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度有涯日記:「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域外篇》
2025/07/23 05:07
瀏覽118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Excerpt:《度有涯日記:「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域外篇》
書名:度有涯日記:「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域外篇
作者:王鼎鈞
出版社:爾雅
出版日期:2012/09
「王鼎均回憶錄四部曲」的出版,讓鼎公再次攀上高峰。可是到美國已三十六年的鼎公,在其回憶錄中卻沒有給「美國時期」一個位置,隱地說:「如今有了這部《度有涯日記》,『回憶錄四部曲』有了餘唱,增加了整體性的結構,對讀者而言,讀後也有了更完整的感受……讀完《度有涯日記》,像一條龍,連接起來了『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
【Excerpt】
〈海角也有四月天〉(一九九六年四月)
一日(星期二,微雨)
經過市場,見一小販擺攤賣日記簿,忽然想到光陰,隨手買了三本,打算寫三年日記。希望上天再給我三年時間,讓我寫完回憶錄。
讀到政論家南方朔引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諾克的話:「保留自己感覺和情感的歷史,等於活了兩次,過去將會追回,而未來也潛藏其中。」善哉!
必須力戒酬酢,強迫自己坐在書桌旁邊,遠離沙發和彈簧床,不看電視。沙發和彈簧床都是很壞的發明,常使作家不能殺死時間而被時間殺死。
我向來不寫日記,老伴歐見我破例,覺得奇怪。但是她立刻轉了念頭,問:「你會在日記裡寫我嗎?」如果答案是「否」,她當然失望,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她又可能不放心,以「置若罔聞」了之。
今爲愚人節,未受愚,亦無對象可愚。
〈當花信風吹過〉(一九九六年五月)
八日(星期三,晴)
到葉醫師家參加茶會,主人說,「閑談莫論人非」,建議每人朗誦文學作品中的警句雋語以佐飲。我引基督教內流傳的名言:「改變那不能接受的,接受那不能改變的」。第二次輪到我,我引禪僧一偈:「早知燈是火,飯熟已多時」。有人問我甚麼意思,我不能答,只是覺得意味無窮。
主人希望多從白話文學中取材,第三次輪到我時,我想起張曉風的「愛你應該愛的人,是婚姻;愛你不應該愛的人,是愛情」。座中有人懷疑此語並非出於曉風,我問何以見得,他說張教授是基督徒,正發起「真愛運動」,要求青年「婚前沒有性行為,婚後沒有婚外情」,運動中的口號和所傳作品中的名句不能疊合。
白話文學中的名句似乎比較少,也比較難以記誦,餘人所舉皆不堪一記,爲之怏怏。
……
〈水流過,星月留下〉(一九九六年八月)
三十日(星期五)
忽然發現,所謂感恩是有層次的。試以買到一本好書為例:
有人感謝書店不感謝出版者,
有人感謝出版者不感謝作者,
有人感謝作者不感謝文字,
有人感謝文字不感謝歷代用字者,
有人感謝歷代用字者不感謝造字者,
有人感謝造字者不感謝天地自然,
有人感謝天地自然不感謝書店、出版者、作者、用字者和造字者。
回想起來,我是由感謝書局開始,隨著年齢閱歷和宗教信仰增長,一步一步到感謝天地自然,並且對書店,作者,出版者,用字者和造字者戀戀不捨。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組織來展示我的生命的成長,也可以成為一本書。
〈我非魚,子非我〉(一九九六年九月)
二日(星期一,晴)
今日感悟:
朋友如樹葉,隨時生,隨時落。
老朋友如觀葉植物,不開花也不落葉。
留住朋友:得意之友留到失意,少壯之友留到老年,生前之友留到死後。
十一日(星期三)
「富貴如浮雲」?我的感覺是富貴如雷雨,貧賤如浮雲。
延長一下:富貴如吃糖,貧賤如吃藥;富貴如睡一晚,貧賤如摔一跤;富貴如綵排,貧賤如清唱,富貴如水彩,貧賤如素描。
二十日(星期五,晴)
文友們要我談談王藍的長篇小說《藍與黑》,此書一九五八年台灣出版,五十多年以後還有許多人想談論它,不容易。
回想《藍與黑》初版,由王藍自己成立的紅藍出版社印行,問世之前,我有幸看到校稿,提供意見,出版後我寫過讀後感。那時我是個充滿幻想的文藝青年。一九七七年版權移轉到純文學出版社,我又寫了書評,那時我是個有宏觀眼光的報社主筆。現在我是個老人了,平靜的池水,溫和的夕陽。
文學閱讀是兩種人生經驗的對話,讀者和作者。面對《藍與黑》初版,我說過:「抗戰已遠,碧血猶溫,《藍與黑》重新喚起人們出生入死的壯烈和犧牲奮發的傳奇,虎虎生風。」我如此讚歎了書中的青年人:「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精神,對危險與功利視而不見,把現實和夢幻合而爲一。」
後來面對純文學版,我稱道這本小說的宏偉:「由抗戰將要發生到大陸業已撤守,它的描寫由巨室到軍營,由舞場到山坳,由斗室對泣到舉國若狂,由溫情到殘殺,由亡國奴到勝利者,由黨國元老到引車賣漿者流。」我說:「這部小說表現了小說家對那個「埋葬了一世人又造就了一世人的時代」之觀察與了解,在曲折隱微和眾說紛紜中提供証詞,以纏綿悱惻的海誓山盟作骨架,建構作者心目中的社會史。」
《藍與黑》長期暢銷,拍成電影和電視連續劇,也都叫座。有人以「王藍藍與黑大紅大紫」爲上聯徵求下聯,至今沒有結果。有人說他模仿《紅樓夢》,王藍頗感委屈,我會爲他辯解,後世作家以古典作品爲原型,進行創作,乃是文學發展的正常現象,和模仿有很大的區別。
台灣五十年代的主流之作,評論家稱爲「反共文學」,那時國民政府的最高決策是強烈反共,於是有人認爲「反共文學」是國民黨的化妝品。其實這些小說對國民政府的作爲有尖銳的批評,試看陳紀瀅在他的《賈雲兒前傳》裡,暴露了特務機構羅纖無辜,姜貴在他的《旋風》裡刻畫了地主階級的腐化,《藍與黑》以大量篇幅記述抗戰勝利了,國民政府接收淪陷區犯下種種惡行。那時連雷震的《自由中國半月刊》也還沒出現這樣的文章。後來司馬桑敦的《野馬傳》更是借著女主角絕望中的悲憤作出這樣的結論:共產黨,國民黨,都是壞蛋,沒一個好東西!
王藍的《藍與黑》大約在一九五五年開始寫作,先在一家月刊上連載,一九五八年出版單行本。大體言之,那時「反共文學」維護的是善良農民的品性,如田原;江湖人物的義氣,如司馬中原:青年的熱情,如王藍。他們把這些放在中國共產黨的對立面,可以說,戰後台灣在小說中批判國民黨,他們著墨最早。
王藍一九四九年到台灣,年僅二十七歲,他是國民黨重點培植的對象之一。《藍與黑》一書流露了他的文學天性,國民黨看出他有獨立觀察的能力並作出表述的勇氣,難以成爲馴服的工具,王藍從此文壇得意,政壇失意。後來的司馬桑敦與他相同,司馬雖然和國民黨有深厚的淵源,一路行來也有堅苦卓絕的毅力,但是國民黨看出他在溫文爾雅後面的一顆心仍是一匹野馬,他只有以新聞記者終其身。新聞記者吃的是英雄飯,廉頗老矣,雖有創業宏圖,因緣不足。可以說,王藍、司馬桑敦都「爲藝術而犧牲」。
〈理還亂,欲斷還連〉(一九九七年二月)
十二日(星期三,晴)
讀書,見德人利希滕伯格如此說「書」:
「世上幾乎沒有比書更奇特的產品了!由不理解它的人印刷它,由不理解它的人銷售它,由不理解它的人批評它閱讀它,甚至連寫它的人也不理解它。」
今天讀吾魯學人王世舜寄來的《莊子譯注》,感慨莊子有些話實在難懂,想到那個德國人的幽默。例如莊子:「言無言,終身言,未嘗不言。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莊子自己知道他說了些甚麼話嗎?難爲了王世舜先生也能註個清楚、譯個明白。
有時,古書在流傳中有脫落訛誤,學者也能就那些不通的文句說出一套道理來,到考據家將原典糾正補足以後,我們才發現今世「讀者」的聰明超過古聖先賢。
〈尋金記:山中多白雲〉(一九九七年三月)
十六日(星期日)
有人問成為作家需要甚麼條件,我說:「喜歡寫」。
不能單是喜歡想,喜歡說,「寫」要成爲癖好。不寫,手癢、心虛、氣弱。
他一旦手中無筆,如賭徒無牌,酒徒無杯,殺手無槍刀,寂寞悲涼,惶惶無所之。
他遠離沙發、床墊、電視機。
不論簡體、繁體,官話、方言,只要坐下去,越寫越高興,只要寫出來,越看越可愛。於是一個作家誕生矣。
十八日(星期二)
參加詩人酬酢,想到文學四大體裁的作者們,詩人間情誼最篤,劇人次之,小說散文的作家真如一盤散沙矣。
書名:度有涯日記:「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域外篇
作者:王鼎鈞
出版社:爾雅
出版日期:2012/09
「王鼎均回憶錄四部曲」的出版,讓鼎公再次攀上高峰。可是到美國已三十六年的鼎公,在其回憶錄中卻沒有給「美國時期」一個位置,隱地說:「如今有了這部《度有涯日記》,『回憶錄四部曲』有了餘唱,增加了整體性的結構,對讀者而言,讀後也有了更完整的感受……讀完《度有涯日記》,像一條龍,連接起來了『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
【Excerpt】
〈海角也有四月天〉(一九九六年四月)
一日(星期二,微雨)
經過市場,見一小販擺攤賣日記簿,忽然想到光陰,隨手買了三本,打算寫三年日記。希望上天再給我三年時間,讓我寫完回憶錄。
讀到政論家南方朔引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諾克的話:「保留自己感覺和情感的歷史,等於活了兩次,過去將會追回,而未來也潛藏其中。」善哉!
必須力戒酬酢,強迫自己坐在書桌旁邊,遠離沙發和彈簧床,不看電視。沙發和彈簧床都是很壞的發明,常使作家不能殺死時間而被時間殺死。
我向來不寫日記,老伴歐見我破例,覺得奇怪。但是她立刻轉了念頭,問:「你會在日記裡寫我嗎?」如果答案是「否」,她當然失望,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她又可能不放心,以「置若罔聞」了之。
今爲愚人節,未受愚,亦無對象可愚。
〈當花信風吹過〉(一九九六年五月)
八日(星期三,晴)
到葉醫師家參加茶會,主人說,「閑談莫論人非」,建議每人朗誦文學作品中的警句雋語以佐飲。我引基督教內流傳的名言:「改變那不能接受的,接受那不能改變的」。第二次輪到我,我引禪僧一偈:「早知燈是火,飯熟已多時」。有人問我甚麼意思,我不能答,只是覺得意味無窮。
主人希望多從白話文學中取材,第三次輪到我時,我想起張曉風的「愛你應該愛的人,是婚姻;愛你不應該愛的人,是愛情」。座中有人懷疑此語並非出於曉風,我問何以見得,他說張教授是基督徒,正發起「真愛運動」,要求青年「婚前沒有性行為,婚後沒有婚外情」,運動中的口號和所傳作品中的名句不能疊合。
白話文學中的名句似乎比較少,也比較難以記誦,餘人所舉皆不堪一記,爲之怏怏。
……
〈水流過,星月留下〉(一九九六年八月)
三十日(星期五)
忽然發現,所謂感恩是有層次的。試以買到一本好書為例:
有人感謝書店不感謝出版者,
有人感謝出版者不感謝作者,
有人感謝作者不感謝文字,
有人感謝文字不感謝歷代用字者,
有人感謝歷代用字者不感謝造字者,
有人感謝造字者不感謝天地自然,
有人感謝天地自然不感謝書店、出版者、作者、用字者和造字者。
回想起來,我是由感謝書局開始,隨著年齢閱歷和宗教信仰增長,一步一步到感謝天地自然,並且對書店,作者,出版者,用字者和造字者戀戀不捨。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組織來展示我的生命的成長,也可以成為一本書。
〈我非魚,子非我〉(一九九六年九月)
二日(星期一,晴)
今日感悟:
朋友如樹葉,隨時生,隨時落。
老朋友如觀葉植物,不開花也不落葉。
留住朋友:得意之友留到失意,少壯之友留到老年,生前之友留到死後。
十一日(星期三)
「富貴如浮雲」?我的感覺是富貴如雷雨,貧賤如浮雲。
延長一下:富貴如吃糖,貧賤如吃藥;富貴如睡一晚,貧賤如摔一跤;富貴如綵排,貧賤如清唱,富貴如水彩,貧賤如素描。
二十日(星期五,晴)
文友們要我談談王藍的長篇小說《藍與黑》,此書一九五八年台灣出版,五十多年以後還有許多人想談論它,不容易。
回想《藍與黑》初版,由王藍自己成立的紅藍出版社印行,問世之前,我有幸看到校稿,提供意見,出版後我寫過讀後感。那時我是個充滿幻想的文藝青年。一九七七年版權移轉到純文學出版社,我又寫了書評,那時我是個有宏觀眼光的報社主筆。現在我是個老人了,平靜的池水,溫和的夕陽。
文學閱讀是兩種人生經驗的對話,讀者和作者。面對《藍與黑》初版,我說過:「抗戰已遠,碧血猶溫,《藍與黑》重新喚起人們出生入死的壯烈和犧牲奮發的傳奇,虎虎生風。」我如此讚歎了書中的青年人:「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精神,對危險與功利視而不見,把現實和夢幻合而爲一。」
後來面對純文學版,我稱道這本小說的宏偉:「由抗戰將要發生到大陸業已撤守,它的描寫由巨室到軍營,由舞場到山坳,由斗室對泣到舉國若狂,由溫情到殘殺,由亡國奴到勝利者,由黨國元老到引車賣漿者流。」我說:「這部小說表現了小說家對那個「埋葬了一世人又造就了一世人的時代」之觀察與了解,在曲折隱微和眾說紛紜中提供証詞,以纏綿悱惻的海誓山盟作骨架,建構作者心目中的社會史。」
《藍與黑》長期暢銷,拍成電影和電視連續劇,也都叫座。有人以「王藍藍與黑大紅大紫」爲上聯徵求下聯,至今沒有結果。有人說他模仿《紅樓夢》,王藍頗感委屈,我會爲他辯解,後世作家以古典作品爲原型,進行創作,乃是文學發展的正常現象,和模仿有很大的區別。
台灣五十年代的主流之作,評論家稱爲「反共文學」,那時國民政府的最高決策是強烈反共,於是有人認爲「反共文學」是國民黨的化妝品。其實這些小說對國民政府的作爲有尖銳的批評,試看陳紀瀅在他的《賈雲兒前傳》裡,暴露了特務機構羅纖無辜,姜貴在他的《旋風》裡刻畫了地主階級的腐化,《藍與黑》以大量篇幅記述抗戰勝利了,國民政府接收淪陷區犯下種種惡行。那時連雷震的《自由中國半月刊》也還沒出現這樣的文章。後來司馬桑敦的《野馬傳》更是借著女主角絕望中的悲憤作出這樣的結論:共產黨,國民黨,都是壞蛋,沒一個好東西!
王藍的《藍與黑》大約在一九五五年開始寫作,先在一家月刊上連載,一九五八年出版單行本。大體言之,那時「反共文學」維護的是善良農民的品性,如田原;江湖人物的義氣,如司馬中原:青年的熱情,如王藍。他們把這些放在中國共產黨的對立面,可以說,戰後台灣在小說中批判國民黨,他們著墨最早。
王藍一九四九年到台灣,年僅二十七歲,他是國民黨重點培植的對象之一。《藍與黑》一書流露了他的文學天性,國民黨看出他有獨立觀察的能力並作出表述的勇氣,難以成爲馴服的工具,王藍從此文壇得意,政壇失意。後來的司馬桑敦與他相同,司馬雖然和國民黨有深厚的淵源,一路行來也有堅苦卓絕的毅力,但是國民黨看出他在溫文爾雅後面的一顆心仍是一匹野馬,他只有以新聞記者終其身。新聞記者吃的是英雄飯,廉頗老矣,雖有創業宏圖,因緣不足。可以說,王藍、司馬桑敦都「爲藝術而犧牲」。
〈理還亂,欲斷還連〉(一九九七年二月)
十二日(星期三,晴)
讀書,見德人利希滕伯格如此說「書」:
「世上幾乎沒有比書更奇特的產品了!由不理解它的人印刷它,由不理解它的人銷售它,由不理解它的人批評它閱讀它,甚至連寫它的人也不理解它。」
今天讀吾魯學人王世舜寄來的《莊子譯注》,感慨莊子有些話實在難懂,想到那個德國人的幽默。例如莊子:「言無言,終身言,未嘗不言。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莊子自己知道他說了些甚麼話嗎?難爲了王世舜先生也能註個清楚、譯個明白。
有時,古書在流傳中有脫落訛誤,學者也能就那些不通的文句說出一套道理來,到考據家將原典糾正補足以後,我們才發現今世「讀者」的聰明超過古聖先賢。
〈尋金記:山中多白雲〉(一九九七年三月)
十六日(星期日)
有人問成為作家需要甚麼條件,我說:「喜歡寫」。
不能單是喜歡想,喜歡說,「寫」要成爲癖好。不寫,手癢、心虛、氣弱。
他一旦手中無筆,如賭徒無牌,酒徒無杯,殺手無槍刀,寂寞悲涼,惶惶無所之。
他遠離沙發、床墊、電視機。
不論簡體、繁體,官話、方言,只要坐下去,越寫越高興,只要寫出來,越看越可愛。於是一個作家誕生矣。
十八日(星期二)
參加詩人酬酢,想到文學四大體裁的作者們,詩人間情誼最篤,劇人次之,小說散文的作家真如一盤散沙矣。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