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古代四大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織女白蛇傳.
梁祝文化園 中國式的鄉聞軼事體材戲曲主題園.
地鐵一號線梁祝站, 梁祝站下地鐵後,在鍾家弄站乘坐238路到梁祝文化公園.出地鐵站也有電瓶三輪車,招呼直達.
梁祝的故事
杭州:梁祝在萬松書院同窗共讀.
越劇《梁祝》中,有一段“草橋結拜”唱詞,說的是梁山伯與女扮男裝的祝英台在赴省城杭州讀書途中相遇,互認知己,便在“草橋”結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東城望江門旁的草橋亭,而相傳梁祝同窗共讀之地,則是西湖上的萬松書院,故而,百姓又將此地稱為梁祝書院,它的前身為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為萬松書院,崇禎年間書院被毀,清康熙後,改闢為敷文書院.
萬松書院位於中國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鳳凰山西麓孔家山萬松嶺上,三面環山,左江右湖,為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參政周木以報恩寺故址(始建於唐貞元年間)改建,因其地而得名.清康熙十年(1671)浙江巡撫范承謨重建並改稱太和書院,康熙五十五年(1716)又因康熙帝賜額而改稱敷文書院.該書院為明末清初杭州最著名的書院,與崇文書院、紫陽書院、詁經精舍並稱杭州四大書院,又以齊備的祭田祭祀(以田產產生固定收入,以辦理祭祀事務,企達源遠流長.)、完備的學規章程和豐厚的藏書而居四大書院之首,對浙江當時和後世的教育影響深遠.古代書院三大特徵為祭祀’講學’藏書.
東晉時期,浙江省上虞縣祝家莊嬌女祝英台,不甘閨房寂寞,女扮男裝,離家到杭城求學.會稽(今紹興)青年梁山伯也去杭州讀書.二人途中相識,草橋結為金蘭,同窗三年.忠厚老實的梁山伯竟未識祝英台的女相.祝英台卻愛上了梁山伯,但礙於當時風俗和少女的羞澀,無法直接表達自己的心意.祝英台接家書促歸,梁山伯為祝英台送行,一路上祝以比喻方法暗示自己對梁山伯的愛戀,最後祝英台以許九妹終身為名,希望梁山伯早早來祝家娶親.祝英台回家後,祝父強迫女兒受聘許配馬家.梁山伯親訪祝英台,兩人樓台相會悲痛萬分.梁山伯回家後就病倒了,不久去世.祝英台在去馬家途中,下轎在河橋祭靈,頓時風雨交加,梁墓開裂.祝英台便縱身跳人,兩人化作一對美麗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
鄞州:金代縣令與明朝俠女結“陰親”.
浙江寧波,相傳梁山伯是金代鄞州縣令,是個清官,由於得罪權貴,被人殘害致死,百姓為他修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則是明代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後來被權貴殺害,為紀念他們,當地將兩人合葬,算結陰婚,鄞州現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裡流傳著一句老話,“若要夫婦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
宜興:化蝶傳說根深蒂固.
宜興最早記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權寺記》,始記于齊建元二年(西元480年),稱祝英台舊宅在宜興善權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讀書,後又到齊魯、東吳等地遊學訪友,逐漸產生感情,梁祝傳說在宜興均有記載,“化蝶”情節亦在宜興形成,為學術界認可,宜興現有“祝家莊”、“梁家莊”等地名、遺址,還有觀音堂、荷花池、雙井、九裡亭等“十八相送”遺址,宜興俗定農曆三月廿八為“觀蝶節”,用“梁山伯”“祝英台”為蝴蝶命名.
梁祝文化主題園屬寧波東北區的遊憩’影視’婚紗照取景的選擇處.許多歐式造景,善加維護一定養眼.票箱收如不足,附屬開發也未臻計畫理想以致逐漸折舊中,是個開發案的可探討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