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比刑事局還靈敏的鑑定血跡方式?
2011/05/08 06:58
瀏覽5,375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科展/三個小偵探 驗血跡比刑警準

台北市薇閣高中國中部的八年級的林建諭、張紘齊、詹柏呈,平時喜歡看美國影集「CSI犯罪現場」,在某次化學課程中,對如何鑑識血跡產生好奇,用這個題目參加台北市中小學科展,發現比刑事局更準確的血跡檢驗方法。

林建諭說,若依照刑事局檢驗方式,一滴血加入約一個浴缸的水量稀釋後,就檢驗不出來,若依他們的方式,就算只有一滴血滴到半座標準游泳池中也檢驗得出來,未來打算申請相關專利。

台北市第四十四屆中小學科展昨天舉行頒獎典禮。北市共有二百一十二所學校、六百九十六件作品參賽,選出四十二件特優及八十五件優等作品,薇閣高中國中部的「新聞刑案現場大發現─那是血嗎?」獲得評審團青睞,拿下國中組化學類特優創意獎。

學生張紘齊說,常在觀賞美國知名影集「CSI犯罪現場」,尤其對血液鑑識的橋段,更是深感興趣。恰巧在學校課程的「雙氧水製氧實驗」中,要拿血液當催化劑,於是與其他兩人討論,決定將這個主題當作科展題目。

為徹底了解刑事局鑑識血液的細節,張紘齊說,從去年九月開始,就不斷翻閱相關的資料文獻,發現刑事局鑑識血跡的方式,是以酚酞加上雙氧水作試劑,若遇到血跡,會從無色變成紅色。他們認為一定還有更好的鑑識方式,決心找出不同的組合。

每天他們利用課餘時間,泡在校內實驗室裡不斷實驗;林建諭說,在測試十餘種化學藥劑後,發現用亞甲藍配上雙氧水的組合,比刑事局的方式還要敏感,容易產生變化。他們先將亞甲藍滴在血跡上,再加上雙氧水,就會從藍色變成無色,多次嘗試發現,最佳比例為百分之○點○○五的亞甲藍加百分之六的雙氧水。

入選科展的三百四十二件作品,即起至十日在南港高工展出,四十二件特優作品參加全國中小學科展競賽。

心得感想:

這麼靈敏,刑事局為什麼不採用?那是因為能催化雙氧水產生反應的,不只血跡,也就是它的反應並沒有唯一性,這樣就不能當做判斷是否有血跡的證據,這在幾十年前就鬧過一個出人命的錯誤。
刑事局早年也有人用雙氧水來判定現場是否有血跡,某次刑案,在一嫌疑犯家中一灑雙氧水,發現到處都有血跡反應,因此認定該嫌就是兇手,他家就是殺人現場。在科學證據之下,那人百口莫辯,後來只能用自殺說明自己清白。之後其他學者研究才發現雙氧水不是只對血會有反應,也會對其他物質有反應,那人家中的油漆剛好有那物質。
這些小朋友的研究很有意思,但在判斷什麼叫證據方面,思慮還不夠周密。不過這個錯誤大人也會犯,看起來也無需苛責。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科學百科
自訂分類:不分類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