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朱子章句序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語譯:
朱熹夫子引程子的話:不偏左,不偏右叫做中,至理永久不改變叫做庸。
呂純陽祖師:先天大道,不偏不著,三車並行
﹙上乘法、中乘法、下乘法﹚。
若云己是人非,則偏而不中。﹙只說自己對,別人不對﹚
又者執相、著空,亦偏而不中矣。
故中者純任自然,無為之法也。
先天之至理,雖經萬年,永久不改不變。
若有所改變,則非先天至理。
如道德經、六祖壇經、易經、金剛經等,皆不易之道,中庸亦如是。
故庸者,常住之道也。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
語譯:
中啊,是全天下的正道;庸呀,是天下不辯的定理。這一篇乃是孔門所傳授的心法。
呂純陽祖師:所謂心法者,見性之法也。
學者若不悟此心法,著相外求,則永不見道。
觀無量壽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
語譯:
孔子的孫子子思,恐怕時間久了,這本中庸的心法傳承有所誤失。
所以,將它寫成中庸這本書,然後子思的傳人在傳給孟子。
(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
語譯:這本書開始的時候,述說中庸的真理﹙天命知之性﹚。
由此中庸的真理分散到萬事萬物,最終再回復到不偏不倚的中庸真理。
(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
語譯:這個真理舒展開來可以遍滿整個宇宙,收攝起來可以藏在最隱密的地方。
呂純陽祖師:彌→充滿也;六合者→指宇宙;密→密集也。
言中庸之道,放開其義,則充滿於宇宙,言之不盡也。
卷之則惟首句之天命之謂性,與終句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而已。
(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語譯:它的意味無窮無盡,皆是最扎實的學問。
善於讀書的人細心玩味、探索而悟得其中的道理,那麼一輩子來運用它,也是
使用不盡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