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眾生
"眾生"一詞,佛教的解釋是「眾緣所生之一切生命」,包含有情、無情生命,後者不具佛性在佛學中不予探討,《涅槃經》具有明文:「無佛性者,所謂無情物是也」,所以先輩大德所言:「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的說法被視為外道言論;再者六道有情中,三惡道受業報所苦,修羅道為忌妒、瞋恨、懷疑、逞凶、鬥狠所障,欲界天人為長壽、樂享所蔽,均難發菩提心,甚至連二乘天人都執定於千、萬劫後,菩薩投機說法,才能使之發菩提心,領受菩提法;唯人雖有返復,然發菩提心,行菩提法成就法身者眾,故有「佛以人成」之說,故生而為人自當視如珍寶愛惜之!
近讀神會頓教解脫禪門直了性壇話 深感禪師的苦口婆心,耳提面命的對自己弟子學人,闡述了無上究竟菩提,精闢獨到之處,誠感如獲至寶,更能體會禪師的悟道本意,受益匪淺,不敢獨享,從壇話中整理如下要點與格友分享,期望各自領解,有所受益。
1.菩提正因正緣甚難值遇
《涅槃經》云:「佛告迦葉言:『從兜率天放一顆芥子,投閰浮提一針鋒,是為難否?』迦葉菩薩言:『甚難,世尊。』佛告迦葉言:『此未為難。正因正緣得相值遇,此事為難。』」
云何為正因正緣?神會禪師教示:「發菩提心是正因;諸佛菩薩真正善知識,將無上菩提法授予汝心,得究竟解脫,是正緣」(簡譯:正因值遇正緣之難,比從兜率天取一顆芥子,投中置於閰浮提世界的一根針鋒還難!)
2.發無上菩提心(正因)
諸佛菩薩真正善知識出世度人,皆如恆河沙,何不值遇,而今流浪生死不得解脫?良為與過去諸佛菩薩真正善知識無一念無上菩提緣來
(釋義:諸佛菩薩真正善知識出世度人似如恆河沙數之多,為何值遇不上,而今還在生死輪迴之中,不能解脫?實在是因為與過去諸佛菩薩真正善知識,無結一念證悟究竟自性的因緣)
3.無上菩提法(正緣)
若求無上菩提須信佛語、依佛教。佛教沒語?經云:「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過去一切諸佛皆作如是說。(此佛教旨意即是戒、慧、定,三學等)
學人要須三學,始名佛教。何者是三學等?戒、定、慧是。妄心不起名為戒,無妄心名為定,知心無妄名為慧,是名三學等。要藉有作戒、有作慧以顯無作戒慧,定則不然。若修有作定,即是人天因果,不與無上菩提相應。
學人今發心學般若波羅蜜相應之法,超過聲聞、緣覺等,同釋迦牟尼佛授彌勒記,更無差別。
4.定慧雙修
經云:「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種種運為世間,不於事上生念,是定慧雙修,不相去離。」即定是慧體,慧是定用(釋義 經云:「沒有捨離佛法而表現了一般凡夫的造作事。行事世間種種於造作之中,卻不於事相上繁生執念,這就是定慧同俱,定與慧不相去離的展現。」也就是定是慧的本體,而慧是定的妙用展現)
5.禪坐心要
學般若波羅蜜時,心口發無上菩提心,不離坐下,悟中道第一義諦。
夫求解脫者,離身意識、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離內見外見,亦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如此坐者,佛即印可。六代祖師以心傳心,離文字故,從上相承亦復如是。(標線名詞請參看後記說明)
6.自性菩提
經云:「諸法無來去。」法性遍一切處故,法無去來。若有妄起即覺,覺滅即是本性無住心。有無雙遣,境智俱亡,莫作意,即自性菩提。(自參或參酌般若經)
7.若學般若波羅蜜,須廣讀大乘經典
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自解。」諸佛說法,如龍王降雨,平等無二,一切草木,隨類受潤,上中下眾各自領解。
明鏡可以鑑容,大乘經可以正心。第一莫疑,依佛語,當淨三業,方能入得大乘。
1.本文純屬個人對壇話的領略心得,謹與同好分享,當望不吝指教。
2.佛學名相當知其義,更能了知經論意旨。文中名相釋義儘予隨文附上,若有不盡之處,請上網查詢或回應表示,當予回覆。
3.真正善知識 指悟道的僧人或信解佛法,學識淵博的人。
4.發無上菩提心:即發願證悟究竟本體自性,見性成佛的心。自當在通往菩提的路上排遣難處,但宜隨順因緣,不能執意勉強,影響日常生活,那就違反學佛的本意了!
5.五法:名、相、分別、正智、真如,稱為五法,依次為迷法、悟法的 本質
6.三自性:唯識學中提及的三種自性即 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7.八識: 眼 耳 鼻 舌 身(前五識)、意(第六意識)、末那識(第七意 識)、阿賴耶識(第八意識)
8.二無我:即人無我、法無我。又稱人空、法空。
9.宴坐:寂靜安然的禪坐
10.三界:六道眾生所在的世界,由下而上依次為欲界 色界 無色界
11.三業:身口意所造之業,共十善或十惡,善惡的分別以此為審酌論斷,一切的人為修行亦以此為起步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8樓. 環保阿嬤金鳳姨2016/04/16 14:08午安
午安!春天.賞櫻花的美好時機 - 7樓. mate : 國會議員大戰奇觀2016/03/06 13:56回歸自然
溯源啟蒙 - 6樓. 切格瓦妮 【沉靜絕美】2016/02/08 23:56新的一年祝福劉昕大哥:猴年大吉,平安如意!
- 5樓. 切格瓦妮 【沉靜絕美】2016/01/27 01:24謝謝您光臨安靜不起眼的小芳齋,夜安安。
切格瓦妮【沉靜之美】(Taipeicity1985) 於 2016-01-27 01:13 回覆: 刪除
心之沉靜,幽而不憂。如身隱高緲之煙山,抽離都市之喧囂,不以境寂而色難,又如居靜深之淵谷,喜明月清風相伴,朗朗乾坤,錚錚風骨,不因物空而己悲。
善靜思之人,如跋涉林壑之間,譬尋獲野生之勁草,馴其自身之野性,育其品慧端正之底蘊,配珍山異石以襯其雋秀之靈采,置其曲房而顯其香幽曼妙不絕。
謝謝劉昕大德不嫌棄一萼紅安靜不起眼的小芳齋,這樣擦肩而過的美好善緣,都是使蓬蓽生輝的可愛菩薩,感恩。
- 4樓. 兟絲2016/01/17 22:51
化解煩悶之道不少
時間是最好的療藥
何況事情不大,且已放下.不想它
感謝您的善意
*歡迎來訪留言喔~上則少了留言二字,特地再來.哈哈
- 3樓. 異色-自古文人多寂寞2016/01/12 11:46回
看了您跟回應的格友的對話,真是上了寶貴的一課!!
感激!
今生過得好壞,都在了過去因,同時也在造未來果
當下的緣,還可透過起心動念起行,成為助緣或障緣,操之在我
所以身為人還可操控一半的機運,不可消極頹喪,自滿驕傲
感謝回應
祝吉祥~
劉昕 於 2016/01/12 15:31回覆 - 2樓. 兟絲2016/01/08 17:57
最近因與人相處有些爭執,進而影響身心的略微失常
想請教長期埋首於佛學研究的您
是否日日皆心生歡愉.遠離動氣
*久違了!終於貼文,歡迎來訪喔
真正學佛的人同樣面對一般人所要面對的問題與事情,是一樣的
,只是處事的心態與方式會有不同,那是佛教的人生觀使然
當然喜怒哀樂...等七情六慾也沒有不同,只是面對自己的情緒反應是有理性的駕馭在的,
這得看個人修行的功力而定,建議您在參與一般社團活動之餘,能再撥個時間就近參加佛學講堂上課
慢慢接觸,會有受益的,我也願意現買現賣充當您的佛學顧問,不必客氣呦~
- 1樓. 一花2016/01/04 23:47規矩好多
究竟如何呢?
只能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