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終須一戰壯士何在?
2025/09/05 16:56
瀏覽102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網路文摘]在這個無是無非麻木不仁的現代社會中,大家自顧之不暇,根本不可能花功夫去討論甚麼歷史事件了,所以93軍人節是抗戰勝利紀念日的意涵,早已被綠頭政客剋意的抹去了! 許多民眾看了大陸央視的抗戰勝利80週年紀念閱兵典禮,才知道有此一事,而在台灣的創造這一光榮的中華民國政府,在綠頭政客剋一的淡化下,卻毫無反應,這種事理的扭曲讓每一位華人同胞都大為反感,下文正可代表這種心情與感惑!

*****************************************************

                    終須一戰壯士何在?

                                      俞曉佩/

    大風起兮雲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  大風歌——

「猛士」這名詞大家很少用,似乎有點像具野性的肌肉男。

我倒是欣賞「壯士」這稱呼,勝過名士、雅士等——有人味,且帶有義勇、悲壯的精神和氣節。

    古籍中,常讀到這美稱:。「壯土不死即已,死即擧大名耳」(史記陳涉世家)

。「壯士在軍,攻城先登」。項羽在鴻門宴上扈酒誇稱樊噲「壯士也」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荊軻刺秦前悲歌明志。

。魏晉南北朝時,有民歌木蘭辭:「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是的,古今中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治亂交替,壯士始終在「戰爭與和平」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我浪漫而多感、多感卻淺薄,所以常從電影中領略:英雄的壯烈、寇讎之殘暴、黎民之悲鳴、歷史的訓誡———難以釋懐。

1962年,電影「決死雄師」上演,男主角理察伊根飾演斯巴達300壯士的首領。母親(妻子?)交待他:帶著盾牌凱歸,不然就覆蓋在屍體上…. 我大為震撼。

    事隔四十多年,2006年我看到新版的「斯巴達的逆襲」,只覺得SOSO!。是新電影太奢豪、賣弄,少了「真性情」?還是年紀大了,曾經的情愛和榮辱已雲淡風輕?更可能是:災禍的巨微、生靈的貴賤、勝败的善惡、公理的真偽,在歷史的長河中,又有誰能和我一起判別、追討和紀念?

於是,我聯想到「八百壯士」電影,它的序幕揭開,可追溯到一百多年前。我以條目簡述。

    日本明治維新,清𨑳則日趨衰落。於是有了1895年的甲午戰爭,簽訂了馬關條約(最要命的就是割讓臺灣、澎湖和其它小島,如釣魚台)

    1904年,日本贏了日俄戰爭,俄國把大塊東北土地(即後來滿洲),縮手由日本管治。

    1911年,辛亥革命,民國成立,但軍閥割據、四分五裂。日本覬覦中國已久,多年來早不「滿」足於東北。趁國民黨戮力同心有「黃金十年」治世(19271937)可逐漸立定腳跟、微露曙光。日本乃決定全面起火,發動1931年「918事變」,且狂言三個月內吞噬中國。

    蔣介石深知暴虎馮河不啻以卵擊石,盡量用交涉避免大戰,採不抵抗策略(安內攘外、且守且退)。而共產黨則在西北、華北等地以游擊抗日:「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毛澤東戰略——逐漸壯大。

    1932年,上海在租界發起反日運動,抵抗日本挑釁,日本四度增兵、三易統帥。蔣介石定調「持久戰、消耗戰、戰而不屈」,那就是128第一次淞滬之戰。

    由於全國民衆惑於「安內攘外」政策,而中共的統戰和文宣又十分成功,所以在那段時期左翼电影、歌曲、文學十分炙手。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究竟響徹雲霄(1935年,今為中共國歌)

    中國的命運在此遇到拐點:1936年,張學良兵諫蔣介石,那就是舉世震驚的「西安事變」。蔣介石只得停止剿共,勉為「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第一次1924年是孫中山促成「聯俄容共」,但次年他就去世。1927年國共合作遂破裂)

    1933年,蔣介石早已覺察到光靠各軍系革命軍及黃埔子弟兵的戰力和統御權是不足的,於是有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中國青年軍號召。多少熱血青少年因此投筆從戎、奔赴戰場。

    193777日,日本軍藉故尋找失蹤士兵。北京近郊蘆溝橋在意外偶發情況下,響起鎗聲。那就是「七七事變」全面抗戰的開端。

    「七七事變」後不久,813第二次淞滬大戰。不到四個月,就淪失了華北,淞滬、蘇杭。連首都南京也失陷。汪精衞、周佛海、陶希聖、胡適、孔祥熙、于右任、居正等,都主張議和,以免生靈塗炭。唯獨蔣介石堅持並斥責,並計劃把軍力、行政、金融、教育等全部撤退到大後方,設立「重慶陪都」。這也導致後來汪精衞在日軍扶植下1940年成立了「南京汪偽國民政府」

    1937年淞滬會戰近尾聲,蔣介石命令第88262524團的團長謝晉元堅守蘇州河邊的四行倉庫,以掩護大軍撤退。從1027日至111日六天中,八百壯士們擊退日軍四次進攻,並在屋頂上升起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真正只有四百多名)那就是一頁「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詩史」。

    我不是史家、學者或讀史人,甚至連「說書人」都排不上。只是從各家著作及電影中拾穗或拾慧。目的就是簡述「八百壯士」的前因和影響、目的就是要大家莫忘自戚繼光、俞大猷四百年以來倭寇的騷擾、侵佔;一百多年來日軍的蠻狠、殘暴;以及八十年來中華子孫的創痛和雪恥之心!

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中日抗戰史裡記載著十次重大戰役(淞滬會戰是第一次)、22次大會戰、200次重大交战及約20萬次大小衝突———想一想,中國的土地,哪一寸不是以鮮血灌溉的?而該記取的、被歌頌的,又何止是「八百壯士」。(註:193711月,謝團長等奉命撤退,旋被租界繳械,禁足於「孤軍營」,1941年被汪偽政府爪牙刺殺)。

    事件暫時落幕,但愛國情懷從此激盪、聚合。不久,1938年,這段「倉庫升旗」的歷史,被應雲衞導演拍成電影「八百壯士」,轟動全國並引起國際關注。那是一部無聲加插字幕的默片(事後配上「滿江紅」及「歌八百壯士」音樂)

    在這同時,桂濤聲、夏之秋鑑於當時「抗戰必亡論」的氛圍瀰漫,慷慨作了詞曲「中國不會亡」。而在1940年夏之秋在重慶指揮大合唱時,改為「中國一定強」,你一定會唱吧!

    國共內戰後,國民黨撤退到臺灣。1972年日本和中華民國斷交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有夠悲憤和恥辱!臺灣於是出現了不少愛國抗日電影(最著名的是柯俊雄、陳莎莉、甄珍主演的英烈千秋)1976年「八百壯士」電影又應時轟動,由柯俊雄、林青霞主演。林青霞就飾演那位懷揣國旗,游泳渡過蘇州河,獻旗給謝團長的女童軍楊惠敏(以上兩片皆由丁善璽導演)

    又隔了四十多年,不知什麼「因緣」?2020年,管虎導演重新拍製「八佰」。因為題材牽涉到「蔣幫的國軍及青天白日國旗」,一度被擱置,經修整後准于放映,票房大賣31億人民幣。

    我曾在年輕時就製作過「八百壯士」電視專題,並親訪過楊惠敏;我曾三度去上海閘北憑弔、徘徊在四行倉庫古戰場;我曾先後看過應導演的黑白無聲殘片、丁導演的動情熱淚片以及管導演豪壯、賣座的鉅作。

是的,同樣的題材和骨架,卻呈現出不同的詮釋和「影」「響」——歷史是勝利者所撰寫的?(History Is Witten By  The Victors)。不是吧!不光是吧!應該還有千千萬萬其他無名、無聲、無力、無奈,甚至無感的生者或逝者,他們的故事(音容)被留存及纪念著,甚至也吶喊著、訓誡著。

    八年浴血奮戰!有部老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分上下兩集:八年離亂及天亮前後。大家長久就被認知,界定了抗戰是從1937年七七事變開計。

    實際上,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後,全民就不分種族、黨派、軍系和職別,已在敵前敵後活躍扺抗了。所以,許多專家、學者及歷史敍述者,大多把蔣介石717日蘆溝橋事變後的𠫂山宣言:「地無分東西南北、年不分男女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加以銜接,而就肯定了「十四年」全面抗日戰爭」。(郭岱君女士三厚冊「重探抗戰史」及陳君天師友47集「一寸山河一寸血」紀錄片,我奉為真實又精典)

    是的,當時國民黨是正面作戰、共產黨是敵後游擊。比重、多寡、和聲譽、功勳、創傷及世界觀感是懸殊的。但黑貓、白貓,能抓耗子的就是好貓。更何況國共戰爭,1949年後國勢消長,中華民國的發言聲量逐漸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抑壓、替換了———但紀念「抗戰勝利八十周年」這中華民族的長城是血肉築成的:有國民黨和有共產黨、有漢滿蒙回藏…. 有臺灣原住民,以及所有「其餘人」(別忘了1895年已未戰爭和1930年的霧社事件等)

    終戰???是誰發明的怪名詞?打完了?打過了?結束了?到底是誰勝負?誰輸贏?誰有罪?誰死生?是狡辯還是賴皮?死不認錯背後的心態就是軍國主義企圖「死灰復燃」的史觀。

    我出生在1944光復前一年,童蒙時在上海,不知什麼叫「光復節」。事實上,我沒有吃過日本人的苦也沒有受過日本教育,僅有的常識是父母留下的——並不好但也無關。所以年輕時,我喜歡看黑澤明和小津的電影、喜歡聽美空雲雀和加山雄三的歌、喜歡吃生魚片和糯米團、喜歡日本的乾淨、禮貌、秩序、嚴𧫴和寧靜,更喜歡武士的視死如歸和少女的軟語殷勤….. 那些生活的美學,真是享受!

但隨著我讀了歷史並探索了他們的文化和心態,再加上交往和對照,我覺察到一些大和民族不易改變的自私和虛假。而一百多年來軍國主義和右翼思維,更型塑出一批無道、殘虐、愚執和狂妄的戰爭販子。(參閱早年河崎一郎的「日本的真目面」及左宗棠評語等)

    1946年,國民政府作出初步統計:因抗戰死傷軍民同胞有12.784.974人;光南京大屠殺就約有30萬人;而財產損失在當時的美元約5000億元。事實上據張亞中教授在「迷悟之間」紀錄片中表示:數字遠不如此:難以計算。

我看過「望鄉」、「間諜之妻」、「金陵十三釵」及「731部隊紀錄片」等,還沒有去看「南京照相館」。但我知道不少類似的電影、史冊、照片、統計等。那些都不只是冰冷的數字!數字會說話?是的!它會面世、控訴、追究、記取及警惕———前事不忘,後事之「恥」(誰有董狐筆?作家張純如著作「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書成後一再遭到偏激右翼分子攻訐、監蹤、威嚇….. 最後憂鬱自殺)。

    那一年的昨天(92日),日本外相在東京灣「密蘇里」號軍艦簽下了「無條件投降書」,第二天93日,何應欽將軍代表中國政府在臺北中山堂收下日本降書(日文「降伏」,可不是「終戰」協議書)我外甥女婿的父親王宜聲也是其中一位見證人。九三軍人節由此而來,早期中廣公司有個節目「九三俱樂部」由白茜如主持,經常可以收聽溫馨的叮嚀和激昂的軍歌。

    在我的認知中,沒有一首軍歌比「黃河大合唱」更教我怒潮澎湃、熱血沸騰了。1939年,熱血文青不分國共,在各崗位上淋灕揮灑。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詞的歌劇,共分八章,其中「保衞黃河」最是壯濶高亢: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那是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的出征,也是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的告別,那就是氣壯山河的誓言!

    九三。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身為中華兒女沒有理由不聲討戰亂、高唱凱歌,但也不必媚洋取竉、捨近求遠———但是,誰的實力夠?誰的聲量大?誰有主導權?原本「八年抗戰」,是蔣介石說了算,但勝利後他「以德報怨」忙著幫日本看管大東北資產,於是共產黨趁機全部打包。據聞他沒有親口說「以德報怨」,只是度量時機形勢,必須放日本一馬,以免蘇俄、中共壯大(美國也如是觀),中華民國從此成了「東郭先生」。上星期我去臺北市政府及福州街孫立人故居看展:兩處加起來照片數不到五十張;而看展的人還沒有用餐、喝咖啡的人多,難道是:隔江猶唱後庭花?

    我原諒一些人「歸碗攏捧走」的粗獷;我也氣惱另一些人「愛呷假細膩」的膽怯;而我最鄙視的是「漢家俎豆豐,靖國凌乞食」的沒骨沒節。北方有句粗話:「日」你的娘,你為了啥?

    八十年前,我們流汗因爲奴役;我們流淚因爲受辱;我們流血因爲被殺。而現在,他們說:流汗、流血、不流淚!這是他們在操練時的堅持!為什麼?

「苦不苦,想想民族的屈辱;累不累,想想抗戰前輩」

是的,鄧世昌、徐驤、吳湯興、莫那魯道、譚嗣同、林覺民、秋瑾、張自忠、謝晉元……. 還有蔣介石,如許多的壯士!

    終戰!是在中國?在南洋?在珍珠港?裕仁和東條等戰犯和日本軍國主義餘孽,只要陰魂不散,僵屍遲早再破棺吸血。(鳩山紀一郎勸阻父親鳩山由紀夫參加80紀念活動,不正是他的「仇中、鄙中」的價值觀嗎?真可笑!和偶像三島由紀夫,有沒有關係?)

    終須一戰,壯士何在?壯士在社稷家園、壯士在汗青史冊、壯士在你我身邊、你我的心中! 止戈為武,光我臺灣  我武維揚、復我中華!

力有未逮,心嚮往之  僅以拙文向歴代壯士敬禮!

               20250903   抗日戰爭80年纪念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政治
自訂分類:不分類
上一則: 被掏空的島嶼
下一則: 洪秀柱為何出席大陸93閱兵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