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謂性
天命之謂性。
語譯:上天所賦予人的命叫本性質﹙本質﹚就叫做性。
朱熹夫子:天命,謂天所命生人者也。
王鳳儀:性和天命合,道義就是天命。
率性之謂道。
語譯:遵循著本性所形成的各種軌則,就叫做道。
朱熹夫子:率→循也,道也,路也。
修道之謂教。
語譯:修治這種天命人倫軋則的行為叫做教。
呂純陽祖師:上天所給與人之至善天性,受後天之純惡秉性所染污、習性為物欲所
誘,為情思所牽。只重物質之享受,不知回歸上天之道。
聖人得天之道,體天之心,創立教門,教之修之明之。
使人人咸能化其私欲,走向率性之道,故曰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語譯:這種大道,是不能片刻背離的,可以背離的就不是大道了。
離:背離→﹙心與身﹚
六祖壇經: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自若無道心,闇行﹙非作亂行﹚不見道。
六祖壇經: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語譯:
所以,君子在別人見不到的處所,也保持自守謹慎;在別人聽不到的地方,
也心存惶恐戒懼。沒有比隱密的地方更容易暴露,沒有比細微的事物更為彰顯。
所以,君子在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加特別謹慎。
大學﹙曾子所做﹚:所謂誠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朱熹夫子:慎獨者,慎其獨居之所為。
靖江語要: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語譯:
當一個人歡喜、憤怒、悲哀、快樂等這四種情感尚未發出來的狀態,就叫做中;種種
情感發出來之後,都能符合節度,就叫做和。
程子:中也者,言寂然不動者也;﹙靜靜無動,中心點,如颱風中心,人的本性。﹚
佛家云:儒如不動→人的第九識﹚
和也者,言感而遂通者也。﹙感之後心就動,但是證心不違背
自己良心的動﹚→﹙走正規之路﹚→﹙人的第八識﹚
朱熹夫子:喜怒哀樂,情也。
其未發,則性也。無所偏倚,故謂之中。
發皆中節,情之正﹙正統﹚也,無所乖戾﹙違背﹚,故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語譯:
所謂的中啊,是天下萬事萬物的自然本性;所謂的和呀,是天下萬事萬物共同遵循的大道。
朱熹夫子:大本者,天命之性。達道者,循性之謂也。
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語譯:
如果能做到中和﹙圓滿﹚的境界,推及天地之中和,一年四季不亂,推及萬物之中
和,萬物也能順利發育成長。
(子思述所傳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次言存養省察之要;終言聖神功化之極。)
語譯:
以上這一章是孔子的孫子子思,記述孔子傳授的意旨,立言成為一篇傳世的文章。
首先說明大道的根本來源是出自於上天﹙天命﹚,而且不可更改的。
大道的本體已完整地存在於人類自身,而且不可背離;
其次說明存心養性、反省檢點等等修養工夫的重要性;
最後,談到聖人神妙化育功效的至高境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蓋欲學者於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楊氏所謂一篇之體要是也。)
語譯:
實在是想要後學的人,從這上面領會,反過來追求自身的本性,而到達自得光清淨無染的境地。
由此排除外在私欲的誘惑,而洋溢著人類自然本有的良善。
楊時先生所說的中庸全篇的本體綱要,就是這一章。
(其下十章,蓋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終此章之義。)
語譯:以下的十章,是子思引用孔夫子的話,來完整闡述這一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