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健康知識
2025/11/21 20:06
瀏覽64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健康知識

    常會遇到一種「台灣式的堅強」:「我家冬天很冷,但還好啦,多穿一件就好。」「反正忍一下,再撐個兩個月就過冬了。」但這幾年下來,我看到的畫面越來越清楚。

    每到冬天,不只是長輩,很多原本身體不錯的中年人,甚至慢性病控制得很穩的患者,都開始出現身體的「高警訊」: 血壓忽高忽低、晚上睡不好、關節痠痛、喘得比平常快、一下子就感冒、整個人提不起精神。

    我們以為是冷,但對身體來說,那不是感覺問題,而是溫度在觸發一連串「生理級」的反應。不同的溫度,身體會出現不同層次的壓力反應,就像身體裡有個溫度偵測器,一旦掉到某個數字以下,全身系統就會開始自動拉警報。

    根據 2023 年發表在 Public Health 的大型系統性文獻回顧,只要室內溫度低於 18 度,身體就會開始進入一種「冷壓狀態」: 血管收縮、血壓上升、睡眠變差、肌力下降、呼吸系統變得敏感,每一項都是真實可測的生理反應,與「怕不怕冷」無關。

    所以這裡我想用最生活化的方式,帶您看見這些我們平常忽略的變化,也一起思考: 在這個越來越常見的寒冷冬天裡,我們能替自己和家人做些什麼,讓身體保持在最安全、最舒適的狀態。

    寒冷室內溫度,會讓心血管系統「整個繃緊」,我們以為冷只是外表冷,但其實血管會立刻緊縮,血壓跟著升高。有研究發現,室內溫度每下降1度,收縮壓就會再往上推一點,對老人家與女性特別明顯。更讓我驚訝的是,在10度到14度的環境裡,不只是血壓而已,心電圖也比較容易出現異常。血小板甚至會上升,代表血液變得比較容易凝集,心血管風險提高。甚至在冷的環境裡,身體會不自覺吃比較鹹,尿液裡的鈉排出量會增加。換句話說,天冷不只血壓高,鹽分也吃得更多,兩邊夾擊。

    睡不著、夜尿、越睡越累 - 很可能不是年紀,是太冷。很多長輩跟我抱怨寒冬特別難睡,或半夜起來上廁所三四次。睡前房間如果只有10度左右,入睡時間會明顯變長。室溫在13度左右的家,夜尿的比例也更高。我們以為是腎臟問題、荷爾蒙問題、年紀問題,但很多時候,冷才是背後的真正兇手。

    睡不好,白天精神不好,情緒容易低落,身體的修復能力下降,這些都是連鎖反應。

    長輩的體力為什麼冬天掉得特別快? 原來不是錯覺越來越多家屬跟我說:

「張醫師,我媽媽冬天明顯比較沒力,東西提不起來。」或「外公冬天平衡變差,容易跌倒。」

    15度的室內環境中,下肢肌力、速度、反應能力都會下降2%10%

握力也會變得比較弱。這些差異看起來不大,但對高齡者來說,2%10%就足以增加跌倒、住院的風險。

    冬天的「虛」,很多時候不是虛,是冷。呼吸系統也受影響 - 特別是慢性肺阻塞患者如果家中有人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冬天室內溫度低於18.2度時,咳、喘、胸悶都會變得更明顯。這是研究裡最一致的結果之一。

    這是我在臨床裡最擔心的族群,因為冷空氣會讓氣管更敏感、更容易收縮,也更容易被感染誘發惡化。「自覺健康變差」其實是身體在給我們訊號

很多人會說:「醫師,我覺得冬天身體整體變差。」文獻也證實,多數生活在1518度以下家中的民眾,自覺健康與幸福感都會下降。自覺變差,往往不是心理作用,而是身體正在抗議。

    18度是一條重要的健康分界線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明確建議: 居家室內溫度至少要有18度。不只是為了舒服,而是健康需要。對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小孩,甚至建議更高一些。

    我們過去常覺得「不要浪費電」「撐一下就好」「多穿幾件衣服就可以」

但身體的科學證據已經告訴我們,室內低溫帶來的負擔,絕對不只是冷而已。

冬天的保暖,不是享受設備,而是降低疾病風險。

    我會怎麼建議大家落實在生活中我想分享一個更務實的觀念:

    保暖不是為了怕冷,是為了讓身體不要處於壓力狀態。保暖是一種健康投資。如果家中有老人、孩子、有血壓問題、有心臟病、呼吸道疾病或睡眠不好的人,冬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不是補品,而是:讓房間維持18度以上。身體需要的不是硬撐,而是溫度。讓家裡變暖,絕對比您想像的更有醫療價值,絕對值得!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