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漫說宗教的“神聖性”
2022/01/24 11:03
瀏覽2,046
迴響10
推薦6
引用0

費爾巴哈說,人若沒有對“外在”的神的崇拜,就永遠只有晦暗的意識。

神究竟是“外在”於人,還是“內在”於人的存在,這恐怕是個最微妙的問題。

我以為,神既外在,也內在於人。所以,祂是雙重性的存在。

藉著神的外在性,祂能夠以外在力量的形式來矯正個人的自私、貪婪與偏執...等人性的較屬肉體的一面。那麼,祂又為什麼是內在的呢?因為是人自己應了祂的召喚,於是人把自己的美好特質純粹化,並且積極展現。這時候,神性是人性的一個主導面向,卻不是外在於人的事物。人信仰神,並且展現人性的美好一面,這既是人的主體性的展現,卻也同時具有工具性、客體性的性質。

人作為“工具”,從近代主流的人本主義思潮來說,是人失去主體性的狀態,是“異化”,是應該被否定、被揚棄的問題性狀態。但是,現實裡,人卻又常常不得不處於作為工具的處境。這顯露出現代性的矛盾。事實上,人作為工具,真這麼不堪嗎?真應該逕予揚棄嗎?

如果讀一些16、17世紀間來華傳教的基督教傳教士的歷史記載,可以看到,他們必須長期經歷非常艱苦的一段,乃至於生死交關的劫。不說物質條件的匱乏,僅僅是遭遇到的抵制,以及文化上的適應之困難與必要,就夠挑戰的。那不是傳教士們肉體上所欲的生活,也不是一般人在追求自尊過程中所樂於承受的。他們是應神的呼召而來經歷這些。就神是外在的力量而言,這些傳教士是以神的工具的角色在承受苦難。唯有當他們把這種呼召高度內化,視同自己對自己的期許時,他們的行動才符合主體性的精神。這是一種微妙的狀態。這種狀態只能從神的雙重存在的性質才能較好的理解。



問題可能在於人性也有雙重性,既有屬靈的面向,卻也有肉體的面向。而兩者並沒有誰主誰從的確定關係。如果屬靈的部分當然掌管肉體的部分,那麼,人在受苦的時候也並不會有心理的困擾。

反之,如果屬靈的部分從屬於肉體的部分,或者受到後者的掌管,這其實也不會在心理上產生困擾。如果會有問題,可能是在於人際之間的衝突可能,是人與人的欲望彼此間的衝突。名利皆人所欲,但是資源有限,特別是權力更是當然的稀有物。衝突遂成為必然。要化解、預防衝突,就必須限制人的肉體欲望。

只是,限制肉體欲望的做法,大體有兩種,一種是帶有暴力性的外力壓抑,一種是內在自發的克制。後者顯然比較和平。只是,人未必情願自我克制。自我克制欲望,也可以再大體分成兩種:一種是認為這種自我克制具有神聖性,一種是條件性的、功利性的算計行為。如果是後者,顯然會促成極端複雜的人際關係,而且很可能會被權勢等因素導致系統性的結構扭曲。前者的問題則在於如何維護某種必要的事物神聖性。在當代世俗化的社會裡,對神聖性的維護顯然更困難。

人的肉體欲望,隨時可能反擊屬靈的部分;或者,欲掌管人的全部,包括屬靈的部分。所謂的屬靈的部分倒可能成為工具或裝飾。人性也在這個過程中容易陷入迷亂。而且,特定的社會文化結構對這種迷亂的加深或澄清也許會有影響。

神本思潮社會顯然會以各種途徑來強化人性屬靈的部分。反之,人本主義社會很可能會弱化那所謂屬靈的部分。在泛人本主義中,可能有些思潮會嘗試維護某種類似屬靈的事物。社會學鼻祖孔德,提倡人類教(religion of humanity),也可以說是一種人道教(humanitarian religion),是在期望維護人性善良面的基礎上,以人類,而非神,作為崇拜對象。因為他認為人類才是人類真正的崇拜對象。孔德的問題可能是在於他放棄了對超越層面的追求,而沒有預料到這樣做的嚴重副作用:美德的意義也隨之淡去。如果還沒有完全消失,可能只是舊習的殘留。

涂爾幹作為孔德的門徒,似乎想要把人的崇拜對象稍作轉移,從“人類”移向“社會”。社會比人類更具體,人更可以意識到自己對社會的主觀感情。但是,雖然人們確實崇拜、獻身於所屬社會,但是,問題顯然還在。傳統被認為是“美德”的人格特質,還是在快速失去其神聖意義。

舉個大家可能比較容易體會的例子。前不久,在高雄的國家藝文中心裡,演出了“勸世三姊妹”的音樂劇,劇中八字髒話狂噴。演出單位顯然認為這樣演出並無不妥。那麼,妥當與否的判斷標準究竟為何?沒有了被設想為神聖的事物,是非的判斷標準當然由人自定。對此,“人類”、“社會”並不說話,至少不能在面對這種爭議的時候直接發言。僧侶的代言權也沒有了。只剩有權力、有勢力的人最有發言權。毛澤東提倡“無法無天”,無法無天也就成為許多人的行動原則。即使有人認為不妥,也無可奈何。至少,在沒有其他權力足以抗衡的時候,最有權力與影響力的毛澤東說的就是真理。

要維護事物/原則的神聖性,有賴於一種特定的世界觀---有神的存在的世界觀,或者是有超越世界的世界觀。這就是宗教所提供的思維模式。拆除宗教的結果,很可能會把這種世界觀也一併拆除了。所產生的影響,是不是那些拆除者真正願意見到的呢?

當今世界,共產主義是最不遺餘力拆除宗教勢力的思潮。他們究竟實現了什麼樣的社會呢?我們不妨睜大眼睛去看看吧!

有誰推薦more
迴響(10) :
10樓. 狐禪
2022/01/29 15:12

回9樓

只為拉信眾而不求虔誠,這不是傳教,是宗教公司的推銷員衝業績。美國福音派的標準手法--因為在19世紀時,所傳的對象大多是目不識丁的村夫婦,不能期望太多。很認真的推銷員倒是。

9樓. Taiga
2022/01/28 10:19
狐禪:所說那位美國「傳教士」的心態就是狐假虎威的神棍。

當時是我們一群人約七八個要學英語,這個傳教士願意教我們,以聖經為課本。我們當中有兩人是虔誠的基督徒,我不是。

我英語沒學得多少,但就像路人乙兄所說的「"十誡"中的第一誡, "除了我之外, 你不可有別的神."」的這個印象是很深刻的,這應該是所有基督徒的共識。我可以保證那個傳教士不是「神棍」。
8樓. 路人乙
2022/01/26 17:04

續七樓

東西文化, 尤其是表達 "抽象的思想" 時, 常常沒有相當的 "一對一" 詞語. 故探尋彼此本意及用法時, 精確度就很重要了 ,否則會陷於"雞同鴨講", 滋生無謂的誤解.

一般而言,中國道教分立宗派,始於宋元之際。有正一宗(張道陵)、南宗(吕纯陽)、北宗(王重陽)、真大宗、太一宗、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等说法 .

至於佛"教" ,流傳於中土則有八宗 ,分別是 ,三論宗 ,,瑜珈宗 ,,天台宗 華嚴宗 禪宗, 淨土宗 ,律宗 密宗.

故依中國文化及中文用法,

我們對西方三大宗教, 基督教, 伊斯蘭教 , 猶太教 ,應稱為 **教 的 “基督宗, 伊斯蘭宗, 猶太宗” .但西方人絕不會同意我們這種用法,;

同樣的 ,西方如何能分辦我們文化中, 道教的 "道和德", 儒家的"天和天命".

故東西文化不可冒然移植適用.

7樓. 路人乙
2022/01/26 13:37

"宗教" 的英文原字是 religion

根據英國 Longman 所編著的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的注釋如下: belief in one or more gods, esp. the belief that he/they made the world and control it and give man life after death.

根據英國人自己定義的宗教是 ,必需有一個或多個神, 而且這個神創造了萬物, 且掌控人類死後的命運.

根據 "上海師範大學 ,人文與傳播學院 ,周聖來 ,發表的 ,談 "宗教 " 一詞的來源及洐變, 現摘要如下

漢语的“宗”、“教” 在古代漢语中,“宗教”並非一合成词,而是 兩個字。 “宗”的本義是祭祀和尊祖庙。《说 文 解 字》[4]说: “宗者,尊祖庙也”。分析其字形,“宀” 表示建筑物之意,“示”则表示祖先或神祇之意, 结合两 者,即代表供奉祖先或神祇的建筑物。 其引申的意義有: 祖先、本 源、氏族、尊敬、崇拜、主要的,等等。 “教”,是指教育和教化。《說 文 解 字》說: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從“孝”與“攴”, “孝”是對父母長辈的侍奉,“攴”指教導人者。结 合两者的意思是指長辈對晚辈指導督責之意。 其引申的意義 有: 教化、规矩、訓诲、教育、傳授、 然而“宗教”作为一合成词,首先出现在中国 的佛教论典。

接著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學習使用這一名詞, 接著歐美聖經傳入日本, 再經翻譯等等因素,而通俗採用現今"宗教"一詞,對應西方的 "religion"

如用東方文化 "直觀" 的去理解漢字 "宗教" 一詞, 所代表的意義, 就會得到與西方人士雞同鴨講, 會錯意的情況.

何謂 "一神教"? 沒有了 "神", 就沒有了 "教", 沒有了一切.

"十誡"中的第一誡, "除了我之外, 你不可有別的神."

這也說明了這個宗教的重點及涵意,

這原本就是 "政教合一" 的一種宗教

6樓. 狐禪
2022/01/26 11:22

三樓

所說那位美國「傳教士」的心態就是狐假虎威的神棍。有本「為神而辯」(The case for God)就是要糾這種心態。

5樓. 路人乙
2022/01/24 23:01
三樓 Taiga 兄 所述, 確實無誤 . 本人完全贊同 .
4樓. 路人乙
2022/01/24 22:53

格主云:

"如果讀一些16、17世紀間來華傳教的基督教傳教士的歷史記載,可以看到,他們必須長期經歷非常艱苦的一段,乃至於生死交關的劫。..........., 就神是外在的力量而言 ,這些傳教士是以神的工具的角色在承受苦難。 "

格主可知 ,早在7世紀時, 印度佛教, 波斯拜火教, 在漢唐之際已傳入中國. 不知格主對這些 "其他宗教的傳播者",是否也有相同的評價 ?

格主可知 ,基督教信徒有 “宣教的義務”, 其更有專門負責宣教的組織, 就是 "傳教士" 這個職稱和職務 .

一般而言, 這種專門負責推廣業務的人, 在基督教中被稱為 "傳教士或宣教士", 在商業行為中我們稱之 "銷售員", 在學校則被稱為 "老師". 但他們的差別卻是很大的.

銷售員和老師 "會推銷但不會強迫" 消費者,一定得接受其產品; 消費者可以接受, 可以不接受, 也可以買別家的產品.  但一神教的基督教徒告訴你, 你不可買別家的產品, 即使是買相同的一神教也不可以, 甚至連什麼都不買也不可以. 

這種強迫性.排它性極強的宗教,如果與政治團体. 政治結構相掛勾;

其結果究竟實現了什麼樣的社會 ?我們不妨睜大眼睛去看看吧 !

3樓. Taiga
2022/01/24 21:10
狐襌兄說:「宗教的神聖性來自於虔誠與敬畏,奉什麼神倒是其次。」狐禪兄這是標準的東方式的思考方式,我雖然沒有信基督教,但我跟美國傳教士讀過聖經,他們的想法和狐禪兄正好相反,奉什麼神是主要的,有沒有虔誠、敬畏心,再說。
2樓. 路人乙
2022/01/24 14:00

本篇題為- 漫說宗教的 “神聖性”.

格主文中指出了 "宗教" 和 "神" 這兩個的名詞 ,

一 不知格主指的是 "任何" 宗教,或是 "某一" 宗教派別 ?

二 文中提及了"神" 這一名詞, 不知格主指的是單一特定的神 或是包括其他的神祇 ?

三 一般而言 "神聖性" 是一形容詞,可以修飾形容任何一主体物件, 格主在此特加雙引號標注,是否有特別涵意?

1樓. 狐禪
2022/01/24 13:38
宗教的神聖性來自於虔誠與敬畏,奉什麼神倒是其次。極權政府想要以政治取代宗教。過去沒成功過,未來也不會有,因為一下就穿幫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