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了這本書, 心中充滿了很多很多感動。這種感動是從神而來,是從心湧上來。我特別結取了幾句對我啟發的話和大家一同分享。這本書是由米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作者)而寫,他本身是一個猶太人,從小就在猶太教導下長大。在他的童年中,有一位「拉比(就是老師)」一直在他的記憶中。他長大後搬到紐約,認識了另一個非常不一樣的牧師亨利,他曾經吸毒、殺人、放火…等,他將這兩個不同生活背景的人寫入他的小說中。籍由他們和米奇,一起思索生命的難題。
當我說我是基督徒,並不是我特立獨行,那只代表了我更需要上帝的憐憫。在最困難的時候,我能不能把自己放下,相信希望?
================================================================
# 信心就在於行動之中。看一個人,要看的是他做了什麼,而不僅是他相信了什麼。
# 我們都是彼此生活的一部份。如果有人即將失足,別人可以拉住他。這就是會眾隱含的重要觀念。若是今天你失去工作了,若能有一個為上帝工作的人坐在你家餐桌旁鼓勵你,那該多好?
# 且慢,一個基督徒護士打電話找猶太拉比? 「她看到那個男人在受苦。她不希望她孤獨。她的膽子大,而且她的愛也很大。」
# 人來到終點,上帝就開始了。
# 信仰的旅程不是一條輕鬆好走的直線,甚至有時是違反邏輯的。他尊重有憑有據的論點,即使他不同意那些論點。
# 「有那麼多人假籍上帝之名發動戰爭。」「但是上帝不要這種殺戮繼續下去,」但為什麼殺戮還不停止? 「因為那是人類要的。」
# 拉比拿出三張黑白照片,照片中是一個阿拉伯婦人。一張是一個阿拉伯青年,穿西裝打領帶。最後一張是兩個小孩並肩而立,看來是一對兄妹。「拉比,我不明白,從你的宗教觀點出發,這些人應該是敵人。」拉比聲音帶著怒火。「敵人,屁個敵人。」他說:「這是一家人。」
# 朋友們,只要我們照顧好人生中重要的事,公正對待我們愛的人,一言一行不偏離我們的信仰,就不用怕我們的人生會由於心願未了而心痛遺憾。我們的話語發自肺腑,我們的擁抱緊實有力。我們永遠無須為了「我本來可以如何如何,我應該如何如何」而痛苦折磨。我們可以在暴風雨中沉睡。
最後一刻來臨時,我們的告別將會圓滿。
# 很多所謂的憂鬱症其實是不滿足,由於把標準設到不可能達成的高度,或者希冀不勞而獲。但葯丸改變不了結構上的根本問題。渴求不可能擁有的東西,在鏡子裡找尋自我的價值,兜攬了一件又一件的工作卻仍然不明白為什麼沒有滿足感—然後做更多的工作。
拉比的身體使他必須吞服那麼多毫克的葯物,但他從來沒有為了要讓心情平靜而吃過一顆葯。他笑口常開,他避免發怒。他從不懷疑「我為什麼生在世間」,他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他說:「要幫助別人、讚美上來、享受並尊重他被安插於其中的這個世界。」他的禱告一開始總說:「主啊,感謝你把我的靈魂還給我。」
# 幸福的秘訣--要滿足,要感恩,為你所擁有的一切,為你獲得的愛,為上帝給你的一切,覺得感恩。就這樣。
# 我眼前浮現拉比的婚姻的畫面。你自己一個人找不到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