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樂空雙運實修法略說(下)『一』(轉載狂密與真密第二輯第九章第六節 ) 平實居士著
2012/08/12 20:47
瀏覽2,671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樂空雙運實修法略說()『一』

合修此雙身法者,先應了解尋脈之理:《《隨方驗脈:密脈海螺各異方,試探先可向中央;宜知倒鳳顛鸞意,只為交纏二脈香。》》(34-307

 

又云:《《空行母的大樂智脈稱為智慧海螺脈,住在蓮宮中,這是她中脈的下端。其尾端細而短,但是可用各種藥物將它延長,直至嵌插入杵道為止。當佛父佛母兩 中脈交合時,shaktashakti兩氣透過蓮杵,明點交換,而四空四喜在不二大三摩地中一味和合,可以促成佛果。圓滿次第瑜伽可謂更圓滿地整合了佛 身。》》(38-678

 

延長海螺脈之法:《《先從蓮外供諸方,次叩肛門禮守娘;博得群妃歡樂後,海螺奇脈自延長。》》(34-307

 

密宗行者由修此淫樂之空樂不二故,得成「金剛道」;故說應盡其一生修習「空樂雙運」,以求「見道」;乃至能令「悟境更深入增長」,但以能持久而不洩精者方 能有成:《《故精不外洩則力量斯大,當精點自頂下降之時,其力甚大,故行至臍間即應修起不願意之心(起不願意受樂洩精之心),使精疾速上回,此乃上回之法 也。初修之人欲精上回,異常艱難,往往外洩,故萬萬不可近女,近則必洩。久修之後,迨精能上回,力量來後,始可御女。因心已修成,能收放自如也。精上回之 後,再要將其散往各脈方可;如只回而不散,則大病立至,不可不知也。氣轉識後,融入中脈之時,萬萬不可御女,御女則已矣,不御則氣自融入中脈焉。心中莫起 願意之心(心中莫起願意射精之心),而只想明點逐漸上升至頂;如此修想,則精自上回矣。只是心中修想,不可真去親近女人。如此修習既久,則明點自能上回四 散;能收能散,始可近女。

 

若不近女人,如何能下降上回耶?散精之法,乃自觀為佛,兩足金剛跏趺坐,兩手作期克印(原註:即握拳而伸食小兩指也),交叉於胸前,左內右外;目上望,看 頂上之吽字明顯清楚,口念吽字二十一遍。念時手足全身皆甚用力,如此則一切寶瓶氣上升,定入近腰處之中脈內去。此後兩手作拳一同下斜,向左右擺三次;擺畢 兩手仍作拳,在兩腿上用力撐三次;撐畢兩手仍作拳,置腿上,上身左右扭轉三次,若向左右兩旁問訊然。扭畢,精皆散往全身各脈矣,此時汗出如瀋。苟能日練三 四次,則身體強健,疾病全除矣。至於修智慧之道,乃上往下,生四歡喜心;下往上,亦生四歡喜心。苟明點到密處門上而不外洩,則心生莫大歡喜焉;歡喜之時, 想「我死無常、一切法空」,此即空安無二之智慧也。抱明母時,心甚歡喜,此歡喜即是安樂;「我死無常、一切法空」,即是空明;安中空,空中安,此之謂「空 安無二無別」也(原註:空安無二無別,又稱樂明不二)。得空安無二無別,此後見道始來。》》(62-201~203

 

密宗所獨有之「空安二諦、樂空二諦雙運而成佛道」之修法,此中有四要點須知:《《無實:降時,當觀大樂無實。廣大:持時,當觀大樂空如天。獨一:提時,當觀空樂合一無二。任運:散後,定于法性任運上。》》(34-172

 

所謂「無實」者,謂密宗行者於雙身交合時,令明點及氣與對方在下體中交合,再上升至對方中脈五輪皆到,亦會合而到自身之中脈五輪皆到,然後下降至杵端(或 子宮頸、陰蒂),而引生淫樂時(不論密宗行者說之為四喜中之任何一喜),尚須作如下之觀行:「四喜之任何淫樂,於下降至杵端時,雖能運用氣功任持不洩而至 極樂之境界。然而此淫樂之境界其實無實,終是無常必壞必斷之法,由此觀行故,於淫樂不生貪著。」

 

所謂「廣大」者,謂於正受淫樂之最樂境界時,應於彼一心受樂之境界中起觀:觀察其樂受之心境猶如虛空一般廣大,無邊無際,故說此中之樂無邊廣大,名為任持。

 

所謂「獨一」者,謂於下降明點至杵端而受極樂時,當觀此樂乃世間獨一無二之至樂;當觀此樂乃由觀想明點之覺知心所引發,故此淫樂與覺知心空性其實無二;而 此覺知心一心不亂久住於大樂境界之中,無有分別,不生二想,故「空性覺知心」與大樂無二,是名空樂無二,故是獨一。

 

所謂「任運」者,謂密宗行者於雙身修法久受大樂之後,將氣散於全身,不再聚於中脈下端,暫離淫觸之樂,而保持俱生喜,將覺知心安住於雙身修法中所「證悟」之「法性」之中,任運安住而不移動--一念不生,是名任運。

 

然而如是「無實」之觀行,與宗喀巴所說之「常住不變大樂」之語,自相矛盾。既言無實,則非「常住不變大樂」故。

 

如是「無實」之觀行,並不能令人證得解脫果,只似世俗人之體會世間人生無常而已;欲證解脫果者,必須由斷除我見入手。今者密宗古今一切師徒由淫樂之中觀 行,設使能如實觀察淫樂之空幻無常者,仍然未脫我見,並未斷除「意識覺知心常而不壞」之見故,意識覺知心於三乘佛法中皆說是五陰所攝之變易法故,大乘法中 更說意識覺知心是依他起性之法故,四阿含中說如是「意識覺知心常而不壞」之見是常見外道之邪見故,說之為凡夫眾生之「我見」故。

 

如是「獨一」之樂,並非真正獨一之樂,彼諸印度教、婆羅門教等外道中,部份教派亦有如是修法,亦有如是淫樂之大樂故,密宗之如是大樂亦是從彼外道中索求而 納入佛教中故;此外,中國《黃帝素女經、洞玄子、玉房秘訣…》等法之流傳,亦皆有此淫樂之大樂修法,至今不絕;既皆同有如是淫樂之大樂,是故西藏密宗所傳 如是淫樂之大樂,並非真正「獨一」之大樂,印度教、婆羅門教等外道法亦自有之故。

 

復次,如是淫樂正是眾生輪迴欲界生死之根本,若不斷除此淫樂之貪,尚且不能解脫於欲界之繫縛,終必生生世世繼續輪迴於欲界之中,何況能出離三界之生死?如 此之「樂」,不可謂是「獨一」之樂也,為保此樂則必永遠伴隨欲界中之種種痛苦故,欲求保持此樂者必須常時輪迴於欲界人間而後能受此樂故,人間永遠不能離於 種種無常苦故;此樂亦非能常樂故,必定有時離此樂故,是無常法,伴隨無常而有此樂,故非獨一也。

 

唯有佛法解脫道能滅除三界生死輪迴之痛苦,非密宗諸古今「大修行者」之所能證,如是出離生死之樂唯佛教中有,故名獨一;唯有佛法中之大菩提道,能令人發起 世間出世間之大智慧,不唯能證二乘所證之解脫道,亦能令人證得諸不迴心阿羅漢所不能證得之一切種智,能出世間而乘願再留世間以度眾生,如是解脫智及佛菩提 智,唯大乘有,非諸外道及密宗師徒有之,亦非諸不迴心阿羅漢有之,故名獨一,故說三界之中「唯我獨尊」--唯此「第八識我」獨尊。非如密宗之以淫樂之修證 者所說之獨一也,淫樂之觸證者,欲界眾生人皆有之;明點降至杵端而受大樂不洩者,外道亦能有之;淫樂之「大樂」中之覺知心,彼諸外道亦能証之,非唯西藏密 宗所獨能証,是故不可謂為獨一也。

 

大乘佛法中之「任運」者,謂菩薩親證第八識如來藏已,隨時隨地現前觀察有情悉有第八識如來藏,而此如來藏隨緣任運,於一切世間眾緣之中任運相應於一切法而 運行其自己之心數法,此隨緣任運自身心數法之性、為禪宗古今諸真悟者所能証知。於各各眾生身中,對應於各自之七識心時亦復如是隨緣任運,無有絲毫勉強之 處,無有絲毫錯亂之處;乃至眾生眠熟、悶絕、正死位中,亦復如是隨緣任運而不錯亂。

 

於世間六塵紛擾之中,亦不受任何干擾,永遠皆是隨緣任運;如是永遠隨緣任運者,方是真正之任運者,絕非密宗諸師之以淫樂中之觀行所得「邪淫智慧」而可言為 任運也,此「淫智」於意識斷滅時必定隨之而滅故--於眠熟等五位必定斷滅故。有起有滅之法,絕不可說之為任運者,不能遍一切時不斷故。

 

能覺知苦樂受之覺知心,絕不可說之為任運者,必受六塵諸法之苦樂受故,唯有不受六塵苦樂受者方能隨緣任運故;凡受苦樂受者,必於苦樂受境界起貪愛或厭憎之 情,則必定於苦樂受中起「繼續觸受、遠離觸受」之情,則必於六塵起思量決定之情,則必暫斷其隨緣任運之性,則非是遍一切時隨緣任運者。

 

由如是正理,說西藏密宗所傳「樂空雙運」男女合修之雙身法,並非佛法中所說之隨緣任運之法,不能於「一切法」任運而行,絕非真正之佛法也。

 

如是邪淫荒謬之法,西藏密宗實無必要自矜「獨備於己」、而輕蔑顯教諸宗之「獨缺此法」為非究竟,所以者何?謂此法實與三乘菩提完全無關,於淫觸中所觀行之「無實、廣大、獨一、任運」者,皆與佛法無關,只是藉用佛法名相,而真傳婆羅門教支派性力派之修法爾。

 

假饒如是努力「修行」三大無量數劫之後,仍舊不能與真正三乘菩提相應,仍將墮於外道見及外道邪証之中,仍將錯以外道法為佛法之修証也。密宗中人,於此務必理智、深入研討之,莫以身心資財精進修學佛法、卻墮於外道法,成為破壞佛法之大罪人。

 

密宗所說法義,之所以邪謬者,咎在初始已邪;所施設之觀想、天瑜伽、寶瓶氣、結緣灌頂、瓶灌頂、秘密灌頂、第四灌,及最後依第四灌之口訣而付諸於實修者, 皆是以雙身法之理論而前後貫串之,一氣呵成,不離雙身修法之本質;生起次第之修証,其目的亦完全是為將來實修雙身法而作準備。

 

既於初始即錯,隨後而修之種種法,當知必與真正佛法完全無關;然後卻以佛教經中之修証果位名相,編入雙身法及秘密灌頂法之外道境界中,作為佛法上之証量,動輒以初地十地自居,乃至亦有以佛自居者,以之輕蔑顯教中諸如實修行者証量粗淺。

 

若究其實,密宗諸師完全不解佛法真義,於三乘佛法俱生誤會;卻以誤會之邪見而貶抑顯教,高抬自宗為「果地修行」法門,貶抑顯宗為「因地修行」法門。此娑婆 世間之邪見顛倒、復又強詞奪理者,無過於密宗之秘密經續,無過於密宗諸師之所說者,一切密宗修行者,皆應理智探討之,真實了解密宗法義之邪謬,早返正道。

 

往世余在覺囊派中任法王時,雖亦曾傳時輪金剛,乃是作為弘傳他空見如來藏法之掩護;乃是觀察時局形勢,不得不然之作法,實以他空見中觀之第八識如來藏法為 主,表相示同密宗,暗中破斥密宗各大派之雙身法,故不肯實修之。然因時久月深,密宗漸知余等所為與目的,故不能見容於黃教,以政治勢力假藉薩迦與達布之手 而消滅余法。

 

今已時移勢易,西藏密宗之政教勢力已經式微,藏人不應再迷信密宗之法,不應再認同政教合一之舊規,應隨順時代潮流,改依 佛說「政教分離」之觀念,來看待西藏流亡「政府」、看待達賴喇嘛。應從密宗法義之本質來決定是否應再隨順密宗而學佛法?是否應再尊崇弘傳密法之達賴?探討 是否應再信受達賴之「佛法」開示?探討是否應回歸顯教三乘經典所說而捨棄西密之密續所說外道法?是故今時之覺囊派諸師,不應再傳時輪金剛之修法,現今已不 須以時輪金剛作為掩護之故,已可直接弘傳他空見之如來藏法故。應當改絃易轍,專傳「他空見中觀」之如來藏法。

 

只是覺囊巴之「他空見中觀」如來藏法,歷經黃教達賴五世時起之多世篡改,曲解法義,以黃教誤會後之觀點而改易之,今時欲再尋覓覺囊派正確之他空見中觀如來藏法,已難可得也。

 

時輪金剛之修法,概略如次:《《雖然下述教材我們已經學過,並且也熟悉了,但再聽一次仍有法益,這些內容會在我們的相續印下心理的印記。12因為「個別 的集」中(別攝支)是修觀出有空色本尊抱佛母在中脈的前額開口上,「個別的穩固」(靜慮支)是修增長穩定度。六支中的上述兩支能使不同的活動氣適合用來修 法。3第三階段是:生命力阻塞住左右兩脈,使得氣安住於中脈,所以「生命力支瑜伽」(中善支)的主要內容是要引導下除氣和命氣在一起。這種修法就是金剛誦 (嗡啊吽)及瓶氣,前面已提過這兩種修法了。4第四階段是「認持支」,在你能引氣入中脈,並使氣能幾分安住於中脈後,就修「認持支」。認持支要修的是穩固 氣的保持於中脈的中心--使氣非常穩定地安住在那裏。5第五支是「隨念支」,行者和三種體性的明妃之中的一種明妃交合,(明妃)嚴謹的稱呼是「(事業)手 印」,事業手印是活生生實體的人,由行者宿世業緣感召而來;智慧手印是行者心中觀想出來的景像--在觀想時和明妃交合;偉大的手印,時輪金剛的明妃是那錯 由姆,她的身體是空色。下根的行者與實體明妃交合,中根的行者和智慧手印交合,上根的行者和偉大手印那錯由姆交合(此主張與蓮花生及宗喀巴之主張「實體明 妃交合為勝」相違)。修隨念支的行者和上述三種明妃之一作交合,頂輪的白菩提就融化落下,降到龜頭尖端,就在這裡提住,就是這樣、行者經驗到不變的大樂。 然而如果你要修事業手印而不是修智慧手印,你必須具足下面的條件:a 先要調練普通道。b要接受圓滿的灌頂。c必須守護誓語和戒律。d男女雙方的精神體悟要一致;這一方的體悟不應該比另一方的體悟要來得高。比方說:如果男行 者証到圓滿次第的心解脫,那麼他的明妃也應該是証到心解脫才適當;當雙方的証悟相當時,修這種雙身法,男行者能增長女行者的証悟、女行者能增長男行者的証 悟,雙方很快都能成佛。你務必要理解這種雙修法門的目的,也就是說男女交合。這是從金剛持那裏傳下來的甚深法門。密勒日巴曾提示重點:『當雙運時,你觀修 用脈、氣、明點,行者應該在恰當時機和事業手印(人間的女人或勇父)共修,然而你必須完全具足各種條件,如果你不具足條件而冒濫進修,就會墮入地獄。』據 說這樣冒濫雙修的果報是虛空尚存、即無出期。以上隨念支說明了許多,事實上,我可以花許許多多天來詳細解析,因為其內容真的是很廣泛。這種修法的一種面向 是注視時輪金剛的佛母那錯由姆:藉著這方法,使行者經驗到俱生大樂及生起拙火,拙火再融化頂輪的白菩提,然後白菩提再流經各種輪,就在那些輪上,行者經驗 到四喜:喜、勝喜、超喜、俱生喜。以上是前五支的描述,前五支到量,行者就能成就三摩地支--時輪金剛六支瑜伽的第六支瑜伽。6萬象與心的空性的專一圓 融,是體悟到空性,這就是時輪的第六支--三摩地支。要理解三摩地支,還有第二種方法:一切萬象的空性的圓融、以佛母那錯由姆的本尊身顯現,佛母的本性是 智慧,而無上不變的大樂以時輪金剛的本尊身顯現。所以由佛母來象徵的空智圓融及由時輪金剛代表的無上不變大樂心,也被稱為時輪三摩地支。你必須謹記於心: 本尊(與)佛母的交合並不像一般世俗的性交;它是象徵智慧與方便的結合;時輪金剛是代表方便、佛母那錯由姆代表智慧。由於行者和三種明妃的其中一種交合, 因此而生起不變大樂,然後大樂增長無盡。以上是簡介時輪的六支瑜伽,說明已畢……》》(74-220~222

 

然而如是修行之法,本質上仍是外道性力派之修法,於婆羅門教中,仍有許多教派反對如是修法,認為如是修法永遠不能與解脫相應,反而被淫欲所繫縛了。密宗諸 師反而不如婆羅門教中之部份外道,不知如是修法必墮欲界輪迴,而且因於「邪淫」乃至「亂倫」之故,必墮魔道,久後必墮地獄。若因維護密教邪法而謗佛教真正 法義,及謗真實証悟之賢聖,捨壽後必定立墮地獄受苦無間,長劫難離,是故一切密宗行者皆應正視之,莫隨密宗邪見而趨入邪道,以免未來無量世中成魔眷屬,難 以脫離。

宗喀巴認為修持雙身法而證得樂空不二時,應再進修細相觀:《《……後於細相之內,具修曼陀羅法,四百五十論云:「又修自細相,住明妃鼻端(觀想自心住於明 妃下體之陰蒂),自証能仁輪。」謂於明妃鼻端觀想主尊標幟量如麥許,於中具修曼陀羅法。祥米金剛說於父母隨一秘處鼻端(下體尖端,謂陰蒂或龜頭)。藥足金 剛論師說於金剛摩尼瓶中標幟之內修曼陀羅。若心沉沒,應於上鼻端修,是為教授。若於明妃蓮花(下體)標幟中修、心生沉沒,想自五股金剛中股,變成鉤形,鉤 至明妃鼻端而修。是故修處無定。此中藥足論師,說由自心種子放光,鉤召諸佛,溶化成菩提心降至秘處(下體)變成標幟,於中而修。教授穗論亦說彼義,及前所 說臍間細點降至秘處(下體),於中修曼陀羅。彼二細相瑜伽處所,說金剛(男性下體)與蓮花(女性下體)鼻端(龜頭或陰蒂),隨一即可。明炬論文雖明顯說於 細點修,及於明妃蓮華(女性下體)中修,然彼二者秘處(二者下體)相同。》》(21-482)。如是之修細相觀者,乃是黃教至尊宗喀巴所說者。

 

次須依五方佛之觀想,配合無上瑜伽而一一觀想,將五大金剛觀成佛身:《《密法裡頭最重要的是五方佛,五方佛要修成即身成佛呢,就要先變五大金剛,所以我講的修勝樂金剛,要配合這五大金剛,分配在五輪來修。》》(32-246

 

然而成佛之道,實與五方佛無關;欲藉五方佛之觀想修行,而成就究竟佛道者,乃是密宗古今諸師之自意施設,並非真正佛法,何以故?謂世尊未曾如是開示故;謂 如是觀修者,完全不能與般若之總相智、別相智、一切種智相應故,而成佛之道實乃在於般若之智慧,絕非在於觀修五方佛,絕非在於將所觀之五方佛變為五金剛者 所能成就也;五金剛唯是自心所現之內相分故,五金剛之觀想、與修行者自心本體之修證體驗無關故。

 

復次,五大金剛配置於五輪,亦是密宗行者之虛妄想,由五輪加以觀修,其實不能變生五大金剛也,所觀成之五方佛其實只是行者自己之內相分爾,並非觀成五方佛 時便能實有五方佛故;五方佛既唯是自心所想而非實有者,則將所觀成之五方佛再觀成五大金剛者,亦同是自己覺知心之「想像」爾。是故欲觀想五方佛變為五金 剛,欲藉此成就五金剛者,乃是虛妄之想,於佛法修證上絕無實義。

 

設若所觀成之五方佛、五大金剛,真有外相分而能為一切人所觀見者,亦與成佛無關,成佛非因「觀想之相」而得成其功故,成佛乃因般若慧而成就故,般若慧要因 証得第八識、而體驗諸法法界根本法之第八識體性,因此出生實相智,方名般若慧故;是故密宗所授觀修之法,其實並不能令人成佛,乃至最粗淺之見道位般若智亦 不能証得,是故密宗行者應當有智慧加以簡擇,知所趣向。

 

時輪金剛亦說修此能成究竟佛,非如陳履安居士所言『密宗內實無男女合修之雙身法,亦未曾言即身成佛。』舉証如下:

 

《《以下是過去這些星期中,我所傳授的課程內容的綱要:首先是基礎【ⅠAB】,接著是討論誓語、戒律【ⅡAB】,然後是正修之道:生起次第【ⅢA】及 圓滿次第【ⅢB】,現在我要說明:『顯現果德』:時輪法門成正覺。首先是普通道的調練:長養出離心、菩提心、中觀正見,然後行者要接受灌頂;然後行者修生 起次第:首先是粗(原註:瑜伽)次第,再來是細(原註:瑜伽)次第;在修到生起次第到量後,行者就修圓滿次第--內容為六支瑜伽,在圓滿次第修法中,行者 要專注於六輪:生殖輪、臍輪等等。在這過程中,行者逐漸建立起白菩提,同時也使得紅菩提依序經過這些輪而降下,在這些過程中,菩提心不准射失(原註:走 漏),其結果就是活動氣和構成身體的物質逐漸消失,最後紅、白菩提也消失了,這種修法的結果,行者証到了空色之身,這種身體就像彩虹的顏色。金剛佛非常仁 慈地對有情眾生揭示了這種甚深的密續修行,它真的就像點石成金的藥劑,能將銅和賤價的金屬轉變成貴重的黃金。用這種修法,行者能將還具粗的、被疾病、痛苦 所主宰的物質色身,藉著化掉身體的各種物質組件(原註:成分),及轉化『本初心』與『本初身』成為本尊、佛母(原註:的本質)。在這物質的色身中,活動氣 能使心理的扭曲生起,如忿怒、執著等等。而在轉化的過程中,這些活動氣都會消融。了解『本初心』、『本初身』的意義是很重要的:本初心(原註:或識流)是 一種最微細心,這種心一直和我們在一起。本初身是最微細的命氣,它伴隨著本初心,同樣地也是一直和我們在一起。這就是轉化成本尊的東西,本尊的身體只有心 和氣(原註:心或作識)。為了要使你理解這道理,請你試想有人一向住在西雅圖,你可以說他們就像原住民,或西雅圖的土著;另外有人只是來到西雅圖,就像是 過客,你可以說他們是西雅圖的偶然居民;同樣,我們每個人都有心識及命氣一直都和我們在一起,它們是本初、原來的;我們身體大部份的成分,如感官、大部分 構成心識的因素、粗身等等,不過是短暫生命過程中暫時的聚合罷了。但如前所述,這些會在死亡過程中脫落、各種不同的感官會潛藏,在死亡過程的黑暗時期之 後,最微細的本初心、本初氣顯現。就是最細心氣從此生到彼生,而不是其他的諸蘊。當到達密宗道的最高峰時,你証到本尊、佛母的空色身,並得到當下直接體悟 一切萬象的本質是不變的大樂的心識,就這樣行者成了圓滿正覺,証到『七支圓融』或更正式的說法是『七支之吻』,它是指本尊和佛母的交合。此外,行者証到佛 陀的四重身:化身、報身、智慧法身、本性法身。成了佛,行者就有無限的力量來利益眾生,在一剎那中,行者能化身無數遍周世界,來救度眾生。》》 (74-226

 

如是說言於此一生即身成佛--而且是究竟佛者,非唯時輪金剛中作如是說,而是西藏密宗一切宗派皆作如是說,非陳履安居士所可否認者。蓮花生亦如是傳授雙身修法,詳本章第一節所引,非未傳授雙身修法,而彼自身亦如是反復而修,詳彼蓮花生傳記可知,此勿重述。

 

全站分類:心情隨筆 心情日記
自訂分類:狂密與真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