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我的聖名Anthony
2013/02/15 11:19
瀏覽1,949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言路》版刊登的〈華人取英文名的現象〉,出乎意料的引起讀者熱議、辯論,回應稿件紛至沓來,我也來湊個熱鬧。這裡要談的是許多讀者提到的天主教/基督教徒都會取個教名。

天主教不稱“教名",而是“聖名";我是天主教徒,自然有個“聖名",即Anthony,中文可譯為安多尼。這是我還在襁褓中時,父母帶我到教堂領洗時,給我取的。

我父母為我多個兄姐報生時,報生紙上都有填上聖名,我則沒有,所以我兄姐的朋友、老師、同事,都習慣叫喚他們的聖名,我的聖名則沒有多少人知道,自己也很少用聖名來向別人自我介紹,即使向友族,也鮮少提及,也許我的英文拼音名不難唸的關係吧!在英國唸書時,這個聖名就派上用場了。不過,在正式文件上,還是沒有填寫聖名,有時因為外國人不瞭解中文名的形式,結果鬧了笑話。

天主教的聖名不是隨便找個英文名詞冠上即可。教宗本篤十六世就曾經訓導教友,回歸《聖經》尋找靈感。聖名必須具備信仰意義。

聖名最好是選用教會認可的聖人聖女、殉道者和宗徒的名字。其實這些名字不一定就是“洋人名",天主教會也有冊封中國聖人,教徒可以採用他們的名字為聖名。

天主教徒冠上聖人名,即是為自己找個“主保",取特定聖人名是為了效法他們的德表,活出聖名的信仰意義。我的主保聖安多尼的事跡顯示他是一位堅定的信主者,保護弱勢者。雖然我少用聖名,但我是以這個聖人為傲,會以他為榜樣,度好自己的世俗和信仰生活。

許多教徒廣泛使用聖名,一是官方文件有注明,二來顯示教友身份,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不注重本身的中文名和華人身份,或者忘了本。許多天主教家庭依然是傳統華人家庭,注重華文教育,重視中華文化,我們和一般華人不同的只是信仰。

基於華人教徒英文拼音姓名冠上聖名後就變得很長,所以教徒有了變通方式,英文拼音姓名直接採用聖名,然後再取聖名諧音,或者譯音的中文名,我侄兒外甥,和我本身的兒子,都是這般。

我的聖名在台灣就譯為“安當",本地一位華人神父就叫王安當,另有一位叫王保祿(Paul)。其他例子有德蘭(Theresa)、本篤(Benedict)等等。這些中文譯名都有意義,亦見心思,保留中文姓名之美之餘,也顯現出本身的信仰精神。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