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格雷安‧葛林的《愛情的盡頭》
2020/12/20 05:35
瀏覽615
迴響0
推薦9
引用0
Excerpt:格雷安‧葛林的《愛情的盡頭》
真實,從來就只是一種把我們引向未知世界的誘餌,而我們在探索這未知世界的道路上,是沒法走得很遠的。最好的辦法是儘量不去知道,儘量不去多想,不為嫉妒提供任何具體的細節。遺憾的是,即使與外界生活隔絕,內心世界也會滋生種種事端;即使我不陪阿爾貝蒂娜出去,獨自在家遐想,紛沓的思緒中時而也會冒出一鱗半爪真實得不能再真實的東西,它們就像一塊磁鐵那樣,把未知世界的某些蛛絲馬跡牢牢地吸住,從此成了痛苦的淵藪。
(p.19 追憶似水年華 V 女囚 聯經版 1992)
似乎每隔幾年就會讀過格雷安‧葛林的一些作品,卻總是無法持續更多,但如果每一次都能有一點點收穫應該就讓人心滿意足了。
事實上,這一本《愛情的盡頭》是二次挑戰,時隔6年,不太確定第一次讀到哪裡,遇到什麼障礙,畢竟這不像伍佰的專輯,曲調抒情而容易讓人感動。
這本小說主要以第三者來闡述一段愛情,再以出軌的有夫之婦的女主角日記穿插其中來說明為何要結束這段愛情,或許這個小說的難度就在於如何讓人理解這一段外遇的感情,而葛林想要處理的「妒恨」又是如何展現出愛情的另一種樣貌?甚至被當作魔鬼的上帝,在小說中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女主角交易出去的愛情,真正換回的又是什麼?
彷彿,我只能聽見但丁 (Dante Alighieri) 的一句喟嘆。
Amor che ne la mente mi ragiona. (愛情在靈魂中與我辯論)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2350
愛情的盡頭
The End of the Affair
作者:格雷安‧葛林
原文作者:Graham Greene
譯者:盧玉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0/03/31
語言:繁體中文
《衛報》評選「百大最佳英文小說」
被譽為史上描寫「外遇」最傑出的小說。它動人地寫出了炮火隆隆的戰時倫敦天空下,不該愛得轟轟烈烈的一對戀人,各自受盡折磨。因為受苦,才明白愛的存在。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活躍於倫敦社交圈的小說家班德瑞克,在一次派對上結識了官員亨利和他的妻子莎拉。班德瑞克為了撰寫以公務員為主人翁的小說,邀約莎拉外出藉此了解官員的日常生活,沒想到二人對彼此產生好感。不久,二人便將亨利拋諸腦後,甚至無視天際砲彈呼嘯,耽溺於偷情和肉體的歡愉。就在一顆炸彈突然間騰空墜落讓班德瑞克埋身瓦礫,目睹愛人昏厥而傷心絕望的莎拉向她並不相信的神祈禱並許下承諾。自那夜空襲兩年後,二人偶然重逢,在嫉妒心的驅使下,班德瑞克聘請私家偵探調查莎拉的行蹤……
作者簡介
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1904-1991)
英國作家。金斯利‧艾米斯爵士譽為「當代最偉大的小說家」。一九0四年出生於英格蘭。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畢業之後,在《泰晤士報》擔任四年的編輯。一九二六年,葛林改信天主教,翌年結婚。辭去報社工作後,專心寫作,前三本小說並未引起注意,直到第四本小說《史坦堡特快車》後聲譽大起,好萊塢並將之拍成電影。
葛林一生作品兼具藝術性及娛樂價值,產量極多,著有長篇小說有《布萊登棒棒糖》、《權力與榮耀》、《愛情的盡頭》、《事情的真相》、《沉靜的美國人》、《哈瓦那特派員》、《喜劇演員》等二十三本,另有短篇小說集、遊記、散文集、劇本、自傳等,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超過二十一次,可惜未能獲獎。
葛林是一名天主教徒,但對人性中的不完美毫不隱諱地描寫,除了擅長小人物的深刻描繪,故事背景遍及世界各地也是特色,葛林一生遊跡遍及東歐、亞洲、非洲,且對二次大戰後這些國家在國際間的處境以及當地政治問題,都能準確掌握並大膽描寫。有人將他所創造的小說世界稱為葛林之國,充斥著暴力、欲望和苦難的考驗。由於他堅持寫描繪眼中真實世界的樣子,不為意識型態服務,專注刻劃人內心種種道德衝突與焦慮,被視為是真正為讀者而不是為書評人寫的一流小說家。
此外,葛林非常擅於運用偵探小說的元素吸引讀者,故事簡潔有力,並將幽默注入動人的情節裡,讀來毫不艱澀。作品多次被改編為電影。其中著名的有《黑獄亡魂》、《愛情的盡頭》以及《沉靜的美國人》等。當中他親自擔任編劇的《黑獄亡魂》更被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譽為影史上幾近完美的傑作。
葛林一生獲獎無數,無數作家無私推崇他是廿世紀最會說故事的大師。他在世時以其傑出成就獲封皇家榮譽勛爵。晚年長住法國尼斯,於一九九一年四月辭世。
【Excerpt】
故事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的:往往是某人隨意選中經驗的某個時刻,從那一刻開始追溯過往或瞻望未來。我說「選中」,當中帶有一種以敘事技巧屢受讚揚的專業作家,不該帶有的自負。然而我是出於自己的意願選中一九四六年一月裡一個陰暗的雨夜,亨利‧邁爾斯在公園中弓著身體穿過寬闊的雨水之河的景象,或是這幕景象選中了我呢?照我這一行的規矩從這裡展開我的故事,不只正確也十分方便,但是如果那時候我相信有上帝,那麼我也應該會相信有一隻手在扯我的手肘,建議我「去跟他說話,他還沒有看到你。」
若非如此,我為什麼要跟他說話呢?如果「恨」這個字在人和人的關係中不是太嚴重的字眼,那麼我是恨亨利的——也恨他妻子莎拉。而他呢,我猜,在當晚事情過後不久也開始恨起我來了,而他當然不時也會恨他妻子和那個當年我們有幸並不相信的天主。因此這是一個記述妒恨遠甚於情愛的故事,如果我提到亨利和莎拉的任何好話,讀者都應該相信。我是在抵制偏見,因為在我引以自豪的專業中,為了要求「幾近真實」,那些「幾近妒恨」的表達我可以讓步。
那段時間裡我無法工作。我說過的,小說家的寫作,有許多部分是在潛意識中進行,在那紙上第一個字都尚未出現時最後一個字都已經寫完了的心底深處進行。小說家只是把故事情節記起來而已,並不是發明了它們。我們不會干擾到那些深海的海底山洞,但是現在出了一件事,這件事對我而言要比戰爭、比我的小說更重要得多,這事就是愛情的結束。現在我就是要安排這件事,像是故事一樣,那些看似自然脫口而出、令她放聲哭泣的話,早就在那些水底山洞中被磨銳利了。我的小說延遲了,但我的愛情卻像靈感泉湧似的匆匆趕赴終點。
不快樂的感覺要比幸福的感覺容易表達得多。身陷悲苦當中,我們似乎能夠覺察到自身的存在,即使這種存在是以一種怪誕的自大形式出現:我的痛苦是我個人的、這痛徹我心的神經是唯我所有的。而幸福卻會消滅我們:讓我們忘了自己是誰。聖人們曾用凡人愛的語言描述他們對上帝的看法,因此,我猜想我們也可以用祈禱、冥想、沉思的詞語去解釋我們對一個女人的愛情強度。我們也會拋開記憶、知識、智慧,我們也會經驗到一種被剝奪的感覺、一種「暗夜」的感覺,有時候反而獲得一種平靜。愛的行為本身就被人形容為「具體而微的死亡」,而愛侶有時候也會體驗到小小的平靜。這實在很怪,我竟然會寫出這些句子,彷彿我是愛著那些我真正憎恨的東西似的。有時候我也不清楚我自己的想法。我哪裡懂什麼「暗夜」這種辭彙、懂什麼祈禱?我自己只有一種祈禱!
如果這本書無法平鋪直敘,那是因為我迷失在一個奇異的地方了:我沒有地圖。有時候我還會懷疑我在這裡寫下來的每件事是不是都是真的。那天下午我還沒有問她她就突然對我說,「我從來沒有愛過任何人或任何事物像愛你一樣。」我們大多數人對於說出這麼完整的一番話都會遲疑不前——我們會記起許多事、會預見許多事,也會懷疑。但她沒有懷疑。要緊的只是這個時刻。據說永恆並非時間的延伸,而是根本不在乎時間。有時候我會認為她的那種「拋開」已貼近那奇異的數學上的趨向無盡的點,那一點既無寬窄也不占空間。時間又怎麼樣呢?過去的一切和她可能不時 (時間這個詞又出現了) 會認識的所有男人,或者未來她有可能也同樣誠懇地說出同樣的話的男人,又有什麼要緊呢?當我回答說我也是同樣那樣愛她的時候,撒謊的是我,不是她,因為我從來不會意識到時間,對我而言,當前是永遠不存在的,時間不是去年就是下個星期。
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一個人承認每個人心中未必有上帝,卻會對於自己心中的魔鬼退縮閃躲。我太熟悉那個魔鬼在我想像力中搞鬼的情形。莎拉說的任何話都沒辦法反駁那種狡猾的懷疑,雖然通常都延等到她走了以後才發生作用。他會早早就激起我們的爭吵:要說他是莎拉的敵人,不如說他是愛情的敵人,魔鬼不是本來就該如此嗎?我可以想像,如果世上真有一個會去愛人的上帝,那麼即使是一種最薄弱、最荒腔走板的摹擬的上帝之愛,魔鬼也必然會去摧毀。他難道不會害怕愛的習慣成長,他難道不會努力誘使我們全都成為叛徒、全都去幫助他消滅愛嗎?如果世上存在著一個上帝,利用我們這群泛泛之輩製造出他的聖者,那麼魔鬼也有他的雄圖壯志:他或許夢想要訓練我這種人,甚至可憐的帕吉斯去作他的聖者,隨時準備用借來的狂熱摧毀我們發現到的任何愛。
我上樓去把日記拿出來,撕掉外皮,書皮很結實:內襯的棉花像纖維一樣脫落。這樣像扯斷一隻鳥的肢體一樣,日記躺在床上,成了一疊紙,失去了羽翼,受了傷。最後一頁向上翻開,我再看了一遍:「祢也在場,祢教我們去揮霍,就像祢教導富人揮霍一樣,因為有一天我們除了這份對祢的愛之外什麼也沒有。但是祢對我太好了。常我向祢祈求痛苦時,祢給我平靜。也給他平靜吧。把我的平靜給他吧——他需要的更多。」
我想,這裡妳失敗了,莎拉。妳至少有一個禱告是沒能應驗了。我沒有平靜,也沒有了愛,除了對妳的愛,對妳的愛。我對她說,我是個充滿仇恨的人。
真實,從來就只是一種把我們引向未知世界的誘餌,而我們在探索這未知世界的道路上,是沒法走得很遠的。最好的辦法是儘量不去知道,儘量不去多想,不為嫉妒提供任何具體的細節。遺憾的是,即使與外界生活隔絕,內心世界也會滋生種種事端;即使我不陪阿爾貝蒂娜出去,獨自在家遐想,紛沓的思緒中時而也會冒出一鱗半爪真實得不能再真實的東西,它們就像一塊磁鐵那樣,把未知世界的某些蛛絲馬跡牢牢地吸住,從此成了痛苦的淵藪。
(p.19 追憶似水年華 V 女囚 聯經版 1992)
似乎每隔幾年就會讀過格雷安‧葛林的一些作品,卻總是無法持續更多,但如果每一次都能有一點點收穫應該就讓人心滿意足了。
事實上,這一本《愛情的盡頭》是二次挑戰,時隔6年,不太確定第一次讀到哪裡,遇到什麼障礙,畢竟這不像伍佰的專輯,曲調抒情而容易讓人感動。
這本小說主要以第三者來闡述一段愛情,再以出軌的有夫之婦的女主角日記穿插其中來說明為何要結束這段愛情,或許這個小說的難度就在於如何讓人理解這一段外遇的感情,而葛林想要處理的「妒恨」又是如何展現出愛情的另一種樣貌?甚至被當作魔鬼的上帝,在小說中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女主角交易出去的愛情,真正換回的又是什麼?
彷彿,我只能聽見但丁 (Dante Alighieri) 的一句喟嘆。
Amor che ne la mente mi ragiona. (愛情在靈魂中與我辯論)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2350
愛情的盡頭
The End of the Affair
作者:格雷安‧葛林
原文作者:Graham Greene
譯者:盧玉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0/03/31
語言:繁體中文
《衛報》評選「百大最佳英文小說」
被譽為史上描寫「外遇」最傑出的小說。它動人地寫出了炮火隆隆的戰時倫敦天空下,不該愛得轟轟烈烈的一對戀人,各自受盡折磨。因為受苦,才明白愛的存在。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活躍於倫敦社交圈的小說家班德瑞克,在一次派對上結識了官員亨利和他的妻子莎拉。班德瑞克為了撰寫以公務員為主人翁的小說,邀約莎拉外出藉此了解官員的日常生活,沒想到二人對彼此產生好感。不久,二人便將亨利拋諸腦後,甚至無視天際砲彈呼嘯,耽溺於偷情和肉體的歡愉。就在一顆炸彈突然間騰空墜落讓班德瑞克埋身瓦礫,目睹愛人昏厥而傷心絕望的莎拉向她並不相信的神祈禱並許下承諾。自那夜空襲兩年後,二人偶然重逢,在嫉妒心的驅使下,班德瑞克聘請私家偵探調查莎拉的行蹤……
作者簡介
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1904-1991)
英國作家。金斯利‧艾米斯爵士譽為「當代最偉大的小說家」。一九0四年出生於英格蘭。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畢業之後,在《泰晤士報》擔任四年的編輯。一九二六年,葛林改信天主教,翌年結婚。辭去報社工作後,專心寫作,前三本小說並未引起注意,直到第四本小說《史坦堡特快車》後聲譽大起,好萊塢並將之拍成電影。
葛林一生作品兼具藝術性及娛樂價值,產量極多,著有長篇小說有《布萊登棒棒糖》、《權力與榮耀》、《愛情的盡頭》、《事情的真相》、《沉靜的美國人》、《哈瓦那特派員》、《喜劇演員》等二十三本,另有短篇小說集、遊記、散文集、劇本、自傳等,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超過二十一次,可惜未能獲獎。
葛林是一名天主教徒,但對人性中的不完美毫不隱諱地描寫,除了擅長小人物的深刻描繪,故事背景遍及世界各地也是特色,葛林一生遊跡遍及東歐、亞洲、非洲,且對二次大戰後這些國家在國際間的處境以及當地政治問題,都能準確掌握並大膽描寫。有人將他所創造的小說世界稱為葛林之國,充斥著暴力、欲望和苦難的考驗。由於他堅持寫描繪眼中真實世界的樣子,不為意識型態服務,專注刻劃人內心種種道德衝突與焦慮,被視為是真正為讀者而不是為書評人寫的一流小說家。
此外,葛林非常擅於運用偵探小說的元素吸引讀者,故事簡潔有力,並將幽默注入動人的情節裡,讀來毫不艱澀。作品多次被改編為電影。其中著名的有《黑獄亡魂》、《愛情的盡頭》以及《沉靜的美國人》等。當中他親自擔任編劇的《黑獄亡魂》更被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譽為影史上幾近完美的傑作。
葛林一生獲獎無數,無數作家無私推崇他是廿世紀最會說故事的大師。他在世時以其傑出成就獲封皇家榮譽勛爵。晚年長住法國尼斯,於一九九一年四月辭世。
【Excerpt】
故事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的:往往是某人隨意選中經驗的某個時刻,從那一刻開始追溯過往或瞻望未來。我說「選中」,當中帶有一種以敘事技巧屢受讚揚的專業作家,不該帶有的自負。然而我是出於自己的意願選中一九四六年一月裡一個陰暗的雨夜,亨利‧邁爾斯在公園中弓著身體穿過寬闊的雨水之河的景象,或是這幕景象選中了我呢?照我這一行的規矩從這裡展開我的故事,不只正確也十分方便,但是如果那時候我相信有上帝,那麼我也應該會相信有一隻手在扯我的手肘,建議我「去跟他說話,他還沒有看到你。」
若非如此,我為什麼要跟他說話呢?如果「恨」這個字在人和人的關係中不是太嚴重的字眼,那麼我是恨亨利的——也恨他妻子莎拉。而他呢,我猜,在當晚事情過後不久也開始恨起我來了,而他當然不時也會恨他妻子和那個當年我們有幸並不相信的天主。因此這是一個記述妒恨遠甚於情愛的故事,如果我提到亨利和莎拉的任何好話,讀者都應該相信。我是在抵制偏見,因為在我引以自豪的專業中,為了要求「幾近真實」,那些「幾近妒恨」的表達我可以讓步。
那段時間裡我無法工作。我說過的,小說家的寫作,有許多部分是在潛意識中進行,在那紙上第一個字都尚未出現時最後一個字都已經寫完了的心底深處進行。小說家只是把故事情節記起來而已,並不是發明了它們。我們不會干擾到那些深海的海底山洞,但是現在出了一件事,這件事對我而言要比戰爭、比我的小說更重要得多,這事就是愛情的結束。現在我就是要安排這件事,像是故事一樣,那些看似自然脫口而出、令她放聲哭泣的話,早就在那些水底山洞中被磨銳利了。我的小說延遲了,但我的愛情卻像靈感泉湧似的匆匆趕赴終點。
不快樂的感覺要比幸福的感覺容易表達得多。身陷悲苦當中,我們似乎能夠覺察到自身的存在,即使這種存在是以一種怪誕的自大形式出現:我的痛苦是我個人的、這痛徹我心的神經是唯我所有的。而幸福卻會消滅我們:讓我們忘了自己是誰。聖人們曾用凡人愛的語言描述他們對上帝的看法,因此,我猜想我們也可以用祈禱、冥想、沉思的詞語去解釋我們對一個女人的愛情強度。我們也會拋開記憶、知識、智慧,我們也會經驗到一種被剝奪的感覺、一種「暗夜」的感覺,有時候反而獲得一種平靜。愛的行為本身就被人形容為「具體而微的死亡」,而愛侶有時候也會體驗到小小的平靜。這實在很怪,我竟然會寫出這些句子,彷彿我是愛著那些我真正憎恨的東西似的。有時候我也不清楚我自己的想法。我哪裡懂什麼「暗夜」這種辭彙、懂什麼祈禱?我自己只有一種祈禱!
如果這本書無法平鋪直敘,那是因為我迷失在一個奇異的地方了:我沒有地圖。有時候我還會懷疑我在這裡寫下來的每件事是不是都是真的。那天下午我還沒有問她她就突然對我說,「我從來沒有愛過任何人或任何事物像愛你一樣。」我們大多數人對於說出這麼完整的一番話都會遲疑不前——我們會記起許多事、會預見許多事,也會懷疑。但她沒有懷疑。要緊的只是這個時刻。據說永恆並非時間的延伸,而是根本不在乎時間。有時候我會認為她的那種「拋開」已貼近那奇異的數學上的趨向無盡的點,那一點既無寬窄也不占空間。時間又怎麼樣呢?過去的一切和她可能不時 (時間這個詞又出現了) 會認識的所有男人,或者未來她有可能也同樣誠懇地說出同樣的話的男人,又有什麼要緊呢?當我回答說我也是同樣那樣愛她的時候,撒謊的是我,不是她,因為我從來不會意識到時間,對我而言,當前是永遠不存在的,時間不是去年就是下個星期。
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一個人承認每個人心中未必有上帝,卻會對於自己心中的魔鬼退縮閃躲。我太熟悉那個魔鬼在我想像力中搞鬼的情形。莎拉說的任何話都沒辦法反駁那種狡猾的懷疑,雖然通常都延等到她走了以後才發生作用。他會早早就激起我們的爭吵:要說他是莎拉的敵人,不如說他是愛情的敵人,魔鬼不是本來就該如此嗎?我可以想像,如果世上真有一個會去愛人的上帝,那麼即使是一種最薄弱、最荒腔走板的摹擬的上帝之愛,魔鬼也必然會去摧毀。他難道不會害怕愛的習慣成長,他難道不會努力誘使我們全都成為叛徒、全都去幫助他消滅愛嗎?如果世上存在著一個上帝,利用我們這群泛泛之輩製造出他的聖者,那麼魔鬼也有他的雄圖壯志:他或許夢想要訓練我這種人,甚至可憐的帕吉斯去作他的聖者,隨時準備用借來的狂熱摧毀我們發現到的任何愛。
我上樓去把日記拿出來,撕掉外皮,書皮很結實:內襯的棉花像纖維一樣脫落。這樣像扯斷一隻鳥的肢體一樣,日記躺在床上,成了一疊紙,失去了羽翼,受了傷。最後一頁向上翻開,我再看了一遍:「祢也在場,祢教我們去揮霍,就像祢教導富人揮霍一樣,因為有一天我們除了這份對祢的愛之外什麼也沒有。但是祢對我太好了。常我向祢祈求痛苦時,祢給我平靜。也給他平靜吧。把我的平靜給他吧——他需要的更多。」
我想,這裡妳失敗了,莎拉。妳至少有一個禱告是沒能應驗了。我沒有平靜,也沒有了愛,除了對妳的愛,對妳的愛。我對她說,我是個充滿仇恨的人。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