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再談王建民現象:一個布希亞式的圖騰崇拜
2008/01/05 20:44
瀏覽4,633
迴響4
推薦49
引用1

今天下午,去季常兄的部落格交換美國運動賽事觀賞之旅館住宿的意見,後來,季常兄在回應我的時候順便出了個題目,大意是:從社會學看王建民棒球卡的狂熱搶購行為。於是乎,我便翻了一些手邊有的社會學基本概念和社會學理論的相關書籍。雖然,這種現象我不知道評論了多少次,不過,它似乎一直都是一個流行。

首先,就社會學的基本概念而言,若是單看王建民棒球卡的狂熱搶購,那麼,它背後的社會原理,其實是和我高中時代的Hello Kitty崇拜熱潮、前幾天名牌包包的搶購熱潮,以及每年春節的福袋搶購熱潮,甚或每年12月31日夜晚的跨年晚會參與熱潮相似的。就此,上回我不是在評論跨年晚會的時候,指出媒體對「集體」之概念應用不當嗎?其實,主要的原因是,在社會學裡,它本質上是一個籠統的概念。

回到王建民棒球卡,以及其他類似的案例,從社會學看,如果要以「集體」來定義王建民棒球卡搶購的行為者群體,那麼,這種群體比較細緻的類屬,便可能是受到某個目標人物、事件、物體的暫時性吸引,而一同做出類似的情緒性反應,但彼此並無社會網絡關係的「偶合型群眾」。從這點來看,若僅僅把王建民棒球卡狂熱搶購的行為,以「集體情緒釋放」形容,同樣地,也是不夠明確、嚴謹的論調。

再來,從行為表徵看,王建民棒球卡的瘋狂搶購,也跟參與跨年晚會、漏夜排隊搶福袋或名牌包的偶合型群眾一樣,是集體行為當中的「趨騖」,更細緻點看,如不考量王建民整體的崇拜現象以及「迷文化」,那麼,王建民棒球卡的瘋狂搶購行為,便可能是爭奪、競爭焦點明確、具體的「競爭性時狂」,事實上,包含這個案例在內,台灣社會被媒體報導出來的搶購行為,都算是這類集體趨騖行為。

社會學理論的討論,就從這裡開始。首先,就王建民棒球卡狂熱搶購這件事情本身來看,根據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觀點,那麼,我會對這樣的行為做如下定義:一個消費文化場域的遊戲活動。就此,王建民棒球卡搶購的遊戲原理如下:(1)爭奪焦點(enjeux):數量有限,賣完為止的棒球卡;(2)共同幻象(illusio):把王建民買回家,放在收集冊裡;(3)信仰(doxa):搶購到王建民棒球卡,是幸運之神的眷顧。

同樣地,我也認為包含王建民棒球卡在內的搶購行為,皆可運用前段的分析方案來進行。就此,從消費社會學的角度看,這種類型的遊戲,其實是廠商和媒體為了利潤和收視率的效用極大,而精心設計出來的。在這場遊戲中,這兩個分別掌握經濟權力和訊息權力的團體,將聯手於幕後策劃這場遊戲,透過符號、圖像的編碼,設計出這場讓消費者自認為可以滿足品味提升、擁有偶像之虛榮的消費遊戲活動。

因而其次,根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的觀點,現在台灣社會的消費文化場域,興盛的並不是傳統的經濟交換,而是以符號、圖像為主的象徵交換,這當中的交換關係約略如下:廠商和媒體以王建民相關符號、圖像的編碼操作,例如投球的姿勢、球員的裝束,來換取粉絲們的注意、崇拜、觀看,以及更重要的-粉絲們的貨幣(支票、信用卡、現金等)。不過一般可見的,仍以注意、崇拜和觀看的換取為主。

不過據我觀察,以UDN為例,批判王建民媒體炒作、崇拜行為的部落客,如季常兄、Reich兄,根據布希亞的觀點,我猜,應該是這個議題:多數台灣粉絲所崇拜的王建民,可能是媒體和商人經過意義的再詮釋、形象的再現之後所產生的「媒體商業包裝的王建民」,而相對不是「作為美國職棒大聯盟洋基隊球員的王建民」,但王建民的崇拜,可能還包括台灣媒體對另一個意象的操作,也就是「美國」。

很不幸地,布希亞剛好就有本著作,專門批判媒體對美國及其相關意象的不當操弄,基此,台灣的崇美風氣之所以興盛,除了美國實質存在的優點外,另一部分,恐怕跟台灣的媒體及商業廣告對她的擬像操弄有關。以此,從布希亞的觀點看,媒體和商業廣告對王建民崇拜現象的促成,就可能包含「王建民」和「美國」這兩個客體的擬像操作,這樣,台灣民眾對他們的認識,媒體形象仍有一定的比例。

方才提到,媒體和商業廣告為了收視率和利潤的效用極大,而拼命炒作王建民,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對台灣,特別是台南縣市的居民而言,王建民的體育成就是値得稱讚的、値得感到光榮的(這也是陳水扁得以大肆消費王建民的主因),果真如此,那麼根據涂爾幹(Emile Durkheim)的觀點,王建民可能跟媽祖、城隍爺、地藏王一樣,成為民間崇拜的圖騰;只不過,崇拜儀式的主持者,是媒體和商人而已。

因此,我這回才對「王建民現象」,以「一個布希亞式的圖騰崇拜」形容,畢竟,除了王建民的親朋好友以及台南縣市部分居民以外,多數台灣民眾對王建民的認識,乃至於近乎宗教圖騰般的崇拜行為,依然是追求「收視率效用極大」的媒體,和追求「利潤效用極大」的商人,對王建民的意義、形象加以操作的產出。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社會萬象
自訂分類:社會輪廓
迴響(4) :
4樓. Daju
2008/01/06 11:15
真的是被炒作
只要出名就會被消費....
我也有王建民公仔,但那只是去紐約玩所買的紀念品罷了
3樓. 我是阿廣
2008/01/06 07:54
re

名人都會被社會消費

這算是公式嗎?


姚念廣,1988年生,跨域於藝文、理工、商業及法理,數次榮獲出書、獎項及報導,創作曾受《航海王》活動方推薦;因減重24kg、險失明後出書圓夢及在flyingV辦公益環島而被稱熱血奶爸作家,追求人生樂活卓越。
2樓. 仰望月亮的貓
2008/01/05 23:59
一頭熱

其實說真的,能夠把公關行銷做到這種地步,就某個層面來說,應該是要佩服一下的,雖然個人並不是非常認同且追求這些東西.....

不過,這或許就是媒體和團體的力量與效用吧,所以才能將這些事情炒作起來....

只是有時候還是不要盲從,支持有時候可以是一份心意,但不一定是化作商業行為嘛 


生命的意義,便在於是否能發現美.尋找美.紀錄美.實踐美;
生命的價值,就在於是否能感受愛.體會愛.給予愛.傳播愛
1樓. 茈靜雪
2008/01/05 22:08
= )

會有這樣的行為大多都是媒體與廠商所做的事情,

而除了王建民外,我認為前陣子的「星光幫」也類似於這樣的熱潮,

只能說拿來被炒作的他們,應該是最受委屈的受害者,

人紅,是非也多。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