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Lausanne),位於雷蒙湖(日內瓦湖)北岸,城名源自公元前15年羅馬人在現今洛桑市維迪區建立一個名為「Lousonna」聚落;是瑞士聯邦佛德州和洛桑區首府,瑞士第四大城市。整座城市用依山傍水,具有度假風情,也是一個極具活力的大學城與會議之城,亦因國際奧委會總部所在地,被稱爲「奧林匹克之都(Olympic Capital)」。
洛桑車站(Gare de Lausanne),初建於1856年,最近一次重建為1992~1996年。
洛桑是瑞士唯一有地鐵(Metro)的城市,自 1877 年開通市中心與烏希之間的路線以來,該系統約四分之一已用於城市軌道交通,這是瑞士第一條公共纜車路線。
里彭廣場(Place de la Riponne),開闢於1838年。
里彭廣場(Place de la Riponne)噴泉。
魯米訥宮(Palais de Rumine),俄國貴族加布里埃爾·德·魯米訥(Gabriel de Rumine)捐給洛桑市之遺產,建於1891~1906 年,佛羅倫斯文藝復興風格建築,建築師是來自里昂的加斯帕德·安德烈 (Gaspard André)。當中設有考古和歷史博物館、自然科學博物館以及洛桑大學圖書館,可免費參觀。
立柱上的Sphinx雕像,在希臘神話中,它有著鷹的翅膀和女人的半身像。
另外一立柱上為一隻獅鷲,自古以來就以守護寶藏而聞名的神話動物。
立著柱身上裝飾希臘神話角色雕像。
路易斯‧魯雄內特 (Louis Ruchonnet) 雕像,其為19世紀逝於洛桑的瑞士資產階級政治家和律師。
一路上坡行往洛桑大教堂,市場階梯( Escaliers du Marchè)入口旁,152 公尺高的教堂塔樓在望。
皮埃爾·維雷噴泉(Fontaine Pierre Vire),紀念這位新教改革者而建。
Maison Gaudard,其中最古老的建築可追溯到 13 世紀,曾是洛桑當代設計與藝術貼花博物館(MUDAC) ,現已搬遷,如今改作「洛桑文化與數位探索之家」,推廣洛桑的藝術氛圍、洛桑市藝術收藏及其漫畫中心;建築被列為瑞士國家重要文化財產。
洛桑大教堂(Cathédrale de Lausanne),全名是洛桑聖母大教堂,建於1170年,1235年竣工,哥德式建築風格建築,是當時瑞士最大的大教堂; 在1536 年以前一直是洛桑的天主教大教堂,直到 1536 年成了新教教堂;被列為瑞士國家重要文化財產(去的時候整修中,外觀包緊緊,借圖一張,引自:RTS報導,作者KEYSTONE - LAURENT MERLET)。
大教堂南側彩繪門廊上舊約和新約中的人物雕像,是中世紀雕像中的瑰寶,經考古學、歷史學和風格分析,其年代可追溯至 1220~1230 年。
彩繪門戶上大天使聖米迦勒雕像,顯示出中世紀多色藝術的明顯痕跡和宗教改革期間造成的破壞。
鼓室中的耶穌雕像。
中殿,有三個雙開間,這是 12 世紀末哥德式建築的典型特徵。
大教堂中殿朝向入口處眺望。
入口處這座建造於2003年的新管風琴,其外殼為喬治亞羅 (Giorgetto Giugiaro)設計,由 7,000 根管子組成,總重量約 40 噸,是瑞士最大的管風琴。
管風琴下的彩繪玻璃。
南面的山牆正面開有玫瑰窗。
大教堂的玫瑰窗建於1205年左右,幾乎完整的保存了13世紀的彩色玻璃,極其珍貴。
19世紀下半葉,宗教彩色玻璃的復興,對大教堂的彩繪玻璃產生了重大影響。
洛桑大教堂坐落在西岱山上,可俯瞰洛桑市區。
從教堂前廣場而下,行走於老城區巷弄間。
Cité-Derrière街盡頭的波塔樓(Porta House)。
帕呂廣場( Place de la Palud) ,是洛桑最古老的廣場之一,也是洛桑市步行區的中心,最熱鬧的地區之一。
洛桑市政廳(Hôtel de ville de Lausanne),建於1673~1675年,市政廳作為洛桑生活的中心,集三種功能於一體:行政和政治功能、經濟功能(一樓設有市場大廳)以及防禦功能(鐘樓和鐘樓用於警告危險);建築被列為瑞士國家重要文化財產。
正義女神噴泉(Fontaine de la justice) ,為文藝復興風格噴泉,自 1557 年以來一直立於帕呂廣場(Place de la Palud)中心,是洛桑市區最古老的噴泉。
噴泉後方建築一樓有座「帕呂時鐘(Palud Clock)」,在上午 8 點到晚上 7 點之間,每小時都會有三組小雕像從隔板中出現,在音樂的伴奏下循環移動演示洛桑的歷史場景(去的不是時候,所以只見黑色鐵雕式外觀)。
正義女神雕像立於1585年,女神蒙著眼睛,手裡拿著天平和劍,象徵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女神腳下的人物雕像,分別代表:教皇、皇帝、土耳其大帝和地方法官。
雕像豎立年代。洛朗·佩魯 (Laurent Perroud) 和他的兒子雅克 (Jacques) 於 1584~1585 年間創作了這座柱子和雕像,其原件現保存在洛桑歷史博物館。
噴泉的鑄鐵出水口。
洛桑老城區 (Vieille Ville) 中心的商店街匯聚不少名牌精品店。
店家扛棒上立有極具藝術性的人物造型。
聖方濟各街(Rue Saint-François)商店櫛比鱗次。
聖方濟各堂(Église réformée Saint-François),鐘樓建於 15 世紀初。
這座教堂為方濟各會於1258年來到洛桑所建立修道院之附設教堂,以聖方濟各為主保聖人。1536 年,隨著宗教改革的興起,教堂被併入新教教區。建築與大教堂同為洛桑市保留下來的中世紀教堂,於 1900 年被列為瑞士國家重要文化財產。
中殿,十字穹頂繪有細緻的紋飾。
大管風琴,其中心部分可追溯至 1777 年,是洛桑僅存在宗教改革和隨後的教堂禁止使用樂器時期之後所建造的第一代管風琴;最後一次全面翻新是在 1989~1995 年之間。
洛桑郵政總局(Hôtel des Postes),建於1896~1900年,整棟建築被列為瑞士國家重要文化財產。
眺望「弗隆區(Le Flon)」,這裡原是弗隆河(Flon)的山谷盆地,因河道變遷,現為洛桑市區的商業和休閒生活空間。後方凸出的高樓為貝萊爾塔(Bel-Air Tower)。
大橋(Grand Pont),建於1839年,竣工於1844年,原是橫跨弗隆河 (Flon )之上 ,1836 年開始,弗隆河在洛桑河段逐漸改道,隨後被埋藏。大橋是洛桑市區重要的交通樞紐,19~20世紀經過多次擴建。
自大橋上眺望洛桑大教堂方向。
烏希(Onchy)碼頭區雷蒙湖畔的「奧林匹克公園(Parc Olympique)」一隅。
這是二度來到洛桑,由於第一次來時就參觀過奧林匹克博物館,所以這趟就不去了,主要就是漫遊洛桑老城區。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