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荷57 期 愛分享專欄 竹林濤聲 荷塘詩韻 沿著轟然水聲前行,以尋寶的步履,山間小徑盡頭赫然發現岩壁垂下一瀑如練,嘩然奔洩。心也跟著跋涉,來此諦聽山水狂野呼喚,那黃河之水天上來,可曾遇見詩仙李白?驚見一整片桂竹林就這麼不聲不響蟄伏在水晶簾幕後,讓人彷彿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似地驚嘆連連。天色朗朗,鳥兒啁啾,整座山谷歡騰著一鍋鳥鳴,也瞥見蹦跳的松鼠及烏鴉,熱熱鬧鬧,兀自偏安於天地一隅。 堅忍不拔的蒼松、直節中空的翠竹、傲雪凌霜的寒梅,三者都有終年不凋、剛毅、堅韌,不屈服於惡劣環境於的堅毅精神,因此被世人稱為「歲寒三友」,亦是人格高尚的象徵。在這化外之地,挺立的竹林昂然與天地對話,我就這麼凝望許久,許久以來的心神困頓便悄悄消失得無影無蹤。是呀!竹葉的葉緣不免有所殘缺,因為蟲子嚙咬,然卻在水霧潮濕的氛圍下,兀自抽長得歡喜自在,清新可人。風一吹,沙沙作響如濤,翩然起舞,有如誰吹奏管絃樂。竹林有其美,枝椏間一個不留神懸垂一尾青竹絲,還會被誤以為是翠綠竹枝。日昇月落,這樣一片清涼林蔭倒是鮮少人跡,因為有長蛇盤據,小孩子們都被告誡不得隨意入林玩耍,萬一遭蛇咬,後果不堪設想。 嫩綠翠竹向上一節節抽長。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 不可居無竹」可見文人墨客對竹子寓意十分重視。宋朝王安石〈詠竹〉詩說:「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曾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說的是竹雖然與蒺藜一起長大,但終究脫穎而出,跟松柏一起面對霜雪。竹有節,卻中空,虛懷若谷正象徵著謙虛學習。鄭板橋擅長畫竹,以竹自喻,曾在《竹》一詩中寫道:「一節複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詩中巧妙表白不願鑽營取寵的態度。作家張秀亞說:「我覺得那竿竿挺直、最具神韻的竹子,是一枝枝的大筆,在天地之間,以青綠的顏色,寫出正、直的定義。」張秀亞愛竹, 對竹子有一份特殊情感。騷人墨客愛竹詠竹,以竹有節自許。我沿著溪澗行走,思索著是何等因緣來到這片桂竹林地,空谷回音,每一踩踏都是心靈福田,陣風徐徐也親切。 全神貫注,聽風起濤,拂過我胸臆,流入我呼吸之中,仰首遙遙相望整片桂竹林,思索著抱真心,莫忘初衷,也就能安心過日,天幕下許自己歡喜拉開一日序幕。存活本辛苦,然而在不足之中努力活出璀璨,日常行住坐臥,無一不是出自衷心,隨遇而安,任浮雲輕拂額頭。回程步履緩緩,原本內心的惆悵此刻彷彿被熨斗燙熨得平平整整。是啊!一片竹林濤聲讓我體悟悲歡離合生活真容,人生逆旅,有所為有所不為,方能瀟灑遨遊於大千世界。 2025 9. 23 有荷 57 期 愛分享專欄 |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