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9基隆仙洞巖與佛手洞
【仙洞巖最勝寺】
地址:基隆市中山區仁安街1號
電話:02-24228359
開放時間:06:30-16:00
仙洞巖最勝寺,位於基隆市中山區的仙洞里,在基隆港口西北側的山崖下,是一座天然海蝕洞地形的寺廟,洞穴深約80餘公尺,歷經數萬年的海水衝擊侵蝕,形成特殊的洞穴景觀,相傳古時有人在此洞修煉成仙,故取名仙洞巖。
據說早期洞臨大海,於洞內能聽到海潮拍岸的聲音,故有「仙洞聽潮」的情境,為早期基隆八景之一,可惜自從築港後已不再現。
洞前廣場及道路旁可免費停車,也可搭乘基隆市公車301、302、304號於「仙洞巖站」下車,步行即可抵達。
仙洞巖的廟前廣場,面向牌樓,洗手間跟佛手洞都在牌樓右側。
高聳的牌樓前分立四座護法石像,四周綠意盎然,清幽靜謐,瀰漫著佛教莊嚴肅穆之感。
帶著恭敬的心情,拾階而上,寺方在入口處張貼公告,欲進入參拜者,必須戴上口罩。
岩壁上的刻字。
廟內主要分為主洞、左洞及右洞,香火鼎盛,主洞為「圓通寶殿」,空間不大,主祀觀世音菩薩,不少香客前來膜拜祈福。
較特別的就是擺放不少羅漢雕像,表情生動,姿態各自不同。
穿過主洞來到右洞,內部空間寬敞,除供奉三寶佛外,岩壁兩旁鑿刻有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騎獅、普賢菩薩騎象、地藏菩薩、大勢至菩薩像等等,神像輪廓鮮明,栩栩如生,莊嚴無比。
右洞石壁因有台灣少見的岩壁佛像,所以也有人稱之為迷你版的敦煌石窟。
至於左洞,最特別的就是狹窄曲折的蜿蜒岩壁,步道僅容一人側身而入,是有名的「一線天」,神秘又刺激。
小徑曲折蜿蜒,寬窄起伏不一,愈深入愈狹窄,因為洞小,加上密閉空間,最多只能容納十人。
通道崎嶇難行,僅能容納一人通過,前面部分遊客開始壓低身體行走,最後只得蹲踞才能繼續前行,這種空間若是身材過於魁武之人,恐怕會卡在洞中進退不得。
在一處蹲身側行通過後,視野頓覺開闊,洞穴雖然長度不長,但真的極其狹窄,是一種難得的體驗。
環顧四周,仰望頭上的岩石風化結理,岩壁上刻劃著文字、圖案,依稀可認出自日治時期便已留下的字跡。
洞底有塊正四方的大石塊,稱之為「仙桌」。正前方兩側石壁,有一大一小兩個內凹的平台,稱之為「仙床」,相當有趣。
最後方的空間祭祀日本七福神中的弁財天神。仙洞巖以佛、道教並重,日治時期改信奉日本七福神的弁財天神,改名為最勝寺,後來日治時期結束後,廟方重新供奉釋迦牟尼佛等神明,將弁財天神保存於洞內的深處。
走出寺廟,沿著寺旁的階梯向上,順走仙洞公園。
一路向上。
公園內的涼亭因為地勢高,視野很好,可以看到基隆港貨櫃吊掛作業。
仙洞公園旁邊是聖安宮,聖安宮前的觀景平台一樣能夠遠眺基隆港的景緻。
【佛手洞】
最後是牌樓右側的佛手洞,洗手間旁的階梯是通往佛手洞的。
佛手洞也是一處天然的海蝕洞穴,因洞內深處的石壁上方,有天然風化形成像是手指的節理,唯妙唯肖,就像是佛的手印,加上又位於「仙洞巖」隔壁,所以被取名「佛手洞」。
進入洞穴入口後,發現洞窟錯綜複雜,有種探險的新奇感。
洞內涼爽不悶熱,有如天然冷氣。
有數個走道分別通往大小不同的洞窟,別有洞天,各具一景。
岩壁一直滲水,有些地方有積水,但因地面平坦算是好走的。
雖然洞穴多,但佛手景觀的指標非常明顯,跟著指標走就能到達。
走到最裡面沒指標了,開始抬頭找佛手印,好像就是上面這個,依稀有點輪廓。
回到地面,洞穴出口是在民宅的巷道內,很不起眼。
仙洞巖類似迷你版的敦煌石窟,因此有人稱呼為台版小敦煌,頗具特色,也是台灣少見的特別廟宇,值得與佛手洞來趟秘境之旅。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