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改革開放前,由於國家貧窮,所以吃飽成為最高的價值標準.這種情況下的人民,為了表現出自己有能力吃飽,就形成了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水滸傳文化,你看屬於這時候的吃喝方式,就是如此;等到逐漸有錢了,這時開始要擺案,所以滿桌的餐盤,堆積的食物,成為宴客的常態;至於進入到吃巧的階段,恐怕還需要等一段時間吧!
以這個標準,來看台灣的一般人的生活演進.
一九六O年代以前的人,屬於吃飽的階段.
對這個階段的人來說:旱廁是人生的經驗,用木材,煤炭,煤球燒飯是人生經驗,洗冷水澡是家常便飯.說到吃那豬油醬油飯,紅燒肥豬肉是美食,菜卜蛋是美好回憶.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時候到一間山東麵館吃牛肉麵,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位年輕的山東人,輪到他的時候,他說"大碗牛肉麵一碗,加麵,加紅.",而我則是"小碗的牛肉麵一碗,少辣."等到麵來了,他是一碗公滿滿的,對當時的我來說,還有些震驚.等到兩岸接觸,你就看到中國人,無論是小,是老,都是吃一盆飯,你就不會大驚小怪了.還記得讀大學時,有所謂的系上外出旅遊的活動.教授們吃完他們那桌的紅燒肥豬肉後,也將其他桌的一掃而空,對我來說,肥滋滋的紅燒肉吃起來有夠噁心.等到後來吃了精心燉煮過的東坡肉後,你才會欣賞紅燒肉.這時的你,不會怕吃肥肉了.
一九七O年代後的人,大致是屬於吃好的階段.
對這個階段的人來說,錢要用在刀口上,這時的文化,不流行中國那種炫富滿桌食物,最欣賞的就是中式的吃到飽火鍋,和西式的buffet,當然其實最值得的是日式的吃到飽海鮮餐.還記得,那時會遇到一種人:就是拼命的吃,一次十幾盤的牛肉片擺滿桌,或是像日式的海鮮餐,一個人,一次拿一桌的生蠔來吃,或是全家出動,將各個餐盤的海鮮一掃而空.尤其是讓你害怕的,就是從沙拉吃到最後的冰淇淋.這種拚大胃王的吃法,讓你每次都是選擇缺席,不要虐待自己.
當然當你踏入社會後,你的長輩,同輩們,又是已經在社會上打滾一陣子了,他們有了較佳的經濟基礎,這時開始進入品嚐階段,所以開始吃遍各種餐廳,經常就是電話預約餐廳,嘗試吃中國各地的餐飲,和世界各國的美食.而這時候,當親友及你自己踏出國門後,你眼界開了,對人生的享受進入新的階段.
一九九O年代後的人,大致是屬於吃巧的階段.
對這個階段的人來說,吃飽,吃好,已經是理所當然了.多少的小孩,將雞腿摒棄,進入到吃一條鮮魚時,只吃魚肚和魚的臉頰肉,的貴公子生活.這時吃巧成為主流,你看一個人吃一頓飯後,又跑去一家知名麵包店買幾種著名的麵包時,不要驚訝.對這些人來說,他們吃巧,吃少,才能吃遍美食.對他們來說,到世界各地,你沒有光顧那些名店,還真是白出國一場了.
至於對中國人,他們會得意的說"上回,我們一團觀光客,到日本一家牛排館吃牛排,我們都點一客牛排,結果一個台灣婦人帶著小孩過來,只點了一客牛排和一碗白飯.哎呀!當然台灣人較節儉."聽到這種評論,笑笑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