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縣的三重素來給人街道狹小、交通擁堵的印象,這裡倒是台灣模具產業發跡的處所。從三重向外延長到新莊、五股、樹林,曾群集上萬家模具廠商,他們多半只有一個簡單的招牌,標示著某某「企業」或「實業」,乃至沒有招牌,看來絕不起眼。但這些「鐵工場裡的黑手」,卻是鞭策台灣經濟的幕後英雄。模具有「工業之母」的稱號,沒有他們,概念再棒的產品也沒法子大量生產。1998年,台灣模具產業的全盛期間,全省有超過3萬家模具廠商,總產值突破600億元台幣。但是,從如今最先往後的2年,將是台灣模具業面臨的存續關頭。
第三批未來可能走向消逝的工作,是所謂在台灣「總部」的工作。
台灣模具廠高達9成屬30人以下的小公司,「很多10人以下的小工廠會歇業,這2、3年達到岑嶺,」台灣區模具同業公會副理事長、金立元科技總司理鄭坤木神情凝重地評估。鄭坤木估計,最後大約有3到4成模具廠必須關廠,以1萬家、平均每家20名員工當作母體計較,受波及的就是6、7萬人。「這個數字只會增添,不會減少,」他說。
《動漫最前哨ANIC FRONT》9/16第十一集 線上看【 氫酸鉀 x 台灣氫年展!
文章來自: http://blog.roodo.com/kcn/archives/21028168.html
飛利浦建元剛成立時不到1,000人,但目前2,500名員工中,還有1,600名屬於生產線,外籍勞工只佔80幾名。呂學正並不贊成台灣完全留不住生產的說法。「歐美研發做欠好,就是因為生產線不在附近,」他說。呂學正反而認為大量生產是培養研發能力必要的土壤。
說真的是滿少的對經常使用協定Http、DNS等了解多少
有空多看看,有很多高手.不管是IT的那一個標的目的.都值得參考
要離鄉背井,常人心理上都會有抗拒,但如果把目光放遠,這並非台灣工作人獨有的處境。美國人從東岸遷徙到西岸找工作,距離可能就跨越台灣到大陸。很多老牌跨國公司,例如荷蘭飛利浦、德州儀器,司理人的生涯同樣是一路駐外,每一個國家待幾年,練得一身技藝後,回到母國進獻,直到退休。
數位電視實際上是台灣相對目生的範疇,收視端市場在台灣也還沒有成熟,但是遠昇在全球只設2個研發中間,一在遙遠的東歐波蘭,另外一個就選在台灣。
就像天然界的物種一樣,職場上的工作會呈現、會突起、會式微、會消逝,對內需市場小,必需崁入國際經濟系統運作的台灣來講,最大的決意性身分,就是全球產業分工下的聚落移動。
美國科技大廠對台灣越來越倚重,以致於本年初,美國《貿易週刊》以封面故事指出,美國企業已得了「無力發現症候群」(not-invented-here syndrome),乃至特別計較出惠普科技、戴爾電腦、摩托羅拉這些品牌大廠,營收中有多少來自台灣代工夥伴,例如宏達電、台達電子、廣達電腦、明基電通的進獻。
照舊CP、CISCO、JUNIPER等?
這些消逝的工作,愈來愈朝高薪、腦力密集邁進,美國《華爾街日報》本年9月28日的報道中說,連律師都加入美國企業將工作MIS委外海外的行列。像杜邦公司已起頭招聘印度律師協助撰寫專利文件。
核心的意義
在高雄楠梓加工出口區有30多年歷史的台灣飛利浦建元電子,每一年營運量都在飛利浦全球各個封測廠中居冠。總司理呂學正今年是以被拔擢為全球飛利浦積體電路封裝測試組織副總裁暨總經理。
charles.cyc wrote:
是一般的IP分享器?
常常往返新竹科學園區,從事高階人力仲介的經緯智庫副總經理林知明,對職缺的變動十分敏感。他察看,未來只有頂尖的生產製造,像奈米級半導體製程,或是大尺寸面板會繼續留在台灣。系統組裝業的廠長、品保主管、手藝員都邑釀成逐步消逝的職稱。
今朝看到的現象是,已有愈來愈多的功能,要從台灣的「總部」出走。即便是所謂「研發」部分,或是「MIS委外工程師」也必需顛末更精準的挑選。
首先,先看清晰你是否是落在所謂的「危險族群」內。對白領階層來講,麥肯錫的研究陳訴提出3個指標,用來檢視哪些工作最容易流失。別離是:
SI可能有三萬吧
請教列位,若是工作經...(恕刪)
明基電通資深人資協理童文池指出,像明基MIS委外部分的運作、編寫程式(coding)的後端工作,多年前即已由大陸的行政中間來負責。
建議你培育種植提拔第二乃至第三專長
以你所說,可能就是客歲底公司給我助理的薪資 他本身開22K我給他24K...
所以與其為消失的工作憂心,不如反思個人能為企業締造的價值。畢竟人才的去留,最後都會回到經濟運作的基本原則:「你的價值進獻,決意你在哪個地方,」鮑惠明指出了這個變動年代不變的生活法例。
你以為只有生產線才有外移的問題嗎?不,台灣第二批未來可能不見的工作,主角是白領階層,乃至是辦事業。因為全球化的浪潮加上通信科技,把相隔萬萬里的陌生人,釀成競爭統一個飯碗的敵手。
不外大要22K~25K
仍是對SMTP/POP3/IMAP/EAS有領會?
南台灣的飛利浦建元因此有動力延續擴張。呂學正說,現在反倒是飛利浦歐美總部沒法因應對工程人材的需求,除一天到晚派人來取經,還把大量設計、研發營業丟來台灣,「壓力都到我這邊來了,」他苦笑著說。
charles.cyc wrote:
若何因應這樣的局勢,的確是今天的上班族要生存必須沉思的課題。
讓給樓下的回答~~以避免講的薪資太低~~
實質工作模式的改變,正不斷在產業中發生。以筆記型電腦廠商華碩來說,目前很多工程師已必須以一個月2週、或2個月5週的體例,頻仍地出差到對岸支應。
至於三重曾經顯赫一時的模具街呢?「早就沒了,」他說。同業不是關了,就是去大陸。至於他本身,因為拿不出幾萬萬台幣的資金,去不了,也不敢去。
登上正在上升的工作板塊,固然是掌握前途的一種解答,可是誰又能展望所謂「上升的版塊」會上升多久?
增添小我的「移動性」(mobility),是很多人資主管共同的建議。地輿上,也許工作地址分開台灣,但個人不妨視為就業舞台的延伸。因為增加異地工作歷練,本來就是人才國際化的訓練路子。

人力優勢

我們認同好的工作環境,才能創造好的資訊產品,『人材』絕對是伯牙公司最珍貴的資產,是以公司致力營建優質及幸福的職場環境,讓同仁都能歡愉工作,輕鬆生涯,而且赓續地進修,成長,讓優秀人才與公司一路成長。
「筆記型電腦的模具,目下當今沒有一套是在台灣開的了,」在三重市五華街經營盈隴企業的負責人曾裕鈞說。他手上正在對象機上研磨的產品,是十分困難從緯創接來的觸控面板用光筆,但「量很小,」他搖搖頭。
面臨如斯劇烈擠壓的職場變動,上班族到底應當怎麼辦?
SI很敢砍 也很操友達在中部科學園區第1座6代廠與7.5代廠的新世代TFT-LCD生產線,正快馬加鞭開工,更是卯足勁搶人。
老闆感受不到你的價值
望你有心有運,多偷一點器材,也碰著願意教的人...加油^^
呵呵,態度不錯,30K真的很好了,而今年輕人的問題是自己不學,明明是本身想學卻要我們逼他@@...
如MIS委外系統資料庫
基本篇:本課程申明 MRP 的道理和傳統計畫方式的差別,其計畫的邏輯和步調。透過此課程,可對於 MRP 有一根基和完全的瞭解和認知。
建構篇:本課程在評論辯論導入 MRP 時必需先建構的一些根基和辦理用的一些資料和參數,例如:項目主檔、料號編碼、前置時候及批量法等。因為 MRP 系統的成功導入與利用,取決於這些根基資料和參數是不是建構的完全與否,本課程對於 MRP 系統所需的根基和參數有完全和深切的切磋。
導入利用篇:本課程具體會商企業若何導入 MRP 系統的步驟,包括成立專案小組,設定 MRP 系統所需的各種參數,若何啟動 MRP。一旦系統上線以後,其績效評估體例以求延續的改進。使 MRP 得以成功的利用,闡揚其預期的功能。
新興產業落腳
換句話說,電子機電依然會是主流人材,可是像工業工程、生產管理這些職務,將逐步由台灣釋出到大陸。
與波蘭的實力相較,而今台灣的團隊像在牙牙學語,但「我但願有一天台灣研發中間會跟波蘭有相等的地位,」紀根卯說。
會EXCHANGE是會架?
但有心的話可以學很多
第二批不見的工作:白領與MIS委外辦事業
以上若是有初步了解
價值是最好的指標
這是台灣眼前第一波瀕臨生死邊沿的工作。台北郊區的模具業聚落首當其衝,因為半小時車程外,桃園龜山、平鎮的筆記型電腦大廠的生產線,本年全面宣布撤退,移向對岸。
在台灣還有一個獨特的地區性身分,會決議工作的所在地,就是企業在兩岸的布局成長。很多工作不只是因為本錢,更因為市場、客戶、辦事對象在對岸,必需移動。
登上全球的制高點調查,所謂「工作」的概念,如今正産生龐大的變化,足以挑戰所有人過去的理解。
別的,要走硬體的話,我也是建議你去SI混混,去對SI混學器材很快的...
第三批消失的工作:在總部工作,不消移動?
本文出自: http://www.boyainc.com/說真的如許真的不是很難拿到好薪水
文章出自: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51&t=3195716
兩岸直接競爭尖端人才
除非你實力驚人到外商MISWindow server上面可做的設定很多,聽你說2003代表應當公司沒給你摸新的你自己也沒去完新的,2008跟2003就差了非常多,接著2012漸漸也要成為SERVER主流了,你與主流的差距會愈來愈大,只會2003對我來講,等於不會...
1.面臨面的親近性:愈仰賴面臨面進行的工作,愈不輕易被代替。
2.本地化的常識:要靠領會本地文化、掌握當地客戶行為特性產生價值的工作,也不輕易被庖代。很多科技業編寫程式、處置文件的工作可以移到其他國家,但是闡發客戶需求,發掘潛在商機,仍是要依靠當地的營業人員。
3.複雜的溝通互動:溝通互動愈複雜的營業,愈輕易失足,企業也會偏向留在本地。反過來講,標準化、可以切割成明白流程、有國際共通的專業說話、輕易數位化、本地特點不強烈的知識型工作,天然就成為企業為求下降本錢、提高效率,思慮委外的對象。
若是只有學到簡單防火牆設定或EXCHANGE架設
工作會消逝,可是留下來的,反而證實經由過程考驗。研究勞動經濟的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就留意到,在這些大的海潮背後,其實很多傳統產業又悄悄回流台灣,它們講究精緻的工藝,追求卓越,連大陸也做不來。「它們需要的是從新包裝定位,告訴年輕人這是好的工作,」辛炳隆說。
愈重視與人互動、能共同情況轉換創造價值的know-how,愈不容易被取代。
否則台廠大概都這類薪水
charles.cyc wrote:
繼更早的英業達、倫飛之後,仁寶客歲底慢慢縮減平鎮工廠;廣達在3月底封閉林口廠,資遣8百人;華碩資遣台北與桃園廠385名員工;而最後的熄燈號,則由大眾電腦在9月底吹響。鄭坤木闡明,大陸從2003年起頭,對進口模具課徵27%的關稅,逼得毛利率已經在「保四」、「保五」邊沿的筆記型電腦大廠,不僅本身要曩昔,還得要求終年配合的模具廠一路跟著走。
再者防火牆如果會做到CISCO NETSCREEN等伺服器品級以上,且要各項設定都會包括防護VPN等設定,如許的話30K左右...
50年來,台灣已經歷過好幾波產業轉型,遭到衝擊的對象,從最早的體力工、到功課員,現在更到白領與技術人才。
萬一落在危險區內,自救之道,當然就是朝相反偏向的本能機能成長。
請教列位,若是工作經...(恕刪)
未來,只有企業「核心」價值的部門,才可以或許留在當地。「核心」的意義,也會愈來愈明確。
1.增添本身受雇的價值:工作要有不亂感的重要條件,就是具有企業此刻需要的能力與立場。
2.培育種植提拔「自營商」心態:把本身看成一個外包商來經營,而不是一個被動受雇的員工,你的工作,就是老闆外包給你的營業。
「不久的未來,世界有一半人,天天要工作12小時,另外一半的人會賦閑。」威廉‧布里吉斯《新工作潮》
立異設計流入台灣
回溯到掀起這波大浪的泉源──美國,此刻是白領與辦事業登上職位虛化、消逝的第一線。30年前,美國從製造業入手下手松手,交棒給日本、台灣、大陸。但美國勞工局在本年8月針對IT產業完成的講述指出,此刻美國透過企業MIS委外、輸出海外最多的工作,已變成MIS委外專業辦事MIS委外辦事業,特別是程式設計師、電話客服人員,和旅行社代辦員。
在麥肯錫一份針對美國企業外包市場的研究中,點名了10個國度,分析它們各自的好壞勢,此中包孕印度、中國大陸、菲律賓、巴西、波蘭、墨西哥、俄羅斯、愛爾蘭、匈牙利、捷克。這份名單等於勾畫出了工作的流向。
PS:不外我跟他說得很明,希望他來能學到他想學的工具(他想學寫程式),現在中小企業公司加薪很難,學到工具就跳槽吧XD與其墮入工作消逝的焦炙,不如轉為「工作不來,我去找它」的積極思慮。
台灣的工作流動速度超乎想像,涵蓋的層面也赓續擴散。但從好的方面看,新的全球分工架構下,台灣依然承接了很多新的工作。
第一批瀕臨存亡邊沿的工作
若是真的只會以上這些..
有一些新興產業,也慢慢在台灣成立基地,例如數位電視。在新店「台北矽谷」的遠昇科技,是瑞士蘇黎世上市公司,營業是開辟互動式數位電視頭端所需的軟、硬體。客歲遠昇所屬的瑞士ADB團體,營收1億7,640萬美元,比前年成長113%。
大尺寸TFT-LCD面板就是一個例子,這個就業舞台目前在台灣還是熱烈滔滔。就在10月底,友達舉辦的大範圍徵才流動,特別號召「友達科技中心」負責人劉軍廷出馬,選在台北101大樓,聲勢驚人地要大舉招募600名研發工程師。
會看SNIFFER嗎?鮑惠明有一樣的觀點。他對一個「國際化司理人」的定義是:"Any time we equip to move,"(隨時都準備好要出發)他笑著說。鮑惠明有個衣箱,永遠放好幾套預備的衣服,一拎就能夠上飛機。早上動身,正午就在對岸工作。他稱如許的工作型態叫「一卡皮箱趴趴走」。
這也申明理工科系畢業的科技人材,為何始終是就業市場寵兒,從來不曾退燒過。
大要略熟防火牆設定,Windows 2003,exchange 2003,與基本電腦軟硬體故障清掃
全球資本搜尋(global sourcing)
行政支援MIS委外部分遭到的效應更大。即便是常識型的工作,只要可以標準化,透過網路傳遞資料,都可以交付給對岸的員工完成。
著名資訊產業研究機構Forrester Research統計,本年美國境內移轉至海外的工作職位將達到83萬個,2015年更爬升到330萬個。麥肯錫的分析進一步指出,到2008年,美國境內會產生1,900萬個工作,換玉成世界誰來做都一樣。
然則就要看你概念有若幹,WINDOW SERVER 上面最少要會AD DNS IIS SQLSERVER的建置,不是MIS委外管理喔,微軟的治理都是圖形化罷了,沒啥堅苦,要會架...而且「焦點」的內在,其實不同等於「留守不動」,恰好相反,「移動」(mobility)將成為人人必備的能力。所謂越來越「焦點化」的總部,事實上就是一小我員不竭"travel"(出差)的情況。童文池舉例,明基內部介入人力資源事務的員工接近90人,但是被他界說為"corporate"(企業總部)層級的,只有22人。這些人的工作就是主導文化、策略面的公司政策,到各地去跟現場員工溝通。
幾近沒什麼進步僅僅在幾年前,筆記型電腦仍被視為最後可以留在台灣的製造業,然則工作擠壓、下沉的版塊改觀比想像中更快,一會兒就把就業版圖拉出一個大缺口。
威廉‧布里吉斯在《新工作潮》一書中建議,小我應當起勁發展以下幾種立場,頗值得參考:
charles.cyc wrote:
「若是你只會J2EE(一種程式說話),這是最容易被代替的,」美商優利系統副總裁暨大中華區總司理傅良中說。"common technical knowledge"(一般技術知識)已經不夠了,主要的是「當地價值」。以供給銀行金融資訊系統的優利MIS委外系統來講,那就是對當地市場的認識、對客戶特性的把握。
重點是什麼防火牆,其他的部分說MIS太好聽了,頂多是個ITMIS委外人員,乃至稱之為IT助理罷了...
真想學東西
然而,職場衝擊的效應也慢慢顯現。本年4月,遠傳電信台中催收部員工北上到勞委會陳情,理由就是抗議遠傳因為將帳務催收業務外包大陸子公司,要求台中MIS委外部分員工轉調台北或其他部分,或接受資遣。固然遠傳後來發布聲明,說明並沒有裁撤計劃,然則對一般的工作人而言,曩昔怎麼可能預感:有朝一日要面臨如許的風險?
駭人的數據背後,企業斟酌的,固然是哪邊合乎效益,工作就往何處去。作為一個典型的跨國企業,美商優利MIS委外系統(UNISYS)副總裁暨大中華區總司理傅良中說,現在談"outsourcing"(委外)或"off shoring"(以國外勞務代替)的觀念都落伍了,企業寧可用更積極的字彙來詮釋──這是一種"global sourcing"「全球資本搜尋」。優利系統本年宣布活著界設置裝備擺設8,000名員工,作為全球性的支援軍隊。他們分別落腳在印度、匈牙利、與大陸的上海。此中印度與上海各更有5,000人與2,000人的範圍。傅良中說,這些中間可能做技術開辟,也可能做客戶辦事。若是把台灣、香港、日本的配合業務集中到上海處置,不但下降本錢,時候放置更有用率。
除非你在非常大公司或專門走IT路
台灣總部的人力擴編,當然因為工作的層層MIS委外,導致成長受限。但工作其實不會固定、長期逗留在同一個地方,而是一波波地往外擴散,繼續尋覓第2、第3個更廉價的去向。大陸員工看似是以受益?童文池持平地指出,像明基姑蘇廠的警衛,現在也外包給本地保全公司,不再納入編制。他們面臨的是一樣的處境。
假如是拿26K不知道算不算低?@@"
如今看起來,工作機遇流向大陸的效應,是從技術條理的邊緣往中心、由低往高處擴大。美國、台灣、大陸間的關係,則是美國依靠台灣的科技廠商,台灣依靠大陸的生產能力。但是產業的競爭永久出人意表,將來,大陸很可能直接與台灣平行競爭最尖真個人才。
固然今朝在台灣還有1,400人的研發MIS委外團隊,但光寶科技人資副總司理鮑惠明也贊成,像採購、行銷、應用性研發、乃至手藝移轉這些環繞著焦點的周邊功能,都邑漸漸從台灣的總部移到大陸的生產基地。
本文來自: http://mypaper.pchome.com.tw/saulin6617/post/1310771143進程裡,紀根卯也去過大陸,評估許多城市,後來都感覺不合適。除他認為大陸對聰明財產權的珍愛不敷,最首要的斟酌是,數位電視是隨著經濟與生活型態進步的產業,以大陸今朝的水準,還有相當的距離。
可是分歧於舊日的組裝業,台灣TFT-LCD廠商的手藝都來自日韓大廠授權,他們在大陸一樣有本地製造夥伴,像是南方的「上廣電」、北方的「京東方」,都是大陸奮起直追的TFT-LCD廠,而且直接切入第5代生產線。主要營業在高階辦理人材仲介,諸葛堂公司總經理劉世傑就說,最近他有很多客戶向台灣挖人,而且數量都以百人計,待遇條件則是台灣的兩倍以上。這個現象會對台灣造成什麼影響,還需要時候評估。
飛利浦建元比來計畫招募200多名工程師,全都是為了因應歐美開過來的營業需求。
全球資本搜尋」--我的工作不保 ?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