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芭蕉俳文》
2018/05/02 00:07
瀏覽1,062
迴響0
推薦11
引用0
Excerpt:《芭蕉俳文》
見るところ花にあらずと云ふことなし、思ふところ月にあらずと云ふことなし。
(沒有眼裡所無法看見的花朵,更無心中所不願思慕的明月。)
——松尾芭蕉(1644-1694)
感同〔譯注〕,初讀本篇短文即讓人憶及蘇軾的〈前赤壁賦〉。
從本書旁徵博引的注釋可以清楚看到芭蕉對於中國詩文的熟稔之處,包含李白、杜甫的詩句;蘇軾、歐陽修的詞賦;亦有典故引據自莊子、山海經、世說新語......
說起來,已久未接觸中國詩文,讀到芭蕉的俳文,竟有久別重逢的歡欣啊!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5764
芭蕉俳文(日本「俳聖」松尾芭蕉經典之作)
作者:松尾芭蕉
譯者:鄭清茂
繪者:莊因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01/23
語言:繁體中文
《芭蕉俳文》從松尾芭蕉的約一百篇短文中選出三十多篇,加上短篇紀行文〈野曝紀行〉、〈鹿島紀行〉、〈笈之小文〉、〈更科紀行〉四種,以及〈嵯峨日記〉一種,並略施注釋,以便介紹松尾芭蕉的俳文之美,盼有助於展現松尾芭蕉俳諧文學比較完整的面貌。
作者簡介
松尾芭蕉(1644-1694)
日本德川時代的俳諧大師,有日本「俳聖」之譽。是日本德川時代燦爛的「元祿文化」的旗手之一。
俳諧是一種最具日本特色、極為重要的文學類型。松尾芭蕉在日本俳諧史上,遠承日本和歌與中國詩文的古典傳統,提出枯淡、閒寂、輕妙等美學概念,融匯人生即旅、諸行無常的存在哲學。所創蕉門蕉風,影響深遠,不僅在日本歷久不衰,至今依然,而且遍及世界各地,仍在擴大中。
松尾芭蕉(Basho)的名字幾乎變成了俳句的同義詞。現在有所謂英俳、漢俳之作,追本溯源,也應與松尾芭蕉的典範不無關係。
【Excerpt】
〈既望賦〉
望月餘興未已,二三子相邀,泛舟於堅田之浦。當日申時,至某某茂兵衛成秀家後院。人人大聲呼曰:「醉翁狂客乘月來也。」主人岀乎意表,又驚又喜,捲簾掃塵以迎之,曰:「園中有芋,有豇豆。鯉魚、鯽魚則已用罄矣,未免掃興耳。」於是鋪席設宴於岸邊。少焉月出,照耀湖上。嘗聞仲秋望日,明月升自浮御堂對面之山,即為鏡山。今宵離其處應猶不遠,乃登堂上,倚欄杆,見三上山與水莖岡,一南一北,其間連峰綿延,小山疊巒。既而,月上三竿,隱入黑雲中,不辨何者為鏡山矣。主人吟曰:「時時雲蔽月」,而其待客之心,逾益懇切。有頃,月出雲外,金風銀波,映千體佛光。因憶京極黃門吟「仰望月西傾」之嘆,以彼十六夜空譬此人世,藉以感悟無常之觀。因道:「唯因來遊此堂,又憶惠心僧都淚濕衣袖之事。」主人答日:「乘興而來,盡興而歸。」乃返岸上,舉杯更酌,不知月傾橫川矣。
請開門鎖
且讓月光進來
浮御堂中
從容出來
十六夜月明亮
又隱雲中
〔譯注〕
作於天祿四年 (一六九一) 八月十六日。芭蕉四十八歲,時寄寓膳所義仲寺無名庵。或題〈堅田十六夜之辯〉。望月指仲秋之月。既望指翌日十六夜。蘇軾〈前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此文顯然有蹈襲〈前、後赤壁賦〉之跡。
見るところ花にあらずと云ふことなし、思ふところ月にあらずと云ふことなし。
(沒有眼裡所無法看見的花朵,更無心中所不願思慕的明月。)
——松尾芭蕉(1644-1694)
感同〔譯注〕,初讀本篇短文即讓人憶及蘇軾的〈前赤壁賦〉。
從本書旁徵博引的注釋可以清楚看到芭蕉對於中國詩文的熟稔之處,包含李白、杜甫的詩句;蘇軾、歐陽修的詞賦;亦有典故引據自莊子、山海經、世說新語......
說起來,已久未接觸中國詩文,讀到芭蕉的俳文,竟有久別重逢的歡欣啊!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5764
芭蕉俳文(日本「俳聖」松尾芭蕉經典之作)
作者:松尾芭蕉
譯者:鄭清茂
繪者:莊因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01/23
語言:繁體中文
《芭蕉俳文》從松尾芭蕉的約一百篇短文中選出三十多篇,加上短篇紀行文〈野曝紀行〉、〈鹿島紀行〉、〈笈之小文〉、〈更科紀行〉四種,以及〈嵯峨日記〉一種,並略施注釋,以便介紹松尾芭蕉的俳文之美,盼有助於展現松尾芭蕉俳諧文學比較完整的面貌。
作者簡介
松尾芭蕉(1644-1694)
日本德川時代的俳諧大師,有日本「俳聖」之譽。是日本德川時代燦爛的「元祿文化」的旗手之一。
俳諧是一種最具日本特色、極為重要的文學類型。松尾芭蕉在日本俳諧史上,遠承日本和歌與中國詩文的古典傳統,提出枯淡、閒寂、輕妙等美學概念,融匯人生即旅、諸行無常的存在哲學。所創蕉門蕉風,影響深遠,不僅在日本歷久不衰,至今依然,而且遍及世界各地,仍在擴大中。
松尾芭蕉(Basho)的名字幾乎變成了俳句的同義詞。現在有所謂英俳、漢俳之作,追本溯源,也應與松尾芭蕉的典範不無關係。
【Excerpt】
〈既望賦〉
望月餘興未已,二三子相邀,泛舟於堅田之浦。當日申時,至某某茂兵衛成秀家後院。人人大聲呼曰:「醉翁狂客乘月來也。」主人岀乎意表,又驚又喜,捲簾掃塵以迎之,曰:「園中有芋,有豇豆。鯉魚、鯽魚則已用罄矣,未免掃興耳。」於是鋪席設宴於岸邊。少焉月出,照耀湖上。嘗聞仲秋望日,明月升自浮御堂對面之山,即為鏡山。今宵離其處應猶不遠,乃登堂上,倚欄杆,見三上山與水莖岡,一南一北,其間連峰綿延,小山疊巒。既而,月上三竿,隱入黑雲中,不辨何者為鏡山矣。主人吟曰:「時時雲蔽月」,而其待客之心,逾益懇切。有頃,月出雲外,金風銀波,映千體佛光。因憶京極黃門吟「仰望月西傾」之嘆,以彼十六夜空譬此人世,藉以感悟無常之觀。因道:「唯因來遊此堂,又憶惠心僧都淚濕衣袖之事。」主人答日:「乘興而來,盡興而歸。」乃返岸上,舉杯更酌,不知月傾橫川矣。
請開門鎖
且讓月光進來
浮御堂中
從容出來
十六夜月明亮
又隱雲中
〔譯注〕
作於天祿四年 (一六九一) 八月十六日。芭蕉四十八歲,時寄寓膳所義仲寺無名庵。或題〈堅田十六夜之辯〉。望月指仲秋之月。既望指翌日十六夜。蘇軾〈前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此文顯然有蹈襲〈前、後赤壁賦〉之跡。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