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有感於當前台灣社會的認同分裂
2025/01/04 12:12
瀏覽1,668
迴響11
推薦8
引用0

當前台灣社會的認同分裂的情況嚴重,讓我感覺不安。我看到有人極度憤慨於中共對台灣的壓迫與打擊,還有不滿於親共藍或其他台灣親中共統派人士的一些動作。有人因此鬱悶,有人痛罵,也有人明裡暗裡地在和親中共統派做各種擠兌、抗爭。網路上的八炯先生,可能是一個頗具代表性的人物,他持續在其主持的視頻節目中強烈指摘中共對台灣的種種壓迫、打擊、認知作戰等行為,並且也屢屢鮮明地痛陳部分台灣民眾的親中共舉止。他甚至曾經為了不滿於中共對台灣的打擊而在鏡頭前落淚,表現讓人感動。

但是,反過來,那些親中、乃至親中共的統派人士,同樣也不斷"慷慨陳詞",拿出各種公義、人權、自由、民主、民族感情...等的理由,在為自己的認同與自認為合理的抗爭、和中、促統等行動發聲。TVBS電視台大概成為了這批人的主要發言管道。而其中也出了賴岳謙、郭正亮...等媒體明星人物。

我在不安之餘,忽然產生一種奇想:台灣社會現在是不是正在經歷一場蟬蛻的過程?台灣社會似乎正在嘗試褪去它原先的外殼,甚至可說是整個舊的軀體,而脫胎成一整個新的、更美好的模樣。這個新模樣和中國的關係驟然變淺,經過混成而逐漸自成一格,特別是在意識上不再依附於中國。中共對這樣的台灣越表現敵意,實際上會越發促生台灣的蟬蛻改變。台灣社會的自我意識已經無法再接受中共對台灣的控制意圖與作為。這一點很可能是連那些親共人士也有的心理,只是他們可能自己並未充分覺察。

而在巨大的蟬蛻改變過程中,一些仍然在主觀意識中堅持其中國認同的人,可能就選擇離開台灣、跑去了大陸或其他地方,當然也可能在台灣社會裡悄然隱身,並且漸漸消失。有些人因為憤慨而發怒、抗爭,也有人因此憂傷、鬱悶,但是,這些可能都只是反映蛻皮過程的艱難、疼痛,卻無法阻擋蟬蛻改變的整個過程。

另外可能還有些人比較沒那麼堅持統一,雖然仍自認為與中國有淵源,倒也不太在意處身於什麼樣的認同主流。台灣社會中這種人的比例其實可能很高,只是因為他們較缺少鮮明的、單一的認同立場,也不積極表態,所以並不太影響台灣社會的整合與整體走向。

與親共統派對立的,主導台灣社會走向蟬蛻改變過程的是立場較鮮明的獨派。這些人很可能已經成為今日台灣社會的主流意見群。他們的人數未必在總人口中過半數,但是,他們的立場較鮮明、活動較積極;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們的走向反映的是台灣國際處境下的潮流大勢。這個走向除了意味著走向更文明、人道的境界,也更靠向國際社會的主流勢力。不過,這個主流走向並不是就沒有問題,問題包括外部中共的壓力、美國國力的衰退,還有就是綠營本身的不足。考慮到台灣面對的嚴重威脅、國際局勢的複雜,綠營作為台灣內部的領導力量,顯得人才不足,出台的人物很多都有點廖化作先鋒的味道。不但是如此,綠營其實也腐化得很快。各種貪污、腐敗的傳聞或罪案,讓人無法放心。不過,更重要的問題可能是綠營的一種狹隘心態。

如果把當前台灣在認同上的掙扎過程視同蟬蛻,經歷痛苦是當然的。但是,經過痛苦以後,應該能夠展現充分的、新的生命力。也許我們也可以拿蛹之生、化羽等過程來做比喻。無論如何,綠營可能是主導台灣社會蟬蛻過程的主要力量。但是,展現這個力量的群體似乎胸襟不夠開闊,思慮不夠高遠。其具體表現為對台灣社會中認同中國、親中勢力的同情理解不足,與過度拒斥;還有過高的自信而低估弒龍變龍的危險。

也許,要蟬蛻就必須能夠忍痛割愛,割捨原本身上的某些部分。但是,那應該是承認關係、忍痛割捨,強調是基於理性理由而做出的痛苦抉擇。但是,綠營的實際表現比較像是快意恩仇,逕行否定,好像那個被割捨的部分從來就不是身體的一部分,從來和自己沒有關係(或只有仇恨、對立的關係)。

承認關係並不表示就必須走向合併、統一,就不能走向獨立。這個道理其實大家都知道。但是很明顯,獨派還是非常忌諱承認兩岸之間的關係,或者台灣與“中國”的淵源。在獨派眼中,“中國”似乎象徵著一個文明落後的、甚至是半野蠻的文化勢力,所以必欲去之而後快。

我不能同意這樣的對“中國”的認識。我也認為中國文明有其嚴重的問題,必須要做出重大的改變。但是,我也仍然相信多元文化主義的一些基本信念,各個文化系統沒有總體絕對的優劣。我高度贊成國家走向民主化、走向人道主義。我認為這部分的文明特質是優越的、值得仿效的。不過,我也相信,從中國社會的土壤中有可能經過痛苦的演變,產生出較目前已知的民主制度、人道主義思想更優越的新制度、新思想。

總之,每個不同的社會還是都有其優點,不宜完全抹殺、否定。而且,台灣與“中國”(我強調廣義的“中國”,不限於法理意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也是不可能從概念上完全斬斷的。這種切割的努力是無意義的。台灣要獨立,也不必然要依賴這種切割。突出民主制度的價值,才是合理化台獨路線的唯一且正當的路。當然,這個合理性也和中國大陸的統治型態攸關。中國大陸未必永遠是專制體制。換言之,對我來說,主張台獨如果有合理性,大體是階段性的而不是終極性的,所以也不必作為終極的、絕對的目標來追求。

我作為一個外省人第二代,一個曾經的長期藍營支持者,一個反中共專制立場的人,在今天的台灣,可能感覺特別困窘。我不喜歡一些親共藍人士的作為;但是,我對綠營執政者也感覺失望。而兩方面勢力的爭吵、喧鬧,更是讓人感覺遺憾。

我只能希望,通過現在的持續爭吵,台灣社會可以逐漸凝練出一種新的視野、新的心態,變得更包容、更有深度,找到更好的制度出路與文化認同,以及更佳的兩岸關係因應模式。但願天佑台灣!

按:

我在約10年前介紹過一本書,中文叫“西方憑什麼?”,英文書名是"Why the west rules?"。書中,作者摩里士提到一種“周邊後發優勢”的情況。譬如說,羅馬位於希臘的周邊,本來落後,後來卻出現後發優勢。英國在歐陸周邊,也是本來落後,卻又出現後發優勢,而領先歐陸。美國其實也是歐洲的廣義周邊,也出現了後發優勢。當然,日本也可能是出現在中國周邊的後發優勢文明,金、清文明可能是宋、明文明的周邊後發文明...。

出現後發優勢的文明顯然具有一個較優越的條件,就是他們有更多的選擇空間:他們受到臨近的優勢文明的衝擊,但是,他們比較有機會可以擇優汰劣。至於像菲律賓這樣的地區,之所以發展持續落後,很可能是因為:他們沒有太多的選擇空間。之前,離大陸的文明太遙遠;後來卻又受到殖民勢力的嚴格控制。所以,他們不太有選擇文明走向的空間。

後發優勢文明其實例子多不勝舉。歐洲北部與西部的發展,可能也是羅馬文明周邊的後發文明。其實,中國如果不作為一個文明整體來看,而作為多個文明來看,他們中的各個文明也都可能是另外文明的周邊後發文明。譬如周文明就可能是商文明的周邊後發文明;金、清文明可能是宋、明文明的周邊後發文明...。

我在這裡的主文裡沒有提到這種“周邊後發優勢”的論點。此處稍作補充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1) :
11樓. 魔獅帆正東
2025/01/09 13:42
周思齊分享海外考察心得 「台灣棒球像是悲劇英雄」

前中信兄弟外野

手周思齊今天出

席大巨蛋特展活

動,他透露自己

擔任亞洲棒球總

會會長特助的心

得,他也前往美

國舊金山巨人隊

主場,親自考察

相關文物跟文化

,也希望打造台

灣棒球的「對話

空間」,周思齊

說:「台灣棒球

很像悲劇英雄」

,也透露目前台

灣棒球是在上升

時期,希望可以

延續下去。

「這次就有去巨

人隊主場看看,

我覺得漂亮倒是

其次,而是很有

文化館,你看地

磚、牆上都有他

們的名字,很有

文化互動感,還

有銅像等,這是

我們比較缺乏的

地方。」他說。

周思齊在日本、

美國參訪相關棒

球歷史文物,他

師承台南文化局

長謝仕淵,他提

到謝仕淵夢想是

有一天台灣棒球

可以進駐故宮,

「這是金字塔頂

端的史學家,棒

球可以跟這些文

物對話,那就更

不簡單。」

「台灣棒球沒有

博物館,通常是

特展或是短期展

覽,可能大家都

想塞太多東西,

但是看完後,就

有很多問號,應

該是要有夢想的

藍圖。」周思齊

說。

對於台灣棒球歷

史,周思齊表示

這是「悲劇英雄

」:「每個時代

都有他的背景跟

衝突,日治時期

、國民政府,台

灣之光等,台灣

棒球不同時期,

都有它不同的歷

史,台灣棒球歷

經1992年的高峰

,也遭遇假球,

再到王建民上大

聯盟等又起來了


本土劇何豪傑帥兒奪獎!意外爆出 外祖父曾輔佐吳敦義

吳主席 是 馬、王 都能接受的人選,是 國民黨內的

最大公約數。

吳敦義主席 應該參選 黨主席 、參選總統 才是 啊!

要相信老母娘是唯一正法
10樓. 台灣政經索隱
2025/01/06 23:35

台灣社會被外力拉扯

從大局來看,中美步入修昔底德陷阱,米爾斯海默也認為很難避免一戰。

--

台海兩岸,美國會不會加入,其實看過去的歷史就好了,阿富汗、敘利亞、烏克蘭、越南,很多例子。

如果能夠不靠打仗只靠嚇阻,就能抑制中國,當然不需要打仗,不戰而屈人之兵,還是上計。

如果要抑制中國,這場仗就不能速戰速決,才能拖垮中國。所以會不會幫?如果被打了,為了打成持久戰,當然會幫。最重要的,是給了盟軍攻打中國本土的理由。要打中國,當然是日韓去打,美國在後面支持就好。

--

台灣的政策,最好的就是過去小蔣時期的政策,寄望於【改變中國人的政策】

習近平捍衛的不是中國的崛起,而是共產黨的江山

中共的同路人其實是綠營的塔綠班,共同目標就是讓中國武統,美國認為是誘敵,民進黨的游錫堃認為只要打一仗就能真正獨立,綠營中愚蠢的,認為羞辱中國可以贏得選舉。習近平要為武統創造條件,就需要拉高中國人民對台灣人的仇恨值,不能讓中國人羨慕台灣的自由民主,當台灣企圖影響中國,就要把一切都抹黑成台獨和美日陰謀。

--

中國和台灣漸行漸遠的關鍵,是「中國人的奴性」,中國人願意聽黨話,願意接受皇帝的統治,台灣人已經蛻變。回頭去看當年龍應台寫的「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當年她寫的是台灣人,現在一點也不像現在的台灣人。這就是進步。

台灣人必須相信自己能改變,也相信中國人也會走出來。

習近平不相信,要堅持黨的領導

賴清德也是,認為不需要尊重國會最大黨,只需要用惡鬥,用國會暴力,用司法把在野黨幹掉,就可以稱霸。

徐巧芯說「柯建銘就是中共同路人」,我覺得慢慢接近事實。

9樓. 台灣政經索隱
2025/01/06 23:10

八炯今天凌晨在新北市板橋馬路上,酒醉跟女友起爭執「自行報警」,警方見沒有違法情事,難介入,孰料八炯情緒激動,跟員警推擠,還不斷大聲喧嘩,員警只好將人帶回派出所管束,八炯酒醒後,跟警方釐清誤會,還自嘲「要是在大陸早就被公安打死了!」

https://video.udn.com/news/1259207 

是參加對岸的比賽,倒不見得是舔共

中州視傳系 新媒體原創作品大賽奪三等獎

台灣政經索隱


我的部落:台灣政經索隱
8樓. Taiga
2025/01/05 23:49
看了版主給我在4樓留言的回覆的第三點,終於明白了版主之所以會有這種「奇想」的原因了。版主肯定會自認為這是一種前無古人的創見,是一種了不得的「超越」。

話說地緣政治學有所謂的「國家有機體說」,就是把一個國家看成生物,它會出生、長大、死亡。我們人是生物的一種,為什麼有的人長得魁偉、粗壯,有的人長得細小、單薄?為什麼有的人長壽,有的人短命?到現為止,始終無人能理出一個頭緒來,所以才會有萬般皆是命的說法。

國家的確像有機體,有的國家會成長為大塊頭,有的國家則小巧玲瓏,有的國家壽命長達千年,有的數十年即亡,為什麼會這樣,始終沒有定論。

英國能「擺脫了歐陸對它的控制及影響力,英國得以率先走上民主化的路子,並且也(因此)率先走上工業化的路。」日本似乎也是如此。版主如果能夠找出更多的事例來,未嘗不能成為一家之言,但可惜的是,除了這兩例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的事例了。譬如說菲律賓,它離東亞大陸更遠,東亞大陸對它的控制力、影響力比對日本小得多,但它並沒有率先民主化、工業化。而且版主你也無法解釋為什麼英國現在會衰落成為一個中型國家,再過些時日,它說不定像西班牙一樣變成一個無足輕重的國家也未可知。(西班牙曾經是海上的霸權)。

所以版主的「奇想」應該就只是個奇想,要台灣擺脫大陸的控制和影響,「蛻變」成為一個版主心目中的「理想國」,我認為版主想太多了!洗洗睡吧!「卡早睏,卡有眠」。
我在約10年前介紹過一本書,中文叫“西方憑什麼?”,英文書名是"Why the west rules?"。書中,作者摩里士提到一種“周邊後發優勢”的情況。譬如說,羅馬位於希臘的周邊,本來落後,後來卻出現後發優勢。英國在歐陸周邊,也是本來落後,卻又出現後發優勢,而領先歐陸。美國其實也是歐洲的廣義周邊,也出現了後發優勢。當然,日本也可能是出現在中國周邊的後發優勢文明。

出現後發優勢的文明顯然具有一個較優越的條件,就是他們有更多的選擇空間:他們受到臨近的優勢文明的衝擊,但是,他們比較有機會可以擇優汰劣。至於像菲律賓這樣的地區,之所以發展持續落後,很可能是因為:他們沒有太多的選擇空間。之前,離大陸的文明太遙遠;後來卻又受到殖民勢力的嚴格控制。所以,他們不太有選擇文明走向的空間。

我在這裡的主文裡沒有提到這種後發優勢的論點。不過,如果覺得有必要,這可以補充。一篇文章如果一定要面面俱到,就會被認為太過冗長。能抓住文章裡沒有提而應該要提的論點,指出可能的漏洞,這很好。但是,不太需要藉機嘲諷。 出岫閒雲2025/01/06 08:16回覆
後發優勢文明其實例子多不勝舉。歐洲北部與西部的發展,可能也是羅馬文明周邊的後發文明。其實,中國如果不作為一個文明整體來看,而作為多個文明來看,他們彼此也可能是另外文明的周邊後發文明。 出岫閒雲2025/01/06 08:22回覆
7樓. !#@$%^&*()_+
2025/01/05 16:56
.

中共政權,既不進步,又不民主,只在用他的假民族主義,在作想在世界稱霸的春秋大夢。

好笑好笑好笑

6樓. talker1
2025/01/05 15:22
5樓還在自說自話嗎?中共政權,既不進步,又不民主,只在用他的假民族主義,在作想在世界稱霸的春秋大夢。
5樓. 8
2025/01/05 08:53
要擇善固執

我作為一個外省人第二代,一個曾經的長期藍營支持者,一個反中共專制立場的人,在今天的台灣,可能感覺特別困窘。我不喜歡一些親共藍人士的作為;但是,我對綠營執政者也感覺失望。而兩方面勢力的爭吵、喧鬧,更是讓人感覺遺憾。

>

版主 要擇善固執 勿執迷不悟 要快點頓悟 趕快改革開放

全世界都親共 尤其美國親共是馬首是瞻 嘆為觀止

- 先中共之成立 先中華民國之遷台 發表白皮書 撇清責任

- 韓戰贏不了中共 又急忙把我們拉回簽約

- 趕在聯合國討論中國代表權問題前 偷偷與中共搞關係正常化 

台灣人親共親中 是犯了叛亂罪嗎?

台灣人大陸無親人嗎?

大陸台灣親人嗎?

親共的美國 與我們斷交的美國 大家反而親的厲害 

中共 用他自己的方式 他進步 他民主了 他不侵略 他四處幫忙

咱們 尤其DPP 

抗中 是抗中共的中國

保台 是保名叫中華民國的台獨?

台獨=中華民國≠中國=中共???

荒唐放肆無稽

4樓. Taiga
2025/01/04 21:24
版主:「我在不安之餘,忽然產生一種奇想:台灣社會現在是不是……」/版主:「我還是很誠懇地希望,我們這裡的討論是在尋求重要問題的答案。」

這兩句話都是版主說的,後一句話是「理性的」,前一句話則是純「感性的」,但無論如何,任何「奇想」都不可能是我們在這裡討論的「重要問題的答案」。

我們在這裡談到的問題都是政治性的問題,研究國際政治問題的學派大體分為「現實主義學派」和「理想主義學派」,版主的文章我以前都把它歸類在「理想主義」一邊,但總覺得有些不對味,現在版主提出了「奇想」一詞,我有如醍醐灌頂,對了!版主的文章就是充滿了「奇想」或「幻想」,完完全全的脫離現實,完完全全的不切實際。版主適合生活在象牙塔中,也就難怪版主那麼排拒「田野調查」了!

一、我不排拒田野調查,我排拒“唯田野調查是尊”的態度。(我在大學讀書期間做過的田野調查,大概是一般其他系少有的)

二、說是“奇想”,有點要低調的意思。就算是奇想,也未必就一定非理性。“格列佛遊記”的故事,可以說是奇想,也可以說是一本政治批判的書。“動物農莊”亦然。

三、我在幾年前就曾經討論過英國與歐陸的關係。英國因為在15、16世紀時期,逐步擺脫了歐陸對它的控制及影響力,英國得以率先走上民主化的路子,並且也(因此)率先走上工業化的路,這為日後的英國發展產生了深遠的積極影響。日本與韓國,也因為其受到中國(或說東亞大陸)的政治影響程度的不同,而在現代化的過程上,有順與不順的巨大差別。這些事例,對我的思想、判斷是有影響的。

四、理性和感性未必完全互斥。這是我對“理性”概念的看法。完全去感性的理性,其實是偏頗的理性,走不遠。

出岫閒雲2025/01/05 07:55回覆
3樓. 狐禪
2025/01/04 20:28
大家都知道廣告不可信,但一碰到政治就全無警覺。這頗值得研究。
2樓. !#@$%^&*()_+
2025/01/04 17:50
.

缺乏實質證據的,

好像也包括某些啥啥功的飼料。

好笑好笑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