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代,祭天的地方叫作壇,祭地的地方叫作禪,祭祖先的地方叫作廟;天子有一壇、一禪、七廟。壇是圓形;禪是方形;七廟包括太廟(含兩側夾室)及東三昭、西三穆,近太廟為尊、遠太廟為次,昭為尊、穆為次,例如周王室以文王為太祖,祭於太廟,最晚近之先王(稱一代祖)置於三穆,次晚近之二代祖置於三昭,接著是二穆、二昭,然後一穆、一昭,再往前乃至文王前之所有先王則置於西夾室或東夾室
乃至文王兩側。因此,牌位是移動的,由穆而昭,由昭而上一階之穆,依序進入西夾室、東夾室,文王西側、文王東側。
開國之君在經易姓革命之後,或中興之君在有大作為之後,須昭告天地,以表奉天承運之意,常會千里迢迢到泰山去行「封泰山,禪梁父」之儀式,其中「梁父」是指梁父山,在往泰山半路上徂徕山東南麓(新泰市天寶鎮),但禪梁父當然是在封泰山之後。
這是梁父山,可惜禪梁父之處已不可考:
http://img.taian.com/forum/month_0901/0901011923b70399d417c1dd63.jpg
這是登泰山最長也最陡的一段:https://www.facebook.com/?sk=nf#!/photo.php?fbid=518281988198273&set=a.518281811531624.132559.100000494305458&type=3&theater
後來,祭地之禪亦稱為壇,即地壇。
這是北京東城門的天壇: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Hall_of_Prayer_for_Good_Harvest.JPG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最初實行天地合祀,叫做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實行四郊分祀後,在北郊覓地另建地壇,原天地壇則專事祭天、祈穀和祈雨,並改名為天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