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菜:炸糯米丸子
新年到,令人想起年菜。
從小每年農曆新年的年菜都會有炸糯米丸子。就像香腸、臘肉、及年年有餘的魚,我原本天真地以為每一個家庭都會有這一道,後來才知道,這是父親老家安徽合肥所獨有的糯米丸子。眷村裡有另外兩家也是安徽人,問了他們家,他們也不是年年都有這一道菜呀。
這道炸糯米丸子,又蒸又做又炸的,是程序繁雜的功夫菜,就我記憶能及,其作法如下:一、糯米洗淨泡好後,蒸一鍋糯米飯;二、將豆乾切成小碎粒,筵鬚菜也切成小碎片;三、豆乾粒、筵鬚菜片倒入涼了的糯米飯中拌勻;四、將拌勻的糯米做成圓球(比網球小一點);五、糯米球放入太白粉內滾轉一圈,將其表面裹上太白粉;六、逐一將糯米球放入高溫的油鍋內,炸至金黃色後撈起。
六道程序,我像是「遊擊手」,哪裡需要幫手,我就到那裏。父親會提醒,豆乾粒要切小一點,才易做成圓球;搓圓球時,要壓實些,油炸時才不容易「爆炸」,但總會有幾個「爆炸」了,我們笑說,那是開口,開口笑了。一家人合做年菜,和樂融融。
這是素丸子,有菜的清香,有米的淡香,有豆乾的滷香,有炸油的油香。在做的過程中,就已浸淫於濃郁的香氣中。剛炸好的丸子,是最好吃的時候,又香、又熱、又脆,一口咬下,熱呼呼的香氣撲鼻,香溢房宇。它外酥脆,內軟柔,加上豆乾粒的嚼勁,就是一個大大地好吃!
母親常提醒:「別吃太多,糯米的吃太多不好。」母親的胃一直不是很好,所以有此提醒吧,小孩們哪管這好心善意,還當那是嘮叼,偷着空,又拎著一個金黃丸子走了,在某個角落偷偷享食。高堆著一大盤的炸丸子,供新年期間方便食用。冰過的丸子,顏色呈暗棕色,可以蒸著吃,也可以與剩餘的雞湯一起煮著吃,若再加些粉絲、大白菜等,成了「亂燉鍋」,更是別具風味。
我移居海外後,就很少過年了,這炸糯米丸子成了遙遠的味蕾、口感與憶念。
偶爾嘴饞兼好奇,只好在網路上搜尋。作家張愛玲的曾外祖是李鴻章,李鴻章也是安徽合肥人,他的女兒李菊耦嫁給了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李家的一些僕人也跟到了張家,張家飲食也受到徽菜影響。張愛玲喜歡喝咖啡、吃甜點外,也特別愛吃合肥人的炸糯米丸子。網上有食譜,食材特多,例如:食鹽、白糖、味精、蠶豆醬、蔥花、肉末、香菇末、冬筍末等;糯米飯攥成乒乓球大小,表面蘸雞蛋液後,入熱油鍋中炸至金黃色撈起。可真是多彩多姿,是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吧!?
但,這可不是父親的炸糯米丸子呀!大姐說,母親走後,就沒做炸糯米丸子了。父親三年多前也離世,父親的炸糯米丸子就只在記憶中晃蕩晃蕩了。
本文〈年菜:炸糯米丸子〉刊登在世界日報副刊以及世界新聞網,如下⋯⋯
https://www.worldjournal.com/6743847/article-炸糯米丸子/
~~~
新竹眷村老鄰居們雖然都已經搬到了華夏國宅。老鄰居們每年新年還是要聚會,來個春節團拜,有的還是四代同堂出席呀!
肯定會有各家的拿手菜。郭家也是安徽合肥人,郭媽媽將「安徽糯米丸子」的做法教給了她的外勞阿麗,郭媽贊助了一盤郭家每年年菜必做的「安徽糯米丸子」。阿麗手藝不錯,她也代替郭家的小源做了「泡菜炒牛肉」及「綠咖哩雞」,都被讚不絕口,阿麗聽說之後,笑得合不攏嘴呢!
我跟小源要一張安徽糯米丸子的相片,小源説:「我們家的安徽糯米丸子昨天被玉梅、薇薇、小三等等好幾人到我家把今年的最後一盤幹光了,來不及照相了!初一團拜時,我媽提供的是炸的囗味,昨天我們吃的是蒸的囗味,蒸的口味是炸過再蒸的,我偏好蒸的囗味。不過,我有一些今年及往年我們家的年夜菜照片,桌上都有安徽糯米丸子,這是我有記憶以來我家每年年菜必做的一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