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排灣族的分布
2018/02/26 20:32
瀏覽17,329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排灣族」一詞並不見於清領時期的文獻中,當時多以「傀儡番」或「瑯嶠十八社」等名稱來稱呼部分的排灣族。第一部有關排灣族文獻的記載是康熙年間陳文達的鳳山縣志,當時的人稱其為「傀儡番」。其次,乾隆年間,巡台御史黃叔璥所著之臺海史槎錄是第一部對臺灣西部的原住民族做整理的著作,黃叔璥所記載的南路鳳山傀儡番,以及南路鳳山瑯嶠十八社,大體上指的就是今天的排灣族,當時許多番社都已列入,如山豬毛社(三地門 )、擺灣社(筏灣)、八歹因社(高燕)、牡丹社(牡丹)等。

排灣族名稱的由來,童春發(民90)認為是部落之名,指的是隘寮溪上游的下排灣社。芮逸夫在「臺灣土著各族劃一命名擬議」文中提到,排灣,原名Paiwan,其義不詳。鈴木質的說法是出自排灣族神話,排灣族人認為他們的祖先發源於大武山的排灣。有族人認為其祖先發祥於大武山,相當於他們的天國,稱為「排灣」,現在的排灣族是從該地分散出去,所以以該地作為種族的名稱。此外,亦有不少排灣族人認為Paiwan含有「人」的意思。

西文拼音Paiwan根據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網頁資料是臺北帝國大學言語學講座小川尚義與淺井惠倫所訂。童春發(民90)書中指出是伊能嘉矩最先以Su-Paiwan稱呼居住在中央山脈南端和東南沿岸的族群,明治43年(1910)鳥居龍藏在他的法文報告中把Su-Paiwan寫成Paiwan。

最早對臺灣原住民做分類工作並且提出第一個較為完整分類的是日治時期的伊能嘉矩和粟野傳之丞,「臺灣蕃人事情」(1900)將臺灣原住民分為泰雅、布農、鄒(或曹)、排灣、澤利先(ツアリセン或 Tsalisien)、卑南、阿美和平埔八族。嗣後不久,鳥居龍藏於明治43年發表一本法文報告,分原住民為 Atayal(泰雅)、Bunnun(布農)、Niitaka(鄒)、Sao(邵)、 Tsalisien(澤利先)、Paiwan(排灣)、Puyuma(卑南)、Ami(阿美)、Yami(雅美)等九族。大正元年(1912),森丑之助將排灣、澤利先和卑南三族併稱為排灣族(即後來所謂的排灣群諸族),加上泰雅、布農、曹、阿美、雅美五族,簡化為六族。大正2年(1913),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刊行「蕃社戶口」,在森丑之助的六族之外,加入賽夏族共為七族。此後,該系統便成為日治時期官方所用的分類。衛惠林認為,這些分類雖係根據實地調查的結果,但族群之間的關係卻全被忽視,故僅能稱之為列舉式分類。到了昭和10年(1935),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與宮本延人在合著的「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書中,將卑南族重新給予獨立部族的地位,稱之為 Panapanayan 族,另將澤利先改稱為魯凱(Rukai)族,與排灣族分開,主要的根據可能是語言上的差異。至此臺灣原住民有 Atayal(泰雅)、Saisiat(賽夏)、Bunun(布農)、Tsou(鄒)、Rukai(魯凱)、Paiwan(排灣)、 Panapanayan(卑南)、Pangtsah(阿美)和 Yami(雅美)等九族。昭和14年(1939),鹿野忠雄根據種族、語言、文化為基礎,認為魯凱族應為排灣族的亞族;從體質上來看,這二族極為相近,但在語言和習俗上卻有不少差異。例如,魯凱族不舉行排灣族最典型的五年祭;非長嗣(不分性別)繼承制,而為長男繼承制;葬法也不是排灣族盛行的蹲踞屈肢葬,而是側身葬或直肢葬。因此,鹿野忠雄認為以魯凱亞族稱之最為妥當。此外,對卑南族的看法,鹿野認為該族從古以來,在體質、語言、和習俗上即與排灣族不同,因此,應自成一族,至於名稱,因「卑南」(Puyuma)名稱已被習用,認為比移川等的「Pana-papayan」更妥當。民國39年(1950),臺灣大學考古人類系成立,採用的是移川等的分類。

排灣族分佈在中央山脈南端及東部海岸山脈南端,以臺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北起武洛溪上游大母母山一帶,南達恆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里以南海岸。排灣族人口集中於屏東縣的三地門鄉、瑪家鄉、泰武鄉、來義鄉春日鄉、獅子鄉、牡丹鄉、滿州鄉及臺東縣的達仁鄉、金峰鄉、大武鄉、太麻里鄉、臺東市的新園里以來義鄉人口最多除此之外,有少數居住在花蓮縣卓溪鄉與高雄縣的三民、桃源兩鄉境內。

排灣族的族群可分為拉瓦爾亞族(Ravar)和布曹爾亞族(Butsul),布曹爾亞族之下有巴武馬群(Paumaumaq)、巴夫瓦夫瓦群(Pavuwavuwa)、大龜文群 (Tjaquvuquvulj)、射不力群(Sepediq)、巴利澤利敖群(Paliljaliljaw,清代文獻中所稱的部分瑯嶠十八番社,包含斯卡羅群Seqalu)、巴卡羅群(Paqaruqaru)。

除拉瓦爾亞族認為其祖先發源於大武山山脈的大母母山,其他各社大多將大武山視為文化的發祥地。後來排灣族人逐漸從北大武山往南遷徙,有的繼續南遷至臺灣的最南端,即由大武山往大力里山、衣丁山移動,往南至馬力巴山、大漢山、北湖呂山,而至高士佛山和佛山;由於地域上的不同,在文化與生活習性上也呈現不同面貌。

排灣族的地理分布位置除東排灣外,中央山脈以西有分成南、北排灣及北、中、南排灣,有把拉瓦爾亞族畫為北排灣,亦有將拉瓦爾亞族排除在外。本文將拉瓦爾亞族含括在內,依據族語的差異性分為北、中、南、東四部。

北排灣

北排灣包括屏東的三地門鄉和瑪家鄉,三地門鄉為拉瓦爾亞族的居住地,分布於武洛溪上游,即口社溪南大山西麓,海拔約800公尺處,拉瓦爾亞族三面比鄰霧台鄉的魯凱族,多與魯凱族通婚,文化、風俗、習慣皆深受魯凱族的影響;繼承制度與魯凱族相同,採長男繼承制,有別於布曹爾亞族不分男女的長嗣繼承,亦不舉行五年祭。瑪家鄉屬布曹爾亞族巴武馬群,巴武馬群分布區域北自口社溪以南,南至林邊溪之間。

三地門鄉

聚落多分布在山地和平原的交界,185縣道沿線附近,最北的青葉是魯凱族部落。東側的大社、德文、達來三村受創於八八風災,居民遷移到禮納里和長治百合園區。

青山

青山村位於三地門鄉的西北部,尾寮山向南延伸的山稜西側至山麓間的山地,地勢由東北向西南降低,沙溪河(青山溪,埔羌溪上游)流經社區中央。早期境內並無部落分布,目前的村民主要由原山毛孩社灣族人組成,昭和3年(1928)間部落遷移後,新設山毛孩Ssamohai駐在所,光復後以駐在所轄為基礎,成立沙漠村,後改稱沙溪,近年再更名為青山。

青山在本村西南,尾寮山西南方約8公里,沙溪河出谷口左右兩岸的緩斜平坦地,海拔125~150公尺間,分為三個集居部落,國小、派出所、村辦公處位在左岸。

安坡

安坡村位在三地門鄉西側,接近平地的山麓地帶,大部地區位在尾寮山向南延伸的山稜線以西。光緒年間無原住民村社分布,目前的村民由拉瓦爾群Rinripan(安坡)社人組成,大正14年(1925)在日警勸誘下遷居至現址,新設Anbaka駐在所為管理機關,臺灣光復後以駐在所為基礎設安坡村,村名係由社名音譯而來。

馬兒

馬兒村位於三地門鄉中部偏西,原屬口社與紅目仔社的領域,臺灣光復前並無部落分布,今村民主要來自馬兒社。日治初阿緱廳屏東郡在馬兒社舊部落設有manul番務官吏派出所,臺灣光復後以駐在所轄獨立設村,音譯社名稱為馬兒村,民國56年(1967)因舊馬兒地層出現裂痕,由政府輔導移住於新馬兒。舊馬兒位在隘寮南溪右岸,距與隘寮北溪的會合點東方約3公里處,海拔約800公尺的西南向急傾斜地上,社名排灣族語稱為Varuru,原義不詳,漢人及日人訛稱為Manul。

口社

口社村位在三地門鄉西部,沿山公路是主要的對外交通路線,口社為本村主要的部落。大正9年(1920)後由高雄州屏東郡口社駐在所管轄,臺灣光復後以駐在所轄範圍設立口社村,村名來自社名的音譯。

口社位在口社村的西南隅,口社溪出山口右岸無名山山腰,海拔約100~150公尺,為一西向及西南向的緩傾斜地,數條小溪及小稜線簇擁,小臺地處處可見,適於農耕也接近平地,交通便利且展望良好,口社國小在村莊對岸。居民由口社族人組成,稱己社為莎卡蘭Sagalan,原意不詳,移川子之藏推測與「血族」(Sagasagasan)一詞有關,是從莎卡蘭溪上游的大社分出。現址名為Kular,漢人稱為口社,以其接近平地,位在番界入口,為上溯口社溪最早見到的部落,因而得名。

賽嘉村

位在口社溪流入隘寮溪口的東邊山下,為排灣族與魯凱族共居的部落。昭和13年(1938)由德文村的三個部落遷來,最初有60至70戶,100多人。德文村民的祖先為來自霧台村的魯凱族,因為向大社村租地及通婚,已幾乎完全同化於排灣族的拉瓦爾亞族。今日賽嘉村民均自稱為排灣族。

三地村

三地村位在三地門鄉的西南隅,隘寮溪的東北面坡地,與北葉隔溪相望,三地門大橋連通隘寮溪兩岸,地勢以東北最高,向東南、西南及西降低,除山地外部分為高臺地。

三地村由Timor、Talavatsal、Salalau三社組成,Timor社,漢人稱之為山豬毛或山豬門,是社名的訛音,康熙54年(1715)山豬毛社十個歸化生番社之一,雍正以來在山豬毛口設汛分防,昭和10年(1935)在日警主導下將三社由舊部落遷移合併於現址,海拔高度225~250公尺間,社區街道成棋盤狀,房舍排列整齊,與北葉村、水門村合稱為「三地門」,光復後成立為三地村,為音譯簡化自社名Setimor。是進入三地門鄉的重要門戶,也是該鄉的行政中心,鄉公所、衛生所、警察分駐所、戶政事務所、圖書館、郵局均位於此,省道臺22線向東可通往霧臺、德文及大社。

大社(達瓦蘭Tavalan

大社村位於三地門鄉東北,面積廣大,距平地相當遙遠的村落之一,境內為大母母山與尾寮山主支稜脈分布的山區,口社溪上游大社溪由東北向西南流貫,全村皆屬其流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

大社位在大母母山西南側,口社溪上游大社溪左岸,是拉瓦爾亞族最古老的部落。日治之前,鄰近地區的漢人即稱本社為大社,可能因為該社人口眾多,且為拉瓦爾亞族諸社的源頭。臺灣光復後以大社駐在所所轄獨立設村,將社名直接音譯命名為大社村。由於地處偏遠,藉大社口社環鄉產業道路及德大道路,經口社或德文與外界聯絡。民國98年(2009)遭莫拉克颱風重創,遷居至禮納里部落。

德文村

德文村位於三地門鄉的中部偏東,與大社同屬較偏遠的村落,可經屏33鄉道連接省道臺24線出三地門,或經德大道路通往大社,村境由德文溪與口社溪間的德文山山稜構成,地勢往東及西低降。

聚落位在村境的中央,隘寮北溪支流德文溪右岸,戶亞羅山西南方,德文山東北方,海拔約800公尺的東向急傾斜坡地上,分為三個聚落,北方的金斜路灣社(Kinjaroan),中間的德文社(Tukuval)、德文社東南方約100尺下方的上排灣社(Paiwan)。日治時的駐在所、教育所、療養所,臺灣光復後設立的派出所、衛生室、國小均在中間部落,即德文社所在地附近。

德文社Tukuval名稱是源自社內的小地名takubukuburu,在排灣族語中有茅草的意思,因昔日此地為長滿茅草的草原。德文的先祖為200多年前從霧臺鄉橫渡隘寮北溪來尋找新耕地的魯凱族人,土地原屬於排灣族頭目所有,經過多年的融合,在族群認同上成為排灣族。民國98年八八風災後部分居民遷至長治百合園區。

達來

達來村位於三地門鄉的東南部,大部地區屬於隘寮南溪以北及隘寮北溪以東的井步山西側山區。達來是三地門鄉人口最少、遷村最晚的一個部落,原居隘寮北溪左岸舊部落東方的達瓦達旺Tavatavan,因各種原因歷經五次遷村。昭和16年(1941)在日警勸誘下遷移至舊達來,即隘寮北溪左岸海拔約400公尺的大巴大山山腰。臺灣光復後獨立設村,將社名音譯為達來。民國75年(1986)由舊達來遷移至隘寮北溪右岸山坡的新達來,與舊達來隔溪相對,房舍分布於省道臺24線旁東南向坡地,新舊達來間以橫跨北隘寮溪谷的吊橋相通。民國98年(2009)八八風災後部分居民遷至長治百合園區。

瑪家鄉

臺灣本島面積最小、唯一未滿100平方公里的山地原住民鄉,原定的鄉名為「瑪佳沙」,民國35年(1946)改為瑪家鄉,劃歸高雄縣管轄,民國39年(1950)改隸屏東縣。

三和村

位於長治鄉、鹽埔鄉、內埔鄉之間,屬瑪家鄉的飛地。民國37年(1948)瑪家鄉、三地門鄉、霧台鄉居民移居於此,民國56年(1967)3月成立三和村,由瑪家鄉管轄。三和村的鹽埔段屬於鹽埔鄉,番子寮段屬於長治鄉,犛頭鏢段與隘寮段屬於內埔鄉,周圍都是平地村落。三和村由三個村落組成─北村玉泉社區(排灣族)、中村三和社區(排灣族)、南村美園社區(排灣族、魯凱族),當時三和村名稱為「隘寮墾區山胞移住地」,經村民大會議決改名為三和村。

北葉村

北葉村位於瑪家鄉的北方,南北狹長,為瑪家鄉的行政中心,北葉位於隘寮溪出山口左岸,海拔約140公尺的長條形河階面上,聚落下方緊臨水門村市街,往東則可聯絡瑪家村及霧臺鄉好茶村。由馬須利德Masherits及「山上鳥路」二個村社組成,日治初期居住在現址東方隘寮溪左岸的舊部落,白賓山東北方及東方的北向山腰傾斜坡地上,農耕地分散在隘寮溪左岸山腰,以陸稻、粟、甘藷等旱作為主。昭和9年(1934)因耕地不足及山崩等原因,有移住山腳的想法,實際移住是在民國42年(1953),因山崩安全堪虞,共有83戶自舊部落移入。村內的禮納里為八八風災後瑪家村等遷村而來,屬於瑪家村的飛地。

涼山

涼山村位於瑪家鄉西部,東北與北葉村為鄰,南以真笠山向笠頂山延伸的山稜與佳義村相接,西及西北與內埔鄉以山麓及牛角灣溪為界。清季以來村境內無任何部落、村舍分布,屬於瑪家社總頭目的占有地,有瑪家社人的農耕地,昭和9年(1934)以後才由瑪家社及下排灣社部分排灣族人移住成立若葉社,臺灣光復後獨立設村,初稱為新瑪家村,民國36年(1947)改稱為涼山村。

佳義

佳義村位在瑪家鄉南方,大武山向真笠山、笠頂山延伸山稜的南側山區,境內大部分為山區,地勢東高西低、北高南低,少平地。

佳義社,排灣族語稱為卡扎給蘭Kazangilan,屬於布曹爾群,社名的原義不詳,或認為是取自古代頭人家之名。原居於大武山西北岐峰稜線地帶,大正10年(1921)因距離平地太遠,交通不便,遷居到距平地3公里之山坡上居住,大正15年(1926)因土地不敷使用,向下移動至笠頂山西側山麓的現居地,日治時期設有警察駐在所,臺灣光復後設村,由卡扎給蘭社音譯為佳義。

佳義在佳義村的西緣,沿山公路東側鄰近內埔鄉的山麓緩坡地上,分為南、北兩處聚落,有二條小溪於社區南緣由東向西流入東港溪支流牛角灣溪。

瑪家村

瑪家村位在瑪家鄉中部,距平地遙遠的山區村落,位置偏遠,以瑪家道路經北葉與外界聯絡。光復後合併瑪家、白露、達那瓦功三社設立為村,以駐在所所在的馬卡扎亞扎亞社之名,音譯為瑪家。

瑪家位在瑪家村中央,真笠山東北方,隘寮南溪左側支流Ikapanan溪上游左岸,海拔約750公尺的東向傾斜坡地上,附近山岳重疊、茅草密生。日治時代以來主要部落即位於此地附近,並未遷移至山腳,以駐在所為中心,由駐在所旁的馬卡扎亞扎亞マカザヤザヤ(瑪家)、北方的上排依路絲パイルス社(白露)及南方的達那瓦功タラバコン社(崑山)三個排灣族部落組成。為了防範外敵襲擊,選擇地形險要之地建立部落,但日人在警察管理及兒童通學等方面均感不便,且土地狹隘、屋舍櫛比、衛生狀況不良,遂有部分遷居的現象;昭和3年(1928)由北葉山腳通往下排灣社的交通路開鑿完成時,達那瓦功曾有移住計畫,因故中止。因八八風災,瑪家、達那瓦功、白露三個部落集體遷移到禮納里部落,有十幾戶未分配到永久屋,依然居住於舊瑪家部落。

排灣

本村發源於隘寮溪上游大武山山腰,標高約1000公尺,昔時分成「排灣」、「高燕」、「射鹿」等三個村社,各設頭目,日治時期設警察駐在所,臺灣光復後改名為筏灣,後又改回排灣,原居瑪家鄉最東、離平地最遠,後由政府補助移住笠頂山東南方山腳下的牛角灣,東港溪上游支流萬安溪北,東鄰泰武鄉萬安,沿山公路185縣道東側。

中排灣

中排灣包括屏東縣泰武鄉、來義鄉、春日鄉的七佳村、歸崇村、力里村、古華村和萬巒鄉成德村成志路。此區保留了許多排灣族古老的習俗與傳統祭典、宗教儀式,尤其是來義鄉被族人視為排灣族的中原地帶。

泰武鄉

清朝屬臺南府鳳山縣,日治時歸屬阿緱廳,光復後設鄉,因東有大武山,鄉治取諧音為泰武村,鄉名亦稱泰武鄉,後佳平村由深山移往山腳,鄉治遷至佳平。

萬安村

萬安村位於泰武鄉北方,除東港溪上游支流萬安溪河岸平坦地較廣外,大部分為大武山及其支稜加走山脈分布的山區,海拔高度在200~1000公尺之間。分為萬安、安平、達里部落以及第七鄰部落,其中第七鄰部落緊鄰萬巒鄉成德村成志路成原社區,成原社區原屬泰武鄉萬安村,後來劃歸萬巒鄉。

萬安聚落在東港溪支流萬安溪下游右岸,為一河岸平坦階地。居民來自萬安社,日治時代的舊部落位在東港溪上游萬安溪右岸,南向山腰標高約800公尺處,稱卡查查蘭Kazazaljan,日治時稱阿馬萬,房舍成階梯式分布,以石板搭蓋,目前仍有石板屋遺跡,民國45年(1956)3月由舊萬安遷居至現址,遷村由政府輔導,歷時兩年。未遷村前因交通不便,村民鮮少與外界聯絡,只有在補充日常生活用品時步行至平地的市集採購,來回需費時六至七小時。

安平在東港溪支流萬安溪右岸,與萬安斜對,成集居式社區,街道為棋盤狀。民國45年由舊施汝臘スルラ(srula)社遷居所形成;舊安平在現址東方,萬安溪右岸山腰標高約400公尺的傾斜坡地上,舊萬安西南方約6公里。

佳平村

佳平村位於泰武鄉中部偏西側,北、東為萬安村,南與泰武村、武潭村為鄰,西於山麓與萬巒鄉萬金村相接。佳平村有兩個部落,一為本部落佳平,一是馬仕部落。

佳平在村的西南隅,為一山麓平坦臺地,舊稱卡比漾Kaviyangan,排灣語手掌心之意,故有手掌心部落之稱。是東港溪上游的排灣族大部落,位於北大武山西南約13公里,因舊址山崩土地流失,民國42年(1953)遷到現址,為泰武鄉鄉治所在。部落入口的小公園有手掌心的雕塑及金果祿頭目祖靈柱的複刻品,祖靈木柱做為頭目家中的棟樑,原件收藏於中央研究院人類學博物館。

馬仕在村之西北隅,佳平往北經過萬金營區,往東走到山腳,馬仕聚落集中在巷道和山邊間的狹長地帶,馬仕舊稱毛絲絲社Masisi,Masi是草名,說明部落四周長滿這種草,馬仕部落經過8次遷村,民國52年(1963)遷徙至此。

武潭

武潭村位於泰武鄉西南,清季無任何族社分布,昭和7年(1932)由日警將佳平社部分族人遷居於舊武潭,另創一社稱為阿布丹,當時約有69戶。臺灣光復後獨立設村,並於民國41年(1952)10月由舊武潭遷村至哈尤溪南岸現址。村名為將阿布丹音譯簡化為武潭。

武潭聚落位於東港溪上游兩支流交會口的河岸階地上,地形平坦,距東方的舊武潭直線距離約2公里,社區內區分為潭南巷、老潭巷(舊武潭)、潭北巷、潭中巷,設有檢查哨、武潭國小等機關。

泰武

泰武村位於泰武鄉東方山區,全境屬於大武山支稜加走山脈分布的山區,瓦魯斯溪(大後溪上游)以東為林務局所屬林班地。

泰武部落排灣語叫做「吾拉魯滋」,意為「擁有四個小社的大部落」,光復後因部落位於北大武山之登山口處,而改稱「泰武」。民國50年(1961)政府將部落遷到杜馬拉安,為舊泰武。民國88年(2009)莫拉克颱風造成部落地基嚴重淘空,全村遷移到萬巒鄉萬金營區的新赤農場,以部落古名吾拉魯滋為名。

位在平原上的吾拉魯滋是一個方正的社區,面積10公頃,由政府與紅十字總會、明基友達基金會共同出資興建,西邊是泰武村辦公室、泰武國小、派出所、衛生室等政府單位,國小校門對面社區中軸線上是族人的信仰中心—天主教聖維雅納堂和基督教長老教會教堂,以大武山為街道名。社區入口朝南,營區路往東到萬金營區前接沿山公路。

平和

平和村位在泰武鄉的西南隅,為泰武鄉面積最小的一村。村民主要為比悠瑪Piuma社族人,臺灣光復後獨立設村時將社名音譯改寫為平和。

平和部落舊名比悠瑪Piuma,社名原義不詳,此地原稱南勢湖,現今已無人稱南勢湖。民國57年(1968)由舊平和遷移至現址,為東港溪支流南岸的山麓坳地,東、南、西三面是山,中間低平。本部落由於歷經多次遷移,部落規模不大,是泰武鄉人口最少的部落。本部落族群單純,族人百分之九十多來自舊平和部落。

武潭國小平和分校在部落東側,林務局在學校旁種了2千多株的吉貝木棉,吉貝木棉原產於熱帶非洲和印度,明治41年(1908)引進臺灣。

佳興

佳興村位於泰武鄉南方,東西狹長,屬於南大武山支稜分布的山地。村名與佳平社有關,以吉言佳字命名。

佳興位在村之西隅,與武潭村的村界附近,瓦魯斯溪右岸由泰武往南延伸的支稜上。佳興舊稱布樂帝Puleti,17世紀就出現在荷蘭臺灣番社戶口表,原址在南大武山西側,林邊溪上游瓦魯斯溪左岸的無名山北側山腰,隔溪與舊佳平對望,昭和16年(1941)由舊佳興遷移至西北方6公里瓦魯斯溪右岸的現址。

來義鄉

清領時屬臺南府鳳山縣,日治時期屬阿緱廳,於民國35年(1946)元月在舊來義成立鄉政區域,定名為「來義鄉」。民國39年(1950)鄉公所遷至義林,民國44年(1955)再遷至古樓。

古樓村

位在來義鄉西北,林邊溪出谷處北岸。原為古樓拉鳥族社群,光復後更名為古樓村。古樓是日治時期全臺人口最多的原住民部落,經過幾次遷移,人口逐漸減少,首先有族人遷往臺東太麻里新興村,再有族人遷到台東金峰賓茂村,昭和15年(1940)又有遷往臺東達仁東高射,民國41年(1952)有遷到達仁土坂及南田的,民國49年(1960)有族人遷至力里溪北岸,隔年和白鷺部落合併為南和村,留在舊古樓的族人,因交通及就業考量,民國46年(1957)全數遷到現址。古樓舊社是清領崑崙坳古道必經之地,崑崙坳是排灣語古樓的譯音。

義林村

林邊溪與瓦魯斯溪在村的西南會合,以瓦魯斯溪西鄰古樓村,北連佳興,東側是來義,有義林、大後一南一北兩個部落。義林部落位於林邊溪與瓦魯斯溪會合處左岸,為一山麓緩坡地,排灣族語稱為Chianashia,民國39年(1950)來義鄉公所由舊來義遷到義林村時,就有幾戶遷入,民國42年(1953)來義部落由舊址遷往新居地,由於新居地空間不足,部分族人遷來,稱為義林部落。大後位在瓦魯斯溪左岸,對岸即是佳興。

受到民國98年(2009)的莫拉克颱風以及民國99年(2010)的凡那比颱風的影響,原居地被列為危險區域,部分居民遷往屏東縣新埤鄉萬隆村新來義部落(南岸農場)。

丹林村

位在古樓村和義林村的南面,林邊溪自東向西流過北境,聚落都在溪邊,民國44年(1955)由來義村分轄獨立成為丹林村,民國51年(1962)與義林村分村。有大丹林Calasiv、小丹林Siljevavav及中丹林Tjavaljid三個聚落。大丹林在林邊溪左岸,丹林大橋南的山麓平台,社區內的天主教堂為來義鄉最早興建的教堂。小丹林在林邊溪右岸,沿山麓形成線形聚落,來義國小在西側,舊稱喜樂發發吾Siljevavav,是登山口的意思,與中丹林都是民國42年(1953)由來義社遷來。中丹林在林邊左岸,來義大橋東端,地名Tjavaljid是指朴仔樹。

文樂

文樂村在尖刀尾溪流入林邊溪口的南方,北以越尖刀尾溪,鄉道上的的文樂大橋聯絡丹林,南於砲臺後溪與望嘉村相鄰。境內主要為山地,地勢由東向西低降,文樂為唯一的部落。文樂在村的西側山麓,為一山坳低地,野溪流經部落南側,注入聚落西方平埔道路旁的臺後溪排水(餉潭排水渠),村民主要為文樂社排灣族人,民國40年至41年(1951~1952)間陸續自舊部落遷入。

望嘉

位處砲臺後溪和力里溪之間,望嘉於1540年建社,祖先居住在南大武山、衣丁山西南方的Vungalid,一說是風吹來樹葉倒伏的樣子,一說是明朗空曠之地,因前往部落需經過陰暗森林中的崎嶇小徑,到達部落則豁然開朗。民國39年(1950)設屏東縣來義鄉望嘉村,民國46年(1957)與地主協議廉價購得現址,族人陸續遷徙至斗羅溪下游的現址。

來義村

來義村位在來義鄉東半部,是全鄉面積最大、距平原最遠的村落,全境為來社山、久保山分布的山區,包含舊來義社及古樓社地域。林邊溪支流來社溪由東向西流經,河岸地較寬廣,是耕地聚落所在。

來義在來社溪南岸,日治時名為來社,民國39年(1950)政府實施「生活改進計畫」,要求舊來義遷移下山,部落頭目高武安與耆老商量,將舊來義部落山下Ruvaniyav家的土地劃出,平均分配給族人,民國46年(1957)整個部落完成遷移。因腹地有限,部落往東擴充,以來義國民小學內社分校為界,分為東部落Tjanadjaqas、西部落Vuta,東部落又稱內社漢人因該社距離平地較遠,故以內社稱之。受民國98年莫拉克颱風以及民國99年凡那比颱風的影響,原居地被列為危險地區,部分居民遷往屏東縣新埤鄉萬隆村新來義部落。

南和

位在力里溪右岸,久保山山麓河階地,包括白鷺鷥(Pailjus)和高見(Takamimura)兩個社區,大致以衛生室為界,東半部以高見村民為主,西半部則為白鷺鷥,是一個棋盤狀規劃整齊的聚落。白鷺鷥的居民是由望嘉部落遷來,高見是日治末期為分散古樓社勢力,由日警平山警手率部分古樓的社民遷入而形成。民國48年(1959)兩社後遷來,民國52年(1963)兩村合併,因位於來義鄉最南端,希望兩個部落和平相處,故取名南和。

新來義

民國98年(2009)的莫拉克颱風造成來義東西部落、義林及大後部落、喜樂發發吾部落(丹林村5-6鄰)的嚴重破壞,政府將部落居民陸續移居新來義永久屋基地(新來義、南岸農場)。

永久屋基地位於臺糖新埤段土地,鄰新埤鄉萬隆村,行政區域為來義鄉,距古樓約10分鐘車程,第一期232戶由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援建,安置來義鄉莫拉克颱風受災民眾,第二期永久屋由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援建,安置凡那比颱風受災族人,搭設百間房舍供給族人遷居,。因非遷村型聚落,為一結合來義、義林、丹林三個行政區域的居住空間,在籍人口達千餘人,因工作、求學,大多居民長期旅居外地,實際居住人口僅於半數左右,以老弱婦孺為主。

 新來義的設置目的主要為安置族人,和其原居地生活習慣的需要不同,為在某種程度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經多方溝通規劃,在部落內空地另闢「心靈耕地」,供族人於約50坪大小的農地內耕作,因灌溉水缺乏,從原鄉二峰圳架設管線引水,在農場內建造水塔以便供水灌溉,作物以傳統農作:山芋、樹豆、地瓜、花生等為主。

春日鄉

北起力里溪,南至率芒溪支流草山溪,東至縣界,西接枋寮鄉。居民為從大武山各部落南遷的排灣族,大正9年(1920)地方改制,此地劃為高雄州潮州郡的蕃地,共有十餘個部落。昭和16年(1941)日人將原率芒社及其附屬部落遷移至今春日村西側上方的Kasuga,以日語音近的「春日」(かすが)為社名,臺灣光復後以春日為鄉名。鄉內有6村,北三村為力里、七佳、歸崇,南三村為春日、古華、士文。

七佳

七佳排灣語稱為Tjuvecekadan,意為中央之地,因老七佳位在古樓社與力里社之間,且位於周遭山川河谷最中間位置,故名,設村時將社名音譯為七佳。七佳可分成老七佳、舊七佳及新七佳三個不同時期,部落源自於北方的舊高燕padain,再遷徙到kaviangan,再遷往舊歸崇karuvuan,後因打獵,獵狗到老七佳時不肯離去,因此就定居在老七佳Tjuvecekadan 400年以上,老七佳在力里溪支游七佳溪左岸,石可見山西北方山腰海拔約600公尺處,在傾斜的坡地上以石板搭建住屋,形成一處集居型聚落,位置偏遠封閉。民國50年(1961)政府推動原住民住屋改善計畫,將老七佳遷移到舊七佳Tjukarangan。民國61年(1972)因泰莉颱風的嚴重災害,七佳與歸崇、力里部分族人,遷移至枋寮鄉玉泉村旁的臺糖土地,其地在歸崇村西北,統稱為七佳社區。

力里

北以力里溪與來義鄉南和村相接,東為七佳村保留地,南為士文村及國有林班地,西鄰歸崇村。全境為力里山及其支稜分布的山地,地形起伏,大部分為地勢急竣的傾斜坡地,缺乏平坦地,介於力里溪與士文溪支流割肉溪之間。清末開闢的三條崙道,明治39年(1906)改建為浸水營越嶺道,沿力里山稜線橫貫東西。舊力里位在距力里溪與七佳溪合流處4公里,海拔600~700公尺的急傾坡地上,有大社Kinajian、小社Kanchioi(鋼脆社),因人口過多,昭和6年(1931)起日警分三次將57戶移住歸化門社(歸崇舊社),民國48年(1959)遷移到現址。

力里位在村的西緣,力里溪南岸與卡布里娃欄溪會流處,即圓山東側、基蛙卡拉勘山西南山麓的緩斜坡地上,海拔約一百五十公尺處。

歸崇

歸崇村位於春日鄉西北隅,以由力里山經崁頭窩山東西向延伸的山稜為中心,向南、北及西側降低,除稜線頂部為稍呈平坦的台地外,多為傾斜坡地,介於力里溪與士文溪之間,大漢林道(浸水營古道)沿稜線由西向東貫穿全村。日治中期以前,境內無部落分布,屬於力里社領域,光緒8年(1882)為維護三條崙道行旅安全,分別在崁頭營及歸化門等處設有清軍駐防的營盤,南蕃事件後,日人強制移住排灣族幾個大社,將力里社分出的小社集中,於昭和7年(1932)形成歸化門社。

歸化門為歸崇舊名,歸崇部落位於力里溪出谷處南岸、崁頭窩山西北麓,房舍由派出所起向西南沿山麓分布,集中在玉山路一帶,西與新七佳相連。

南排灣

南排灣包括屏東縣春日鄉士文村、春日村、古華村(士文族群)、獅子鄉、牡丹鄉、滿州鄉。南排灣向南拓展至恆春,自18世紀以來與閩南人及客家人有接觸,和卑南族阿美族及平埔族共存各族群間文化彼此影響。

春日鄉

春日

位在春日鄉西南隅,西為枋寮鄉,屬於三角山分布的山區,昭和以前境內無任何聚落分布。先民由舊佳平南下遷移到士文村的Tjuazangu(基督長老教會),而後遷居到春日村的巴發發勞Pavavalau,再遷至斯奉Seveng。昭和9年(1934)日人鼓勵斯奉部落及丹迪、南平、布基付丹、久蛙里奴姑子、就蛙卡烏、魯日貢等,遷居合併為卡斯卡Kasuga社,以日音譯為春日社,臺灣光復後後改為春日村。

春日部落鄰近枋寮鄉界,為三角山西南山麓的緩坡地,有內寮溪支流流經,民國61年(1972)泰莉颱風侵襲造成重大災害,從老春日遷村至此,為春日鄉的行政中心。

士文

士文村在春日鄉東南,由北湖呂山分出的支稜組成,多為高低起伏的山地,地勢由北湖呂山向西北方降低,士文溪流過村之北境,少有平坦低地。士文即乾隆年間的率芒社,率芒大社Kasevengan位於士文溪左岸,海拔500~700公尺之間,昭和5年(1930)tandi小社移入率芒社之後廢社,草山溪右岸海拔400公尺的南平小社Tjecangalj在昭和10年(1935)起陸續遷至率芒社,昭和12年(1937)合併七個小部落遷移。

遷移所至的新士文位於士文溪中游左岸與無名溪支流會合處的小山肩上,為中央山脈餘緒延伸而至的小平坦稜,海拔380~420公尺之間,分為上、下部落,率芒社最早居住於現址,目前由四個部落遷移組成。

古華村

古華村位於春日鄉南方,屬於士文溪支流草山溪以北的山區,村內居民由割肉社Kuabal、大茅茅社Tjaivavaw排灣族人組成,昭和16年(1941)日警將兩社從士文溪(率芒溪)上游割肉溪左岸山稜東北側山坡,遷至士文溪與草山溪合流處附近緩坡傾斜地上的舊古華,因其位在山地與平地交接處,連位於其後方山上的士文村民亦陸續遷來。Kuabal是一種治病的草藥古華及取其音而名。民國61年(1972)遭泰莉颱風嚴重破壞,遷到舊古華對岸,春日村西南隅,士文溪下游右岸的新古華現址,舊古華遂成廢墟。

獅子鄉

位在恆春半島西北,排灣族大龜文群與射不力群的傳統領域。在獅子村有形狀像獅子頭的巨大岩石,因此名為獅子頭山,村落也被稱為獅子頭社,臺灣光復後定名為獅子鄉。

南世村

南世村在獅子鄉的最北,由中央山脈主脊向西延伸,與枋山鄉加祿村交接,東西狹長,境內多為高低起伏顯著的山地,以海拔1327公尺的南湖呂山最高,山以東屬於枋山溪上游西都驕溪流域,山以西屬於南勢湖溪流域,南勢湖溪的河岸低地面積較廣,是聚落農田所在。南世村名由南勢湖簡化易字而得。南世部落居民來自的草山溪上游的各社群,昭和20年(1945)下山遷徙到南勢溪中游居住,二次大戰日本準備投降之際,部落可能被日美交戰波及,造成許多社人死亡,因此再一次往河谷地區遷徙,就是現在的南世部落。

南世部落在南世村的西南,南勢湖溪右岸的平埔厝山南方山麓,漢人俗稱此地為南勢湖,清末尚無聚落分布。以產業道路在南勢湖北連接屏鵝公路相距枋山鄉加祿堂約4公里。

苯埔朗又稱小內湖,地名音譯自旁武雁社,旁武雁是狹隘土地的意思,因為本社三面被溪流圍繞,地域狹小,位於南勢湖溪左岸山麓,與南世隔溪相對。

內獅村

內獅村東以中央山脈主脊上的茶留凡山與臺東縣達仁鄉接鄰,南與草埔村及獅子村以枋山溪為界,西以屏鵝公路與枋山鄉相鄰,北邊為南世村。東西長、南北窄,全境為起伏的丘陵山地,有巴層巴墨、麻裡巴等山嶺;南勢溪及七里溪向西流注臺灣海峽,其餘大部分屬於枋山溪支流的流域,地勢由北向南及西低降,南迴鐵路東西穿越村之南境,以屏鵝公路為主要對外聯絡道路,原分布於廣大山區的排灣族部落均已遷居至村境西北隅的公路東側。

部落族人來自內獅頭社Kacedas與外獅頭社Valjulj,內獅部落的族人大多遷移至本部落,另有外獅頭社、霧里乙社族人,村名即自內獅頭社與駐在所名稱簡化而得名。

內獅在內獅村的西北隅,南勢湖溪南岸、七里溪北岸的屏鵝公路東側,獅子頭山西南西方的山麓地帶。距離枋山鄉加祿村南勢湖不遠,聚落在南迴鐵路東側成南北線形分布。

獅子村

獅子村地處本鄉中段,西以屏鵝公路與枋山鄉交接,此段公路緊臨海岸,境內多為高低起伏的丘陵山地,介於枋山溪以南、楓港溪以北、獅子頭山以東,地勢東高西低,平坦低地僅分布在枋山溪左岸及獅子頭溪下游兩岸。清末境內有恆春上番竹坑、中心崙、塔加寮等社,日治初期屬恆春廳枋山支廳內獅頭及牡丹路警察官吏派出所管轄,大正、昭和年間改由潮州郡獅子頭警察官吏駐在所負責治安、殖產等指導工作,臺灣光復後以原駐在所管轄範圍為基礎設立為獅子村,為當時鄉公所所在地,遂引用為鄉名,今鄉公所已遷移至楓林村。民國70年村名一度改為和平村,民國82年再改回原名。

和平在獅子頭溪右岸,獅子頭山(竹坑山)南方山麓,舊稱獅子頭,簡稱獅子,為地勢低平的河岸,海拔在80公尺以下,以產業道路與屏鵝公路相接,聚落區分為兩部分,內獅國小和平分班、派出所、衛生室等位在西側,民居則集中在東側。

中心崙部落(Tjusinlung)位於枋山溪左岸,獅子頭山(竹坑山)西北方。大部分的居民來自內文社群的排灣族人,從社區東方山腹遷至山腳下居住。

楓林村

楓林村位於本鄉的南方,即楓港溪下游南岸、里龍山西北方,西北及西與枋山鄉善餘村相接,鄰近楓港,北以楓港溪與獅子村為鄰,東與丹路村以北里龍山為界,南為竹坑村。村內大部分為海拔800尺以下的山地,以東南方最高,向北及西北方低降,楓港溪南岸的山麓地帶才有較廣的平坦地。昭和以前村境內並無任何聚落分布,昭和16年日警於楓林設立楓駐在所,將內麻裡巴等部落遷居至此,命名為楓社,地名的來應與楓港相同,因此地冬季落山風強勁。光復後獨立設村時改名為楓林

楓林村有楓林(Kaidi)及新路(Yungkilu)兩個部落。楓林位於里龍山西北方山麓,楓港溪南岸支流溪畔的緩傾斜地上。昭和16年(1941)日人將內文群內麻里巴社和阿遮美薛社的部落族人遷徙到楓林,耕地是日本人向楓港庄民購買。。民國36年4月,鄉公所由獅子村遷移至此,除了是獅子鄉的行政中心,鄉內唯一的國中也設立於此。

新路位於楓林村東北方、北里龍山的西北山麓,楓港溪南岸的南迴公路旁,清末以前此地並無任何部落分布,屬於家新路社的領域,家新路是漢人的稱呼,簡稱為新路,因此地是楓港前往牡丹社的新道路。

丹路村

丹路村位在獅子鄉南部,全境多丘陵山地,楓港溪由東而西橫貫,地勢由北及南向溪底低降,南迴公路沿溪南岸而行,主要的聚落丹路、伊屯均位於公路邊。日治初村境屬於番地,有恆春上番巴士墨社,恆春下番牡丹路及家新路社,由恆春廳枋山支廳牡丹路警察官吏派出所管轄,大正九年(1920)改由潮州郡牡丹路駐在所管轄,部落名是漢人所命名,因舊部落位於楓港往牡丹社之道路上,故名「牡丹路」,臺灣光復後刪掉「牡」字,改名為「丹路」。

丹路即原牡丹路社,在楓港溪南岸的南迴公路旁,牡丹路山西北方山麓。楓港溪支流流經聚落西側,以地勢分為上、下部落,丹路國小所在的上部落地勢緩傾,大正13年(1924)由牡丹路社及家新路社移居形成,當時的牡丹路駐在所位於今丹路國小旁,昭和18年(1943)巴士墨社移住於下部落,由牡丹路駐在所管轄,合併為牡丹路社的一部。昭和11年(1936)至民國35年( 1946)間,有內獅村崩布蘭社族人移入家新路新社,臺灣光復後派出所遷移至南迴公路旁,介於上、下部落之間。

伊屯位於楓港溪與其支流草埔後溪南岸的南迴公路旁,在丹路東方約3公里,大正13年(1924)牡丹路社一部分族人移住才出現聚落。

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在村境東部,因位於楓港溪上游內文溪與達仁溪交會口南岸,故名「雙流」。全區面積1569公頃,海拔在175~650公尺間,民國54年(1965)由林務局接管經營。

草埔村

本村位在中央山脈南端主脊西側,多為山地,地形崎嶇複雜,楓港溪上游達仁溪流經東南,河岸有稍寬廣的平坦低地,南迴公路沿溪而行,為村內交通動脈,主要聚落即位於公路旁。清季屬於恆春上番草埔後等社領域,日治初期隸屬恆春廳枋山支廳的牡丹路及外麻裡巴警察官吏派出所管轄,大正、昭和年間改由潮州郡草埔後駐在所管轄,包括草埔後社、驅獵遊社;臺灣光復後依駐在所管轄範圍設村,簡化部落名改稱,改稱草埔村。

草埔村為獅子鄉最大的村,有橋東、橋西,下草埔及雙流四個聚落。南迴公路森永隧道西端,草埔橋跨越楓港溪,橋兩側各有聚落,即橋東、橋西兩個部落。

下草埔在草埔的西南方,楓港溪上游右岸的南迴公路旁,為山麓傾斜坡地,不甚平緩。

雙流在草埔村南方,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入口東邊,由jinagalan部落的居民遷移至此地所建立。部落名稱源自日語「13km」,以楓港為起點距離本部落正好13公里,故稱本地為jusankilo,為本部落Tjisaulem稱呼的由來。

內文

內文村位在獅子鄉東南,地位偏遠,全境屬楓港溪上源支流內文溪流域,略呈盆地形態,四周地勢較高,內文溪河岸低平形成沼澤低地,氣候溫暖潮溼,植物繁茂。

從清季到日治末期,村境內無任何村社分布,直到民國36~39年(1947~1950)才有原居住在枋山溪上游右岸深山的內文社族人自發性的移居至此,最初的移居點在現址東方的內海,之後才全數移住於現址,以社名作為村名。分為上、下兩部落,分布於內文溪源頭河岸低地,僅藉產業道路連接199號縣道,北出壽卡接南迴公路,南至東源往牡丹、車城,與外界接觸少,下部落在民國36年(1947)設立楓林國民學校內文分班在本部落,民國43年(1954)改名為草埔國民學校內文分校,民國101年(2012),草埔國民小學內文分校廢校。

竹坑

竹坑村位處獅子鄉西南隅,東西均與車城鄉為界,西側於山麓分別與枋山鄉及車城鄉海口村鄰接,隔屏鵝公路臨臺灣海峽,北則與楓林村為界。全境為丘陵山地,幾無平坦地,以村東的里龍山脈最高,地勢向西降低直抵海岸,大石盤溪、竹坑溪、社皆坑溪由東向西獨流入海。清季以來為恆春下番瑯嶠十八社之一排灣族快社的領域,快社舊址在楓港東南方,竹坑溪(大石盤溪)上游的里龍山西南側山腰,日治初期屬恆春廳枋山支廳牡丹路警察官吏派出所管轄,大正10年(1921)快社遷移至竹坑溪畔,改名竹坑社,光復後將社改為村,仍稱竹坑。

竹坑位於竹坑溪北岸,緊臨靠海的屏鵝公路,沿路呈南北帶狀分布,竹坑為漢人對此地的稱呼,因溪溝畔多為竹林而得名,快社移居後延用為地名。聚落在緩傾斜坡地上,社區巷道狹窄、房舍擁擠,居民主要來自快社及北葉社。此地天候炎熱,落山風強勁,且平地狹小,耕作不易,不過聚落緊鄰海岸,可下海捕撈。

牡丹鄉

是臺灣本島最南端的山地原住民鄉,地處恆春半島中央山脈的尾稜,早期為排灣族牡丹社、高士佛社等社的活動範圍。今居民以排灣族為主,及少數的阿美族。因曾在此發生過牡丹社事件,且盛產野牡丹,遂以牡丹為鄉名。

石門村

石門村位於牡丹鄉西側,是由四重溪經石門隘口進入牡丹鄉的第一個村落,對外交通便利,鄉公所、警察分駐所、衛生所、國小、國中、郵局等行政機關均設立於此,是全鄉人口最多的村落。石門村屬四重溪及其支流大梅溪(加芝來溪)、牡丹溪、竹社溪流域,大部為丘陵山地,石門及大梅附近的河岸低地面積較廣,是主要的人口分布區。境內有199號縣道橫貫,西通四重溪、車城,東達旭海,茄芝路有產業道路通往四林及高士。

大梅(外加芝來)位於蚊罩山東南方山麓,四重溪支流大梅溪(加芝來溪)下游右岸的河岸低地上。此處地形平坦但面積不大,大梅溪較下游處即是車城鄉溫泉村出湯聚落,居民出入均須經由溫泉村。此地原為外加芝來社,排灣語稱布吾丹Spogodan,因接近平地,漢人稱為外加芝來。明治22年(1889)由頂加芝來社舊社分出,最初落腳在蚊罩山山腰,之後遷居於現址上游不遠處,以便耕種大梅溪兩岸的河岸地。同治13年(1874)發生牡丹社事件,日軍從車城登陸,首當其衝在四重溪石門戰場與日軍殊死戰的就是大梅的族人。

石門(頂加芝來)位在石門隘口上游的四重溪右岸,地勢略呈傾斜,但仍平坦開闊,是村內主要的聚落。居民主要為頂加芝來社排灣族人,故亦稱為頂加芝來Tjukacilai,係依部落而得名。四重溪流經古戰場一帶,受到石門山及五重溪山硬岩夾峙,山口狹隘,形勢險要,日人名之為石門,排灣語則稱savu,石門山於日治時遂記為虱母山。頂加芝來Tjukacilai排灣語意為岩石,源自於頂加芝來舊社多大石頭之故,漢人其直譯為加芝來。

茄芝路在石門聚落東側約1公里的四重溪右岸,昔稱雙溪口,為女仍溪與竹社溪的匯流處。199縣道經此由河岸低地轉為陡急的上坡進入牡丹、高士佛山區,並有產業道路分別通往高士村及四林村,日治末期高士佛及牡丹村部分村民為耕作方便,遷居而來,因位於牡丹水庫前,帶動觀光產業活動。

中間路因位在牡丹與石門之間的199縣道上而得名,民國34至37年(1945~1948)間由獅子鄉獅子頭(內獅村)及南勢湖(南世村)的排灣族人移居而成

牡丹村

牡丹村位於牡丹鄉中部,絕大部分地區為丘陵地形,高度在300~600公尺之間,少平地,四重溪上游支流女仍溪與牡丹溪由東北向西南貫穿,199縣道沿牡丹溪右岸而行,有產業道路連接高士村。村內有牡丹及上牡丹兩個聚落。

牡丹位在牡丹村東緣,牡丹溪右岸的河岸低地,面積不大,聚落沿199縣道兩旁成線形分布。原與上牡丹分為上、中、下三個部落,今上部落改稱上牡丹,中部落、下部落合稱牡丹。牡丹主要由牡丹社、牡丹中社、女仍社三個排灣族部落組成,昭和8年(1933)在日警勸誘下,由山腰遷移至山麓。牡丹之名為漢人所取,日人沿用之,為排灣族語牡丹社部落名Sinbaujan譯音訛轉而得,Sinbaujan原義為葛藤。

上牡丹位於牡丹溪右岸山麓的199縣道旁,約當牡丹東北方1公里處。聚落狹小侷促,由原住於三地門鄉的德文社及春日鄉的馬喇嘛社排灣族人移居而成。

東源村

東源村位於牡丹鄉的東北方,是牡丹鄉面積最小的一村,因牡丹溪發源於村內的東源池而得名,民國45年(1956)自牡丹村分出。雖然為牡丹溪的源流區,地勢並不特別高,大部地區為丘陵山地,分布於牡丹溪上游兩岸的低平谷地,昔日多為沼澤溼地,今因開闢農田而逐漸消失,主要聚落在東源池西南方面積較大的平坦地上。日治中期前,此一地區並無部落或聚落分布。

東源位於東源池西南方、牡丹溪源頭水路的右岸,為海拔約300公尺的山麓,屬於牡丹社的活動領域。昭和15年(1940)在日警主導下,將麻里巴社族人遷移至此,改稱新牡丹社,以別於位在西南方的牡丹社。臺灣光復初期仍稱新牡丹,獨立設村後改稱東源。

東源森林遊樂區在東源村東北,以東源池為中心,屬於鄉公所的公共造產,湖畔為低溼沼澤地,有野薑花生長。

旭海路口在東源村南緣,199縣道與往旭海之199線道甲線交會的路口。早期有一鋸木場,但無人居住,附近為牡丹溪上游源流谷地的溼地沼澤,俗稱「水上草原」,曾是部落居民的水田,近年水田逐漸休耕乃至廢耕,村人便在此放牧水牛,原來田間的田埂堤路逐漸消失,渠道池塘淤淺,形成一片青綠的溼地草原。

旭海村

旭海村位居牡丹鄉東方,中央山脈主脊的東側斜坡,全境狹長,東以大致平直,介於觀音鼻與港仔鼻之間的海岸濱臨太平洋,地勢西高東低,多為山地丘陵地形,里仁溪、旭海溪、大流溪等短促河川向東獨流注入太平洋,河岸及河口的沖積低地成為主要的聚落及耕地所在,尤其以旭海溪為然。此地舊稱牡丹灣,阿美族人稱為瑪查倫(Masaran),清季至日治時代均劃歸番地,因地處恆春通往臺東的古道上,開發雖晚族群卻很多樣,臺灣光復後獨立設村,以位近東海岸,為太陽東昇之處而取名旭海。

旭海部落位於旭海溪及其支流交會口北岸,最早有斯卡羅人從滿州鄉里德村(射麻里社)到此開墾定居,形成聚落,後有阿美族、排灣族、客家人、河洛人、海防部隊退役的外省人遷來。舊稱牡丹灣,日治時稱為牡丹灣社,劃歸恆春下番,屬於牡丹灣警察官吏派出所管轄。旭海溪畔至河口入海處有稍微寬廣的沖積平原,是主要的水田所在。

民國63年(1974)國防部中山科學研究院進駐,強制徵收居民保留地設九鵬基地,部分地區被劃入甲種山地管制及軍事管制區,造成進出往來的不便,民國83年(1994)部落族人抗議入山管制及中科院九鵬基地的軍事管制,因而撤除入山管制。

高士

高士村處於牡丹鄉東南,境內大部屬於海拔500公尺以下的丘陵地,山勢由西北往東南降低,北、中、南分別有港仔溪、高士溪及港口溪上游流經,耕地及聚落主要分布於九棚溪支流高士溪(馬農望溪)河岸低地上,平坦地不多。境內無重要公路行經,僅有產業道路分別通往牡丹、九棚及分水嶺。光緒年間屬於恆春縣泰慶里高仕佛社,日治初期劃歸恆春下番,由高士佛警察官吏派出所管轄;光復後劃入牡丹鄉獨立設村,村名由社名簡化,稱為高士村。

高士部落曾經歷多次遷移,但大致位於高士佛山東南方,民國34年(1945)遷移至九棚溪上游山谷,新舊社址相距不遠,分為上部落、派出所、中部落、下部落,大致呈南北走向分布,加上八瑤Parius,共5個部落,民國59年(1970)八瑤編入滿州鄉。日治時受指導種植稻作,今水田主要分布於高士溪與港仔溪支流兩岸,面積狹小、零星分散。

四林村

四林村位在牡丹鄉南方,東、南、西三面突出於滿州鄉及車城鄉境,約以海拔592公尺的四林格山為中心向四周低降,港口溪上游支流及四重溪支流竹社溪及大石溪均發源於此,多為高低起伏的丘陵山地,平地甚少,聚落分散在南及東南緣,傾斜坡度較緩的四林、虎頭、小路等地。清季以來屬於番地,與滿州鄉長樂的民庄及阿美族部落相鄰,光緒年間劃歸恆春縣治平里四林格社,屬恆春下番十八社之一,日治初期由恆春縣蚊蟀支廳萬里得警察官吏派出所管轄,晚期屬恆春郡番地四林格社,光復後劃入牡丹鄉獨立設村,村名由社名簡化為四林村。

四林即四林格社,由排灣族部落名Sulakes音譯而來,位於港口溪右岸、四林格山東南方山麓,海拔約180公尺的傾斜坡地上,與漢人的聚落大魯公隔港口溪相對。四林格社原位於四林格山南側,海拔150~400公尺的山腰坡地上,日治中期以後向東南側山麓一帶移住,以當時的四林格駐在所為中心零散分布,臺灣光復後大致區分為中、東、西、南等數個集團。

虎頭位於四林格山南側山腰,四林西南方海拔約320公尺的傾斜坡地上,為四林格社分出的小部落,戶數不多。小路位於四林格山南方山麓,海拔僅100公尺,鄰近港口溪支流河岸低地,與客籍移民居多的滿州鄉長樂村九間厝聚落相距不遠,在昭和初年前即由其後方的四林格社舊部落分出,居民經由九間厝出入反較經四林方便。

 

滿州鄉

位處恆春半島的東部丘陵排灣語稱vangecul,意為臭氣,移墾的漢人以閩南語音譯為「蚊蟀」,稱為「蚊蟀埔」。大正9年(1920)以日語音譯易名為滿洲,設置滿州庄,劃歸高雄州恆春郡管轄。戰後初期設高雄縣滿州鄉,民國39年(1950)改隸屏東縣。昔日多為排灣族的領域或獵場,漢人入墾後人數後來居上,現排灣族約佔全鄉人口四分之一

長樂村

長樂村位於滿州鄉北部,範圍東至太平洋,族群複雜,聚落零散,境內屬萬里得山區,港口溪及其支流小路溪、巴沙加魯溪分布,為鄉內面積最大的一村。光緒年間分屬於長樂里及治平里,臺灣光復後初稱玖厝村,民國43年(1954)改稱長樂村,係以清季之里名為村名,大部分地區原屬排灣族四林格社領域,其後恆春阿美族人曾移居於九間厝及萬里得等地,同治年間開始有漢人入墾,與阿美族人呈民番雜處的狀態,土地漸被以客籍為主的漢人收買,今阿美族人多已東去,排灣族居住較集中的是分水嶺(Parius)。

分水嶺位於長樂村北,港口溪與中港溪上游紅土溪的分水嶺上,故稱其名,又稱為頂分水嶺、大崎頂,以與南方的下分水嶺(大崎腳)分別。八瑤因地近港口溪右岸的八瑤社舊社址及八瑤山而得名,或稱下分水嶺,與頂分水嶺相對稱,昔將分水嶺通稱為大崎頂,此地則稱為大崎腳,因地形上為一向上爬昇的山坡。大正年間,主要的生活範圍在舊部落,後來漸漸由舊部落遷移入現在的上分水嶺、下分水嶺,臺灣光復後原由牡丹鄉高士村管轄,民國58年(1969)改隸滿州鄉長樂村至今。此地為通往九棚、港仔之200縣道和通往高仕佛社、八瑤社舊社之屏72號鄉道的交會口,除了有牡丹鄉高士村及八瑤社遷出的排灣族居民外,亦有不少大陸省籍退伍軍人居住。

里德村

位於滿州鄉東南方,居民以平地原住民為主,東及東南以豬 束山、出風山緊臨太平洋,海岸低地狹窄不易通過,亦無人居住,平地局限在欖仁溪及港口溪左岸。光緒年間屬於安定里豬朥束庄,大正九年(1920)屬於滿州庄豬朥束大字,光復後改稱里德村。昔日屬豬朥束及蚊蟀山頂社的領域,但漢人很早就進入部落中,形成混居的現象,漢化既早且徹底,語言風俗與閩籍漢人無異,多數以農為生。

里德,舊稱豬朥束,或寫做地藍松,為排灣語的音譯,意為適於居住之地,位於港口溪左岸海拔410公尺的豬朥束山西側山麓,為斯卡羅族豬朥束社社址,原部落位在里德路後方海拔約80公尺的山坡上,今房舍集中的里德路原為部落下方的耕地。大正年間,末任瑯嶠十八社總頭目潘文杰之子潘阿別率族人及部分阿美族人20戶移住牡丹灣(旭海),臺灣光復後社會型態轉變,移出者漸多,仍居於此的族人已不多。

東排灣

東排灣指居住在臺東地區的排灣族巴卡羅群,包括太麻里鄉、大武鄉、金峰鄉和達仁鄉,處中央山脈東斜面,屬太麻里溪、虷子崙溪、大竹高溪及大武溪流域。移川子之藏等(1930)的「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將東排灣分為海岸地方、太麻里溪流域、虷仔崙溪流域、大竹高溪流域與大武地方五個區域,海岸地方指太麻里到虷仔崙溪出海口的部落,頭目多為自稱發祥於巴拉巴拉樣(三和與華源間的大竹叢)的卑南族系統,部落民眾多為排灣族,馬淵東一認為是「排灣化的卑南族」,鹿野忠雄認為是「排灣族和卑南族的混合」,其他四個區域的排灣族主要從布曹爾系統的高燕社和畚箕社及其附屬小社東移而來。東排灣的巴卡羅群混合了卑南、阿美的文化,在服飾及生活習俗上混合了三個族群的特色。

太麻里鄉

位在臺東縣東南方,背倚中央山脈,除沿海平原外,大多為山地,海拔最高約2000公尺,居民以漢人居多,約三分之一人口為原住民,包諾了阿美族、魯凱族和排灣族。

北里村

北里村的排灣族人清末稱為羅打結社,昭和12年(1937)遷移到太麻里溪北岸,日本人名之為北太麻里,民國57年(1968)獨立設村,簡化稱北里村,北里部落的排灣族占全村人口三分之一。

大王村

大王部落由三個聚落組成:加拉班(Jalaban)位於大王真耶穌教會附近,屬於大王村1-4鄰;利力霧(Lilivu)位於大王國小與公賣局太麻里配銷所之間,屬第5鄰;大麻里(Javali鴨仔蘭)則位於大王國小西側,屬9-12鄰。根據口傳,排灣族遷移到此地所建立的第一個部落為加拉班,因為部落人口增長,頭目之弟又建立第二個部落,名為利力霧,之後利力霧部落也擴張,再建立一新部落,就是拉加倫部落。大王部落之名與三個傳統部落的名稱無關,據說是舊時太麻里地區的頭目有相當大的權勢,因稱此地為「大王」而沿用至今

香蘭村

香蘭村有溪頭、松子澗、山腳、舊香蘭、新香蘭等聚落,排灣族人主要居住在新香蘭。舊香蘭源於排灣語 「Lalauran(拉勞蘭)」,「越過pulalautan」之意,即當部落有急難時總是能平安度過,移入的平地人無法正確發出排灣語地名,就以猴子的用閩南語發音,將「Lalauran」唸為 「Kaualan(猴仔蘭)」。日治時以日語發音成為Kulang,漢字書寫為「香蘭」。日治時期,來自新竹、苗栗的客家人常與阿美族為了爭地發生糾紛,日本政府為了避免爭端,昭和5年(1930)將阿美族人遷到南方的新香蘭,客家人留在舊社,稱為舊香蘭。阿美族稱新香蘭為Sasadakkan,意為出泉水的地方,為融合阿美族、排灣族、卑南文化的一個新興部落。日本政府為方便治理,將原居於香蘭山上的排灣族人遷移至平地,拉勞蘭的族人歷經了七次遷移才遷至新香蘭,和從舊香蘭遷出的阿美族人混居。

金崙村

金崙為排灣族虷仔崙社(加仔難)的所在地。而虷仔崙為排灣族Kanalung的音譯,此地盛產雞母珠這種植物,排灣族稱之Kanaran,故以此為社名。昭和12年(1937),日人取其近音稱為「阡仔崙」或「卡那濃」,漢字即為「金崙」,沿用至今。大武窟社在清代已成社,早期居住在香蘭和金崙間的松仔澗山區,昭和12年遷到金崙和虷仔崙社共居。

溫泉部落的排灣人原為太麻里鄉上多良聚落(Tjaljutjaljum)的住民,日治時期,溫泉聚落所在地之金崙溪南岸為上多良人的生活領域,並向金崙溪北岸的住民借地而居,故上多良與溫泉地區的住民多有往來。目前溫泉村分為上下聚落,上部落為原來巴拉義拉義舊社所在地,位於上方台地,日治末,舊社居民遷至山下金崙溪畔之金崙林道兩側,即今之下部落。昭和12年颱風來襲,溪水暴漲,居民房舍多被大水沖走,因此部分居民再度遷回舊社重建聚落,改稱為仁愛新村。

多良村

多良包括查拉蜜Chalami、打臘打蘭Tjaljutjaljum和大得吉三個傳統部落,大正7年(1918)打臘打蘭、查拉蜜改隸太麻里區,大得吉仍屬巴塱衛,昭和12年(1937)臺東廳實施街庄制,三社改名多多良、瀧、大溪,大溪改歸太麻里庄,民國35年(1946)合併多多良、瀧、大溪設村,將多多良簡化為多良。多良村有上、下多良、上、中、下大溪5個聚落,人口集中在下多良和下大溪,上多良已全數遷出,下大溪漢人居多,中大溪居民來自泰武鄉高燕社。

金峰鄉

位於臺東縣西南方,地處中央山脈南段,絕大部分屬山地地形,地勢崎嶇陡峭,最高的北大武山海拔達3096公尺,使本鄉發展限縮在東側與太麻里鄉相連的地區,居民以排灣族為主,產業以農業為主。

新興村

新興村是金峰鄉最北的村落,在太麻里溪中游南岸,太麻里火車站北側山凹,太麻里鄉境內,是金峰鄉的一處飛地,前身為近黃村。近黃村原位於金崙溪上游北岸,大武事業區第十九林班地,在今歷坵村內。日治時在近黃社設立警察駐在所,屬大武支廳第二監視區,管轄近黃、托畢錄、那保那保、庫塔卡斯等社,大正元年(1912)於此設近黃番童教育所。民國35年(1946)4 月,原近黃警官駐在所轄區改設為近黃村,歸金峰鄉的前身金崙鄉管轄。由於地處深山,對外交通不便,民國43年(1954)近黃村各社集體遷村到太麻里鄉北里村境內西南方的山地保留地重建新聚落,以其為新建,故改名為新興村。撒布優Sapulju之意為「寂寞之地」,因此地原為羅打結社狩獵禁地,平時少有人跡。

正興村

正興村被太麻里鄉大王村包圍,是金峰鄉三處飛地之一。村裡居民來自太麻里溪上游四個舊排灣族部落及屏東霧台鄉阿禮的魯凱族人,四個排灣族部落為卡拉達蘭部落(Kalatadrang)、比魯部落(Viljauljaul)、斗里斗里部落(Tjulitjulik)、包霧目力部落(Paumeli)。

比魯原稱比拉勞,排灣族語Vilaw為青剛櫟,此地盛產青剛櫟,故名為 Vilawlaw。光復後改稱為比魯,並設比魯村。比魯社的排灣人源自屏東縣瑪家鄉的高燕社,日治時期比魯社的部分排灣族人曾集體移民至今臺東市新園里,民國43年(1954),該社之留住人口與原居於太麻里溪上游淺山的卡拉達蘭社(介達)及深山其他兩社的居民一同遷移至現址,初始比魯與介達各自為政,民國50年(1961)合併為介比村,民國62年(1973)改名正興村。社區所在地排灣族語稱克伊那蘭(Kinalen),意為曾經住過的地方,此地曾為太麻里加拉班社故地,該社因追逐鹿羌而東遷。

賓茂村

村子在太麻里鄉內,屬金峰鄉三處飛地之一。賓茂村由原本分布在金崙溪上游的九汶、讀古梧、近黃、甲比澇四個排灣族部落遷徙下山組成,最主要的是九汶社,社人的祖先來自屏東瑪家鄉的舊射鹿部落,約250年前由頭目率眾越過北大武溪抵達知本溪源頭,因為該地為卑南族獵場而繼續往南遷,最後在金崙溪上游的舊賓茂社開墾而居,九汶是排灣語,意為經常豐收,糧食堆積如山之地。

嘉蘭村

嘉蘭位在太麻里溪近出海口,北岸支流沖積扇上,前身為日治時卡阿魯彎(Kaaluwan)社,原址在知本溪上游南方,昭和14年(1939)在集團移住政策下被迫逐次遷到太麻里溪下游北岸布邏布路深(Buliblosan)現址。民國34年(1945)10月,取其閩南語諧音改稱為嘉蘭,並與荳羅拐(Dorowai)社、烏里德(malidep)社、馬奴爾(vajuru)社、麻利霧(majiruru)社合組成嘉蘭村,隸屬太麻里鄉。同年11月臺灣省設山地鄉,嘉蘭村改歸金山鄉(民國47年改稱金峰鄉)管轄,鄉公所由金崙遷到嘉蘭。現有卡阿魯彎(Kaaluwan)、馬達壓路(Madaljalu)、督魯得福得福閣(Tjuletevetevek)、娃優魯(Valjulu)、麻勒得泊(Maledep)、馬里弗勒(Maljivel)、都魯烏外(Tjuluuai)7個排灣族部落和新富社區1個魯凱族社區,是金峰鄉第一大村。Kaaluan為轎子之意,以前頭目出巡在此地乘轎,戰後以Kaaluan閩南語近音改稱為嘉蘭。

歷坵村

歷坵村建於民國35年( 1946 )4月,由露拉庫西社、出水坡社、佳家卡多灣社合併而成。露拉庫西拉社原在大武事業區第二十二林班地,大正年間遷到金崙溪中游北岸河階平原,隸屬虷仔崙警察官吏駐在所管轄。出水坡社、佳家卡多灣社原在今達仁鄉新化村大武溪上游深山內,昭和16年( 1941 )日本政府強迫遷到露拉庫西社並合併成一個聚落,仍稱露拉庫西社,光復後採其閩南語近音簡化改稱為歷坵。

大武鄉

位於臺東縣東南方,東濱太平洋。早期為排灣族的活動範圍,舊稱巴塱衛,排灣族語拿棒子打之意。排灣族從山區移居大武溪口時,為避開無法利用的沼澤、溼地,會以棒子敲打確認定,故名。日治時易名為大武,臺灣光復後合併臺東郡蕃地部份設大武鄉,民國35年(1946)山地部分劃出另設達仁鄉。鄉內居民多元,有排灣族、閩南、客家、新住民等,以農業及漁業為主要產業。

大竹村

大竹村位於大竹高溪出海口南岸,排灣語為 Tjatsuqu ,意為茄冬樹,因當時此地有許多茄冬樹。居民原住在大竹高溪左岸砂石場所在,後來一場大火燒毀全村,居民認為該地不祥,便遷村至太麻里鄉大溪市街所在,後又因南迴鐵路在聚落建大溪火車站,居民陸續拆遷。今大竹村聚落零散,有大竹本部落、加津林(Seqeciin)、愛國埔(Tjukuvulj)、工作地(Tjacupu)、富山、富中、富南6個聚落。

大竹本部落居民來自大竹高舊社,原居住大竹高溪溪口的淺山,日治時遷到大竹國小附近山坡。

愛國埔Jahope為排灣舊社,原居大竹高溪南岸山區,民國39年(1950)後遷至工作地旁沖積扇上,工作地排灣語稱為Ka vayavaya,意思是「工作的地方」或「有竹林的地方」,大竹本部落火災後,部分族人遷來工作地,因要到此地農作,都說要去「工作的地方」,因而得名。

加津林,排灣族稱為Gazelin,是「接近」的意思,為巴卡羅群之古老部落,其原居地為屏東縣Pulci社。清代時名為「鴿子籠社」,昭和12年(1937)改為「加津林」。

富山、富中、富南為舊加奈比社(Galabi)族人,日治時寫為「甘那壁」,昭和12年(1937)改為「加奈美」,原住今址上方山坡,光復初期,一部分居民遷往南興,民國70年代南迴鐵路築路通過部落,土地被徵收,族人再次移動,聚落重新組合。

大鳥村

大鳥村由獅仔獅(彩泉)、出屯、達萬、和平4個部落組成,

獅仔獅位在大鳥萬溪上游北側臺地,昭和12年(1937)將清代沿用的獅仔獅改為日語近音「彩泉」,因此地常湧出大量的水,光復後又稱獅仔獅。

板子洞Pakuihungan,中間之意,因其在大烏萬社與獅仔獅社之間。原位在大鳥萬溪上游北側臺地,獅仔獅西側,昭和12年改為日語「初屯」。

大烏萬Tanaauazn意為葉子很大,昔日曾種菸草,故名,漢人因其音稱為大烏萬,日人訛寫成「大鳥萬」,1937年將大鳥萬簡化為「大鳥」,「達萬」應為日語音譯,清代起大烏萬社即為大武地區最有勢力的部落。

彩泉、初屯、達萬三個部落的分布大致依照原本在山區的區位,北面是人口最多的彩泉部落,中間是初屯部落,南面是達萬部落。

和平部落位在大武車站後方,為戰後形成的小部落,在日治時期設有農業研習所及軍營,被稱為Ku shiu shiu(大本營)。

大武村

原為巴塱衛社所在,村內排灣族人主要分布在加羅坂部落(Qaljapang),加羅坂,排灣語七里香之意,舊名出水坡社(Jugachilai),先祖從牡丹鄉舊茄芝萊社遷移而來。1930年代日人將村人強制遷移到舊南田,一些村人遷到金峰鄉歷坵舊社及牡丹鄉牡丹社。因為住在舊南田的人不習慣海邊的生活,遷回今部落附近山區,成了加羅坂部落的主體。除出水坡舊社居民之外,還有因姻親關係遷來的屏東獅子鄉、牡丹鄉居民。

尚武村

村內排灣族人主要分布在古庄部落。

達仁鄉

位在臺東縣南端,大武山南麓,境內幾全為丘陵山坡地,平地極少,居民以排灣族為主,主要產業為農業。

台坂村

台坂位於大竹高溪上游支流河階,原稱大坂鹿。是由不同時期遷徙來的排灣族人所形成的部落,總共由四個部落組成:鹿是最早被日人安排遷徙到台坂的部落,位於台坂國小上方;加發哪額部落(Tjuavanaq位於台坂國小下方;大狗部落(加滿額斯Tjuamanges)位於加發哪額下方;拉里巴部落(Larepaq)位於台坂部落對岸。日本人在現台坂國小所在地設立大坂鹿蕃童教育所,將鄰近部落整合成大坂鹿社,光復後村名簡化為台坂。

土坂村

土坂村分為二個區域,一是土坂本村(Tjuabal),村人稱為所在地,日人稱為東高社,一是新興社區(Dralendren)。

土坂部落是惟一保存完整五年祭傳統祭儀的部落,是極少數未受到卑南族頭目統治的東排灣群。土坂舊社清代文獻稱為噶瑪社,舊社南方有八里芒社,頭目祖先來自來義鄉畚箕社,經多次遷徙成為土坂社所屬小社,昭和13年(1938)日本人將土坂舊社遷到駐在所西邊,八里芒社跟著遷入,形成今天的土坂部落。日人為了削弱排灣族的勢力,將屏東來義鄉舊古樓(Gulalau)的居民遷到土坂社南方,設置了「東高社」(Gugusia),民國42年(1953)大谷村遷村,部分族人來到土坂,民國44年(1955)部分東高社人遷往南田,八里芒社族人遷到土坂對岸,形成新興社區。土坂村的原名為Cuwabar,國民政府來臺後取其音改稱土坂。

新化村

從深山遷移下來新建立的聚落,新化村和南橫的利稻村並稱為臺東縣海拔最高的兩個部落。新化村人來自大鳥溪與大竹高溪中、上游深山的Jujaagas、Juvangas、Gaguvulan、Jugagulai、Chinbalan、Pinajazan、Guvalan等社,大正3年(1914)發生原住民與日警衝突的「南番事件」,事後先遷移Guvalan至現址附近。民國40年(1951)政府主導其餘部落往淺山遷移,建立了新化、新生、森茂等三個部落,合稱新化村。上述部落部分人口則是遷往大溪、土坂、台坂、加津林、大鳥、尚武、古庄、南興、太湖等地。新化村是由三座高低相隨的排灣族部落組成,最上面的姑子崙部落是浸水營古道東段附近的大部落,社人的祖先原居屏東縣泰武鄉的佳興舊址,約360年前遷徙到臺東縣達仁鄉太里力山西南方,經過一世紀後,再遷居到姑子崙。大正13年(1924)日警命令姑子崙社人遷入「紹家」部落,民國42年(1953)再搬到現在的新化,因人口外流嚴重,與新生、森茂合併為一村。

安朔村

安朔(Aljungic)原名阿郎壹、阿塱壹,民國36年(1947)因其音簡化為安朗,公務員筆誤寫成安朔,從此被稱為安朔。阿郎壹社荷據時代已經存在,原住在阿郎壹溪(安朔溪)上游,現位在安朔溪中游北方坡地。現有安朔、復興兩社區,復興社區臨台九線南迴公路,為鄉公所所在地。

森永村

森永(Mulinaga)原稱大谷村,由大谷社及附近小社慶巴蘭、查勒尼斯、古達阿斯、巴拉卡等社組成。民國42年(1953)鄉公所主導排灣族舊社大古(Talilik)以及鄰近古達阿斯(Gutanas)、慶帕蘭(Chinpalan)等地的人遷移至此,成為了今森永村的主體。森永村在日治時代為種植奎寧、咖啡、茶作之森永星奈園株式會社所在地,遷村之後仍沿用農場名為地名。

南田村

南田在臺東縣最南端,三面深居內陸,東面臨太平洋是達仁鄉唯一靠海的村落南邊的塔瓦溪是臺東縣和屏東縣的縣界

南田部落(Seljupetje)是到了日治時代末期才新出現的移民村,舊稱「楓港溪」社,村民主要來自屏東縣牡丹、臺東大武、達仁三鄉的南排灣或東排灣群,因為是新移民地,沒有世襲的地主,是臺灣地區極少數沒有世襲頭目與貴族制度的排灣族部落。

 

 

 

  

資料來源:

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http://www.dmtip.gov.tw/Aborigines/Article.aspx?CategoryID=4&ClassID=11&RaceID=5

台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http://www.tipp.org.tw/index.asp

李莎莉(2004),排灣族 (Paiwan People)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計畫

童春發(民90),排灣族史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南投市。

趙川明等(民99),南迴、綠島文化景觀。台東生活美學館,台東市。

戴明雄(2010),東排灣語── 台東縣太麻里鄉的村名原教界201008月號3476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其他
自訂分類:族群
上一則: 鄒族
下一則: 雲豹的故鄉—魯凱族的遷徙與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