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師。若說一個人一生中相伴左右的兩位朋友會是誰呢?我會選擇:一位代表完美與紀律的人生導師巴希拉,另一位則是充滿隨性隨意又真誠之心的大懶熊巴魯。
。。。。。。
《與森林共舞》The Jungle Book 改編自英國小說家吉卜林(Rudyard Kipling, 1865-1936)的同名作品。他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英國作家(1907),也是這個文學獎至今最年輕的獲獎作家。吉卜林出生於印度孟買,童年在印度度過,成年之後也曾擔任記者周遊印度,於是對於印度有很深的情感,《與森林共舞》所描述的就是印度森林裡一位印度男孩的故事。
《與森林共舞》是個相當膾炙人口的小說,對小朋友來說是個冒險故事,對大人來說則是個寓言故事。這不僅是個關於小男孩的成長故事,也是關於每個人在人生迷宮中的陷阱、法則、與建議。
事實上迪士尼在2016年改編的《森林王子》與吉卜林的原著已經有很大的落差。吉卜林的小說原本是由多則短篇小故事連結而成,論及的角色與故事很廣,顯然無法在一百分鐘以內描述清楚。因此,為了能夠在一百分鐘以內交代完主要的情節與角色,還要同時保持故事的完整結構,改幅勢在必行。然而,這個改編其實相當成功出色。
不過,比起故事內容,引起大部分觀眾關注的應該是動畫特效。到底是在哪裡拍攝,可以拍出如此栩栩如生的森林與動物呢?答案是,攝影棚,其他則是依賴電腦的後製。虛幻的世界,已經凌駕真實的世界了。甚至,真實的世界,已經不夠真實,那些絕種的動物,以後可能都要靠電腦才能為後世所見(《銀翼殺手》裡有雷同的情節)。
。。。。。。
雖然這是個發生在森林裡的故事,但是卻是個充滿道理的警世預言。森林裡有舒服溫馨的獸穴,也有險象環生之境。森林仿若迷宮,宛如人生,一樣的明暗不清,順逆皆有。於是一個小小的森林故事,講述的其實是關於人的成長與人生的道理。
毛克利(Mowgli)是個被狼群養大的人類小獸(man cub),要在森林裡生活,就必須遵守森林的規則。這是狼爸爸阿格拉(Akela)與狼媽媽(Raksha)對毛克利的要求,也是狼群能夠生生不息源源不絕的法則。因此,狼群有個群體必須遵守的森林法則(The Law of the Jungle,電影其實沒有將整個法則全部念完,只是念個開頭跟結尾而已。連結有全文。)
狼群是團體活動的動物,狼群的生命仰賴森林,於是與森林是共生共存的生命體。森林的和諧與生氣意味著狼群整體的生命,於是對於森林的尊重與愛護,也是維繫狼群整體生存首要法則。
事實上吉卜林所描述的森林法則,並不局限於狼群,而是人群。狼群與森林的關西,即是人群與自然的關係的縮影。自然的和諧與生機,即是人類在有限資源的地球上生存的主要法則。
在吉卜林的〈森林法則〉全詩裡,有一個段落是這樣的:「你可以為你自己、你的伴侶、和你的小獸狩獵,基於生活的需求,但不能為了殺生之樂而殺。」
這個段落很明顯地,是在昭示「不可為了貪婪與享樂而破壞自然的和諧,從大自然擷取的,應該只是生活的單純必須」。然而,基於貪婪與享樂而對於自然無盡的擷取與破壞,正是地球人此刻分分秒秒正在進行的事情。如果如同法則所言:「遵守此法則生生不息,不遵守且違規則死」。那麼無須預言我們也知道人類指日可待的未來會是什麼結局。
。。。。。。
老虎謝利(Shere Khan)是個心懷恨意的又血腥暴戾之徒。謝利因為曾經被人類及其紅花給傷害過,於是格外憎恨人類,誓言一定要親自殺掉毛格利。謝利這樣類型的動物代表人生中的兩種威脅:1) 無可避免的負面攻擊,以及 2) 無可躲避的內在恐懼。
面對外在的負面攻擊與威脅,毛克利首先選擇避免正面衝突,但是因為謝利已經危及狼群家人的安全,毛克利決定全力以赴地面對攻擊與威脅,並且戰勝它。
謝利也代表著每個人藏在內心深處又常常不敢面對的內在恐懼。剛開始還藏得住恐懼時,許多人選擇逃避,但是,當恐懼已經是自我認知的威脅時,顯然最好方法就是正面迎擊。
對於人類小獸毛克利來說,內在的恐懼有兩項:一則人類善用工具的本能,另一則是使用最強大的工具,火。狼爸爸總是提醒毛克利不可使用工具,更不能使用火,因為毛克利是狼的兒子,於是也得以狼的方式生活著。
然而,當老虎謝利來到狼群面前,威脅交出毛克利以換取狼族的生命時,毛克利於是被迫面對 1) 他不是匹狼而是人類的事實,2) 他必須使用工具保護自己也保護他的狼族家人,3) 他必須面對「火」這個同時具有「創造與毀滅」的工具。
與其說謝利是毛克利的外在威脅,不若說他是毛克利的內在衝擊,如果不是因為謝利的威脅,毛克利又怎麼有機會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是個「人類」的事實,甚且認識「火」這種只有人類才懂得工具。
雖然是個壞人,但是謝利也是毛克利的人生導師,一個由負面激發的正面教育。
。。。。。。
美麗的大蟒蛇Kaa(Scarlett Johansson)也是種教育,告訴我們人生迷宮中美色誘惑的危機。
在吉卜林的原著裡,Kaa並不是惡棍,而是曾經幫助毛克利的友人,不過在2016的改編裡,已經被賦予不同的意義了。透過史佳雷.喬韓森性感的聲音,大蟒蛇已經化身為美色誘惑的象徵。來自美色的誘惑表面上看起來無害,而且還非常親切溫馨,一旦上當之後,只能溫水煮青蛙地被蠶食掉。人生中不免有許多類似的誘惑,來自金錢的誘惑亦然,一旦上鉤,肯定是一步步地走入陷阱且莫名其妙地屍骨無存。
大猩猩路易王(King Louie),則代表著讓人難以抗拒的無上權利與貪婪慾望。擁有一座荒廢的人類城堡,還有數不盡的金銀財寶與南北水果,路易王統治著大大小小數以萬計的猴族。
然而雖然已是猴中之王,擁有吃用不盡的城池財富,他還是感到遺憾,因為他沒有人類的「火」。火在路易王看來,是個統治森林的最佳武器,因為火可以威脅其他動物,可以懲罰不受他控制的動物。他想拿火的「毀滅」功能作為武器,統治森林。
在權利最上位的路易王,在這個故事裡表演著關於「權利的危機」。當一位擁有最高權利的王者,心中只剩下「貪婪」,只想擁有一切物質與奴役一切生靈,那麼這場權利遊戲的最終結果,可以預期地只剩毀滅一途。
。。。。。。
如果老虎謝利、路易王、跟蟒蛇美女,都代表著人生迷宮中容易讓人迷失方向威脅與誘惑,那麼一個人該怎麼避免走入迷宮誤入歧途呢?
除了家人間無條件的愛與支持,最幸運的是在人生中,還能遇到一位智慧絕倫又願意適時指導的生命導師(guru),以及一位真心相待又意氣相投的酒肉好友。
狼族父母給了毛克利很好的人格教育。狼族家庭相互關愛,生活嚴謹又堅守原則。沐浴在愛與自律,毛克利堅固了他的內在性格。他自我要求,寬容他者,勇於冒險,也大膽面對危機。如此的特質,使得毛克利站在金錢與權力面前(蟒蛇與路易王),仍能保持赤子之心(因為他是個孩子嘛,拜託),而不受動搖(象徵的意思嘛,可以嗎?)。
甚至在獲得「火」這種能夠摧毀森林的人類武器之後,即使謝利老虎的威脅即在眼前,毛克利也寧可捨棄,因為他不願基於自私而傷害森林朋友。最後,他的勝利倚賴的當然不是火,而是內在智慧與勇氣所激發出來的機智與技術。
。。。。。。
除了家人之外,毛克利能有如此的智慧與勇氣,也是因為有黑豹巴希拉(Bagheera)與懶熊巴魯(Baloo)的相伴左右的緣故。
巴希拉帶著毛克利來到狼族,教導他奔跑狩獵之類的森林求生之技,告訴他身為森林一員的行為界線。巴希拉代表著印度傳統文化裡的「可敬的人生導師(古魯)」。
而懶熊巴魯剛開始看起來真不像是個好友的選項:有點懶、有點狡詐、會佔人便宜、也會說謊。然而,相對於完美主義的巴希拉,巴魯則代表著真實的人性。行為上的確不完美,但卻有顆善良又真誠的心。毛克利跟巴希拉在一起學會了極限與紀律,跟巴魯交友則了解到什麼是放鬆自我與享受人生。他們一起在水中游泳歌唱的橋段充滿歡樂,巴魯不得不跟毛克利扯謊不是朋友也相當哀傷。然而,因為路易王的找碴,讓巴魯證明了他對朋友的真誠,甚至還因此建立起巴魯的勇氣,讓他勇於面對自己懼高的事實。
朋友不就是相互扶持與一起成長的人生夥伴。偶而一起酒肉歡樂,急難則是最佳救火員。想想看自己周遭有沒有巴魯這種好友呢!還真是萬中選一千載難逢啊。酒肉朋友不少,但是要在急難時一呼一應還不容易呢。毛克利真幸運,不只有「巴希拉」,還能遇到「巴魯」。只求人生僅能遇到其中一「巴」則是大幸啊。
於是電影的最後一幕非常有意義也具象徵性。三人行,必有我師。若說一個人一生中相伴左右的兩位朋友會是誰呢?我會選擇:一位代表完美與紀律的人生導師巴希拉,另一位則是充滿隨性隨意又真誠之心的大懶熊巴魯。
。。。。。。
最後,在打敗老虎謝利之後,毛克利成了森林的英雄。他不只正面迎擊謝利,也勇敢地承認人性的弱點。然而面對弱點並不表示必須示弱並且屈服,相反地,他由弱點發現優點,將「會使用工具的原罪」轉化成「善用工具的英雄」。成功地將自己的弱勢轉化為優勢,毛克利最後當然戰勝了自己。
《森林王子》真是個充滿人性教育的好電影,老師家長跟小朋友肯定都能由故事獲得許多人生的啟示與生命的法則。
。。。。。。
小時候看的是下圖這個版本(1967)。當時蟒蛇Kaa是個男性,也是毛克利的互助好友。舊版裡有好幾首曲子都相當讓人難忘,像是路易王唱的 "I wanna be like you," 巴魯唱的 "The Bare Necessities," 還有蟒蛇Kaa唱的 "Trust in Me," 這些都是相當經典的歌曲。在2016的新版裡頭,也都保留並且重新詮釋。像是 "Trust in Me" 就是由 Johansson 性感重唱。
故事結構完整,動畫技術高超,音樂陣容豪華(John Debney),《森林王子》應該已經是明年奧斯卡的坐上嘉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