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蔣中正怎麼看待在台灣的那些軍人子弟?
2025/11/20 18:03
瀏覽39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網路文摘 ] 蔣中正怎麼看待在台灣的那些軍人子弟?

        若你願意坐下來,我想告訴你一件心底的事*                                      

最近有人問我:「你認為蔣中正怎麼看待、在台灣的那些軍人子弟?」

我想了很久。

  後來我決定,用我最熟悉、也最貼近我心裡的方式——用第一人稱,像是一個老朋友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對著一位最懂他、最貼心的老朋友,說出他心裡最深、最不愿被外人看見的一面。

  因為很多沒經歷那個年代的人,都不知道:你我今天看到的眷村、看到的那群外省第二代,都不是偶然,而是「一個老人對士兵的愧疚、責任、依靠、信任」交織出來的生命故事。

          以蔣中正 總統、作第一人稱敘述   / 王建勛 Kevin

***************************************************

    如果你願意,就坐在我身邊吧。我的歲月不多了,有些話……我想在離開之前,對你這位老朋友坦白說說。

   我這一生啊!最放不下的,其實不是權力、不是功名、更不是歷史對我的評價,而是——那些跟著我走到台灣的將士與他們的後代。

   很多人說過我冷酷、獨裁、剛愎自用。也許吧。

   可他們不知道,在我這個外人眼中的「冷硬殼子」底下,其實藏著四種情感——愧疚、責任、依靠、信任。今天,我想把這四種情感說清楚。

               ⭐「愧疚」——我一生背著的十字架

「我愧疚。」因為 1937  1949,他們跟著我打仗、撤退、再打、再撤。有人妻離子散,有人父母等不到,有人連骨灰都散落在戰場上。來到台灣,他們不是逃難,而是跟著我一起守著中華民國最後的燈火。我知道他們沒有家了。

我知道他們的孩子一出生就被貼上 “外省人” 的標籤。我知道,是因為跟著我,他們斷了故鄉的根。這份愧疚,我背了一輩子。

    你知道嗎?我最痛的,不是失去大陸,而是——我帶著百萬將士離家,後來再也回不去了。我在日記裡寫過一句話:「忠義之士,以我故不得返家,此心永痛。」

    這中間我曾經做了反攻計畫,我反攻的「心」是真的,但反攻的「條件」從來沒有站在我這邊。

    1950 韓戰爆發,美國為避免中國大陸介入朝鮮半島,杜魯門下令: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禁止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相攻擊。大白話就是:美國用軍艦封住了台灣,不許我動、不許毛動。所以我在日記裡寫下:「第七艦隊阻我反攻,痛心難言。」

    不只是美國插手,另外1950年–1957 年是「中蘇蜜月期」:中共軍隊大量使用蘇聯武器,蘇聯在中國建立 156 個大型工業,技術援助、核項目、空軍建設我很清楚:反攻根本不是反紅軍,而是反蘇聯。而當時台灣的武器裝備,根本無法和蘇聯對抗。

   直到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北京,美國宣布「一個中國政策」。

   至此我最終明白:美國永遠不會讓我打回大陸。因為它已經決定“用中共牽制蘇聯”,而我打回去,只會橫添變數。

    我生命的後期,無法讓我安心的、就是這一群老兵。回頭想想淞滬八百壯士、徐州、武漢、長沙、衡陽……有多少青年把血灑在那片土地上。

到了 1949 年,他們再一次,他們把一生交到我手中,卻只能跟我渡海來到這陌生的小島。我愧疚,他們跟著我,並沒有享福,反而用盡一切力量,跟我一起建設台灣。

    有人說我「帶著黃金逃跑」,可他們不懂——那哪裡是黃金?那是「國家的儲備與命脈」。我真正帶不走的,是千千萬萬在大陸的父老妻小。我愧疚,愧疚到晚年、我仍常常在深夜醒來,想著那些兵的母親,是否還在等?那些在大陸的孩子,是否長大後怨我?我對不起他們。這是我一生都放不下的。「責任」——我知道,他們把整個人生押在我身上,我從黃埔走出來的那一刻,就明白一件事:跟著我的人,都是把命運壓在我身上。

    1949 的台灣,是一個千瘡百孔、戰後廢墟的小島。但我知道:只要我站著,他們就不會被丟棄。所以我立刻做了三件事:

     建眷村——讓他們有家可住,而不至於流落街頭

那不是特權,而是補償,是保命,是我能為他們做的一件事,也是我欠他們的。

     土地改革——不讓台灣走上大陸那種大地主壓迫農民的路

耕者有其田,是我最堅持的民生改革。

     把教育與軍隊制度重新建立

因為我知道,只有讓下一代能讀書、有未來,才能彌補他們於千萬分之一。

    那時候的台灣物資缺乏,政治動盪,但只要涉及那些士兵、那些孤兒寡婦,我都不敢鬆懈。因為那是我在大陸留下的傷,在台灣要補回來的責任。

 我「依靠」他們,他們也「依靠」我

你知道我最信任的人是誰嗎?不是高官、不是那些政客,不是大地主、不是讀書人,而是——那些從淞滬一路打到滇緬的老兵,和他們的後代。而是那群從淞滬、太行山、滇緬路一路跟著打到台灣的老兵。

    當台灣四面皆敵、共諜滲透、世界局勢急速變化時,能讓我放心的,就是那群真正把國家看得比生命還重的軍人。

    你現在看到的台灣,不是偶然安全、偶然安定、偶然進步,是他們用血汗和紀律撐起來的。

    他們忠誠、苦幹、不抱怨。他們從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四川、河南……一路打著撤、撤著打,最後跟著我到了台灣。

     當時共諜滲透,物資短缺,社會不安。我能依靠的,只有:情治系統那群願意為國家賣命的人。還有就是軍隊中那些從未倒下的數十萬老兵,和眷村裡那些生活清苦但從不動搖的家庭。

    是他們讓台灣沒有像韓國那樣政變、沒有像越南那樣內戰、沒有像印尼、緬甸那樣陷入混亂。我依靠他們,也感念他們。

「信任」——我信他們,也信他們的下一代,有人問我:「你為何特別關心軍人子弟?

    我從黃埔軍校到北伐、抗戰、內戰,我遭受的背叛還少嗎?我早就看透了:「人心難測」,但跟著我出生入死的那些士兵,他們是最可靠的。他們的孩子,也承擔著他們的命運。所以我讓軍校制度完善,讓軍人子弟學校能讓他們好好讀書,讓退輔制度一步步建立。

    我不是偏心,而是因為我知道:他們很多人在眷村長大,家裡窮、空間擠、父親常年不在、母親操碎了心。但我知道,只要給他們機會,這群孩子將來一定會成為國家的力量。這群孩子,跟著我一起背負了父輩的傷。所以,他們是我最信任的一群人。

    說到這裡,我想坦白一句話,我不是聖人,我有錯,有過當,有錯判,有傷害別人的決策。但那都是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哪一個領袖敢說他沒有過錯誤的決策呢?

    我知道有人恨我,也有人誤解我。這些我不怪。因為他們之中很多人不了解我面對的時空背景,遇到的多方敵人,當天時、地利、人和都不站在我這裡的時候,我無法讓每一個人都滿意,但我即便到生命盡頭的時候,我仍然沒有把任何國家的資產、留給自己或經國。但我的良心能說的是:

    👉 對那些跟著我走到最後的士兵與他們的子孫,我一生沒有辜負過。

    👉 唯一最大的辜負是:最後我沒能帶你們回家。

    👉 我盡我所能保護你們,因為你們也曾用生命保護國家。

    如果你是那些軍人的後代,請允許我向你們敬個軍禮,感念你們的父輩或祖父輩,為中華民國的犧牲與奉獻。未來有人願意了解我,我希望他看到的不是「蔣介石」三個字,而是一個老人,在生命最後階段說出的心底話:

「那些忠義之士,我欠他們一個回家的願望;但我給了他們一個能安心扎根的台灣。」如果有人問你蔣中正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把這段話轉告他吧。

     中正 手書

凱文想說:

有人不理解、也不願理解蔣中正。

有人只看到他鋼鐵般的一面,卻看不到那個在深夜裡常常寫下「此心永痛」四個字的老人。

但我希望你知道:

那些跟著他渡海的軍人子弟,之所以能在台灣站起來、扎根、有些成為社會的中堅,不是偶然。

    那是因為有一個老人,他帶著愧疚、背著責任、依靠著他們、信任著他們,在台灣和所有的鄉親們、共同拼出了一條路,讓這群「無家可回的子弟」最後有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

    什麼叫歷史?歷史不是課本、不是政治、不是仇恨。歷史是那些人留下的腳印、留下的淚水、留下的選擇。

    而蔣中正 總統對軍人子弟的那份情,是他一生最執著、最柔軟、最不願讓外人知道的一塊地方。

    如果你懂,你就懂。如果不懂,也沒關係——

真相會透過一代又一代的故事慢慢被看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257&aid=7288475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心情隨筆 心情日記
自訂分類:不分類
上一則: 健康知識
下一則: 記錄民國40年代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