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禪師古冊簿 朔源佛學正"理入"
悟理"行入"是正道 免踏多重冤歧路---(劉昕題)
『祖堂集』一書記錄了禪宗歷代祖師之傳承、行狀事典、對答語錄,內容具故事性,且對答語錄充滿活潑機靈,蘊含精深的佛理與玄妙的禪機,智慧巧思又富詩意,讀之令人喜愛不忍釋手,今節錄原典所載「東寺和尚如會禪師」一節予格友參閱。
原典
東寺和尚嗣馬大師,在潭州,師諱如會,韶州始興曲江縣人也。
大歷八年止國一禪師門下,後歸大寂,眾皆仰德,臻湊如林,榻為之折,時稱「折床會」也。
後止長沙東寺,大播洪規,每曰:「自大寂禪師去世,常病好事者錄其語本,不能遺筌領意,認『即心即佛』外無別說,曾不師於先進,只侚影跡,且佛於何住而曰即心?心如畫師,貶佛甚矣。」
遂唱于言:「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劍去遠矣,爾方刻舟。」時號東寺為『禪窟』。
丞相崔公胤高其風韻,躬問師曰:「師以何得? 」
師曰:「見性為得。」
公云:「師見性不?」
師云:「見性。」
師當時方病眼,相公譏曰:「既言見性,其眼奈何? 」
師云:「見性非眼,眼病何害?」
相公喜而禮拜,更與師到佛殿,見雀兒在佛頂上放糞,相公問:「者個雀兒還有佛性也無?」
師云:「有。」
相公云:「既有為什麼向佛頭上屙?」
師云:「它若無,因甚麼不向鷂子頭上屙?」相公從此禮拜為師。
............................................................................................................................
見解抒發(看看就好)
1.東寺和尚如會禪師承嗣馬祖道一禪師,查其傳承世系屬六祖慧能南宗禪 系,簡列如下:
.....大迦葉尊者........→(西天第二十八祖)禪宗初祖菩提達摩....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南嶽懷讓→馬祖道一 →東寺如會
文中提到馬大師、大寂禪師均指馬祖道一禪師,而洪規就是馬祖道一禪師所傳之禪理道風。
2.「即心即佛」之說,何言貶佛甚矣?
一般學佛者皆知「心」隨情境生識,幻化多變,分別取捨如畫師彩繪之不定,情緒起伏不易掌控,常陷於七情流轉,心智摧殘不得出離;「佛」為見性明心,觀心幻化,明明白白不取不捨,不淨不染,平常自在。
故「心」、「佛」兩者殊異懸差,怎能說是「即心即佛」呢?所以如會禪師斥執此說法者除了自己不長精進外,亦「貶佛甚矣!」。
但「即心即佛」確是由如會的老師馬祖道一禪師所言,這又是怎麼回事 兒呢? 請續看『景德傳燈錄』卷六有一段記載馬祖禪師與學僧的對話:
僧問:「和尚為什麼說即心即佛? 」
師云:「為止小兒啼。」(解:為初學人的權宜之說,教其心不往外馳求,固守本心。)
僧云:「啼止時如何?」(解:若修至攝念守心時,接著又該如何呢?)
師云:「非心非佛。」(解:不執心垢不執佛淨,雙離心佛兩邊之分別。)
至此已了然如會禪師為何斥責學人只錄馬祖之語本,不能遺筌領意禪師因時因人之權宜說法,錯認「即心即佛」(雙執兩邊)為究竟。
而究竟之禪理為何?即馬祖禪師答曰「非心非佛」之說,如會禪師承此說法弘揚其理,故對學人有「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劍去遠矣,爾方刻舟!」之嘆。
3.非心非佛
心識隨時空幻化不能恆常,又外境不常,外緣多變,終究無法滿足人的憎捨愛取,分別執著,於是流轉於喜怒哀樂悲鬱苦等七情的精神折磨,憂慮不安不得自在。
佛只是一個名詞,祂是一切有情眾生皆具的本體自性,清淨光明,如如不動,不生不滅,六祖慧能大師所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既是本自具足,則人人皆可啟證自性,見性作佛。
心無實相,隨情器交錯識幻,如飄雲沾抹不了似如藍天之湛然本體(自性),瞭解這一層關係,可知心佛乃染淨兩端,一妄一實各自存在,何「即心即佛」之有!
而「非心非佛」意在不執「心是垢染,佛是清淨」之兩邊界定,破除企圖「修心」以「成佛」之妄念束縛,回歸到如嬰孩般清淨無垢的純真本性(梵名菴摩羅識),此時自然顯現自性之光明矣!換言之,若證「非心非佛」儼然已是見性明心的佛了!
4.見性非眼,眼病何害?
眼接收影像(色)產生眼識分別,為前五識之一,是最淺表的意識,若以唯識學觀點,見性是證入清淨的第八意識(梵名阿賴耶識),所以說「見性非眼,眼病何害? 」
言及至此,不禁想到一部268個字的佛理總結「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既名「心經」文中怎一個「心」字了得(..心無罣礙..),留下諸多的「無」字照見.....。(請參!)
5.雀兒佛頂屙,還有佛性也無?
一句「它若無,因甚麼不向鷂子頭上屙?」的對答機鋒把「非心非佛」之禪理意境凸明得無處遮掩,淋漓盡致,不禁讓人感佩亟欲投地禮拜而不得!更斷定如會禪師對丞相崔胤所問「見性不?」的真性回答「見性」!
「附記」
馬祖道一禪師的「即心即佛」說,雖言「為止小兒啼」不是究竟,但見性成佛當下言此,是無可挑剔的正確!當下就是「即心是佛」!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5樓. 一花2015/12/26 23:47見山還是山
明心後,原來就如此
見性後,也是也不是
- 4樓. 一花2015/12/26 21:39寫寫詩,琴瑟交遊
這樣說來我還是走回老路子 - 3樓. 一花2015/12/26 16:45還是說說俏俏話好
無分別智中分別了ㄧ切
好像一旦落入了思辯,言詮,各自因人所悟而有差別
如今我看來他們說的都對呀!
無分別智說白了,就是自性 佛性 真如 法性...不一的用詞
當自性展現,自性體智(無分別智)自然而生,動靜一如,世出世間一切,明明白白,自然分別了一切,妙用恆沙,無分別執取,如湛然天藍任雲飄過不染一點雲色,沒有厭惡,沒有執愛
故分別了一切,為的是妙用,懂得此理,無須思辨,不落言詮,思辯 言詮都在意識漩渦中,不是真諦!
劉昕 於 2015/12/26 18:15回覆 - 2樓. ‧新月‧2015/08/11 23:05這文好棒,今夜太晚,改日好好研讀。
- 1樓. 兟絲2015/07/29 15:43
佛理精深
且都為古書
光閱讀文言文都得思考一番方能理解
你尚可為詩
足見有語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