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鄒族
2018/06/13 23:20
瀏覽574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範圍

鄒族,又稱曹族,鳥居龍藏稱其為新高族。昔日將鄒族分為南鄒和北鄒,北鄒包括居住在嘉義阿里山鄉諸村及南投信義鄉望美村久美社區自稱鄒的原住民,南鄒為聚居在高雄市桃源區高中里、桃源里以及那瑪夏區瑪雅里的沙阿魯阿群和那瑪夏區達卡努瓦里及瑪雅里的卡納布群。2014年政府承認沙阿魯阿群正名為拉阿魯哇族,卡納布群正名為卡那卡那富族所以現稱的鄒族指的是原來的北鄒。學界對南鄒和北鄒三個族群是否歸屬同一族群或是獨立族群一直有爭議,但都承認同中有異,2014年的正名解決了這個問題。

另一個和鄒族相近的族群是邵族,邵族和北鄒部落都有邵族從阿里山遷到日月潭的傳說,但邵族受到漢族、布農族、泰雅族的文化影響,已表現出和鄒族不同的文化內涵。

族名

Tsou在鄒族的語彙中為人的意思,是一個普通名詞鄒族沒有稱呼其族群的專有名詞,稱呼其族群較正式的用語是鄒阿多阿那,意思是我們這一群人,非正式用語為歐阿乎烏,意思是與我們同類或同種的人,這二個詞都可包括南鄒及被稱為斯發達努」的日月潭邵族。

衛惠林認為:「阿里山曹族之絕對同族觀念只適用於一部落,兩部落以上之我群關係只是一種相對的盟好性質,一有糾紛發生即會改變為敵對關係,相反的即令長久敵對之異族,一旦結為盟好,即可以和平相處,全無敵意。」意指鄒族原本只有部落觀念而無族群認同,族群的發生來自於人類學者為建立區別系統所做的學術分類,但自1915蕃族調查報告書」起被賦予「曹」或「鄒」的稱號至今已超過百年,鄒族面對由外賦予的標籤,經過省察檢驗,對周遭族群有更多認識後,發展出另一層次的族群認同

分布

鄒族的生活空間最盛時曾北抵陳有蘭溪北山岸,東至荖濃溪東岸中央山脈脊稜,南達高雄新望嶺,西連嘉義平原阿里山前山西麓

鄒族人的觀念裡的大社須擁有會所,能夠舉行全部落性祭儀者才有資格稱之鄒族原有「特富野」、「達邦」、「伊姆諸」與「魯富都」四個大社,伊姆諸社與魯富都社20世紀初因惡疾、部落首長絕嗣而廢社。

阿里山鄒目前有八個村落,來吉、樂野附屬於特富野社新美、茶山、山美、里佳附屬於達邦社。原屬魯富都社的久美社區位於阿里山塔山北斜面,陳有蘭溪的左岸階地,被劃歸南投縣信義鄉

庫巴

鄒族人的建築以茅草為頂,男子的聚會所「庫巴」Kuba是男子活動的中心以及舉辦部落儀式的重要場所。

戰祭

鄒族早期以狩獵與耕作為主,因此祭典多與狩獵、征戰有關,直至農業轉型後有關求風調雨順的祭典才隨之興起。瑪雅斯比Mayasvi祭,或稱戰祭,是全部落性的祭典,主要是為了祈求戰神庇佑勇士,並勉勵族人以自己全部的精神和生命,保護整個部落的大生命。祭典在二大社(達邦、特富野)輪流舉行,時間大約在二月。主要是祭拜天神和戰神,在會所及其廣場前舉行。由迎神曲揭開序幕,經過三天二夜的歌舞,在最後一天午夜,吟唱送神曲結束。「瑪雅斯比」傳統祭典,是阿里山鄒族達邦和特富野二大社年度最重要的祭典。當日參加的各氏族勇士一大早穿上傳統服飾,上山採擷「神花」石槲蘭。天亮後將石槲蘭種植在庫巴入口左右及屋頂,表示歡迎天神降臨。擔任主祭者的頭目,在一切準備就緒後,率領勇士登上庫巴,依照古禮分發紅木槿皮條束在勇士的刀帶與手臂上,取石槲蘭插在勇士皮帽與腰際,以趨吉避邪。之後頭目率領勇士將庫巴內的炭火移到廣場中央,抬頭小豬放在神樹雀榕前,用矛刺殺小豬,將豬血搽在神樹的樹幹樹葉上。頭目指派的勇士爬上神樹,砍除神樹的枝葉讓天神降臨。大家圍繞神樹,吟唱祭歌。在繁複的「團結祭」、「男嬰初登聖所禮」、「成年禮」、「送神禮」等儀式後,由頭目帶領沿著通往各氏族的道路舉行「路祭」,以求行路平安。

參考資料

https://www.ali-nsa.net/user/article.aspx?lang=1&sno=03000097#lg=1&slide=588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

巴蘇亞博伊哲努(民86)。庫巴之火。台中市:晨星。

台灣省通志稿‧同冑志‧曹族篇。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其他
自訂分類:族群
上一則: 被發現的民族—臺灣原住民族
下一則: 排灣族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