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到某電信公司詢問事情,順便想申請該公司的電子書「月讀」會員。
我看費用一個月僅需繳一百多元,而每個月都可以收到幾十本書籍,包括之前上架的書籍約有近千本可以閱讀,這對於喜歡看書的我而言,真是一大福音,於是沒有多想,就告訴服務人員說我想要申辦。
「妳真的確定要辦理嗎?要不要先考慮一下申辦不綁約的方式試試看?」服務人員說。
原來,綁約一年的有優惠,每個月可以少繳幾十元,而不綁約的,雖然稍貴一點,但只要不想訂閱,隨時都可以取消訂閱。
我被服務人員一問,當下疑惑:一個月也不過一百多元,卻可以看那麼多本書,那又何需考慮呢?想想,平常買一本薄書就要花費兩百多至三百多元,怎麼想都覺得划算呀!
不過,既然要我考慮一下,我就先不申辦了,待回家上網,瀏覽一下該電子書城的書目,這才發現,該書城多半都是雜誌居多,而我喜歡閱讀的文學書籍並不多。
雖然我也有大量閱讀雜誌的習慣,不過,因為常逛書店,當期雜誌總能輕易就閱讀到,而且臉書上也常常有數位閱讀,因此對於加入該公司月讀會員的意願就降低了。
之後,我又在網路上瀏覽了幾家電子書城的書目,也總覺得欠缺了什麼?
我發現電子書城裡,多的是羅曼史小說,卻少見新出版的各類中文書籍。或許,羅曼史的書籍很適合電子閱讀吧?雖然也有文史哲方面的書籍,或一些文學類的書,但實在是少之又少,比起我逛書店常看到的書籍,實在很難吸引我購買。
無論是文學類的書也好,或財經、教育、生活應用類書籍也罷,若想在電子書城裡逛書店,實在無法讓我逛出樂趣來。新書上架的,不但少之又少,種類也不多,這讓我深深感到電子書這塊新天地,對於台灣的讀者而言,似乎只是在觀望的領域,而無法真正踏入其曼妙之境。
我們是否欠缺有熱情、有興趣、肯放手一搏的企業?是否沒有人願意花費金錢和時間來開墾這方水源地?
雖然我喜歡紙本書的紙質感受和翻閱的樂趣,但是,以當前趨勢,紙本書漸漸轉型為電子書是必然的,出版商若對於新書電子化仍持保守態度,或沒有更多的企業願意投注電子書市場,那麼,我們的電子書市場必然受限,電子閱讀也將使終停在『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階段,且在出版這一個區塊,若遲遲沒有更大的進展,在華文書籍的行銷上,難保不遇到瓶頸。
~蘋果蘇打2012.4.2~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1樓. 黃彥琳~~ 溫泉公園賞秋行2012/05/14 01:26電子書與實體書
隨著電子化時代來臨,
電子書應該是未來趨勢。就像當年的數位攝影。
柯達研發數位照相技術,
擔心軟片被取代,
停止研發,
但最後數位攝影技術還是順著時代潮流蓬勃發展,
擋也擋不住了~~~
- 10樓. 吶吶溪2012/04/05 00:30基礎建設的成本
Mias mamma,電子書報雜誌販售的「權力」之所以沒有下放到傳統書報攤,因為這個系統是從美國開始的。美國人用信用卡與郵購的歷史已經快要一百年,把信用卡的資料告訴商家對於絕大多數的消費者而言都是習以為常的事情,尤其是具有閱讀電子書報功能的電子產品都有 3G 或是 WIFI 上網的功能,額外投資成本在一般的書報攤設立電子書販售中心反而看不到好處(對於商家而言)。也就是說,對商家來講這樣的作法並沒有雙贏。美國有很多的 Kindle 用戶是六、七十歲以上的高齡者,如果連他們都能適應,而書報攤又是如此的零星四散,讓書報攤成為販售據點恐怕不是個好的商業模式。
但是台灣又是另一種市場。台灣便利商店的普及大概是全世界最高,而台灣商家與消費者接受與使用信用卡的普及程度也還比不上美國,再者,台灣的書籍通路商恐怕也很難和電信業者像美國那樣的合作,所以把便利商店變成電子書出租中心是可以考慮的選項。但是我個人倒是覺得如果要做,就把電子書閱讀器本身當做可以租借的商品(消費者預留押金),否則對於已經有閱讀器的人而言這種服務仍然沒有特別的好處。
網路書店和實體書店的競爭是個比較大的題目。很多實體書店倒了,倒在他們沒有認真思考亞馬遜為何受到大眾喜愛,倒在他們沒有認真思考書本其實只是「大量生產的商品」;也就是說付兩百元買的書絕對不會比付一百五的同樣的書「更好看」(所以消費者幹嘛要多付錢),倒在他們沒有認真了解消費者有哪些需求是不能被網路取代的,哪些又是可以被取代的。
同樣受到網路購物的重創,為何美國的電子產品大賣場 Circuit City 倒了而 Best Buy 卻成功找到一條路?
- 9樓. Mias mamma2012/04/04 16:24補充一點
謝謝快速回言。
我也知道現在在網上就可以買雜誌和報紙及書籍,也真的是24小時服務。只是這種店還不是很實體化。並且有威脅到實體書店的可能。( 雖說世界一直在變,我們也要學會變通。但我還是很希望電子化不會助長失業率的提高。)如果用現有的便利商店或書報攤及書店的通路來賣電子書,不就可以有雙贏的局面嗎?而且對在網上用信用卡付費有疑慮的消費者,以及年紀大一點,不慣用卡的ogs及obs而言,這種購物方式應該更合適哩。我這個想法是不挺人性化的呢? :)
- 8樓. tyuan2012/04/04 10:19還是要看為什麼需要電子書的工具 ...
我辦公室有各種fancy電子工具可以用,也有公司和書商簽約的電子書系統,可以讀各種書。若只是要看看小說,不需要記錄交叉參考 ... 那palm就很好用了。如果讀過還要重讀、比對、... 連我桌面電腦上,各國大書店的軟體系統都還不能讓我滿意。還是要看目的來說才是。目的簡單、工具簡單。目的複雜、工具複雜。
iPAD兩萬 ~~~ 對我來說,我一天看電腦十幾個小時,要收集整理資料、分析製圖、報告的,我回到家還有下班後的面目,去讀法規、收集社會事件,想想比如我這兩天想來座一個養寵物life cycle裡的business process。我還很會玩連線遊戲,目前在等5/15的DiabloIII。
iPAD 對我的企圖心來說,太陽春。真要實現我可能在 Mac Air 或 ultrabook 上自己寫程式實現可能還更快更好。兩萬只能當簡單工具,太意識型態、太貴了。
不過說到這,我欣賞 iPAD 可以在比手機、palm 更大的螢幕上放大看東西。這可是我最欣賞的德政了。
回到重點,紙本 ~~~ 至少我要是習慣好。我可以做一堆記錄並想辦法去再利用。我過往二十年的東西,紙本還留著不少。但是紙本要如何將各種離散資料相連呢?
原則上,電子書要有更多的工具相隨才能襯托它不凡的未來呀。『原則上,電子書要有更多的工具相隨才能襯托它不凡的未來呀』~我想,這一點未來應該可以做到。
買Mac Air能做的事當然更多,但ipad講求的不就是簡便易攜帶嗎?
回歸重點,留了二十年的書,多半是會有歲月痕跡了。近來我整理舊書,很多幾十年的舊書都已泛黃,像我喜歡文學書籍,還收藏了早期王文興出版的小說──『家變』。書頁已泛黃,而且還有些灰塵,但紙本書籍是讓人比較有些情感投入的,不大能輕易割捨,卻又未必需要,換是電子閱讀,不會有滄桑的觸感,比較能讓書籍「永保青春」,但少了一份情感。個人的看法,不知別的愛書人是否與我想法相同?
蘋果蘇打 於 2012/04/05 01:57回覆 - 7樓. 吶吶溪2012/04/04 04:17Mias Mamma 的夢
買電子報既不需要到書報攤,也不需要「掏」錢包。直接在電子書店買就可以了。二十四小時全天候服務。幾年前亞馬遜出的 Kindle 之所以在電子圖書業立了個里程碑,其中一大原因就是電子報和電子雜誌就像傳統報紙和雜誌一般,是送到用戶的家門口(或是閱讀器上),連「出門買報紙」這個動作都免了。
順帶提一下,我發現很多人喜歡拿紙本書和電子書「比」,然後下結論說電子書如何不能取代紙本書;我一直覺得非常奇怪,為什麼這必須要是零和的賽局?彷彿兩種媒介「必須」要有一個勝出,讀者「必須」要從中擇一。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電腦加上文書處理軟體取代了打字機,但是並沒有,也沒有必要取代紙張。
電子書有電子書的特點,就像紙本書有自己的;難道我們該做的不是各取所長來豐富自己的生活?
我現在正是在各取所長豐富自己的生活呢!:)
我認為電子報和電子雜誌是數位閱讀最快樂的事,怎麼說呢?因為一般書籍多半有收藏的價值,而報紙或雜誌,通常過看之後就回收了,數位化之後,免去了書報堆積如山再回收的困擾,省去時間整理,也讓居家多出一點空間。
蘋果蘇打 於 2012/04/05 01:42回覆 - 6樓. tyuan2012/04/04 00:32電子書 ... 路還太遙遠
電子書還太小氣。我要的電子書可以註記我的想法、草圖、摘錄。要能匯出、匯入所有我在看資料時所有的activities所涉及資料。比如我常常未來寫別的文章要引用哪家出版社某版幾刷第幾頁哪裡到哪裡的文字,以及我當初的意見,或其他收集的相關資料。也要能匯入到一些桌面搜尋引擎裡去處理。
說真的,沒這種工具。我寧可翻閱紙本,或讀網路上一堆可以免費取得的文件,自己來搞。
想法跟你一樣,感覺電子書的路還遙遠.....
其實近來電子書似乎也已發展到可以標註和眉批,我是還沒試過,不過,以我最近翻看電子書的經驗,我覺得碰觸電子產品的感覺和翻紙本書感覺還是很不同。即使電子書可以有翻頁的功能,但是想把書翻過來翻過去看時,還是覺得彆扭了點。
蘋果蘇打 於 2012/04/04 03:40回覆 - 5樓. Mias mamma2012/04/03 19:37快啦
我和您一樣最近買了Ipad, 終於可以開始看電子雜誌和電子書. 不過因為我想看的書都是一些推理及武俠小說, 所以網上的電子書城對我的需求應該是綽綽有餘. 我覺得在異地能看到中文書, 本身就已是一種福氣了. 而我看的電子書品質也算是很好的, 讓我深深感恩.
新書要電子化應該是很容易的. 所以請您再等個半年一年就可以了.難的應是舊書及不流行的書的電子化. 在美國有政府的資助可以進行, 在台灣就因為無財源導致困難重重.
的確, 電子書城裡書的種類就好像昔年的租書店, 但這也表示這些書最受歡迎, 就像流行歌曲總是比古典音樂買的人多一樣. 如果這些書的流行能讓更多的人看起電子書, 那較枯燥的書也才有電子化的可能呀.
在我夢想中, 有一天到超商去不再是去買當日實體報紙, 而是捧著Ipad去買電子報, 在櫃台付了錢後拿到一張收據, 上面寫著我要的電子報的輸入密碼, 我一輸進去就可以開始看報了. 如果我不會輸入, 超商也可以幫我輸. 看完了或扔或存都是由人囉.
還有呀, 以後出國前也可以到書報攤買上一堆電子雜誌和書刊, 只要告訴櫃台要的雜誌和書名也是輸入密碼就一次OK. 省下了重甸甸的紙本, 也可以少砍許多樹木了.
這些都是我的夢, 但我想實現的日子應該不遠了.
哈哈,聽起來挺有意思的!好像很便利呢,希望能「美夢成真」!:)
我發現閱讀電子雜誌倒是很便利,幾乎各類雜誌都能閱讀到,買了ipad以後,對於喜歡看雜誌的人來說是一大福音呢!
有機會再來交流一下使用心得吧!
蘋果蘇打 於 2012/04/04 02:36回覆 - 4樓. 東村James2012/04/02 11:54一樣
其實英文書也是一樣的﹐我要的書﹐幾乎都沒有電子書。
所以我還是買實體書。
所以實體書能提供的還是比較完善啊!
這些天我逛電子書城,發現自己喜歡的書實在太少了,所以還是又去買了紙本書回來閱讀。
其實我是比較喜歡紙本書的質樸和紙張的觸感,但是,如果一次要攜帶數本確實不便利。
蘋果蘇打 於 2012/04/02 21:07回覆 - 3樓. 吶吶溪2012/04/02 06:30書與讀者的雞與蛋
電子書目的齊全程度和使用者的普及率是互為因果的;從讀者的角度來看,書的種類那麼少,都沒有我喜歡的,為什麼我要付費?從商人的角度來看,又沒有人來買,為什麼我要投資繼續增加書?
所以到底是誰的責任?
當然是書商的責任大。就像是開餐廳的總不能說「等我生意好了,賺了夠多的錢,我就會開始用新鮮食材,注意衛生了。」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一開始的市場評估就覺得這筆投資恐怕回收不了,自然就不會真的去做了。至於到底是否真的無法回收,那就是看商人的眼光到底有多準了。
當初亞馬遜準備賣 Kindle 和電子書的時候,不少人等著看笑話,最後事實證明他們就是把電子書產業帶動了。蘋果當年的 iPod 相對於流行音樂也是如此。但是不能不提的是,他們的成功完全不是僥倖,Kindle 和 iPod 是經過精密的策劃和嚴謹的執行,如果他們像 SONY 搞電子書那種半調子的方式,那結局也就是會像 SONY 一樣。
出版商(不管美國還是台灣)並沒有能力推動電子書產業,就算是 Amazon,也要和出版商和電信業者結盟合作,電子書可不是「小本厚利」的生意。在台灣,即便市場規模夠,也是要統一(博客來)或是誠品和中華電信,遠傳等等合作才有可能。但是,台灣的出版業規模真的夠嗎?我不知道。
不知是不是台灣地小人稠,交通也都很便利,尤其是在都市,想到書店買書並不是困難的事,因此電子書產業始終腳步緩慢。當然,如果民眾的閱讀力高,需求大,或許也會推動電子書的蓬勃發展吧?
但話說回來,如果有心要推動,只要各方業者的協力合作,相信電子書產業也會漸漸成熟起來。或許台灣目前的需求不大,但是,若等到台灣之外的華文電子書市場已蓬勃起來了,我們才想到要急起直追,就不知道會不會失去了原來可以推展的廣大市場?
蘋果蘇打 於 2012/04/02 21:02回覆 - 2樓.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2012/04/02 02:42電子書
我想電子書的使用者尚未普及,所以書目也不會那麼快就齊全的吧?供給與需求總是要平衡的,我猜。
我自己就沒有讀電子書的習慣,這點可能 IPad 就比較有特色了。
昨天老公要我幫他在澳洲買兩本書,我說,我可以到圖書館借了,帶回去給他讀,讀完我再帶回澳洲。老公馬上罵我,不讀書的人說不讀書的話。哈哈!
這兩個禮拜使用了ipad之後,我發現ipad對我而言,最大的功能還是在電子閱讀,因此我會比較在意電子書的「質」與「量」,能讀到的太少,喜歡的也買不到,最後就會去實體書店找書、買書。
前些天誠品有折扣,購書滿1500元就可以七七折,我已經買了三次的1500!:)
想到又有好書可讀,夜來一杯佳茗,晨起一杯咖啡,伴讀書香芬芳,真的很開心。
不過,現在也會抱著ipad讀書,沒有特別喜歡的電子書,就讀讀新聞、讀讀部落格文章也是很方便。
蘋果蘇打 於 2012/04/02 20:42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