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稱霸的血淚 中國賺飽飽 緬甸大遭殃 (自由時報)
2025/07/08 09:01
瀏覽56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文/魏思源
中國以「稀土大國」自居,彷彿掌握全球高科技產業的命脈,動不動就對美國與西方世界祭出「稀土大旗」,作為地緣政治角力的籌碼。然而,德國商報與路透社等外媒近期接連揭露令人錯愕的真相:中國這座「稀土王國」,其實大量依賴緬甸供應原礦,透過不受監督的開採、外包式的污染轉嫁,中國得以維持它在稀土產業的全球地位。
根據中國海關數據,緬甸供應中國將近六成的稀土進口量,尤其是製造電動車磁鐵、風力發電機所需的重稀土鏑與鋱,超過一半來自這個飽受戰火蹂躪的小國。在緬北的克欽邦與撣邦,數百座非法或半合法礦場快速竄出,多由與中國合作的當地企業與民兵武裝控制,不僅將所得變現為軍火,更加深當地衝突與人道危機。
中國因自身的環保壓力,早已無法承受稀土開採所帶來的毒害與污染,卻轉向監管鬆弛的緬甸大量挖掘,溪流重金屬含量超標數十倍、居民罹病率高、村莊被迫遷移,這些對人命和環境的慘烈代價,正是中國得以出口所謂「綠色科技零件」背後的血淚真相。
從地緣戰略角度觀察,這種表面主導、實則依賴的供應結構,其實已讓中國的稀土帝國存在嚴重隱患。一旦克欽獨立軍封鎖邊境,或因地震而摧毀礦場設施,都可能讓中國稀土加工業陷入斷料危機,進而波及全球電動車、半導體與軍工製造。中國對緬甸礦產的倚賴,不只是對一個政局動盪國家的經濟壓榨,更是對自身產業安全的長期風險。
當全球各國紛紛佈局稀土替代來源,從越南、馬來西亞到非洲與澳洲,中國若不調整其對外的掠奪式礦產策略,不僅將失去供應鏈主導權,也將背負更多環保、人權與地緣衝突的國際指責。
中國稀土稱霸世界?不如說,它只是坐在緬甸泥沼上的王座。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