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分行政區域是為方便管理,管理的對象人民會為生存和生計移動,人口的增減影響行政區劃的變動,變動的原因和過程,劃出地方歷史的軌跡。
因為高山屏障及原住民眾多,後山的花蓮設治全臺最晚。康熙23年(1684)清朝將臺灣納入版圖,官方勢力始終不進後山,若非同治13年(1874)發生牡丹社事件,使清政府必須面對後山治理的問題,後山的設治將會更晚,其間雖有漢人移民來到後山開墾,皆屬民間行為,「清之設治,實自同治十三年以後,文獻堪徵,前此則居民自訂鄉約,同守望,以防外敵之侵」(花蓮縣志卷二)。
光緒11年(1885)臺灣建省,設三府十一縣三廳一直隸州,唯一的直隸州就是轄屬現今花東兩縣的臺東直隸州,在這之前是象徵性的由「臺南府分防同知,駐卑南」。清廷計畫依循三條後山道路的規模,分別在卑南、水尾、花蓮港設官,而以在水尾設知州作為中心,有將臺東直隸州分為三部治理的打算,光緒14年(1888)發生大庄事件,水尾情勢不穩,知州無法派駐,只能寄治於卑南,一直寄治到臺灣割讓,即胡傳云:「(光緒)十四年,臺灣巡撫劉公銘傳奏裁(南路理番)同知,改設臺東直隸州知州於水尾,嗣因土匪、兇番勾結叛亂,水尾居民死亡殆盡,仍暫寄治於卑南,今因之。」(臺東州采訪冊)
寄治的結果使將臺東直隸州劃分為三個區塊的計畫始終無法實現,二是臺東知州對花蓮的治理鞭長莫及,只能一仍舊貫,由後山開山時所設的三路撫墾局,北路設於十六股庄、中路設於璞石閣、南路設在卑南,處理當時「番眾民單」的民政事項,軍事則委由鎮海後軍各營哨。因為派任官員的不足及原住民的強勢,臺東直隸州實際管轄範圍及效度是有限的,「加里宛以北新城、得其黎、大小清水、濁水溪及大南澳等處延袤百六十里,今已棄在境外。」(臺東州采訪冊)
臺東直隸州之下無治理單位,將漢人與平埔族的聚落分成五鄉:南鄉、新鄉、奉鄉、蓮鄉、廣鄉,近於地理名詞而非行政區劃,因無派官任職,原住民則以社為單位由撫墾局分別招撫,正副社長有月領銀錢。
名稱 |
境內庄名 |
南鄉 |
寶桑庄、新興街、馬蘭坳街。 |
新鄉 |
新開園、萬安庄、大陂庄、里隴、新庄、公埔庄、鱉溪、馬里汪、馬加祿、頭人埔、石牌庄、里行庄、騾仔坑、萬人埔、大庄。 |
奉鄉 |
水尾埔、璞石閣、客人城、拔仔庄、打麻園、麻志林、大巴塱、大港口。 |
蓮鄉 |
花蓮港、復興庄、三仙河、農兵庄、軍威庄、佳樂庄、新港街。 |
廣鄉 |
成廣澳。 |
&另有卑南撫墾局、秀姑巒撫墾分局、花蓮港撫墾分局所轄各社。 |
光緒21年(1895)臺灣割讓給日本,6月設臺南縣臺東支廳,由於臺灣民主國的抗日,8月改為臺南民政支部臺東出張所,明治29年(1896)回復臺南縣臺東支廳,因臺東廳內居民原住民占多數,6月開辦直屬臺灣總督府民政局的臺東撫墾署主管原住民之撫育、授產、取締、土地開墾事項,採原漢分治。明治30年(1897)5月地方行政官制改正,臺南縣臺東支廳改為獨立的臺東廳,臺東撫墾署改為歸其管轄,廢除水尾、奇萊辦務署,另設花蓮港出張所,明治31年(1898)6月修改地方機關組織規程,廢止撫墾署,設花蓮港支廳,花蓮從出張所的派駐單位,成為一個行政區域,標誌自晚清以來的後山三路模式走入歷史,進入臺東、花蓮雙立模式時期。
明治33年(1900)臺東廳下增設卑南、成廣澳、璞石閣三個出張所,明治36年(1903)臺東廳下設花蓮港、璞石閣、成廣澳、巴塱衛四個支廳,越來越細的行政區劃,代表日本政府越來越有效的掌控了臺灣東部。
首先提出花蓮獨立設治的是代理警察本署長大津麟平,他於明治39年(1906)的威里事件後來花視察,認為開拓東部首重交通,臺東廳治在偏南的卑南,要控制北方的花蓮過於遙遠,因此建議以璞石閣為界分為兩廳,當時因總督府的財政不足被擱置,次年(1907)發生七腳川事件,突顯花蓮港地位的重要性,已擔任警視總長的大津再度提出將花蓮港支廳升格為花蓮港廳的建議。
明治42年(1909)地方官制修正,劃出臺東廳的北半部成立花蓮港廳,將原臺東廳四支廳中的花蓮港、璞石閣支廳合併為花蓮港廳,花蓮港廳直轄花蓮港、太巴塱、大港口、加禮宛四區,璞石閣支廳轄公埔、大庄、璞石閣、觀音山、水尾、拔仔六區。大正3年(1914)9月太魯閣征伐結束,增設新城支廳及內太魯閣支廳。
明治43年(1910)的花蓮港廳行政區劃:
單位 |
區名 |
役場位置 |
街庄社名 |
花蓮港廳直轄 |
花蓮港區 |
花蓮港街 |
花蓮港街、米崙庄、農兵庄、軍威庄、屘屘社、飽干社、荳蘭社、薄薄社、里漏社、七腳川社、知伯社、吳全城庄、賀田庄、鯉魚尾庄、水璉尾庄。 |
太巴塱區 |
太巴塱社 |
鳳林庄、馬里勿庄、六階鼻庄、太巴塱社、太巴塱庄、馬太鞍社、鎮平庄、善化庄、良化庄、馬佛社、馬於文社、沙老社、則朱芒社。 | |
大港口區 |
大港口庄 |
加路蘭社、新社、貓公社、姑律社、石梯社、北頭溪社、大港口庄、納納社、葵扇埔社。 | |
加禮宛區 |
十六股庄 |
加禮宛社、十六股庄、三仙河庄、歸化社。 | |
璞石閣支廳 |
公埔區 |
公埔庄 |
頭人埔庄、石牌庄、騾仔溪庄、公埔庄、堵港埔庄、躼躼埔庄、里行庄。 |
大庄區 |
大庄 |
大庄、馬加祿庄、萬人埔庄。 | |
璞石閣區 |
璞石閣庄 |
璞石閣庄、中城庄、客人城庄、石公坑庄、刣牛坑庄、下朥灣社、紅蓙庄。 | |
觀音山區 |
迪佳庄 |
觀音山庄、大科寮社、馬久答社、猛仔蘭社、馬打林社、蔴汝社、織羅庄、迪佳庄、針塱社。 | |
水尾區 |
水尾庄 |
水尾庄、打馬燕社、加納納社、高溪坪社、謝得武社、奇密社、烏鴉立社、苓仔濟社、馬於文社、掃叭社。 | |
拔仔區 |
拔仔庄 |
拔仔庄、照員庄、巫老僧社、週武洞社、人仔山社、大肚壓社、烏漏社。 |
林田官營日本移民村的設立使得原為一片荒野的烘爐嘴原野日漸繁榮,大正5年(1916)在此增設鳳林支廳,大正9年(1920)廢立,昭和3年(1928)復置鳳林支廳,到日治時期終止,花蓮港廳下一直維持花蓮港、鳳林、玉里三郡的狀況,奠定往後花蓮北、中、南三區的規模。
大正6年(1917)花蓮港廳行政區劃:
廳 |
區 |
備註 |
花蓮港廳直轄 |
花蓮港區 |
|
貓公區 |
大正5年(1916)大港口區改稱貓公區。 | |
加禮宛區 |
| |
鳳林支廳 |
鳳林區 |
大正6年(1917)馬太鞍、太巴塱改隸鳳林區。 |
玉里支廳 |
公埔區 |
大正6年9月璞石閣支廳改稱玉里支廳。 |
大庄區 |
| |
璞石閣區 |
| |
觀音山區 |
| |
水尾區 |
| |
拔仔區 |
| |
新城支廳 |
大正9年(1920)9月新城支廳改稱研海支廳。 | |
內太魯閣支廳 |
大正9年10月廢內太魯閣支廳。 |
大正9年(1920)花蓮港廳行政區劃:
支廳 |
區名 |
區役場 |
管轄區域 |
花蓮支廳 |
花蓮港街 |
花蓮港 |
花蓮港。 |
平野區 |
十六股 |
加禮宛、平野、米崙、軍威、十六股、歸化、里漏、荳蘭、薄薄。 | |
吉野區 |
吉野 |
吉野。 | |
壽區 |
壽村 |
賀田、壽、豐田、溪口、月眉。 | |
鳳林區 |
鳳林 |
林田、鳳林、萬里橋、六階鼻、馬太鞍、太巴塱。 | |
新社區 |
貓公 |
水璉尾、加路蘭、新社、貓公、姑律、石梯、大港口、納納。 | |
玉里支廳(並管轄區街庄外布農族各社) |
瑞穗區 |
瑞穗 |
拔仔、大和、烏鴉立、瑞穗、奇密、馬於文。 |
玉里區 |
玉里 |
三笠、末廣、玉里、長良、織羅、觀音山、下朥灣。 | |
大庄區 |
大庄 |
大庄、頭人埔、公埔、堵港埔。 | |
研海支廳 |
管轄區街庄外太魯閣族各社。 |
明治12年(1937)實施街庄制,改支廳為郡、改區為街庄。
郡名 |
街庄名 |
管轄區域 |
市街庄外各社 |
花蓮郡 |
花蓮港市 |
花蓮港、豐川、佐倉、宮下、米崙。 |
武士林、閣魯、拉澳拉西、樂沙澳、姑姑子、基寧堡、卡那岡、得其黎、富世岡、卡烏灣、利支馬、德列克、埃卡托山、不那卡托、烏亞腦、威里、銅門、榕樹、銅文蘭。 |
吉野庄 |
吉野、田埔、南埔、舟津。 | ||
壽庄 |
賀田、壽、豐田、溪口、月眉、水璉。 | ||
研海庄 |
新城、北埔、加禮、平野。 | ||
鳳林郡 |
鳳林街 |
林田、鳳林、萬里橋、山崎、上大和、富田。 |
大卡杭、平林、馬侯宛、紅葉。 |
瑞穗庄 |
大和、白川、瑞穗、舞鶴、鶴岡、奇美。 | ||
新社庄 |
磯崎、新社、豐濱、戶敷、石梯、大港口、靜浦。 | ||
玉里郡 |
玉里庄 |
三笠、末廣、玉里、長良、春日、觀音山、落合。 |
崙布山、可送、太平、卓溪、清水、卓麓、那母岸、可諾風、崙天、異錄閣、網綢口、石壁、秀巒。 |
富里庄 |
大里、竹田、富里、堺。 |
此時已具今後花蓮縣十三鄉鎮市的雛形。
臺灣光復後,改廳為縣,花蓮港廳改為花蓮縣政府,改郡為區,市街庄為市鎮鄉,役場改為公所,民國35年(1946)5月設立士林、萬里、太平三山地鄉,同年8月裁撤花蓮區署、36年(1947)12月裁撤鳳林區署、39年(1950)3月裁撤玉里區署,區制遂廢,市鄉鎮直屬於縣。民國36年(1947)3月將鳳林、瑞穗所轄部分劃出,增置光復鄉,全縣13鄉鎮市的規模於焉形成。
鄉鎮 |
村里 |
備註 |
花蓮市 |
民心里 |
|
民孝里 |
大笨。 | |
民享里 |
| |
民政里 |
舊稱米崙,循砂婆礑溪名「米浪」及「鯉浪」之音而來,民國40年(1961)改為美崙,原指砂婆礑溪下游貫穿市區地帶,今專指美崙山及東麓一帶高地,日治時本省人慣稱美崙為「築港」。 | |
民運里 |
米崙、美崙。 | |
民樂里 |
米崙、美崙。 | |
民意里 |
米崙、美崙。 | |
民勤里 |
米崙、美崙。 | |
民力里 |
米崙、美崙。 | |
民德里 |
米崙、美崙。 | |
國福里 |
昔日此地茄苳樹多,阿美族語茄苳樹為「撒固兒」,故名,漢人稱竹窩宛社,清光緒4年(1878)與加禮宛社聯合抗命,吳光亮率兵鎮撫,改其社名為歸化,日人循撒固兒之音改名佐倉。 | |
國慶里 |
撒固兒、歸化、佐倉。 | |
國興里 |
| |
國強里 |
清咸豐元年(1851)淡水廳富農黃阿鳳募眾至此開墾,成十六股、三仙河、武暖、沙崙、十八鬮等五聚落,黃死眾散,地遂荒蕪。光緒初年,林蒼安來自宜蘭,墾其荒地,以十六股為中心,名復興庄,昭和12年(1937)日人改稱豐川。 | |
國富里 |
復興庄、豐川。 | |
國裕里 |
| |
國盛里 |
與軍威毗連,清嘉慶17年(1812),墾民居此,稱君爺圍,光緒初年,清兵屯墾,改稱農兵,昭和12年日人併軍威、農兵,以其地當神社下方,稱宮下。 | |
國聯里 |
清嘉慶17年(1812),漢人來墾成聚落,稱君威圍,光緒初年,清兵進駐花蓮,紮營於此,改稱軍威,昭和12年日人併軍威、農兵,以其地當神社下方,稱宮下。 | |
國防里 |
| |
國光里 |
| |
國安里 |
舊新港、電氣頭。 | |
國魂里 |
水上,以地當砂婆礑溪中游得名,溪流至此,經市區入海,砂婆礑水源地自來水線路沿建國路達市區,亦稱水管路。 | |
國華里 |
水上。 | |
國風里 |
水上。 | |
國威里 |
鯉浪港、新港。 | |
國治里 |
鯉浪港、新港。 | |
民權里 |
北濱。 | |
民有里 |
北濱。 | |
民主里 |
北濱。 | |
民生里 |
| |
民族里 |
| |
民治里 |
| |
主商里 |
| |
主工里 |
稻住通。昔時為水田,因市區擴展至此,遂名稻住通,本省人習慣稱「田底仔」,為當時人口稠密之區,有市場(中央市場)、商店、電影院等。 | |
主信里 |
稻住通。 | |
主睦里 |
稻住通。 | |
主勤里 |
福住通。昔日之水田,現今南京街、成功街、上海街、福建街一帶,北起舊火車站,南迄和平街,東至海濱,以城隍廟為中心,是日治時期至光復初期之風化區,日人貸座敷、酒樓、朝鮮亭及本省人的「東薈芳」酒樓等分佈於此。 | |
主義里 |
福住通。 | |
主計里 |
福住通。 | |
主力里 |
千石。原為阿美族飽干社的一部分,昭和12年市區擴展至此。取名千名,俗以石數代土地面積,其地周圍水田,故名。 | |
主安里 |
| |
主權里 |
昔為阿美族聚落,頭目名叫「飽干」者,智勇超群,社名「飽干」。昭和12年日人在此地設立儲糧倉庫,改名「藏前」。 | |
主和里 |
阿美族稱檳榔甲葉為「知世爾巴蘭」,昔日此地多檳榔樹,居民常取甲葉作餐具,故名,漢人譯作屘屘,昭和12年日人改稱有明,光復後定名福安。 | |
主學里 |
屘屘、有明、福安。 | |
主農里 |
屘屘、有明、福安。 | |
新城鄉 |
新城村 |
昔泰雅族稱「大魯宛」,漢人譯作「哆囉滿」。清嘉慶年間吳全率眾入墾,在此築壘防禦太魯閣社民,取名新城。 |
順安村 |
昔泰雅族稱蘇門達魯,意為耕種之跡,漢人墾民以蓪草茂密稱為「草林」。光緒元年(1885)後山北路開通,羅大春在此設營汛,名順安,又稱三層城,日治時改三層為三棧。 | |
康樂村 |
鵲仔埔頭。 | |
北埔村 |
鵲仔埔,以位於花蓮市區北方,稱北埔。 | |
佳林村 |
泰雅族稱「威里」,水蛭,阿美族人稱「沙可魯」,茄冬樹,漢人稱此地為茄苳腳。明治39年(1906)發生威里事件,花蓮港支廳長大山十郎等人被殺,昭和12年日人改稱大山。 | |
大漢村 |
原屬北埔村,後獨立設村。 | |
嘉里村 |
清咸豐年間噶瑪蘭族移此建立六社,以加禮宛為中心,故總稱加禮宛社,光緒4年(1878)加禮宛事件戰敗後,吳光亮改加禮宛社為佳樂庄,昭和12年日人改稱加禮,光復後定名嘉里。 | |
嘉新村 |
原屬嘉里村,後獨立設村。 | |
吉安鄉 |
太昌村 |
為七腳川舊址,七腳川事件後,日人在七腳川原野設置官營移民村,太昌位在移民村宮前的北部,故稱北園。 |
永安村 |
日治時屬於北園的一部分,臺灣光復後屬太昌村,民國77年(1988)由太昌村分出獨立設村。 | |
慶豐村 |
清朝時為阿美族七腳川社人居住活動之地,日治吉野移民村時期稱為宮前,因其為日本神社所在而得名,民國37年(1948)改稱慶豐。 | |
吉安村 |
於日治時為吉野村之中園。 | |
福興村 |
為吉野移民村三個村落中的清水,因引奇萊山水流灌溉,其水清澈乾淨故稱之,另一說乃沿用日本移民故居清水縣之名。臺灣光復前有一年的颱風沖刷山坡地,造成清水之水不再清澈,遂改為福興。 | |
南華村 |
於日治時為吉野村之南園,民國37年改稱南華。 | |
干城村 |
大正6年(1917)在此設初音蕃地監督所,故稱為初音,民國34年(1945)改為初英,48年(1959)脫離花蓮團管區管轄劃編為干城村。 | |
北昌村 |
日治時稱為田寮。 | |
宜昌村 |
最早稱為娜荳蘭,日治時改稱荳蘭,昭和12年(1937)以荳蘭日語之音改為田埔。 | |
南昌村 |
荳蘭、田埔。 | |
勝安村 |
屬於荳蘭社的一部分,日治時改稱田埔,臺灣光復後田埔分為宜昌、南昌兩個村,其後又分出北昌村,民國77年(1988)勝安村由北昌村分出獨立設村。 | |
稻香村 |
為吉野移民村草分與荳蘭社南界,草分在今吉安慶豐宜昌村交界處,民國37年(1948)設置稻香村。 | |
永興村 |
日治時期分屬吉野村與荳蘭社,民國37年改稱永興。 | |
仁里村 |
自清朝以來為阿美族薄薄社居地,昭和12年日人以其地在花蓮市區之南,改稱南埔。 | |
仁和村 |
清朝時屬薄薄社,日治初期仍歸屬薄薄社,昭和12年改稱南埔,臺灣光復後劃歸為仁里村之一部,後再由仁里村分出。 | |
東昌村 |
清朝時名里漏,日治前期仍稱里漏,昭和12年改名舟津,臺灣光復後改為化仁村,村長認為化仁有化為烏有的意思,民國66年(1977)取日出東方昌盛繁榮之意,更名為東昌村,76年(1987)分編出仁安村。 | |
仁安村 |
民國76年由東昌村和仁和村一部分劃出成村。 | |
光華村 |
日治時屬薄薄社,昭和12年改屬南埔,民國37年隸屬永興村,56年(1967)自永興村分出,警備開發第一總隊自民國51年(1962)起開墾本區,光華村係由蔣經國命名。 | |
壽豐鄉 |
池南村 |
因地處鯉魚潭之南而名池南。 |
志學村 |
原為阿美族居住地,因其地多志哈克樹,遂以樹名為社名,日人取其因為知伯社,臺灣光復後,漢人以閩南語音譯為志學。明治44年(1911)日人合併吳全城庄、賀田庄、知伯社為賀田村,以紀念賀田金三郎的拓墾。臺灣光復後車站改稱豐年車站,而以志學為村名,後車站亦改名為志學站。 | |
平和村 |
日治時是伐木的轉運站,設有池南驛專供運輸木材,故又稱新車頭,原屬賀田村,光復後賀田村改名志學村,民國42年自志學村劃出,獨立成村。 | |
壽豐村 |
舊稱里鬧,泰雅族語叢林之意,以位於鯉魚山南端,稱鯉魚尾,大正6年(1917)合併鯉魚尾社、池南社、豐田村之一部分而成壽村,臺灣光復後,寓人壽年豐之意,易名為壽豐部落,不久更名為壽豐村,同時劃分出共和、共榮(光榮)、池南三村。 | |
光榮村 |
原是鯉魚社的原野地,日治時屬壽村,臺灣光復後劃為共榮村,因似大東亞共榮圈,民國53年(1964)改為光榮村,七腳川事件後被迫遷的七腳川社人部分遷居於此。 | |
共和村 |
原係壽豐部落的一部分,民國35年(1946)獨立成村。 | |
豐山村 |
原為豐田移民村的山下聚落,臺灣光復後與車站附近的豐田合併,改名豐山。 | |
豐裡村 |
原為豐田移民村的森本聚落和中里行政中心,臺灣光復後以該地處於豐山和豐坪之裡,故名豐裡。 | |
豐坪村 |
原為豐田村移民的太平聚落,臺灣光復後改為豐坪。 | |
樹湖村 |
民國63年(1974)由溪口村劃出,其地位於溪口與豐山之間,名為大湖角(頭沃角)的山麓小平地,因與大樹角合併而成,故名樹湖。 | |
溪口村 |
其地當支亞干溪北端溪口,故名溪口。 | |
月眉村 |
清領末期稱象鼻嘴,乃自吳全城遙望其形狀而得名,又有舊稱蜆仔坡,阿美族以果樹名稱之為阿巴落,後因該村形如月又似眉,改稱月眉。 | |
米棧村 |
初名草鼻嘴,地處海岸山脈西麓,月眉之南,為水璉咽喉,米穀樟腦油等物資,悉至此轉運,乃設堆棧,遂稱米棧,原屬月眉村,民國34年(1945)獨立設村。 | |
鹽寮村 |
昔花蓮食鹽在此煮製,日人稱之為鹽寮港,港坑音近,漢人習稱鹽寮坑,原屬水璉村,民國53年(1964)獨立設村。 | |
水璉村 |
地名源自阿美族語知維地岸,此地多蛭之意,「維地」為水蛭,番俗六考譯作水輦,日治後又稱水璉尾,臺灣光復後改為水璉。 | |
吳全村 |
清道光5年(1825)淡水廳人吳全率眾至此拓墾,築土堡以禦番害,後人乃稱之為吳全城,民國62年(1973)設村,民國67年(1978)併入平和村。 | |
民主村 |
木瓜林場伐木地,民國34年(1945)設村,民國67年(1978)併入池南村。 | |
鳳林鎮 |
林榮里 |
舊稱平林,樹木叢茂之地,故名,臺灣光復後易名林榮。 |
南平里 |
日治時名林田,臺灣光復後改稱南平。 | |
北林里 |
大正4年(1915)日人在鳳林設林田移民村,此地為移民村的最北邊,故命名為北林,俗稱三村。昔時鳳林多為樹林,漢人稱鳳林南邊為頭,北邊之地為尾,北林在鳳林街尾更北之處,故稱樹林尾。 | |
大榮里 |
為林田移民村的一村和二村,一村名為南岡,因位於南邊地勢較高之處,二村稱為中野,中間的田野。 | |
鳳義里 |
| |
鳳仁里 |
| |
鳳智里 |
| |
鳳禮里 |
| |
鳳信里 |
| |
山興里 |
六階鼻,因有六座延伸到花蓮溪的岡阜,其形如鼻,故稱。阿美族稱其為吉拉卡樣,昭和12年(1937)日人改稱山崎,光復後改為山興。 | |
森榮里 |
民國35年將萬里橋車站迤西地帶劃成一里,因與萬榮森坂比鄰,並當林田山林場木材出口處,遂名森榮。 | |
長橋里 |
長橋為馬里勿地區之中心,馬里勿意謂上坡,是鳳林鎮地勢較高所在,日治時興築東線鐵路,在此架設鐵橋,稱為萬里橋,故地名也稱萬里橋,臺灣光復後易名長橋。 | |
中埔里 |
中心埔位於花蓮溪左岸,地當馬太鞍溪、萬里溪匯流處,地形似洲,故名中心埔,民國35年(1946)設中埔里,旋併入長橋里。 | |
大觀里 |
萬里溪橋右岸山地,有林場,為方便出入,劃歸鳳林鎮,後併入森榮里。 | |
光復鄉 |
大馬村 |
原馬太鞍社地,阿美族稱樹荳為馬太鞍,昭和12年(1937)日人改稱上大和,臺灣光復後劃分為大馬、大平、大同、大安、大進、大全6村。 |
大平村 |
原馬太鞍社地。 | |
大同村 |
原馬太鞍社地。 | |
大安村 |
原馬太鞍社地。 | |
大華村 |
原屬大安村,民國56年(1967)10月1日獨立設村。 | |
大進村 |
原馬太鞍社地。 | |
大全村 |
原馬太鞍社地。 | |
大興村 |
阿美族舊名澳卡蓋,日治時譯作岡界。大正6年(1917)日人在此地設立大和移民村,臺灣光復後劃為大興村。 | |
大富村 |
舊名加禮彎,大正6年日人在此地設立大和移民村,臺灣光復後劃為大富村。 | |
大豐村 |
舊名管真巷,大正6年日人在此地設立大和移民村,臺灣光復後劃為大豐村。 | |
東富村 |
太巴塱社地,阿美族舊名加里洞、阿多莫,昭和12年(1937)改稱富田部落,臺灣光復後劃為東富村。 | |
北富村 |
太巴塱社地,舊名溪州仔、智羅溪,昭和12年改稱富田部落,臺灣光復後劃為北富村。 | |
南富村 |
太巴塱部落砂荖社,昭和12年改稱富田部落,臺灣光復後劃為南富村。 | |
西富村 |
太巴塱部落馬佛社,昭和12年改稱富田部落,臺灣光復後劃為西富村。 | |
大農村 |
大正6年日人在此地設立大和移民村,稱為大農場,臺灣光復後劃為大農村,民國56年(1967)併入大全村。 | |
瑞穗鄉 |
富源村 |
昔稱拔仔庄,一說拔仔庄係從阿美族稱此地為百老聖之音轉,一說百老聖是拔仔庄閩南語的轉音,一說此地到處可見芭樂,一說山形類似鑼鈸的鈸,故稱鈸仔庄。日治時將剛估那、牧魯棧、拉加善、阿多瀾、拉吉禾幹、溪仔底、拔仔庄等地併稱為拔仔,昭和12年(1937)改稱白川,民國35年(1946)劃分為富源、富民、富興三個村。 |
富民村 |
昔日阿美族稱此地為派士蘭,因馬蘭鉤溪原名派士蘭溪,社在溪畔,故名,又因當地居民取石作為牆垣,阿美族語阿多瀾為砌牆之意,因以名社,阿多瀾社頭目武洞性格豪強,社人尊稱為知武洞,武洞先生之意。光緒年間漢人誤譯社名為周武洞,阿美族人仍稱阿多瀾,日治時合附近諸社為拔仔,民國35年改稱富民。 | |
富興村 |
原為拔仔之一部分,民國35年改稱富興。 | |
瑞北村 |
舊稱打馬煙,加禮宛事件後部分噶瑪蘭人遷此,以宜蘭舊社打馬煙為地名,噶瑪蘭語稱煮鹽為打馬煙,民國35年以其在瑞穗北邊,改名瑞北。 | |
鶴岡村 |
昔稱烏雅立(屋拉力、烏鴉立),一說是附近多荳,為荳名,另一說是藤名,昭和12年日人改名為鶴岡。 | |
奇美村 |
舊稱奇密,阿美族語蟹草之意,昭和12年日人改名為奇美。 | |
瑞祥村 |
原稱瑞西村,因閩南語發音頗為不祥,民國70年(1981)村民建議改為瑞祥。 | |
瑞穗村 |
紅葉溪、馬蘭鉤溪於此和秀姑巒溪交會,溪之源稱溪頭,溪之末端為水尾,後循音稱為瑞穗,臺灣光復分成瑞美、瑞良、瑞穗、瑞西四個村。瑞穗的市集原本靠近秀姑巒溪,鐵路建成後移往車站周邊,車站附近被稱為上水尾,靠近青蓮寺的就是區則稱下水尾或舊水尾。 | |
瑞良村 |
昔有阿美族部落名法朗澳Fanaw(化良),因地處多條河流下游,每遇澇洪會出現許多水塘,故名。後取其良字,稱瑞良,又稱下水尾或舊水尾。 | |
瑞美村 |
因為在瑞穗之東,舊稱東瑞穗,客家話水尾音近瑞美,故名。 | |
舞鶴村 |
舊稱馬立雲(馬立文、馬於文),物品交換之意,昭和12年日人改名為舞鶴,沿用至今。 | |
玉里鎮 |
德武里 |
舊名苓仔濟。當地原有許多野生月桃,阿美語月桃稱烏路葛(Urugaci),其轉音里葛濟(Lengacay),即漢人所稱苓仔濟。 |
春日里 |
舊稱織羅。織羅的意義,有三種說法:其一、阿美族人名Ceroh者,在本地遭布農族人馘首;其二、阿美族語火燒稱Ceroh,族人某次狩獵,在本地被火燒死;其三、阿美語跟著來,稱Mi-Ceroh,本地最早的阿美族居民,是跟著Lamay、Ordan與另一名字不詳的族人前來的。 | |
松浦里 |
因多山羌,阿美族語稱Mangcelan,日治初期,稱蚊識蘭社,明治42年(1909)為花蓮港廳觀音山區所轄,稱猛仔蘭社。日治末期,以近音日文漢字改名為松浦(Matsuura)。 | |
觀音里 |
觀音里舊稱觀音山,清代南臺平埔族東來,住在觀音山東 方山腹,漢人也陸續遷來,見臨溪突出一山丘,狀似觀音,遂稱其地為觀音山。後來有高藥及大肚壓社之阿美族前來定居,以山之形似其族住家入口的階梯,而稱為特葛爾Tokar。從清末到日治,本地都稱觀音山,臺灣光復後,分設為觀山里和高寮里;民國43年(1954)兩里合併為觀音里。 | |
東豐里 |
東豐里原名刣牛坑,後稱石公坑。民國39年(1950)合併石坑、光復兩里為石坑里,又併入樂合里,民國54年(1965)析出新里,命名為東豐里。 | |
樂合里 |
下朥灣(Halauwan、Halawan、Alauwan)為樂合里舊稱,平埔西拉雅族語,意指山嶺重疊,清末璞石閣平埔八社之一的阿老園舊居地,光緒14年(1888)清賦結果,有下撈灣庄的存在,明治37年(1904)的臺灣堡圖,出現的是下朥灣社,明治42年(1909)璞石閣區所轄七個庄社當中,也有下朥灣庄;大正9年(1920)玉里庄所轄七個區域中的下朥灣,包括石公坑、下朥灣與安通等三個聚落,範圍最大,昭和12年(1937)改稱落合,民國35年成里時,易名樂合。 玉里庄時期(1920-1938)的下朥灣,包括今天的樂合里和東豐里。清末的新鄉新開園堡下朥灣庄與蔴志林庄都在樂合里內,奉鄉璞石閣堡刣牛溪庄則在東豐里內。 | |
三民里 |
舊稱迪階,或譯作迪佳,大正6年(1917)日人改稱三笠,臺灣光復後易名三民。 迪階是阿美族語,意指山勢陡峭,因本地往西、北兩方都須爬山之故。三笠,日本人以本地面臨塔比拉溪(太平溪),山姿優婉,彷彿奈良三笠山,而取名為「三笠」。 | |
大禹里 |
原稱針塱,大正6年日人改稱末廣,戰後改稱光復,又改名為大禹。 清末實施清賦時,已有針塱庄,針塱係一種有毒植物,阿美族人稱作斯頓Sedeng─咬人貓,漢人譯作針塱;舊文獻或譯作周塱、新塱、金塱;現居當地的漢人,多沿舊習,稱信農Sinlon。末廣之名指當時玉里最後一片尚未開發的廣闊土地,因日本時代移民遷入而成新聚落。 臺灣光復後,末廣村改稱光復里,因與光復鄉同名,奉令改名,居民鑒於當地三面環水,水患頻仍,想起中國治水有功先賢,因以大禹為里名。 | |
永昌里 |
永昌里一帶舊稱溪埔仔,係河畔荒埔,因啟模、泰昌兩里人口增加,民國60年(1971)經玉里鎮民代表會通過決議,各劃出兩里北方部分區域,增設一里,取名為永昌。 | |
泰昌里 |
泰昌里在玉里鎮中心的西南,取名泰昌,寓祈求國泰民安、生意昌隆之意,民國35年成里,43年(1954)歸併華康里,仍稱泰昌里。 | |
啟模里 |
啟模里之得名,因該里在玉城(玉里)中心之郊外,阿美族稱郊外為Kipoa,清代移墾的漢人稱溪埔仔,民國35年成立啟模里。 | |
國武里 |
國武里因里內有供奉武聖關公的協天宮而得名。民國35年成里,43年里數精簡,合併民安里,仍稱國武里。 | |
中城里 |
中城里之得名,始於中城庄。中城之名,最早見於明治29年(1896)間田代安定的調查,除璞石閣庄之外,玉里一帶還有中城、上城、客人城三個庄,上游有客人城,下游有城仔底,中城剛好位在兩地的中央,所以稱作中城。民國35年5月,以中城為里名。 | |
源城里 |
源城里內有歷史悠久的有客人城庄,客人城是抵擋原住民的第一道防線,也是供應飲水的水源地。民國35年玉里鎮劃分為23里,其中的客城里與水源里,在民國43年因行政區域重新劃分而合併,各取其中一字為里名,是為源城里。 | |
長良里 |
長良里昔稱「舊庄」,大正9年(1920)改名長良。清道光年間,南部西拉雅平埔族人移居於此,後因人口漸多移居秀巒溪東岸新建大庄部落(東里),乃稱始居之地為舊庄。 | |
光復里 |
民國39年併入石坑里。 | |
華康里 |
併入中城里。 | |
民安里 |
民國43年併入國武里。 | |
高寮里 |
民國43年併入觀音里。 | |
麻汝里 |
民國43年併入松浦里。 | |
三軒里 |
民國43年併入三民里。 | |
富里鄉 |
吳江村 |
舊稱吳阿再坑、吳阿再溝,吳阿再為清將劉德杓之部屬,明治29年(1896)隨劉德杓與日軍戰於新開園,援絕勢蹙,退入山中,吳阿再遂在近溪處久居,後人即以其名作為溪名和地名,民國38年(1949)改稱吳江,。 |
東里村 |
清道光25年(1845)稱為大庄,光緒初年官方稱之為丹埔大社,昭和12年(1937)日人改稱大里,民國40年代以「東部之大里」(為與臺中大里區別)而稱東里。阿美族在大庄東、南兩側較高山腰間的部落名為巴沙樣。 | |
萬寧村 |
平埔人習稱此地為蠻埔,意為布農族人常來此地出草,最早的名稱是丹埔,丹和蠻的閩南語發音近似,可能因此衍生出蠻埔、蠻人埔的地名。光緒初年稱本村為滿興社,後更名為萬人埔,昭和12年改為蠻人埔,臺灣光復後改稱萬寧。 | |
新興村 |
清代稱馬加祿社或麻加老社,大正3年(1914)將馬加祿劃歸頭人埔(竹田區),臺灣光復後因人口漸多,於民國38年自竹田村分出。 | |
竹田村 |
在光緒5年(1879)之前已有頭人埔的名稱,村民詮釋為此地以前出了許多頭人,地方領袖之意;更早的名稱是刣人埔,因清代平埔族初墾此地時,常遭布農族馘首。日治時沿用頭人埔為庄名,昭和12年改為竹田。 | |
羅山村 |
舊稱騾仔坑(溪)、黎仔坑(溪),以溪名為地名,民國38年改稱羅山。 | |
明里村 |
舊名里行,也有稱里坑、里巷、里哄,清光緒年間即有此地名,有認為是清代一位洪姓總理所取,或認為是原住民的稱呼。臺灣光復後改稱明里村。 | |
石牌村 |
有形狀如牌的兩石對立,不知植於何時,因而得名;清領時屬臺東直隸州新鄉石牌庄,是富里鄉唯一沿用清代庄名為村名的地方。村內有一個特殊的姓氏—嘪,是西拉雅平埔族的後裔。 | |
富里村 |
舊稱公埔,地名由來,傳說清代平埔族遷入時和阿美族因獵場爭奪不休,雙方協議以公埔為界,北方屬阿美族,南方屬平埔族,富里村原野則作為公共獵場,因此遂稱公埔。另說光緒年間開山撫番,招墾章程規定每位墾民給地一甲,再給原野地一甲作為續墾地,尚未發給的荒地就稱為公埔。又說後山中路和南路兩路營將議定以本村作為分界,不得擅越,每三年會師此地飲宴操練,便稱此地為公埔。昭和13年日人引用日本古國名改為富里,臺灣光復後沿用至今,望文生義解釋成富裕鄉里之意。 | |
永豐村 |
舊名鱉溪或鱉坑,地名源自貫穿全村的溪流中盛產鱉而得名,遂以溪為庄名,鱉溪庄在光緒13年(1887)已經存在,日治時沿用,有庄名但實際上是附屬在富里庄下的一個保,民國38年獨立成村,當時包括豐南村,居民習稱下鱉溪,以與頂鱉溪(豐南村)區分。 | |
豐南村 |
舊稱鱉溪,原屬永豐村的一部分,民國50年間因東富公路的闢建,不少退除役官兵移入而人口增加,民國58年(1969)自永豐村劃出獨立成村。 | |
富南村 |
最早的地名叫躼躼埔,指富南國小南側,現在稱作荖埔的寬廣台地,日治初期分成堵港埔、躼躼埔兩個庄頭,大正3年(1914)將躼躼埔併入堵港埔成為一庄,大正9年(1920)將學田納入,民國39年(1950)改為三台村,並將學田村劃出,民國54年(1965)又將村名改為富南。 | |
學田村 |
舊名馬里旺,源自阿美族恆春群的古語,原意不可考,最早見於光緒20年(1894),日治時沿用為地名,因居民稀少未單獨設庄,劃入堵港埔庄。日治時鱉溪以南,包含堵港埔、荖埔、馬里旺、鱉溪四個地方,約為現在的永豐、豐南的一部分及富南、學田全部,稱為堺,因其正處在臺東廳和花蓮港廳交界之處。民國45年(1956)設思明村,次年以其原為學校的田產,改名為學田。 | |
豐濱鄉 |
磯崎村 |
昔有阿美族人加路路在此製鹽,以其名名地,稱加路蘭,昭和12年(1937)日人改稱磯崎,今仍沿用。 |
新社村 |
加禮宛事件後,吳光亮疏散噶瑪蘭族重於花蓮東南沿海,建立部落,名為新社。 | |
豐濱村 |
清嘉慶年間阿美族分布於此,以貓公草(文殊蘭)甚盛,遂名為貓公,昭和12年日人改為豐濱。 | |
港口村 |
舊稱秀姑巒,光緒13年(1887)因卑南同知歐陽駿開港之議,改稱大港口,臺灣光復後改稱港口。 | |
靜埔村 |
阿美族稱答不答不,傾斜地之意,漢人譯作納納,昭和12年日人改為靜浦。 | |
秀林鄉 (士林鄉,改為秀林鄉) |
和平村 |
太魯閣人稱為克尼玻Knlibu,Tmlibu的訛音,意為被包圍,因此地為太魯閣人和南澳泰雅族互爭之地,民國34年(1945)改名和平,隸屬新城鄉,隔年改隸秀林鄉。 |
崇德村 |
原名得其黎、達給黎,大岩石之意,臺灣光復之初稱立霧村,隸屬新城鄉,民國35年(1946)更名為崇德,改隸秀林鄉。 | |
富世村 |
原名玻士岸,配對之意,過去族人在此工作常受到外族襲擊,出入必須有一位勇士協助守衛而得名。設崗防備稱不備尚,後轉音成富世岡,民國35年改稱富世。 | |
秀林村 |
舊名玻士林Bsuring,芒草被燒過後長出的新嫩芽,以此定鄉名為因和台北士林同名,遂取其當地山明水秀林木蒼薈之意,改為秀林。 | |
景美村 |
景美有二個聚落,北為三棧,南為加灣,臺灣光復後,三棧原屬秀林村,加灣劃歸佳民村,民國42年(1953)歸併為一村,兩年後改名景美。 三棧原名布拉旦,日治時設三棧駐在所,此名來自後山北路的地名三層,日人譯為三棧。加灣舊稱卡烏灣,大竹子之意。 | |
佳民村 |
舊稱Babaw-Slaq,意為水田上方,民國35年(1946)改稱佳民。大正14年(1925)設駐在所,山麓的四社居民被勸導下山,在駐在所西方200公尺建立依卡多散社,因日人在此刻有地藏王像,以此名社。 | |
水源村 |
原名巴支可,野菜之意,民國42年(1953)脫離佳民村獨立為佐倉村,47年(1958)改稱水源村。 | |
銅門村 |
昔稱Bunkouriyun,太魯閣語為產蔴樹之地,大正7年(1918)能高越嶺道築成,始稱銅門,此地為族人東遷時初履之平地,稱之為同門,又因此地產銅,且為隘口,便以銅門為名。民國35年與銅文蘭、米亞丸、重光合併為銅門村,民國39年(1950)文蘭村劃出獨立設村。 | |
文蘭村 |
民國39年自銅門村劃出獨立設村,有銅蘭、米亞丸、重光三個聚落,銅蘭為托莫南音轉而得名,大正3年(1914)設托莫南駐在所,令巴托蘭諸社遷移下山另建一社,日人取其音稱銅文蘭,簡稱銅蘭,村辦公處在此,取其地名為村名,稱文蘭。 | |
萬榮鄉 (萬里鄉,1958年改為萬榮鄉) |
西林村 |
昔稱支亞干,百餘年前太魯閣人卡荖瓦旦到此建社,名旁卡魯,沃土之意。後達給黎諸社於大正7年(1918)和昭和4年(1929)遷來,居地兩山夾峙,如位在深坑中,遂以太魯閣語之深坑支亞干為社名。日治時為鳳林郡平林區高砂族支亞干社,民國35年(1946)依日本原劃定行政區將知亞干部落定名為萬里鄉西林村。 |
見晴村 |
見晴村主要成員來自內太魯閣可巴洋,大正3年(1914)日軍據之,所轄巴托諾夫地勢高聳,展望遼闊,故改名見晴,遷居至此時,仍以見晴為社名,昭和12年(1937)設立鳳林支廳見晴社,臺灣光復後初屬鳳林鎮,民國35年改隸萬里鄉,沿用舊名。 | |
萬榮村 |
萬榮村主要聚落有二,結社於萬榮溪左岸山腹的鳳林山和萬榮溪右岸的萬榮聚落,昔稱馬里勿或萬里橋,原為阿美族居住地,長漢山北面山麓多緩坡,阿美族稱緩坡為馬里勿,以之為社名,清末阿美族南移,太魯閣族移入。民國37年萬榮聚落開始遷離,一支遷至原址東南方500公尺的台地另建一社,名森坂,後改名萬榮。 | |
明利村 |
百餘年前德克達雅群的一支受太魯閣群侵擾南移至此,原居地布農族被迫退至馬遠山區,因係由他地移入,故稱Tanbalaxan,遷移之意,後略其音為塔卡汗(太卡杭),臺灣光復之初以近音改稱大觀,民國35年設立大觀村,45年(1956)更名為明利村。 | |
馬遠村 |
原名馬侯宛,意為有木箱之地,臺灣光復後擬音稱馬遠,作為村名。 | |
紅葉村 |
昔時紅葉為阿美族住地,散居於派出所一帶山麓,因多山貓,而稱高藥。原住的阿美族,因遇颱風,洪水暴漲,社地耕地多流失,又因布農族侵擾,遷居至鶴岡。布農族遷來後,居住在紅葉溪兩岸山腹,昭和8年(1933)太魯閣族人來居,以此地狹長陰翳,稱為伊豆夫可樂南,譯為紅葉,族人仍以埃夫南稱之。 | |
卓溪鄉 (太平鄉,1950年改為卓溪鄉) |
崙山村 |
布農族語Dauqpusan,很長之意,以前在崙山部落上面有Namilingan一直沒有分家,家屋越蓋越長,故名之。後轉音為樂布山,日治時稱崙布山,臺灣光復後改稱崙山。 |
立山村 |
布農族名Qusung,源於布農族男子名Qusung,大正6年(1917)至昭和12年(1937)間太魯閣族自太魯閣移此,稱為山里,民國35年(1946)改稱立山。 | |
太平村 |
舊名塔比拉Tavila,其意有兩說,一說是此地有荖葉,一說為白鷺鷥,因此地常有白鷺鷥棲息,後山中路通時,譯作打蜜辣,日治時擬音改稱太平。 | |
卓溪村 |
原稱巴內大Panitaz,樹名,車桑子,昭和9年(1934)至昭和12年(1937)間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遷至平地,合稱卓溪。 | |
卓清村 |
布農族稱其地為巴到崙,溪流下游之意,漢人名其溪流為清水溪,遂將地名改為清水,民國35年改稱卓清。 | |
古風村 |
布農族稱薰蚊草為可諾侯剛Kunhungaz,地多此草,故名,後簡稱可諾風,民國35年以近音改稱古風。 |
花蓮縣十三鄉鎮市區劃的演變:
年代 |
1909 |
1920 |
1940 |
1946 |
1960 |
|
行政區劃 |
花蓮港廳直轄加禮宛區 |
花蓮支廳平野區 |
花蓮郡研海庄 |
花蓮區新城鄉 |
新城鄉 |
|
花蓮港廳直轄花蓮港區 |
花蓮支廳花蓮港區 |
花蓮郡花蓮港市 |
花蓮區花蓮市 |
花蓮市 |
| |
花蓮支廳吉野區 |
花蓮郡吉野庄 |
花蓮區吉安鄉 |
吉安鄉 |
| ||
花蓮支廳壽區 |
花蓮郡壽庄 |
花蓮區壽豐鄉 |
壽豐鄉 |
| ||
研海支廳管轄 |
花蓮郡管轄市街庄外各社 |
花蓮區士林鄉 |
秀林鄉 |
| ||
花蓮港廳直轄大港口區 |
花蓮支廳新社區 |
鳳林郡新社庄 |
鳳林區新社鄉 |
豐濱鄉 |
| |
花蓮港廳直轄太巴塱區 |
花蓮支廳鳳林區 |
鳳林郡鳳林街 |
鳳林區鳳林鎮 |
鳳林鎮 |
| |
鳳林區光復鄉 |
光復鄉 | |||||
璞石閣支廳拔仔區 |
玉里支廳瑞穗區 |
鳳林郡瑞穗庄 | ||||
鳳林區瑞穗鄉 |
瑞穗鄉 | |||||
璞石閣支廳水尾區 |
| |||||
|
鳳林支廳管轄庄外各社 |
鳳林郡管轄街庄外各社 |
鳳林區萬里鄉 |
萬榮鄉 |
| |
璞石閣支廳璞石閣區 |
玉里支廳玉里區 |
玉里郡玉里街 |
玉里區玉里鎮 |
玉里鎮 |
| |
璞石閣支廳觀音山區 |
| |||||
璞石閣支廳 大庄區 |
玉里支廳大庄區 |
玉里郡富里庄 |
玉里區富里鄉 |
富里鄉 |
| |
璞石閣支廳公埔區 |
| |||||
|
玉里支廳管轄庄外各社 |
玉里郡管轄街庄外各社 |
玉里區太平鄉 |
卓溪鄉 |
|
資料來源: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2002)。吉安鄉志。花蓮縣吉安鄉:吉安鄉公所。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2002)。壽豐鄉志。花蓮縣壽豐鄉:壽豐鄉公所。
李宜憲、潘繼道編纂(2008)。續修花蓮縣志政事篇。花蓮市:花蓮縣政府。
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2007)。瑞穗鄉志。花蓮縣瑞穗鄉:瑞穗鄉公所。
胡傳。臺東州採訪冊。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孫大川(2006)。秀林鄉志。花蓮縣秀林鄉:秀林鄉公所。
張振岳(2002)。富里鄉誌。花蓮縣富里鄉:富里鄉公所。
葉振輝(2010)。玉里鎮誌。花蓮縣玉里鎮:玉里鎮公所。
駱香林主修(民72)。花蓮縣志卷二總記疆域。花蓮市:花蓮縣文獻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