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居求志 行義達道
2010/12/20 09:47
瀏覽1,377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子曰:
見善如不及 見不善如探湯 吾見其人矣 吾聞其語矣
隱居以求其志 行義以達其道 吾聞其語矣 未見其人矣
這裡 上下兩句是相對的
也就是說 在踐仁的路途上 還是有兩種人
一種是「見善如不及 見不善如探湯」
一種是「隱居以求其志 行義以達其道」
前者不但聽過 也見過
後者雖聽過 卻沒見過
既然這樣 我們就必須對比一下 這兩種人在層次上有什麼不同了
讓我們從後面看回來吧
首先「隱居以求其志 行義以達其道」
這裡「隱居」與「行義」對比
儒家主張「天下有道則見 無道則隱」
因此情況允許可以行道時 就出而行義以達其道
情況不許不能行道時 就退隱修身 待時再起 即隱居以求其志
所以避世隱居是要磨錬志節的 不是為了逍遙玩世
出仕為官是要行義的 不是為了名利爵位
但 一般人都不能做到這點
一旦失志 便頹喪不能自持
一旦得志 便忘了初衷 汲汲營營 去義近利
這點就是難處
而 此處所謂初衷 便是正在初學時 仍有志 未嘗其失 未嘗其得
不知得失滋味何如 言者理論而已
所以能「見善如不及 見不善如探湯」
時下許多學者專家乃至評論者不就是這樣嗎?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