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婚喪喜慶及其他習俗
2014/07/22 21:47
瀏覽5,467
迴響1
推薦0
引用0

婚喪喜慶及其他習俗

一、做生日

「做度脺」是生命中的第一個生日,當天父母會將孩子打扮的漂漂亮亮祭祖拜神,長輩贈送新衣帽、金鍊、金鎖片等祝福「好搖飼敖大漢長命百歲」的禮物,特別是外婆家的賀禮,總是特別豐厚,有的家庭會大肆宴客,表達有子萬事足的喜悅,特別是長孫長子。

一般民間做壽七十歲為「大壽」,八十為「上壽」,九十歲為「老壽」,百歲為「期頤」,都盛大祝賀。親朋好友送來賀禮,並演戲一面喝酒一面看戲,戲的內容以富貴長壽為主。壽宴中,一定要有「豬腳麵線」這一道菜。壽星還要盛裝,坐在正廳接受子孫拜壽。但有些人因相信相命師「鐵口直斷」,略有年歲反而不敢作壽,以免被黑白無常帶走。
二、婚禮
結婚是人生大事。早期婚禮,有其固定儀式,稱為六禮。男女結婚要經過繁複的程序,才能結為連理。今日結婚儀式洋化、簡化、多樣化,除宗教婚禮仍具備應有莊嚴性外,還有各式各樣的型態,與傳統婚禮大異其趣。目前公證結婚、集團結婚則成為婚禮的另一種形式。現在就傳統婚禮做簡要介紹:
1)納采-說媒提親。

當男方看上某家小姐,就請媒婆去提親,如女方不同意可婉辭。現在男女自由戀愛,常找個「便媒人」上陣就行。
2)問名-探問生辰八字。

此階段雙方準備男女八字交媒婆送到對方,慎重些還會要求對方曾祖父母、祖父母及父母三代姓名、經歷。如果雙方生辰八字相配,合八字過程雙方都無事故發生,就可討論婚嫁。

3)納吉-定親、小定。

即「掛手指定」,男方選定吉日到女方家戴戒指訂婚約。女方則宴請準新郎及其親戚。「掛手指」時,準新娘面對門口坐於高椅,雙腳踩在小竹椅上(竹頭旺之意)。男方將一對戒指戴在新娘的右手中指,準新娘則將戒指戴於準新郎左手中指。此日女方要宴請男方親友,男方要準備紅包「壓桌」。為了讓準親家「春」錢,有些地方的習俗,男方在筵席中途就得離席,而且不能相辭。意思是讓親家吃有「春」。

4)納徵-大聘、大定。
男方在吉日將聘金、金飾、衣料、禮餅及酒、龍眼乾等裝於神籃,由媒婆陪同送至女方。女方點收並祭拜神明、祖先。

5)請期-通知結婚日期

男方擇定黃道吉日準備迎親。將嫁娶安床、上轎(喜車)、進房之吉辰表,由媒人送到女方。女方另請擇日師看是否適宜,稱「覆課」。現在擇吉日,不煞雙方家人即可。
6)迎親-結婚

新郎依迎娶時間,領著花轎或搭上喜車,放著圓仔啐、豬腳,到女方家迎娶。新娘拜過祖先,由父母扶上轎(車)。此時新娘要丟扇子,表示丟掉小姐脾氣的意思。這習俗還有新娘要聽從對方家教的意義在。
迎親行列回到男方,由小叔或小輩端著紅柑,請新娘下車,新娘則要贈紅包。新郎扶新娘下車,並由媒婆高舉米篩遮住新娘,以免被煞,如果新娘有孕,則以黑傘代替。進廳堂前,新娘必須先踩破瓦祛除穢物不祥,跨過門檻還要跨過爐火,有將不吉事物驅走及興旺之意。女方準備子孫桶,具有人丁興旺、子孫繁茂之意。

中午或晚間則大宴賓客,吃新娘茶等。迎娶的前一夜,男方除「拜天公」外,依俗要準備蛋糕等祭拜床母「安床」,另外還要請好生肖的男性與新郎同睡,有早生貴子的用意。

婚禮第二天清早,新娘的弟弟或小輩男孩,要到男方接新娘歸寧,俗稱「頭返客」。岳家備備喜宴,請女婿及親朋好友等賀客。新郎新娘要返家時,岳家需準備兩根連頭帶葉的紅甘蔗和一對帶路雞及甜米糕,帶回男方分送宗親,婚禮才算結束。在婚禮進行中,生肖屬的被視為帶凶,在關鍵性的吉時,如靠近新人,將影響婚姻幸福。

三、喪葬習俗

(一)臨終

1徙舖
病危時,將病人由房中移至正廳臨時鋪設之床板上,稱為徙舖。依古禮,男移正廳右側,女移左側。未成年夭折移床前地上,家有長輩移於護龍。

2豎魂帛
人死,為其蓋上「水被」,以銀紙或石頭為枕,並在死者腳邊供「腳尾飯」,並燒銀紙、點香燭,供其路上食用及路費。再以厚紙或白布書寫死者姓名及死亡年月日暫代牌位,謂之「豎魂帛」。並取下廳中天公爐,以布遮蓋神明及祖先牌位。再擊破一隻碗,門上斜貼白紙條,以為喪家之表示。
3乞水
家人穿孝服往河邊「乞水」,並以銅幣擲於水中買水。乞回之水用以擦拭死者身體。「乞水」之俗本地少見。
4張穿
即為死者剃頭綰髮及穿壽衣之儀式。
5抽壽
喪主及家人食用麵線煮烏糖或紅糖,藉此化凶為吉。或稱死者年歲可添加於子孫壽命云。

6哭路頭

亡者遺族圍於身邊嚎哭,嫁出女兒女眷接獲訃聞,隨即回家並跪爬嚎哭,稱為哭路頭。

7報外祖

母死,報訃於外祖稱為「報外祖」。外祖至喪家,子女跪下迎接稱「接外祖」。若是接其母舅,則稱「接外家」或「接外客」。
8守舖
死後至納棺其間,喪家服侍死者舖側,稱為守舖。

9埋喪
人死未殮,至親好友前往弔唁,稱「埋喪」。

10買壽板

即買棺木之意。運棺途中,過橋及十字路,需置銀紙及紅布一條,稱「放紙」。棺木運回後,燒金紙接棺,奉入廳中。
11圍庫錢

由遺族焚燒庫錢及庫官庫吏,其紙灰日後埋入墓旁。另有「寄庫」之習,即多燒庫錢寄託死者轉交早先亡故之其他家族成員。
12掛孝

喪家於門柱貼上白紙,亡父在左,亡母在右。

(二)入殮

1)入殮

請道士擇日將屍體納入棺中。

2)辭生

納棺前以十二種菜碗供祭死者,稱辭生。此為死者在陽間所吃最後一餐。

3)放手尾錢

納棺前,預先在死者袖中放制錢一百二十文,再取出分子孫,並以布帛手帕繫於手腕,稱「結手尾錢」。俗語「放手尾錢富萬年」如分遺物,則稱「分手尾物」。

4)割鬮

以長麻繩一端繫於死者手中,另一端由遺族手持。在道士念完吉句後,將其剪斷,再包入銀紙焚化,以示與鬼魂斷絕來往之意。此儀式已被省略。

5)洗淨

道士於盆水中放黑麻油,喪家以指頭沾濡抹於眉下,稱為洗淨。

6)收烏

納棺時請道士供祭,稱為收烏,收烏後正式蓋棺。

7)擱棺

為待吉地或吉日安葬以致停棺一段時間,稱為「擱棺」或「停棺」,須於旬祭之時雇工油漆,稱為「打桶」。

(三)居喪

遺族自死者斷氣時開始服喪,需脫去裝飾品,禁止穿華麗衣服,孝子不理髮,夫婦不同房,禁止晤賓友、赴宴、參拜寺廟,一直到除靈為止。

(四)做旬

出葬前,除早晚供奉「孝飯」外,每隔七日「做旬」,要七七四十九天,做完七旬才算盡禮數。因為時間有限,現在隨俗簡化成一天一旬者大有人在。

1)頭旬

或稱頭七,俗以死者將於是日返家,故於亡故第六日晚上,延請僧道在靈前誦經,稱「開魂路」。

2)二、四、六旬

為小旬,奠祭較為簡略。

3)三旬

又稱「查某子旬」,嫁出去的女兒是日回家奠祭。有些家庭會「做功德」,女兒、女婿準備豐富祭品致祭,並延請僧道誦經,繼由禮生司儀及女婿讀祭,儀式極為隆重。是夜喪家設宴酬謝,為期一晝夜。

4)五旬

由孫女或姪女致祭,又稱「查某孫旬」。

5)七旬

即尾旬,俗稱「做尾日」。尾旬除「做功德」奠祭外,入夜並有「燒靈厝」之俗。靈厝是竹紮紙糊的房子及家具,供往生者陰間居住之用,有些地方會在此時焚燒庫錢。

(五)出殯

1)轉棺

將棺木移出門外。

2)起柴頭

或稱「起車頭」。備牲禮跪拜,喪主跪於桌旁,答謝各界弔祭。另有禮生主持禮儀,代讀祭文,獻弔祭文者須行三跪九拜,喪主則在背後隨拜。
3)封釘
將棺蓋蓋上,四端各打長釘一支。通常請往生者的長輩象徵性封釘,同時唸誦吉祥四句聯。
4)旋棺

由道士領導,孝男孝婦繞行棺側三次。

5)絞棺

以擔具縛棺,棺上蓋棺罩。

6)哭棺材頭

出棺前,喪家婦女身穿孝服倚棺而哭。

7)弔祭

外家、女婿等供牲禮「弔祭」,喪家視其費用答以較多之回禮。

8)點主

由學者或官員充當「點主官」,在「神乏」上點朱,繼而在朱點上點墨,用後朱筆擲向太陽,墨筆則留下。本儀式普遍在發引前的告別式或落葬辦理。

9)發引

喪葬行列開始起行,稱為發引。

10)排路祭

喪葬途上,其親戚故舊或受恩於故人者,於喪葬行列途上備香案供祭。喪主以白布金品作為答禮。這幾年,路祭的場面極少出現。

11)落葬

將棺木置於墓前,號哭一番,再由僧道誦經。接著棺木穿孔「放栓」以便屍體與地下土氣相通,再將棺木置入墓穴中,由喪主動土埋之。埋畢須祭祀土地公。

12)豎靈

「返主」回家後,設靈於廳旁,稱「豎靈」或「安靈」。

13)巡山

後一兩日喪主穿孝服至墓地參拜,並勘查埋葬後情形,稱為「巡山」或「巡灰」,同時拜謝后土,舉行「完墳」之儀。

14)除靈

於尾旬或「做百日」、「作對年」時除靈撤除靈桌。

北港有個傳說:「三十六歲」是人的本歲,活到三十六歲以上才不算「夭壽」,否則犯有「不孝之罪」,在陰司地府要接受各種刑罰,還要關在「枉死城」裡受苦。故年輕人出殮前,父母要棍打棺木,表示已受父母責罰,才可以在閻羅王面前減輕罪刑。

俗傳六十六也是一個「關」,語云:「年過六十六,閻王要吃肉」,作六十六大壽時,女兒要買豬肉回來祝壽,只要壽星吃過豬肉就不要緊。活過六十六歲,萬一死亡,喪事就可當喜事處理,遺族可以不必哭泣。一般訃聞、輓聯都是白色系,五代同堂才印製懸掛紅色,表示福壽全歸之意。

四、北港人辦桌

北港人「辦桌」出菜有三種形式。「入厝桌」,第一道起雞(家),第二道菜是湯圓(團圓),最後一道菜不可以用丸類(完了不祥)。「嫁娶桌」首道菜為拼盤(意為結合),次道菜是魚翅(亦為菜色很好請慢慢品嚐)。

喪事桌」肉是第一道,切成三角形肉,稱為「三角肉」,(意為菜色不多不好,不能讓你吃的滿意)也告訴你,主家不希望辦這種桌。普通喪事菜數一定是奇數,喜事菜數是偶數。「吃三角肉」是「喪禮」的暗號,飲紅酒是吃「喜桌」之意。婚宴不吃鴨和鯉魚,以免影響夫妻恩愛及長久。

五、收 驚

收驚,以前都在各廟宇。像義民廟,慈德堂、碧水寺、巡安宮、郊外好收的「三山國王」都有替人收驚。後來漸漸分散至鄉間村里,地方出現「紅頭仔」、「收驚先」替人收驚。

收驚分咒語式(佛教法師念大悲咒)、符籙式(一般民間神堂)、「香米式」等三種。民間常流傳一句話:「囝仔無收過驚,飼無大漢。」從小孩夜哭、拉青屎或成人受到驚嚇,收驚曾是極普遍的民俗療法。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其他
迴響(1) :
1樓. Kyle
2016/07/04 23:10
非常感謝您的文章分享!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