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表《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上半年手机网民3.88亿人,较2011年底增加3270万人,超越电脑用户的3.8亿人,成为内地第一大上网设备。这意味着,移动终端已经全面地融入生活,人类通信所依赖的交互界面进入新形式的时代,其对生活、生产方式带来的影响深远。几乎与此同时发布的微软2012财年第四财季财报显示,微软第四财季营收为180.5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73.67亿美元增长4%;净亏损为4.92亿美元,去年同期净利润为58.74亿美元,这是微软自1986年上市以来首次蒙受季度亏损。要理解这两则消息背景的内在逻辑,我们先来初略地看一下人与人、人与物(机器)、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传播平台发展历程。
从中华文明在早期历史上用于文字记载的龟甲、兽骨,到后来的陶器、青铜器、石碑,再到竹简和丝帛(西方在早期也以甲骨、石头、树皮、兽骨等为主,后来则逐步出现了莎草纸书、蜡版书、泥版书、手抄书、羊皮纸书等),都可以说是信息的基本载体,姑且称其为“界面”。然而,这些“界面”用于记录时会很费时、费力、费资源,因此当时采用了极为简洁的文言文作为记载方式。直到东汉和帝年间(公元105年),蔡伦领导皇家作坊里的工匠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信息记载才有了轻便、经济的载体;而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更使得信息得以快速、便捷地复制。这些“界面”对于中西方社会的发展的意义均已不言而喻,但这些并没有出现现代意义上的“信息源+信道+终端”通信结构。
工业革命以后,电报、电话、无线电接收机、收音机、电视机相继得到发明,这些发明都具备了“信息源+信道+终端”的基本结构特征,构成了现代通信的雏形。基于这三部分的要素,又分别衍生出了内容提供商、运营商和终端产商的群体。对于后两者而言,技术依赖十分明显:在技术“稳定进化”的时期内,会有若干家企业依赖其经营服务能力形成一定区域的绝对优势(因为过多的同类竞争,会导致重复建设等,从而带来效率的降低),例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北电网络、摩托罗拉等都是上世纪很长一段时间的典型代表;然而,在技术“突变”的时代,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北电网络、摩托罗拉乃至最近的诺基亚等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具体到通信终端而言,在近现代的电子信息发展历史上,比尔•盖茨在创业的很早期,就极为重视连接用户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界面,因而看准操作系统执著地投入其研究。从1980年盖茨请来史蒂夫•鲍尔默做首席执行官,到1990 年Windows3.0的成功,一步一步地完成了其对人与计算机的“接口”,后来的历史证明了对于交互界面的这种重要性判断的正确。从这一角度看,后来微软对网景公司的浏览器之争,争的是用户与网页的“物理接口”;微软自1997年起进军游戏机市场,争夺的市场是用户与家庭娱乐中心的“接口”;微软开发触控桌面电脑等新电脑,取的是未来用户与感觉(触摸、视觉和语音)的界面“接口”……
然而,事实证实微软并没有在用户与网页的“地理接口”——搜索引擎中取得竞争优势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谷歌。不仅如此,后来还在用于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竞争中,通过Android系统的开发力压微软,成为今日手机网民超电脑用户的动力和成功因素。如果说微软寄希望于在触摸、视觉和语音界面上获得成功,那么苹果手机的成功,或许可以说是对其在触觉界面市场上的搅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谷歌与苹果等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企业(或其在移动互联网方面开发的产品)的发展,代表着传统的两种界面的融合:人与人之间的语音等通信界面、人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界面。这种大的商业趋势,以及面向这种商业趋势的提前布局,都是其得以成功的市场环境的根源。
如果扩而言之,我们就可以看到更多交互界面之间的融合,以及各类企业在此所做的布局和战略的根源:比如谷歌和苹果,以及其他的企业都有可能(或者正在)大面积地开发和推广网络电视,这可以看作是传统意义上的视觉界面(或者说电视)与网络界面的融合,而这也可能是开发“iTV”之类的产品与目前市场上已有的互联网电视的差异化市场空间依据所在。如果把这种界面扩展引入家庭娱乐中心界面的开发,那就会融入更多的理念……
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企业或者产品,都可以从这个角度找到较为清晰的答案,网络上曾经流传的“桌面之争”等故事可能说是最好的诠释,而几乎各大企业都在无一例外地开发自己的浏览器、客户端(要么开发独立的浏览器,要么开发各自的客户端,要么两者兼而有之)、乃至手机或搜索引擎,都证明了这种大势下的谋局心态。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看近年来微博的“火热”,或许就不难找到答案,这种答案就是多样性的信息源与接收者,需要有一个轻便、快捷、高效的渠道,而这种通道的形式,经历了传统的静态网页、论坛、博客发展之后,在微博上更能体现出其经济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多样性或许是交互界面所应能够承载的要求。而在电子商务领域,有人认为亚马逊模式在中国几乎不可能实现,或许也有一定的“交互界面”道理:随着交互的发展,买方和卖方需要的市场,或许是类似现代通信上的“多种来源+通道+多种终端”,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来源(复制)+通道+多种终端”?
如果作简单的总结,传统的固定电话、电报、广播(收音机)、电视等代表的是相对较早的信息交互界面,那么操作系统代表的就是用户与计算机系统间的界面,浏览器、客户端、搜索引擎等代表的是用户与网络内容之间的界面,网页、论坛、博客、微博等代表的就是人与人交互的网络界面,智能手机代表的就是上述多种界面之间的融合,电子商务代表的是买家与卖家的交互界面……
那么,顺着思考去看未来的交互界面与智能终端等的发展,可能有呈现多种趋势。尽管这些趋势在具体表现上可能会多种多样,但却会有一定的规律性。遵循这些规律,顺藤摸瓜地去思考,就会发现商业发展的蛛丝马迹,带来业务上的启发。在此仅作举例。如前所述,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代表,这些界面的融合内涵已经越来越明显,而事实上电子信息领域的各类企业都在作“多元化”的布局开发都也已经说明了这一点。那么,在经历了用户与用户间的通信界面发展、用户与计算机系统(“物”)的界面发展之后,是否会在智能终端等交互界面中,更多地嵌入“物”与“物”的交互元素?而这又会给物联网产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执笔人:黑色新星)
我国近期公布的重大科研成果
a)
b)
c)
d)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