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理查.桑內特(Richard Sennett)的《匠人:創造者的技藝與追求》
2025/03/12 05:24
瀏覽223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Excerpt:理查.桑內特(Richard Sennett)的《匠人:創造者的技藝與追求》
從本書的序言中,作者理查·桑內特先針對他的老師漢娜.鄂蘭區分「勞動之獸」(Animal Laborans)和「創造之人」(Homo faber)的相關主張提出不同意見,依照鄂蘭的分類,勞動之獸指的是例行性從事苦役的人,為工作而工作;創造之人則是有形的勞動與實踐的鑑定者,不是勞動之獸的同僚而是上司。然而桑內特直言這樣的區分是謬誤的,他認為:勞動之獸其實是有能力思考的,甚至也許可以作為創造之人的嚮導。
回到「匠人」這個主題,桑內特意圖跳脫勞動之獸的框架,重新賦予勞動者新的意義。
而在〈機器〉這個章節,我特別聯想到現今社會AI當道的問題,是否只是歷史重演?
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匠人:創造者的技藝與追求
The Craftsman
作者:理查‧桑內特
原文作者:Richard Sennett
譯者:廖婉如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21/02/03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2409
內容簡介
「匠人」一詞讓人最直接聯想到的,經常是隨工業社會到來而式微的傳統工藝,如陶工、木匠、石匠等。然而,在理查.桑內特的定義裡,匠人並不侷限於手工勞動者範疇。他認為只要在工作中追求最高品質者,都可歸入匠人之列。工藝活動實為人類基本且持久的衝動展現,是一種深埋於人性當中「想把工作做好而做好工作」的欲望。
桑內特所談論的匠人,包括藝術家、程式設計師、醫師、科學家等,甚至教養子女的心法、培養公民集體參與以解決客觀問題的能力,都是需要學習的「匠藝」。但新經濟制度偏重即戰力與成果的功利性,往往漠視過程,吝於投入長期培訓成本,優秀的匠人在競爭壓力下難以得到報償,匠人精神與尊嚴因而遭到破壞。
在本書中,桑內特對現代社會的工作評價標準提出質疑,企圖喚回人人內心深處的匠人精神。他指出漢娜.鄂蘭截然劃分「勞動之獸」與「創造之人」的謬誤,重新審視匠藝涉及的頭腦與手之間的密切關聯,闡明手工勞動絕非無關創新的低階技能。
匠人的工作方式,讓人類得以在物質生活中安身立命,更是開創新思維的關鍵。
【Excerpt】
〈機器〉
現代的工匠面臨的最大兩難是機器。到底它是友善的工具還是取代人手的敵人?在需要手工技術的經濟史中,最初是朋友的機械裝置,最後往往成了敵人。紡織工、烘焙工、鍛鐵工人一開始欣然擁抱的工具,最終都背叛了他們。當今微電子學的出現,意味著智能機器可能侵襲白領勞工的領域,譬如原本全靠人類做判斷的醫療診斷或金融服務。
電腦輔助設計的誘人之處在於速度,它從不疲累,而且從現實面來看,它的計算能力比任何用手繪圖的人都來得優越。但是人們要為機械化付出個人的代價;電腦輔助設計程式的濫用,降低了使用者的心智理解力。這似乎是令人惋惜的事,不過也許可以從反面來看。既然和機器比起來人類並不完美,那麼我們能不能發現作為人類的強項?
……
隨著機器文明趨於成熟,十九世紀的匠人顯得愈來愈不像調和者,愈來愈像機器的仇敵。此時,和機器的精密完美相比,匠人成了人類個體性的象徵,這個體性具體來說就是手工製品都各不相同、略有瑕疵,不會十足工整。十八世紀的玻璃製造已經預示了文化價值上的這個轉變;此時在偉大的浪漫主義藝術評論家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的著作裡,他痛惜在工業年代之前昔日工坊的消失,並且把他那個年代的匠人勞動看成一面徽章,代表著對於資本主義和機器的雙重抗拒。
這些文化上和社會上的改變,我們至今仍在面對。在文化上,我們依舊努力從正面理解,跟機器相比人的限制何在;在社會上,我們仍舊在跟反科技主義搏鬥。匠藝仍是兩者的焦點。
……
[浪漫主義時期的匠人]
羅斯金跟當代世界的對抗
到了十九世紀中期,當現代經濟體制變得具體明朗,工匠能夠在工業秩序中找到光榮地位的希望變得黯淡。一長排的勞工應付機器的景象,在美國和英國最鮮明無誤,兩國政府為了促進工業發展,更早之前便鼓勵各種機器實驗。在這兩個國家裡,為了大規模生產而發明的機器,逐漸威脅到技術老練的工人的地位,增加了半技能或無技能工人的數量;機器生產往往取代了高成本的技術性勞工,而不是像在勒安里這種進步的造紙廠那樣,是為了減少不需要技能的惱人作業。
……
匠人對抗科技改變的鬥爭有三道陣線:對抗雇主、搶走飯碗的無技術勞工,以及機器。就這類鬥爭來說,美國勞工聯合會(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簡稱AFL)成了標誌性的組織。在它的漫長歷史中,各種工會跟雇主的抗爭取得豐碩果實:很多工會和無技術工人達成諒解,而雇主喜歡雇用的無技術勞工大體上是移民。但是在第三道陣線,他們跟機器的對抗卻是敗下陣來。美國勞工聯合會旗下的工會沒有投資機器設計,也沒有研發不一樣策略;工匠沒有資助相關研究,也沒辦法自己設計出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來操作的機器。機器的改變來勢洶洶找上門,它不是勞工運動由內發起的。
第三道陣線的失敗放大了機器的象徵性威脅。有技術的操作員忍受機器,也靠機器謀生,但在現代工業中他們很少創造機器。如此一來,科技的進步似乎和他人的主宰是分不開的。
***
在維多利亞時期,反對這種機器宰制最激切的莫過於英國作家約翰·羅斯金,他呼籲他的讀者蔑視機械文明這個概念。在他眼裡,比起在現代工廠裡幹活的工人,中世紀行會裡用雙手勞動的工人生活得更好,他們所處的體制也更優質。羅斯金的觀點本質上很激進,他主張一整個當代社會應該回到工業化之前的舊日,而且他認為是可能的。
羅斯金不是一流的匠人,事實上他四肢不發達。出生在一個拘謹的富裕家庭,他年少時很內向的,成年後他是個敏感脆弱的人,在牛津校園裡找到心靈寄託,但找不到內心的平靜。羅斯金從欣賞實物和工藝品當中釋放自我,但他絕不是極度挑剔的審美家那一型。在為羅斯金作傳的當代偉大作家提姆·希爾頓(Tim Hilton)筆下,羅斯金很早就預示了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 M. Foster)那句響亮的話,「聯繫才是最重要的」(onlyconnect),就羅斯金來說,意味著透過手工製品和他人聯繫。
羅金斯年輕時多次到義大利旅行,尤其是在威尼旅遊時,他發現樸拙的中世紀建築非常優美。石匠鑿刻的滴水嘴獸、拱廊和窗戶深深吸引著他,對於文藝復興建築的抽象幾何圖形或十八世紀家俱師傅的完美工藝的熱情則少了點。他以同樣樸拙的手法畫下了那些古樸的事物,在紙上以奔放流暢的線條勾勒威尼斯石頭的錯落有致;他從繪畫中發現了觸感的愉悅。
羅斯金的文章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他從自身的感知和經驗汲取概念和準則。他的呼籲,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和自己的身體接觸」。他的散文寫得最好,簡直令人神往地富有觸感,讀者可以從中感覺到古老石頭上潮濕的青苔,或者看見陽光灑落街頭時的漫天飛塵。在他後期的作品裡,昔日與今日的對比更加激烈:義大利教堂對比英國工廠,義大利人表現性的勞作對比英國人單調的工業常規作業。在一八五〇與六〇年代,羅斯金在牛津把「與你的身體接觸」付諸實踐。他帶領一支由紈褲子弟組成的施工隊到城郊修路,他們痠痛又起繭的手是品德高尚的標誌,展現了與真實生活的接觸。
……
在一八五一年的萬國博覽會中,最戲劇化地界定了機器的主宰地位的物品,是一具機器人,名叫「杜寧伯爵的鋼鐵人」(Count Dunin’s Man of Steel),以發明者姓氏命名的這具機器人,被擺放在水晶宮演講臺底部的一個顯著位置。用七千個鋼片鍛造而成的鋼板和彈簧,構成一具外型像「麗城的阿波羅」(Apollo Belvedere)的鋼鐵人,一隻手臂往前伸,好似要跟人握手。你若旋轉曲柄,這鋼鐵人會開始膨脹,內部的彈簧和齒輪會把隱藏的鋼板往外推,於是它雖然保有麗城阿波羅的完美身材,但體型變得像哥利亞(Goliath,譯注:《聖經》裡非利士族(Plishtim〕的巨人)那般龐大。只要三十秒,就能把杜寧伯爵的鋼鐵人放大一倍或者縮小為正常的真人大小。
和沃康松在巴黎製造的複製人不同,這具金屬希臘人沒有模仿人類的功能;也跟沃康松在里昂發明的機器人不一樣,這具鋼鐵人不從事生產,只帶給人威力強大的印象。當今威力過大的汽車就好比這具維多利亞機器人:大而無用。
***
讓人們對機械的強大威力留下印象,是萬國博覽會的一大重點,而這正是羅斯金努力要削弱的。他正是在這個激切勃發的脈絡中發思古之幽情;他感到憤怒,而不是在遺憾中嘆氣。他的著作呼籲人們起身對抗現代的豐盛,重拾對物體的感情。他號召讀者起而反抗之際,同樣也敦促工匠們找回社會的尊重。
在一八五〇年代中期,羅斯金協助開辦了工人學院,坐落於倫敦紅獅廣場的一棟屋子裡。在他寫給友人寶琳·崔維廉(Pauline Trevelyan)的一封信中,他這樣描述該校的學員:「我想要開辦短期講座,每次開放給兩百名學員,他們有的從事店鋪裝潢、有的從事墨筆工作,有的是家俱工匠,有的是石匠、磚匠、玻璃匠、陶匠。」他開辦講座的目的多少是要揭開工業型格的華美表象,讓學員們意識到機器製造的產品本質上的單調劃一。「我想要拆穿印刷和火藥——當今年代的兩大詛咒——的假面,我漸漸認為,印刷這項可惡的技術是一切的禍根,它讓人習慣於擁有一模一樣的東西。」羅斯金提議開闢一個空間,擺放幾樣從前製造的獨特物品,讓匠人們在裡面鑑賞沉思,以喚醒他們的審美情懷。「任何人都可以走進去停留一整天的一個空間,裡面只有美好物品別無其他。,除了中世紀晚期的繪畫和雕塑,他也希望學生們欣賞手工製品的不工整,像是十八世紀的玻璃。
開辦工人學院的背後,存在關於匠藝活動的一個積極概念,廣義適用於所有動手也動腦的人。這個概念在羅斯金於一八四九年出版的成名作《建築的七盞明燈》(The Seven Lamps ofArchitecture)已經具體成形。他在書裡談到,哥德式的石砌建築是一種「文法」,一種「火焰式」的文法,火焰延燒一般由一種形式衍生另一種形式,有時是石匠個人發想,有時純屬偶然;他對「火焰」一字的用法,與「實驗」同義。在一八五一年至一八五三年之間寫的《威尼斯之石》(The Stones of Venice)裡,這個詞有了更深厚的含義。當時羅斯金逐漸在思考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之間的密切關係,就像我們從Linux程式設計師之間看到的。一個「火焰式」的石匠,活力旺盛又熱切激昂,願意冒著失控的風險進行實驗:機器遇上失控就會故障,而人遇上失控的情況,總能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獲得新發現。放下掌控,至少暫時放下,羅斯金領悟了優秀工藝及傳授心法。
……
羅斯金的《建築的七盞明燈》為苦惱的匠人,提供了七個指導原則或者說「明燈」,這七個指導原則是:
「奉獻之燈」,羅斯金指的是專心致力於某件事的意願,就像我說的,為了把某樣東西做好而做好它。
「真實之燈」,真實是「一再碎裂的」,羅斯金認為匠人要迎向困境、阻撓和混沌狀態。
「力量之燈」,有所克制的力量,根據標準去做而不是跟隨盲目的意志。
「美麗之燈」,對羅斯金來說,美多半顯現在細節和裝飾(掌心大小),不在整體的設計。
「生命之燈」,生命意味著奮鬥與活力,沉寂的完美即是死亡。「記憶之燈」,在機器主宰之前的年代的準則。
「順服之燈」,服從大師實踐所設下的典範而不是他的特定作品,換句話說,以史特拉底瓦里為榜樣,但不是複製他製造的某把提琴。
思維激進的羅斯金不看現在,他回顧從前是為了展望未來。羅斯金試圖在形形色色的匠人們心中灌輸一種欲望,真正說來是一種要求,去索求他們失去的自由空間;人們可以在其中自由試驗的一個空間,至少在落入迷惘徬徨時可以暫時棲身的一個支持性空間。這是當代社會裡的人必須去爭取的條件。羅斯金相信,嚴酷的工業年代容不下自由的試驗和有益的失敗;要是他活得夠久,他會贊同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認為的「在美國沒有第二次機會」的看法。在羅斯金看來,匠人是個象徵,代表凡人都需要「猶豫……犯錯」的機會;匠人必須超越機器這盞「明燈」的指導,對它抱持疑慮,不能只當「活工具」。
……
***
在羅斯金眼中,匠人在其巔峰年代就像個浪漫主義人物,而匠人作為浪漫主義的形象,則加深了具現在大師級藝術家身上的浪漫主義。
……
羅斯金厭惡浪漫主義大師的這種氣息。匠人的猶豫和犯錯跟這種精湛表演毫無共通點。就音樂演奏方面,符合羅斯金對匠人的稱頌的是家庭音樂會(haus-musik),在這種場合裡,業餘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況學習古典音樂。但羅斯金關注的場景不一樣,大師不是在音樂廳現身,而是在工程領域。
……
總之,羅斯金主張,工作勞動不是從事業餘愛好,也不是表現大師級技藝,而是介於兩者之間的工藝活動。羅斯金的年代裡大膽革新卻一敗塗地的匠人,在我們的年代裡也有,只不過沒被貼上「浪漫主義者」的鮮明標籤。
羅斯金於一九〇〇年過世,十年後美國社會學家托斯丹·范伯倫(Thorstein Veblen)在《工藝精神》(The Spirit ofWorkmanship)一書裡,推崇羅斯金認為手工產品優於機器產品的觀點,他用極具個人特色的華美文句寫道:「手工品不免有明顯的小瑕疵,這也是它可敬的地方,可以看做是優異的標記,或耐用的標記,或兩者都是。」一八九三年范伯倫親臨在芝加哥舉行的世界博覽會,這場博覽會似乎標示著工匠的沒落;會場上展示的手工藝品大多來自他口中說的——帶點嘲諷意味——「原始」或「落後」地區與民族。文明地區的產品則是琳瑯滿目用機器製造、規格一致的物品。不愧為經濟學家,范伯倫認為工匠的沒落和消費模式有關係;一八五一年倫敦的萬國博覽會在他看來,讓人們預先體驗機器生產帶來的「炫耀性消費」,也是大眾行銷術的頭一次演練。優秀的工匠通常是差勁的銷售員,他們專注於把東西做好,卻拙於說明他做的東西有什麼價值。
就范伯倫的傳人賴特·米爾斯(C. Wright Mills)看來,工匠似乎注定會被機器逼到絕境,儘管他們謙虛、謹慎又挑剔,從勞動獲得深刻的滿足,樂於實驗又能欣賞物品的不工整。米爾斯指出,「匠藝活動的這個模式已經落伍」。羅斯金學派也有同感。也許這種心態可以解釋工匠(譬如美國技術熟練的鋼鐵工人)沒有透過他們的工會參與科技創新的原因,或可以解釋受威脅的工人無法在每條戰線出擊的原因。然而這段歷史仍舊提出一個基本問題。在看待匠藝活動的啟蒙主義觀點和浪漫主義觀點之間,我相信我們應該採取前者,因為在啟蒙時期,真正能讓人擺脫桎梏的根本挑戰,在於與機器合作而不是與機器對抗。現今的問題也依然是如此。
從本書的序言中,作者理查·桑內特先針對他的老師漢娜.鄂蘭區分「勞動之獸」(Animal Laborans)和「創造之人」(Homo faber)的相關主張提出不同意見,依照鄂蘭的分類,勞動之獸指的是例行性從事苦役的人,為工作而工作;創造之人則是有形的勞動與實踐的鑑定者,不是勞動之獸的同僚而是上司。然而桑內特直言這樣的區分是謬誤的,他認為:勞動之獸其實是有能力思考的,甚至也許可以作為創造之人的嚮導。
回到「匠人」這個主題,桑內特意圖跳脫勞動之獸的框架,重新賦予勞動者新的意義。
而在〈機器〉這個章節,我特別聯想到現今社會AI當道的問題,是否只是歷史重演?
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匠人:創造者的技藝與追求
The Craftsman
作者:理查‧桑內特
原文作者:Richard Sennett
譯者:廖婉如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21/02/03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2409
內容簡介
「匠人」一詞讓人最直接聯想到的,經常是隨工業社會到來而式微的傳統工藝,如陶工、木匠、石匠等。然而,在理查.桑內特的定義裡,匠人並不侷限於手工勞動者範疇。他認為只要在工作中追求最高品質者,都可歸入匠人之列。工藝活動實為人類基本且持久的衝動展現,是一種深埋於人性當中「想把工作做好而做好工作」的欲望。
桑內特所談論的匠人,包括藝術家、程式設計師、醫師、科學家等,甚至教養子女的心法、培養公民集體參與以解決客觀問題的能力,都是需要學習的「匠藝」。但新經濟制度偏重即戰力與成果的功利性,往往漠視過程,吝於投入長期培訓成本,優秀的匠人在競爭壓力下難以得到報償,匠人精神與尊嚴因而遭到破壞。
在本書中,桑內特對現代社會的工作評價標準提出質疑,企圖喚回人人內心深處的匠人精神。他指出漢娜.鄂蘭截然劃分「勞動之獸」與「創造之人」的謬誤,重新審視匠藝涉及的頭腦與手之間的密切關聯,闡明手工勞動絕非無關創新的低階技能。
匠人的工作方式,讓人類得以在物質生活中安身立命,更是開創新思維的關鍵。
【Excerpt】
〈機器〉
現代的工匠面臨的最大兩難是機器。到底它是友善的工具還是取代人手的敵人?在需要手工技術的經濟史中,最初是朋友的機械裝置,最後往往成了敵人。紡織工、烘焙工、鍛鐵工人一開始欣然擁抱的工具,最終都背叛了他們。當今微電子學的出現,意味著智能機器可能侵襲白領勞工的領域,譬如原本全靠人類做判斷的醫療診斷或金融服務。
電腦輔助設計的誘人之處在於速度,它從不疲累,而且從現實面來看,它的計算能力比任何用手繪圖的人都來得優越。但是人們要為機械化付出個人的代價;電腦輔助設計程式的濫用,降低了使用者的心智理解力。這似乎是令人惋惜的事,不過也許可以從反面來看。既然和機器比起來人類並不完美,那麼我們能不能發現作為人類的強項?
……
隨著機器文明趨於成熟,十九世紀的匠人顯得愈來愈不像調和者,愈來愈像機器的仇敵。此時,和機器的精密完美相比,匠人成了人類個體性的象徵,這個體性具體來說就是手工製品都各不相同、略有瑕疵,不會十足工整。十八世紀的玻璃製造已經預示了文化價值上的這個轉變;此時在偉大的浪漫主義藝術評論家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的著作裡,他痛惜在工業年代之前昔日工坊的消失,並且把他那個年代的匠人勞動看成一面徽章,代表著對於資本主義和機器的雙重抗拒。
這些文化上和社會上的改變,我們至今仍在面對。在文化上,我們依舊努力從正面理解,跟機器相比人的限制何在;在社會上,我們仍舊在跟反科技主義搏鬥。匠藝仍是兩者的焦點。
……
[浪漫主義時期的匠人]
羅斯金跟當代世界的對抗
到了十九世紀中期,當現代經濟體制變得具體明朗,工匠能夠在工業秩序中找到光榮地位的希望變得黯淡。一長排的勞工應付機器的景象,在美國和英國最鮮明無誤,兩國政府為了促進工業發展,更早之前便鼓勵各種機器實驗。在這兩個國家裡,為了大規模生產而發明的機器,逐漸威脅到技術老練的工人的地位,增加了半技能或無技能工人的數量;機器生產往往取代了高成本的技術性勞工,而不是像在勒安里這種進步的造紙廠那樣,是為了減少不需要技能的惱人作業。
……
匠人對抗科技改變的鬥爭有三道陣線:對抗雇主、搶走飯碗的無技術勞工,以及機器。就這類鬥爭來說,美國勞工聯合會(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簡稱AFL)成了標誌性的組織。在它的漫長歷史中,各種工會跟雇主的抗爭取得豐碩果實:很多工會和無技術工人達成諒解,而雇主喜歡雇用的無技術勞工大體上是移民。但是在第三道陣線,他們跟機器的對抗卻是敗下陣來。美國勞工聯合會旗下的工會沒有投資機器設計,也沒有研發不一樣策略;工匠沒有資助相關研究,也沒辦法自己設計出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來操作的機器。機器的改變來勢洶洶找上門,它不是勞工運動由內發起的。
第三道陣線的失敗放大了機器的象徵性威脅。有技術的操作員忍受機器,也靠機器謀生,但在現代工業中他們很少創造機器。如此一來,科技的進步似乎和他人的主宰是分不開的。
***
在維多利亞時期,反對這種機器宰制最激切的莫過於英國作家約翰·羅斯金,他呼籲他的讀者蔑視機械文明這個概念。在他眼裡,比起在現代工廠裡幹活的工人,中世紀行會裡用雙手勞動的工人生活得更好,他們所處的體制也更優質。羅斯金的觀點本質上很激進,他主張一整個當代社會應該回到工業化之前的舊日,而且他認為是可能的。
羅斯金不是一流的匠人,事實上他四肢不發達。出生在一個拘謹的富裕家庭,他年少時很內向的,成年後他是個敏感脆弱的人,在牛津校園裡找到心靈寄託,但找不到內心的平靜。羅斯金從欣賞實物和工藝品當中釋放自我,但他絕不是極度挑剔的審美家那一型。在為羅斯金作傳的當代偉大作家提姆·希爾頓(Tim Hilton)筆下,羅斯金很早就預示了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 M. Foster)那句響亮的話,「聯繫才是最重要的」(onlyconnect),就羅斯金來說,意味著透過手工製品和他人聯繫。
羅金斯年輕時多次到義大利旅行,尤其是在威尼旅遊時,他發現樸拙的中世紀建築非常優美。石匠鑿刻的滴水嘴獸、拱廊和窗戶深深吸引著他,對於文藝復興建築的抽象幾何圖形或十八世紀家俱師傅的完美工藝的熱情則少了點。他以同樣樸拙的手法畫下了那些古樸的事物,在紙上以奔放流暢的線條勾勒威尼斯石頭的錯落有致;他從繪畫中發現了觸感的愉悅。
羅斯金的文章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他從自身的感知和經驗汲取概念和準則。他的呼籲,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和自己的身體接觸」。他的散文寫得最好,簡直令人神往地富有觸感,讀者可以從中感覺到古老石頭上潮濕的青苔,或者看見陽光灑落街頭時的漫天飛塵。在他後期的作品裡,昔日與今日的對比更加激烈:義大利教堂對比英國工廠,義大利人表現性的勞作對比英國人單調的工業常規作業。在一八五〇與六〇年代,羅斯金在牛津把「與你的身體接觸」付諸實踐。他帶領一支由紈褲子弟組成的施工隊到城郊修路,他們痠痛又起繭的手是品德高尚的標誌,展現了與真實生活的接觸。
……
在一八五一年的萬國博覽會中,最戲劇化地界定了機器的主宰地位的物品,是一具機器人,名叫「杜寧伯爵的鋼鐵人」(Count Dunin’s Man of Steel),以發明者姓氏命名的這具機器人,被擺放在水晶宮演講臺底部的一個顯著位置。用七千個鋼片鍛造而成的鋼板和彈簧,構成一具外型像「麗城的阿波羅」(Apollo Belvedere)的鋼鐵人,一隻手臂往前伸,好似要跟人握手。你若旋轉曲柄,這鋼鐵人會開始膨脹,內部的彈簧和齒輪會把隱藏的鋼板往外推,於是它雖然保有麗城阿波羅的完美身材,但體型變得像哥利亞(Goliath,譯注:《聖經》裡非利士族(Plishtim〕的巨人)那般龐大。只要三十秒,就能把杜寧伯爵的鋼鐵人放大一倍或者縮小為正常的真人大小。
和沃康松在巴黎製造的複製人不同,這具金屬希臘人沒有模仿人類的功能;也跟沃康松在里昂發明的機器人不一樣,這具鋼鐵人不從事生產,只帶給人威力強大的印象。當今威力過大的汽車就好比這具維多利亞機器人:大而無用。
***
讓人們對機械的強大威力留下印象,是萬國博覽會的一大重點,而這正是羅斯金努力要削弱的。他正是在這個激切勃發的脈絡中發思古之幽情;他感到憤怒,而不是在遺憾中嘆氣。他的著作呼籲人們起身對抗現代的豐盛,重拾對物體的感情。他號召讀者起而反抗之際,同樣也敦促工匠們找回社會的尊重。
在一八五〇年代中期,羅斯金協助開辦了工人學院,坐落於倫敦紅獅廣場的一棟屋子裡。在他寫給友人寶琳·崔維廉(Pauline Trevelyan)的一封信中,他這樣描述該校的學員:「我想要開辦短期講座,每次開放給兩百名學員,他們有的從事店鋪裝潢、有的從事墨筆工作,有的是家俱工匠,有的是石匠、磚匠、玻璃匠、陶匠。」他開辦講座的目的多少是要揭開工業型格的華美表象,讓學員們意識到機器製造的產品本質上的單調劃一。「我想要拆穿印刷和火藥——當今年代的兩大詛咒——的假面,我漸漸認為,印刷這項可惡的技術是一切的禍根,它讓人習慣於擁有一模一樣的東西。」羅斯金提議開闢一個空間,擺放幾樣從前製造的獨特物品,讓匠人們在裡面鑑賞沉思,以喚醒他們的審美情懷。「任何人都可以走進去停留一整天的一個空間,裡面只有美好物品別無其他。,除了中世紀晚期的繪畫和雕塑,他也希望學生們欣賞手工製品的不工整,像是十八世紀的玻璃。
開辦工人學院的背後,存在關於匠藝活動的一個積極概念,廣義適用於所有動手也動腦的人。這個概念在羅斯金於一八四九年出版的成名作《建築的七盞明燈》(The Seven Lamps ofArchitecture)已經具體成形。他在書裡談到,哥德式的石砌建築是一種「文法」,一種「火焰式」的文法,火焰延燒一般由一種形式衍生另一種形式,有時是石匠個人發想,有時純屬偶然;他對「火焰」一字的用法,與「實驗」同義。在一八五一年至一八五三年之間寫的《威尼斯之石》(The Stones of Venice)裡,這個詞有了更深厚的含義。當時羅斯金逐漸在思考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之間的密切關係,就像我們從Linux程式設計師之間看到的。一個「火焰式」的石匠,活力旺盛又熱切激昂,願意冒著失控的風險進行實驗:機器遇上失控就會故障,而人遇上失控的情況,總能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獲得新發現。放下掌控,至少暫時放下,羅斯金領悟了優秀工藝及傳授心法。
……
羅斯金的《建築的七盞明燈》為苦惱的匠人,提供了七個指導原則或者說「明燈」,這七個指導原則是:
「奉獻之燈」,羅斯金指的是專心致力於某件事的意願,就像我說的,為了把某樣東西做好而做好它。
「真實之燈」,真實是「一再碎裂的」,羅斯金認為匠人要迎向困境、阻撓和混沌狀態。
「力量之燈」,有所克制的力量,根據標準去做而不是跟隨盲目的意志。
「美麗之燈」,對羅斯金來說,美多半顯現在細節和裝飾(掌心大小),不在整體的設計。
「生命之燈」,生命意味著奮鬥與活力,沉寂的完美即是死亡。「記憶之燈」,在機器主宰之前的年代的準則。
「順服之燈」,服從大師實踐所設下的典範而不是他的特定作品,換句話說,以史特拉底瓦里為榜樣,但不是複製他製造的某把提琴。
思維激進的羅斯金不看現在,他回顧從前是為了展望未來。羅斯金試圖在形形色色的匠人們心中灌輸一種欲望,真正說來是一種要求,去索求他們失去的自由空間;人們可以在其中自由試驗的一個空間,至少在落入迷惘徬徨時可以暫時棲身的一個支持性空間。這是當代社會裡的人必須去爭取的條件。羅斯金相信,嚴酷的工業年代容不下自由的試驗和有益的失敗;要是他活得夠久,他會贊同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認為的「在美國沒有第二次機會」的看法。在羅斯金看來,匠人是個象徵,代表凡人都需要「猶豫……犯錯」的機會;匠人必須超越機器這盞「明燈」的指導,對它抱持疑慮,不能只當「活工具」。
……
***
在羅斯金眼中,匠人在其巔峰年代就像個浪漫主義人物,而匠人作為浪漫主義的形象,則加深了具現在大師級藝術家身上的浪漫主義。
……
羅斯金厭惡浪漫主義大師的這種氣息。匠人的猶豫和犯錯跟這種精湛表演毫無共通點。就音樂演奏方面,符合羅斯金對匠人的稱頌的是家庭音樂會(haus-musik),在這種場合裡,業餘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況學習古典音樂。但羅斯金關注的場景不一樣,大師不是在音樂廳現身,而是在工程領域。
……
總之,羅斯金主張,工作勞動不是從事業餘愛好,也不是表現大師級技藝,而是介於兩者之間的工藝活動。羅斯金的年代裡大膽革新卻一敗塗地的匠人,在我們的年代裡也有,只不過沒被貼上「浪漫主義者」的鮮明標籤。
羅斯金於一九〇〇年過世,十年後美國社會學家托斯丹·范伯倫(Thorstein Veblen)在《工藝精神》(The Spirit ofWorkmanship)一書裡,推崇羅斯金認為手工產品優於機器產品的觀點,他用極具個人特色的華美文句寫道:「手工品不免有明顯的小瑕疵,這也是它可敬的地方,可以看做是優異的標記,或耐用的標記,或兩者都是。」一八九三年范伯倫親臨在芝加哥舉行的世界博覽會,這場博覽會似乎標示著工匠的沒落;會場上展示的手工藝品大多來自他口中說的——帶點嘲諷意味——「原始」或「落後」地區與民族。文明地區的產品則是琳瑯滿目用機器製造、規格一致的物品。不愧為經濟學家,范伯倫認為工匠的沒落和消費模式有關係;一八五一年倫敦的萬國博覽會在他看來,讓人們預先體驗機器生產帶來的「炫耀性消費」,也是大眾行銷術的頭一次演練。優秀的工匠通常是差勁的銷售員,他們專注於把東西做好,卻拙於說明他做的東西有什麼價值。
就范伯倫的傳人賴特·米爾斯(C. Wright Mills)看來,工匠似乎注定會被機器逼到絕境,儘管他們謙虛、謹慎又挑剔,從勞動獲得深刻的滿足,樂於實驗又能欣賞物品的不工整。米爾斯指出,「匠藝活動的這個模式已經落伍」。羅斯金學派也有同感。也許這種心態可以解釋工匠(譬如美國技術熟練的鋼鐵工人)沒有透過他們的工會參與科技創新的原因,或可以解釋受威脅的工人無法在每條戰線出擊的原因。然而這段歷史仍舊提出一個基本問題。在看待匠藝活動的啟蒙主義觀點和浪漫主義觀點之間,我相信我們應該採取前者,因為在啟蒙時期,真正能讓人擺脫桎梏的根本挑戰,在於與機器合作而不是與機器對抗。現今的問題也依然是如此。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