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地方賊的《走進老地方的時光機:台灣巷弄祕境的前世今生》
2025/07/09 05:50
瀏覽87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Excerpt:地方賊的《走進老地方的時光機:台灣巷弄祕境的前世今生》
書名:走進老地方的時光機:台灣巷弄祕境的前世今生
作者:地方賊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25/01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11403
內容簡介
在地方賊的筆下,我們可以描繪出這些地區曾經繁榮的面貌,以及它們如何順應時代的改變,在不斷變遷中保持其獨特的歷史與文化韻味。通過他對這些地方的探索和記錄,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台灣的歷史,感受那段時光中人們的生活與情感。
作者簡介
地方賊
從漫遊者開始,到台大城鄉所累積的經驗,讓我與地方間開始建立關係。對自己的文字沒有很大的自信,但觀察和議題敏銳度相當夠,喜歡神經病式思考,正在習慣自己跌宕的情緒。從小就被否定習慣,而不是往自己想走的方向走,是最大的遺憾。
夢想跟小時候依然一樣,是成為一名唱跳歌手。
【Excerpt】
〈基隆:躲藏——不安的情緒,需要數座防空洞〉
有段時間,我常來往基隆與台北。隧道盡頭,那一抹藍,慢慢與我縮小距離,直到我看到,這座依賴著山的城市。每棟建築都緊緊挨著,深信自己與海也是這種關係。所以我不介意,需要躲在大業隧道一下子;也不介意,出去後淋的是傾盆大雨。
這種浪漫幻想,在某天突然戛然而止。出大業隧道後,我的呼吸更顯急促,腦袋無法思考,只能順著交流道往下。在海洋廣場,我大力吸氣。那抹藍,不再是溫柔的,他把我壓到深海裡。我,無法呼吸。
「那些訪談的東西不重要,不一定要把他的故事放進書裡。」他嚴厲地說。每次刪掉覺得重要的情感段落,我會譴責自己一次。這不是割捨,而是排除。背棄自己價值底下完成的書寫,我還是無法苟同。直到現在,依然不敢承認,自己寫過那些文字。同時,也害怕起基隆這座城市。
有些地方,不是想去就能去的。
這並非疫情期間,身體隔離的狀態,而是打從心底對一個地方恐懼。這是創傷症候群嗎?如果是,我是不是太過膽怯了?看了不少心理學影片,都告訴我要轉念。轉念有這麼簡單嗎?我練習瑜伽、正念,看看有什麼方式能召喚過去的自己。在無效多次後,也就放棄。
有時候不是無法換個心境,而是視野就偏執在那,像極了不小心沾到衣服上的口香糖,難以拔開。我不確定,是討厭地方,還是討厭自己。於是我決定再給自己一次機會,試著抵抗這樣的恐懼。
再次搭上前往基隆的國光號。隧道後的藍,灰濛濛的,與周圍潮溼的建築沆瀣一氣。不知道為什麼,相同的症狀又再次發生,為了排解黯然的情緒,我走了從未走過的路,沒有任何方向與目的。以為好奇會讓我好過些,一陣冷空氣,把基隆的溼氣凝結成,我瞬間迸發的淚水。
超商裡,我顫抖著,撥了不確定會接通的電話。電話那頭的基隆人沒有多問,「你在哪裡?我現在去找你。」沒有問原因,真誠感受到他的關心。這樣的溫暖,不知道和基隆人愛喝咖啡的關係是否有關。
基隆人喝咖啡的歷史,與他特殊的地理位置在這交會有關。從日治時期開始就引進咖啡文化,冷戰時期美軍的駐軍,更是帶來了風潮,居民在咖啡中,尋求認同與釋放。對我來說,一杯咖啡,溫暖了慣於氣候溼冷的基隆人;而他們再將手捧的温度,撫慰不安的情緒。
咖啡,是他們的防空洞。
……
【基隆的原住民保留地】
而在東岸,另一個選擇躲藏的聚落,是從台東、花蓮遷移至基隆的都市原住民課題。
我是因為金曲原住民歌手獎得主舞思愛的巡迴演唱會,排除了其他大城市,而選擇基隆沙灣歷史文化園區所推出全新的展演空間「B’IN LIVE SPACE-KEELUNG」中演出,為此感到好奇,才知道基隆有一定比例的阿美族人。前段時間火紅的影集《八尺門的辯護人》,更是把族群間的關係演繹得淋漓盡致。
戰後初期,居住在東海岸的阿美族人,聽聞基隆正濱漁港有登船捕魚的賺錢機會,一個拉一個,在正濱漁港周邊搭建家屋,形成基隆唯一的原住民保留地。
初期族人是居住在正濱漁港周邊,如和平島内的阿拉寶灣部落(Alapawan),以及其對面的山頭的八尺門奇浩部落(Kihaw),是基隆市唯一的原住民保留地。民國七〇年代,漁業開始蕭條,不少原鄉人北上在建築業打拚,這些早一步習慣北部生活的阿美族人,也跟著換了工作。族人經濟條件穩定後,便開始在周邊社區置產,形成新興的都會原住民部落。
我穿越八尺門隧道,亮不起來的照明燈,與一旁的海濱國宅共享著寂寞。聽見家戶裡傳來的阿美語,我雖然不懂,卻因為曾在東海岸駐村的經驗感到親切。遊人還在正濱漁港旁的咖啡廳抉擇,我已在基隆阿美族部落找到能躲藏的地方。國宅外頭。有住民用籠爐烤著火。我想起,那年隻身前往伊朗,飄著雪的凌晨,掃地工人用肢體語言邀請上前取暖。冬天的基隆,原來跟伊朗一樣冷,我緩步向前,想求一絲溫暖。
隧道、防空洞與國宅前的火給了我安全感。我突然想起那間在二樓的「金豆咖啡」,那時參與老闆與基隆地方人的討論間,體會了咖啡中蘊含對地方的情感,那是我另一種能感到溫暖的方式。只是,時間讓我忘了。
〈苗栗頭份、竹南:有無——可有可無,共度虛無〉
書寫地方,或說成為一名部落客,轉變了我的生活方式。當中,我最有感的是與人關係的改變。我不是一個很會拒絕的人,甚至有點強迫。每一位邀請我到某個地方走走、去看某場展覽、甚至去聽音樂會的朋友,我都將他視為禮物,而沒有拒絕。沒有不代表我都欣然同意,我學不會拒絕才是真的可惡。
可惡到偶爾因為行程卡到,要趕場,我可能遲到,甚至直接取消邀約。可惡到我因為情緒不好,不太習慣那個環境,就開始逃避。我曾經思考為什麼會這樣,或許是害怕被討厭、害怕彼此不舒服,卻造成雙方皆輸的局面。最後的反撲,可想而知,我變得恍恍惚惚,甚至覺得自己在這個領域可有可無,於是繼續獨行,甚至想要放棄。
於是,我仍舊被資本主義的價值觀框著,生活的美好在其運作下,只能是幻想,而被傷得體無完膚。我不確定,過去我這麼喜歡去「廢棄」的老地方,究竟是真心嚮往,還是試圖與殘缺和邊緣逼近。我要求的只是真實而已,為了自己突如其來的感觸,一時糊塗,成為令人討厭的信徒。
對即將逝去的駱駝,綠洲可有可無;對沙漠化的綠洲,水源可有可無。一切是如此環環相扣。對社會所設下的任何規制,我們所受的傷,相較來說,是這麼的可有可無。就連反撲,都顯得乏力。如果我能成為力挽狂瀾的獅子,而不是吞吞吐吐的駱駝,一切就能改變。
〈台中市區:觀眾——主動打壓,被動撻伐〉
……
【天外天戲院,後火車站的最後見證】
滿難想像台中後火車站(東區)過去曾是台灣省城所在;現在的大魯閣新時代廣場,過去曾是監工省城建造的吳鸞旂公館,公館於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拆除。在輕工業環伺的環境下,天外天戲院可說是吳家在台中後火車站最後的見證,也是東區難得留下的戲院建築,卻仍因城市發展而岌岌可危。
昭和八年(一九三三),吳子瑜出資十五萬改建自家劇場,並由台灣總督府技師齋藤辰次郎設計。三年後,竣工啟用,並命名為「天外天劇場」。劇場有三層樓的空間,可容納六百三十席觀眾,偌大的空間還設置了食堂、咖啡廳、跳舞場與茶店,為當時台灣規模最大的民營歐式戲院。只能說當時的吳子瑜,若穿越到現代,應該可以把天外天活化成另外一間大魯閣吧!
二戰時,台灣總督府與吳家協商,將吳公館部分廂房與戲院的部分空間,做為台灣總督府台中農林專門學校(今國立中興大學)的臨時學生宿舍。戰後,戲院只開業一年,便因票房不佳虧損而宣告停業。後來出售給王博,改名「國際大戲院」,最後因台中激烈的戲院市場競爭,於民國五十三年(一九六四)全面結束營業。
而後,劇場建物轉做太源冷凍廠(泰源冷凍廠)經營之用,也曾轉做鴿舍與釣蝦場經營。雖然戲院建築因此有些改變,但更服膺於當時後站黑手工業的地景。關於天外天的保存運動,則是從二〇一四到二〇二一年,長達七年之久。
或許七年之癢這件事是真的,我只能說當時的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合作演了一齣戲,明面裡在關懷,背地裡在耍壞。最後的結果,背棄了台中的歷史紋理,及保存團體的訴求。還記得那年的那天,路過台中後火車站時,看見怪手將一扇門高高舉起,再將其重重摔落在後方的廢物堆裡。
有誰會想在高聲稱讚後,再被人賞一巴掌呢?即使是,也沒有人會想活得這麼卑微。在我的眼裡,只能將無奈藏起,靜靜的看著他們成為最優雅的殘骸。每次看到這種場景,就想上前去問:「是否可以將這塊送我?」即使只是,將他框起來,送給自己,掛在牆壁,繼續坐在觀眾席上嘆息。
〈花蓮、台東:隨風——放過自己,自由來去〉
……
啊!是風,把我帶到了北迴歸線以北的豐濱。同樣的海,卻有著更為蜿蜒的地勢,忽高忽低,映照著我心情的患得患失。耳朵經過的風對我小聲細語「那只是一點小失誤,何不把他當作禮物呢?」。在貓公部落做一個輪傘草杯墊,從不斷重複勞作中,有得有失,心存感激,也許我找該放過自己。
在邊界的靜浦部落,有一座必須靠膠筏才能上岸的小島。島嶼的名字在各政權下有自己的脈絡,清代時的芝舞蘭、泗波蘭、薛波瀾。日治時期,出現了「辨天島」之名,與十九世紀日本航海家辦天町文助的奇幻之旅有關。
戰後,出現的「獅球嶼」則是早期外省官員給他的稱呼,畢竟阿美族沒有獅子的印象。當地人則稱呼他為Lokot,描述這座島歷經風雨都不動搖的堅毅不屈狀態。而現在則稱為奚卜蘭島。
看著眼前的孤島,偶爾才有膠筏停靠上岸,我似乎無法維持這樣的狀態。買了部落唯一的「佳佳早餐」。我在發呆亭等待著日出。阿洛的那首〈Faliaw〉在我耳邊輕聲呢喃「Kati kati kati kora fali 」。
我若能幻化成風,能自由來去,也許就不會一直攤在兩點一線。也不用尋思著路徑,想著我到底是誰、我從哪裡來、我歸屬於哪裡。只要內心平靜,風和就會日麗,隨風所欲,一切終將有頭緒。
我是,Fali。
書名:走進老地方的時光機:台灣巷弄祕境的前世今生
作者:地方賊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25/01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11403
內容簡介
在地方賊的筆下,我們可以描繪出這些地區曾經繁榮的面貌,以及它們如何順應時代的改變,在不斷變遷中保持其獨特的歷史與文化韻味。通過他對這些地方的探索和記錄,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台灣的歷史,感受那段時光中人們的生活與情感。
作者簡介
地方賊
從漫遊者開始,到台大城鄉所累積的經驗,讓我與地方間開始建立關係。對自己的文字沒有很大的自信,但觀察和議題敏銳度相當夠,喜歡神經病式思考,正在習慣自己跌宕的情緒。從小就被否定習慣,而不是往自己想走的方向走,是最大的遺憾。
夢想跟小時候依然一樣,是成為一名唱跳歌手。
【Excerpt】
〈基隆:躲藏——不安的情緒,需要數座防空洞〉
有段時間,我常來往基隆與台北。隧道盡頭,那一抹藍,慢慢與我縮小距離,直到我看到,這座依賴著山的城市。每棟建築都緊緊挨著,深信自己與海也是這種關係。所以我不介意,需要躲在大業隧道一下子;也不介意,出去後淋的是傾盆大雨。
這種浪漫幻想,在某天突然戛然而止。出大業隧道後,我的呼吸更顯急促,腦袋無法思考,只能順著交流道往下。在海洋廣場,我大力吸氣。那抹藍,不再是溫柔的,他把我壓到深海裡。我,無法呼吸。
「那些訪談的東西不重要,不一定要把他的故事放進書裡。」他嚴厲地說。每次刪掉覺得重要的情感段落,我會譴責自己一次。這不是割捨,而是排除。背棄自己價值底下完成的書寫,我還是無法苟同。直到現在,依然不敢承認,自己寫過那些文字。同時,也害怕起基隆這座城市。
有些地方,不是想去就能去的。
這並非疫情期間,身體隔離的狀態,而是打從心底對一個地方恐懼。這是創傷症候群嗎?如果是,我是不是太過膽怯了?看了不少心理學影片,都告訴我要轉念。轉念有這麼簡單嗎?我練習瑜伽、正念,看看有什麼方式能召喚過去的自己。在無效多次後,也就放棄。
有時候不是無法換個心境,而是視野就偏執在那,像極了不小心沾到衣服上的口香糖,難以拔開。我不確定,是討厭地方,還是討厭自己。於是我決定再給自己一次機會,試著抵抗這樣的恐懼。
再次搭上前往基隆的國光號。隧道後的藍,灰濛濛的,與周圍潮溼的建築沆瀣一氣。不知道為什麼,相同的症狀又再次發生,為了排解黯然的情緒,我走了從未走過的路,沒有任何方向與目的。以為好奇會讓我好過些,一陣冷空氣,把基隆的溼氣凝結成,我瞬間迸發的淚水。
超商裡,我顫抖著,撥了不確定會接通的電話。電話那頭的基隆人沒有多問,「你在哪裡?我現在去找你。」沒有問原因,真誠感受到他的關心。這樣的溫暖,不知道和基隆人愛喝咖啡的關係是否有關。
基隆人喝咖啡的歷史,與他特殊的地理位置在這交會有關。從日治時期開始就引進咖啡文化,冷戰時期美軍的駐軍,更是帶來了風潮,居民在咖啡中,尋求認同與釋放。對我來說,一杯咖啡,溫暖了慣於氣候溼冷的基隆人;而他們再將手捧的温度,撫慰不安的情緒。
咖啡,是他們的防空洞。
……
【基隆的原住民保留地】
而在東岸,另一個選擇躲藏的聚落,是從台東、花蓮遷移至基隆的都市原住民課題。
我是因為金曲原住民歌手獎得主舞思愛的巡迴演唱會,排除了其他大城市,而選擇基隆沙灣歷史文化園區所推出全新的展演空間「B’IN LIVE SPACE-KEELUNG」中演出,為此感到好奇,才知道基隆有一定比例的阿美族人。前段時間火紅的影集《八尺門的辯護人》,更是把族群間的關係演繹得淋漓盡致。
戰後初期,居住在東海岸的阿美族人,聽聞基隆正濱漁港有登船捕魚的賺錢機會,一個拉一個,在正濱漁港周邊搭建家屋,形成基隆唯一的原住民保留地。
初期族人是居住在正濱漁港周邊,如和平島内的阿拉寶灣部落(Alapawan),以及其對面的山頭的八尺門奇浩部落(Kihaw),是基隆市唯一的原住民保留地。民國七〇年代,漁業開始蕭條,不少原鄉人北上在建築業打拚,這些早一步習慣北部生活的阿美族人,也跟著換了工作。族人經濟條件穩定後,便開始在周邊社區置產,形成新興的都會原住民部落。
我穿越八尺門隧道,亮不起來的照明燈,與一旁的海濱國宅共享著寂寞。聽見家戶裡傳來的阿美語,我雖然不懂,卻因為曾在東海岸駐村的經驗感到親切。遊人還在正濱漁港旁的咖啡廳抉擇,我已在基隆阿美族部落找到能躲藏的地方。國宅外頭。有住民用籠爐烤著火。我想起,那年隻身前往伊朗,飄著雪的凌晨,掃地工人用肢體語言邀請上前取暖。冬天的基隆,原來跟伊朗一樣冷,我緩步向前,想求一絲溫暖。
隧道、防空洞與國宅前的火給了我安全感。我突然想起那間在二樓的「金豆咖啡」,那時參與老闆與基隆地方人的討論間,體會了咖啡中蘊含對地方的情感,那是我另一種能感到溫暖的方式。只是,時間讓我忘了。
〈苗栗頭份、竹南:有無——可有可無,共度虛無〉
書寫地方,或說成為一名部落客,轉變了我的生活方式。當中,我最有感的是與人關係的改變。我不是一個很會拒絕的人,甚至有點強迫。每一位邀請我到某個地方走走、去看某場展覽、甚至去聽音樂會的朋友,我都將他視為禮物,而沒有拒絕。沒有不代表我都欣然同意,我學不會拒絕才是真的可惡。
可惡到偶爾因為行程卡到,要趕場,我可能遲到,甚至直接取消邀約。可惡到我因為情緒不好,不太習慣那個環境,就開始逃避。我曾經思考為什麼會這樣,或許是害怕被討厭、害怕彼此不舒服,卻造成雙方皆輸的局面。最後的反撲,可想而知,我變得恍恍惚惚,甚至覺得自己在這個領域可有可無,於是繼續獨行,甚至想要放棄。
於是,我仍舊被資本主義的價值觀框著,生活的美好在其運作下,只能是幻想,而被傷得體無完膚。我不確定,過去我這麼喜歡去「廢棄」的老地方,究竟是真心嚮往,還是試圖與殘缺和邊緣逼近。我要求的只是真實而已,為了自己突如其來的感觸,一時糊塗,成為令人討厭的信徒。
對即將逝去的駱駝,綠洲可有可無;對沙漠化的綠洲,水源可有可無。一切是如此環環相扣。對社會所設下的任何規制,我們所受的傷,相較來說,是這麼的可有可無。就連反撲,都顯得乏力。如果我能成為力挽狂瀾的獅子,而不是吞吞吐吐的駱駝,一切就能改變。
〈台中市區:觀眾——主動打壓,被動撻伐〉
……
【天外天戲院,後火車站的最後見證】
滿難想像台中後火車站(東區)過去曾是台灣省城所在;現在的大魯閣新時代廣場,過去曾是監工省城建造的吳鸞旂公館,公館於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拆除。在輕工業環伺的環境下,天外天戲院可說是吳家在台中後火車站最後的見證,也是東區難得留下的戲院建築,卻仍因城市發展而岌岌可危。
昭和八年(一九三三),吳子瑜出資十五萬改建自家劇場,並由台灣總督府技師齋藤辰次郎設計。三年後,竣工啟用,並命名為「天外天劇場」。劇場有三層樓的空間,可容納六百三十席觀眾,偌大的空間還設置了食堂、咖啡廳、跳舞場與茶店,為當時台灣規模最大的民營歐式戲院。只能說當時的吳子瑜,若穿越到現代,應該可以把天外天活化成另外一間大魯閣吧!
二戰時,台灣總督府與吳家協商,將吳公館部分廂房與戲院的部分空間,做為台灣總督府台中農林專門學校(今國立中興大學)的臨時學生宿舍。戰後,戲院只開業一年,便因票房不佳虧損而宣告停業。後來出售給王博,改名「國際大戲院」,最後因台中激烈的戲院市場競爭,於民國五十三年(一九六四)全面結束營業。
而後,劇場建物轉做太源冷凍廠(泰源冷凍廠)經營之用,也曾轉做鴿舍與釣蝦場經營。雖然戲院建築因此有些改變,但更服膺於當時後站黑手工業的地景。關於天外天的保存運動,則是從二〇一四到二〇二一年,長達七年之久。
或許七年之癢這件事是真的,我只能說當時的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合作演了一齣戲,明面裡在關懷,背地裡在耍壞。最後的結果,背棄了台中的歷史紋理,及保存團體的訴求。還記得那年的那天,路過台中後火車站時,看見怪手將一扇門高高舉起,再將其重重摔落在後方的廢物堆裡。
有誰會想在高聲稱讚後,再被人賞一巴掌呢?即使是,也沒有人會想活得這麼卑微。在我的眼裡,只能將無奈藏起,靜靜的看著他們成為最優雅的殘骸。每次看到這種場景,就想上前去問:「是否可以將這塊送我?」即使只是,將他框起來,送給自己,掛在牆壁,繼續坐在觀眾席上嘆息。
〈花蓮、台東:隨風——放過自己,自由來去〉
……
啊!是風,把我帶到了北迴歸線以北的豐濱。同樣的海,卻有著更為蜿蜒的地勢,忽高忽低,映照著我心情的患得患失。耳朵經過的風對我小聲細語「那只是一點小失誤,何不把他當作禮物呢?」。在貓公部落做一個輪傘草杯墊,從不斷重複勞作中,有得有失,心存感激,也許我找該放過自己。
在邊界的靜浦部落,有一座必須靠膠筏才能上岸的小島。島嶼的名字在各政權下有自己的脈絡,清代時的芝舞蘭、泗波蘭、薛波瀾。日治時期,出現了「辨天島」之名,與十九世紀日本航海家辦天町文助的奇幻之旅有關。
戰後,出現的「獅球嶼」則是早期外省官員給他的稱呼,畢竟阿美族沒有獅子的印象。當地人則稱呼他為Lokot,描述這座島歷經風雨都不動搖的堅毅不屈狀態。而現在則稱為奚卜蘭島。
看著眼前的孤島,偶爾才有膠筏停靠上岸,我似乎無法維持這樣的狀態。買了部落唯一的「佳佳早餐」。我在發呆亭等待著日出。阿洛的那首〈Faliaw〉在我耳邊輕聲呢喃「Kati kati kati kora fali 」。
我若能幻化成風,能自由來去,也許就不會一直攤在兩點一線。也不用尋思著路徑,想著我到底是誰、我從哪裡來、我歸屬於哪裡。只要內心平靜,風和就會日麗,隨風所欲,一切終將有頭緒。
我是,Fali。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