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足令期間規定的維持社交距離,造成親人間身體接觸的焦慮和恐慌,對老年人尤其如此。
昨天帶食物去探望婆婆,一踏進家門,她便問我可不可以「陪」她洗澡--帶口罩隔一段距離看著她洗澡,因為年紀大怕自己進出浴缸時不小心跌倒,希望我在旁邊看著。
「本來是爸爸幫我,既然你來了,就麻煩你幫忙!」婆婆不好意思的問我。
拿了換洗的衣服,陪著她一步步慢慢地爬上二樓。
兩年前自從婆婆憂鬱症惡化後,為了行動方便,她已將起居室搬至樓下的客房,樓上這間偌大的主臥室突然間變得冷冷清清。
主臥房裡讓我羨慕不已的walking closet 曾經是雙姝小時候玩躲矇矇的地方; 寬敞的洗手台上曾經擺著一個給嬰兒洗澡的小浴盆; 化妝台抽屜裡存放著婆婆自己和小姑生前最喜愛的珠寶首飾; 房間靠牆的一張大書桌上有一座檯燈及兩本聖經,是婆婆每天靈修禱告的角落。
怕我被傳染,或者傳染給她,熱水滿了浴缸之後,婆婆要我站得遠遠的。
「你坐在那邊看著就好,我自己來!」帶著口罩的她,緩慢地將一隻腳踏進浴缸裡,再把另一隻腳移進去。洗臉,把身體打濕,抹肥皂,把泡沫沖乾淨.....
年輕時的她曾經是千金大小姐,嫁給經營農場的公公後,撿牛糞、擠牛奶、跑銀行三點半,移民美國後經營旅館業從打掃清潔、前台幫客人check in, 訓練服務生如何摺被單、到大賣場及超市購買整車食物用品,勞頓一生扶持公公及事奉家庭的婆婆,最近幾年才驚覺自己的身體每況愈下。
驚恐症加上憂鬱症讓她的自律神經失調,成天處於驚恐的狀態,一件小事都可能讓她嚇得「皮皮挫」。
這場疫情更讓她發出深沈的無力感!社交距離的規定讓我們無法藉由擁抱或者握手傳達我們的愛,只能用眼神讓她知道我們在這裡,永遠都會在這裡陪她度過這段讓人不安的艱困期。
婆婆洗完後,我終於忍不住,拿一條浴巾幫她把全身裹住,再用另一條毛巾把她身體擦乾; 不管她頻頻警告「你不要靠近我啦,我自己來!」,迅速幫她把衣服穿上。
走到樓下後,公公正好從外頭走進來,婆婆一見到他,便哭了起來,說:「媳婦來,陪我洗了澡!」
今天紐約時報上一篇《失控、適應與創傷:疫情將如何塑造我們的生活》的文章指出,疫情期間人們的思考、行為和彼此之間的關係發生變化,有些是故意的,但有許多是無意識的; 一些是暫時的,而另一些可能是永久性的--已經開始定義我們的新常態。
時報指出,當人們陷入長期的孤立與危險狀態中,「我們的專注能力以及與他人相處的舒適感,甚至對未來幾天計畫的思考能力都可能減弱,從而帶來持久的後果。」
感謝有神的話語做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疫情期間有許多不容易,求上帝幫助我能忠誠陪伴家人,也讓這些日常的畫面定格,成為我一生最美的生命姿態。
- 3樓. 甜水窩蜂鳥2020/05/08 23:40你寫的這篇,讓我想起去年春天去加州陪癌末婆婆的那一段. 當時的她面對死神近逼的恐懼、對止痛藥物(上癮)的成見抗拒,又心疼又無助,真的感受深刻. 人,在絕望中更是需要仰望神,靠祂的愛走過人生幽谷.
- 2樓. 悅己2020/05/04 23:35疫情雖然隔離了許多人際關係
但在某一方面
也拉近了很多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本文就是最好的例子
要不是疫情
哪有機會陪婆婆洗澡啊!
很難得的親情
- 1樓. 新天新地2020/04/24 12:28也許是台灣相較比較自由,我沒有因為疫情而有甚麼改變。倒是從旁觀察人事物,對人性更多的認識。台灣的防疫工作一極棒, 從人民到政府都很小心謹慎, 太幸福了! 懷抱有時 於 2020/04/26 01:00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