”、音樂劇“夜生活”等。
自1943年開始,他就頻頻受邀擔任紐約愛樂的客席指揮,
在1958年,他升任為音樂總監,
成為第一位獲得國際級樂團指揮殊榮的美國土生土長的指揮家。
他在任12年,開創了紐約愛樂的黃金年代,
還得了“桂冠指揮家”的稱號,
從此也確立了他國際一流指揮家的地位。
期間,他和紐約愛樂拍攝了一系列的電視節目“年輕人的音樂會”,
在美國對年輕族群推廣古典音樂,可說有極大的貢獻........
1969年,他自紐約愛樂退休,後半生便轉往歐洲發展,
原本打算多花點時間在作曲上,但事與願違,
他多數時間都在與歐洲知名的樂團合作巡演........
尤其與維也納愛樂維持了長期的良好合作關係,
他們在DG留下許多經典的錄音,貝多芬弦樂四重奏OP.131,就是其一
維也納愛樂還曾頒給他“榮譽副同志”的殊榮。
伯恩斯坦指揮的曲目範圍很廣,
從巴洛克到現代各家都有涉獵,尤其是浪漫派的作品;
其中又以同屬猶太裔的指揮兼作曲家馬勒的曲子最得心應手。
馬勒起初一直未被視為一線作曲家,到了20世紀後半葉,他的音樂才漸漸被認同;
而這功勞簿上,一定不能不記上伯恩斯坦一筆!
因為在伯恩斯坦大力推廣之前,
馬勒最為人知的,也就是“第一號交響曲巨人”,
或是因為被電影“魂斷威尼斯”用來配樂“第五號交響曲”吧;
但是,伯恩斯坦運用他個人在媒體的魅力,
凡是能用到馬勒音樂的時機,他都能充分把握,大力推廣......
像在美國參議員羅伯特甘迺迪的追悼彌撒上,
他指揮紐約愛樂演奏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的慢板,
以莊嚴肅穆的手法處理,讓所有望彌撒的人產生共鳴,
進而對馬勒作品的旋律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
又如,他在甘迺迪中心開幕式上,
他指揮演奏了馬勒的第八號交響曲“千人”第一樂章,
還請來當時美國頂尖的歌劇演唱家擔綱,
舞台用燦爛光輝有如天門大開的歡欣場面處理,
讓現場觀眾與電視機前的觀眾,見識到馬勒音樂的雷霆萬鈞之勢,........
從此以後,馬勒的曲子,不再是音樂會的票房毒藥,甚至成為票房的保證;
對樂迷來說,“馬勒全集”也是收藏的必備基本曲目了。
1918.8.25~1990.10.14 享年72歲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