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譴責媒體:清華畢業生當澳洲屠夫不是「淪為」!
2012/09/12 19:03
瀏覽4,565
迴響9
推薦18
引用0

2012/09/12今周刊登了一篇楊紹華寫的「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介紹一個今年二十七歲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的人在澳洲當「屠夫」的故事,標題用了一個極度歧視的字眼「淪為」,我是不曉得記者在台灣的社會地位有多高,可是,當「屠夫」有什麼羞恥?而各大媒體都用了這個字眼,是怎樣,你們從來不吃肉嗎?你們是這樣歧視為你們屠宰雞豬牛的人嗎?

我真的覺得這些媒體很可恥,講收入嘛,他可以年收入百萬,你們這些記者有嗎?講社會貢獻,你們「盤中飧」都是這個清大畢業生一刀刀來的,你們貢獻了什麼?

過去台灣把新聞媒體謔稱為「屠宰業」,講的就是各媒體很嗜血,蘋果日報很喜歡血、裸體加屍體,自由聯合中國三大報造假亂報也不遑多讓,殺牛的「屠宰業」讓大家有牛肉吃,媒體「屠宰業」製造了什麼?不都是些垃圾??你們這陣子拼命報導李宗瑞淫照事件到底有什麼「營養」?

再說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的人當澳洲屠夫也無資源錯置可言,他因為到了澳洲學習殺牛後,開始認真關心人均GDP,引用如下:
我是學經濟的,前幾天我查了一下,台灣的人均GDP差不多只有澳洲的三成,而泰國的人均GDP也正好是台灣的三成。我忽然驚覺,我們來澳洲當台勞,其實就 像是泰國人到台灣當泰勞。難怪,在澳洲打工的年輕人固然來自世界各地,但這幾年人數增加最快的就屬台灣;我又驚覺,原來,澳洲人眼裡的台勞,其實就像是台 灣人眼裡的泰勞。

想想看,沒有他親身參與這個國際貿易歷程與輸出勞力賺外匯,他會知道台灣、泰國、澳洲人均GDP的差異嗎?清華大學經濟系會教嗎??

有一個清華在校生說:
其實改變心態,作者如果能因擁有這份工作而高興
這樣標題也許變為,清大畢業生為何樂於做澳洲屠夫
以台灣現在的情況,能考上清大且需要申請學貸的應該是少數
從這點來說相信作者是位很努力的學生...

我提過高級外省人駱明慶寫過的「誰是台大學生」,事實上,在台灣唸國立公立大學的人其家境往往較私校為優越,已經到達「上品無寒門」的境界,清華畢業生少數例子「特例」值得關心,那多數私校學生該死嗎?

看到這樣的報導方式,我更相信台灣媒體的集體墮落,而話說回來,如果那些在美國華爾街搞連動債、次級房貸、衍生性經濟商品的人去當澳洲屠夫,美國與世界的經濟還會崩潰嗎?

written by blackjack 2012/9/12

link:
外省人在台大
從外省人母語看外省人問題
台大台大真偉大

以下文章均為節錄:

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
‧今周刊 2012/09/12
據統計,超過一萬三千名的台灣年輕人正在澳洲打工,他們是為了體驗人生、旅遊觀光,或者學習語言?一位台灣打工仔告訴我們,他來澳洲只為賺錢;毫不考慮的,他以台勞自稱。以下就是他的告白。
【文/楊紹華】

在台灣工作兩年,存不到錢,身上還背著三十幾萬元的學貸,我到澳洲來,就是為了賺第一桶金,不用懷疑,也不必多作解釋,我們就是台勞!

我上晚班,上班時間是下午兩點半到午夜十二點。

我的工作是食品加工,在偌大的廠房裡,我站在迂迴曲折的輸送帶邊,使勁地把送過來的冷凍羊肉去皮;去完了,放回輸送帶,沒有皮的羊肉移動到下一個加工程序,我則繼續為下一塊羊肉剝皮。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611/34291608
台大清大 窮學生比率少 | 蘋果日報
國立大學不如職校 挨批「階級化」
2012年06月11日
 全國大專院校中,低及中低收入學生比率最低是陽明大學。資料照片
【連 線報導】教育階級化嚴重!立委林淑芬昨指出,全國大專院校中,低收入及中低收入學生佔全校學生比率最低的前五名均為頂尖國立大學,分別為陽明大學、台灣大 學、交通大學、中央大學及清華大學,而比率最高的前五名則皆是技職院校,依序為慈惠醫專、高鳳數位學院、和春技術學院、育英醫專及國立台東專校,她質疑: 「高等教育已有排貧、階級化現象!」
林淑芬分析一百六十 二所大專院校一百學年度第一學期學雜費減免人數發現,低及中低收入學生比率最高的陽明大學,僅百分之零點三四,平均每千人不到四人,而最低的慈惠醫專比率 達百分之八點六六,平均每千人約八十七人,兩者相差逾二十倍;一般大學中比率最高的康寧大學(百分之四點六六)也較陽明多十三點五倍。
將擴充繁星名額
低及中低收入學生比率最低的前十名依序為陽明大學、台大、交大、中央、清大、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台北醫學大學、元智大學、國立台南藝術大學以及國立成功大學。
而低及中低收入生比率最高前十名,依序為慈惠醫專、高鳳數位學院、和春技術學院、育英醫專、國立台東專校、美和科技大學、東方設計學院、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蘭陽技術學院。

link: 從龍應台不能穿皮鞋看台灣階級流動的族群差異及原因 - blackjack的blog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blackjack/6541991#ixzz26FeZIa6R


台大將成為貴族大學?2009-09-30中國時報
羅竹平(台灣大學農經系助理教授)

     筆者有幸任教於全國唯一的農經系所,去年忝列本系甄選入學的招生委員,對於五十多位來面試的同學出類拔萃的成績表現,印象深刻!而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多數同學出類拔萃的家庭背景。
     這五十多位來甄試的同學中,大概七成來自台北縣市,普遍來自好學區學校或貴族私校;總共只有十二位同學來自中南部。這些在學校成績和活動參與上皆出類拔萃的學生父母中,約一成是大學教授,一成是醫生,其它有企業主、基金經理人等;父母直接務農的,好像一個也沒有。難怪,系上的清寒獎學金,值金融海嘯之際,還是一直沒人申請。

link: 外省人在台大 - blackjack的blog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blackjack/3364355#ixzz26FbsBcuz

無人申請的清寒獎金2010-09-20中國時報
陳麗珠(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主任)

這學年一開始,就發現上年度的教育部補助的工讀助學金發放對象,都不是教育部規定應該優先補助的家境清寒學生。助教解釋說,這是因為無符合條件的學生申請,只好開放一般大學生以每小時九十五元的待遇,讓一般學生在系辦公室打雜跑腿,成為系辦行政助理的小助理。不僅如此,系上處理外界捐贈的獎學金中,有些附帶必須提供具體清寒證明(如里長證明),近年來也有好幾種相對金額較低的獎學金,因為找不到申請人而從缺。

我服務的學校,雖然是國立大學,但終究不是五年五百億的研究型大學,學生大多數來自中產階級家庭;經向各班導師查證,在家庭狀況調查表自陳為「清寒」(家庭年所得在七十萬元以下)的學生人數,每年都不會超過全班人數十分之一。難怪教育部雖規定各大學須每年提撥學雜費收入的固定百分比為清寒學生工讀金,但在國立大學卻是找不到真正清寒的學生來申請。我推測這樣的現象在國立大學應該相當普遍。

...

國立大學的學生不但家境普遍在中上階級,也享受到較低的學雜費和國家補助的資源。分析各大學公布二○○七年度的現金收支概況表顯示,國立大學學生每人平均每年繳交約五萬元學雜費,但實際使用的每人教學研究訓輔經常支出與教學設備購置等支出,平均為學雜費的三.七倍。學生獲益的財源大部分來自政府對國立大學的高額補助。

反觀私立大學和私立技職校院,同一數據完全翻轉。同一年度私立大學每年學雜費約十萬元左右,但學校用於學生的教學研究訓輔等支出為學雜費的一.一倍。當學雜費沒有「取之於學生,用之於學生」,令人不禁擔心此類大學的教學品質。進入私立大學的學生,為支付高額學雜費,如果沒有家庭的足夠金援,就必須貸款舉債,一方面還要打工。白天上課晚上打工,日以繼夜的奔波,學習成效當然不好。

【教育議題】高教價值知多少?問題在公平效率!
原文:http://case.ntu.edu.tw/blog/?p=2897 臺灣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作者簡介 駱明慶 台大經濟系教授,研究領域為勞動經濟 學、家庭經濟學和教育經濟學。

到底是誰補貼誰?
  以被補貼的對象方面來說,幾乎所有的相關研究都發現,上大學的機率和學生的家庭背景成正相關:父母教育程度 和所得較高、父母是公務員以及居住於台北市的學生,都有較高的比例能進入大學,尤其是公立學校。根據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的資料,不同所得家庭中,18 到23歲人口受大學教育的比例也有相同的現象。
  根據粗略估計,台灣公立大學學生每人每年獲得納稅人挹注的教育經費,是私立大學所獲經費補助的十倍。這樣的結構,產生了我國大學教育在學費負擔 上的特殊景象:家庭背景好的學生,在聯考中(或其他入學方式)有最好的成績,考上公立學校、負擔最少的學費並享有最好的教育品質;家庭背景稍差的學生,考 試分數較差,考上私立學校、負擔較多的學費卻享有較差的教育品質。至於家庭背景最差的學生,可能國中畢業後就去念高職,沒有參加大學入學考試;或者因聯考 成績差而沒有機會念大學。雖然大學教育可以增加他的生產力,也只好早早投入職場,賺錢繳稅來補貼當年「會讀書」的同學上大學。在這種制度下,造成「窮人補 貼富人」的逆向所得重分配,試問公平性在哪裡?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9) :
9樓. 小肉球
2012/09/14 11:09
To Juno

其實, 俺乍看黑傑克此文, 認同他的論點.   稍後, 俺不認同, 和屠宰業及轉行沒有關係, 俺疪議今周刊的 "淪為" 是 ---> 很多受訪者接受媒體的專訪, 天真地吐露心聲, 他或她心裡並沒有 "淪為" 的意思, 等到媒體報導出來, 卻連名帶姓地加上 "淪為" 兩字. 

這才是最可惡的媒體操作與媒體罪過!

然後, 俺又細看此文一遍, 看到:

【文/楊紹華】在台灣工作兩年,存不到錢,身上還背著三十幾萬元的學貸,我到澳洲來,就是為了賺第一桶金,不用懷疑,也不必多作解釋,我們就是台勞!

我上晚班,上班時間是下午兩點半到午夜十二點。

我的工作是食品加工,在偌大的廠房裡,我站在迂迴曲折的輸送帶邊,使勁地把送過來的冷凍羊肉去皮;去完了,放回輸送帶,沒有皮的羊肉移動到下一個加工程序,我則繼續為下一塊羊肉剝皮。

請注意, 這段話的引述模式: (1) 點明出自楊氏手筆; (2) 用第一人稱.

除非今周刊造假 -- 小肉球於焉決定今周刊的 "淪為" 是OK的, 並沒違反新聞倫理.


名偵探柯南名言:真相只有一個!
1.編輯改標題是常態,就算是教授等級的文章亦同。

2.退萬步言,新聞倫理不是「有聞必錄」,前陣子蘋果總編還自詡沒登挺扁者罵馬英九「五字經」的話,那鄭弘儀的罵娘還不是照登,蘋果總編很會自欺欺人。

很簡單,看新聞最常見的就是「消音」與「馬賽克」,這個清華畢業生國籍與職業歧視,今週刊照登不誤,當然是共犯,當然違反新聞倫理。

新聞倫理包括不散佈侵害人權言論的義務。 blackjack2012/09/14 12:04回覆
8樓. 路人Juno
2012/09/14 05:53
今周刊可以直接下這個加雙引號的標題"我們就是台勞",這基本上就沒有今周刊的事了,因為該媒體引用他人發言

小肉球:

這位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生楊紹華, 自己的口述就有 "淪為" 的意味 --

... 不用懷疑,也不必多作解釋,我們就是台勞!......

因此, 今周刊使用「淪為」兩字乃遵從受訪人的意思, 並未歧視於他, 也未歧視屠宰業.

========

我倒不這麼想。  果真如此,今周刊可以直接下這個加雙引號的標題"我們就是台勞",這基本上就沒有今周刊的事了,因為該媒體引用他人發言。  這個學生沒提淪為兩字,今周刊記者使用這兩個字,就是今周刊的責任。

但一個媒體也不能說因為某台灣獨力支持者說中國人都是豬,就來一個標題"中國人都是豬"。  引用他人發言沒問題,但你要用來當你的標題,你自己就負了一定法律及社會責任。  加個問號是鬼扯的不負責任作法。

我同意這個看法,媒體以「引用」做為散佈手法並不能免責,如同某甲不能以「聽來的三字經」去問候別人一樣。 blackjack2012/09/14 07:11回覆
7樓. 小肉球
2012/09/14 05:11
不同的看法

小肉球和黑傑克兄的看法不同:

這位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生楊紹華, 自己的口述就有 "淪為" 的意味 --

... 不用懷疑,也不必多作解釋,我們就是台勞!我上晚班,上班時間是下午兩點半到午夜十二點。我的工作是食品加工,在偌大的廠房裡,我站在迂迴曲折的輸送帶邊,使勁地把送過來的冷凍羊肉去皮;去完了,放回輸送帶,沒有皮的羊肉移動到下一個加工程序,我則繼續為下一塊羊肉剝皮。

黑傑克兄, 他自己都說 "不必懷疑, 不必多作解釋" 了, 他這位清大培植出來的青年跑到澳洲做台勞, 您又何必替他多作解釋呢?

因此, 今周刊使用「淪為」兩字乃遵從受訪人的意思, 並未歧視於他, 也未歧視屠宰業.


名偵探柯南名言:真相只有一個!
若是如此,這個清華不但自我作賤也作賤別人。

亦如同路人Juno兄所言,今週刊當然亦應該負責。 blackjack2012/09/14 07:03回覆
6樓. 陸戰隊kuda1994
2012/09/13 21:49
黑兄晚安

學生時代最後二年

因自覺自己只是大多時間

在清談做白日夢對社會無所貢獻的學生

所以我中午調開課

去便當公司當大貨車司機打工

一天上班二小時,附午餐

獨自一人開大貨車和搬卸便當外,還要收廚餘

但我工作的很快樂
也很驕傲這份打工的工作

一點都不覺得是'淪為'

很高興能與黑兄分享

 

我當兵的時候,連上有名校畢業的人,那時學歷還不如此氾濫,不管叫他們做什麼,也會去做,那是一個任務。

這些人打從心裡就瞧不起殺雞宰羊之人,那就不要吃肉,今週刊還有各媒體只賣給「知識份子」喔?

我也做過台灣社會評價不高的工作幾年,一點也不引以為恥,憑勞力賺錢到底算什麼「淪為」,我可是清清白白做人呢。 blackjack2012/09/14 07:09回覆
5樓. OldMan - 風景線
2012/09/13 08:55
淪為記者
都不知道“新聞”與“評論”的區別。 報新聞應敘述事實,別妄加自己的價值判讀與歧見。 否則,是宣傳,不是“第四權”!
「第四權」像是詐騙,既不會自我反省,也沒有對社會有良善的改進,只有更促使台灣社會「淪為」偷窺的血腥「屠宰場」。

固然有好記者,但這種記者「淪為」這樣的存在,確實是一種悲哀。 blackjack2012/09/13 10:53回覆
4樓. 舒塵軒客
2012/09/13 08:39
分享個人觀點

1. 各大媒體用"淪為". 應該主要是原文標題就是如此

2. 綜觀該文. 故事主角本身就有明顯的階級歧視

基本上看不出來"樂於"當澳洲屠夫

3. 不論是故事主角還是撰文記者

其目的只是要借一個對比強烈. 超出一般人想像的情節

借此批評台灣的就業市場和教育問題

 

問題在於. (我的看法)

如果故事主角能夠放下身段. 去澳洲當完全外行的屠夫

那我絕對相信他用同樣吃苦的心態和方式

在念清大經濟系時有好好充實基本學能

那麼在台灣當銀行理專可以賺更多!!!

 

所以. 他大學可能玩樂或是打工過了四年

初入社會處處碰壁

所以像是玩電玩一樣

"選擇打掉重練"

到GDP高的澳洲去吃苦賺錢

 

簡單總結. 純粹個人選擇!

清華畢業生不是「淪為」澳洲屠夫 

清華畢業生也沒有「樂於當」澳洲屠夫 

清華畢業生只不過是「選擇當」澳洲屠夫

確實,清華畢業生只不過是「選擇當」澳洲屠夫,不過,該文下部份以「第一人稱」來論述,有可能是那位清華畢業生自己寫的。以他22歲畢業,27歲到澳洲,也有可能是台灣工作不合他的意,其實我倒覺得他可以去今週刊當記者嘛。

說到台灣當銀行理專,聽說連動債就讓這些銀行理專吃很飽,可是,這幾年來連動債卻讓很多人賠很慘,我覺得這個清華畢業生到澳洲去或許是一個更好的選擇,無論是對他或別人。 blackjack2012/09/13 10:50回覆
3樓. 路人Juno
2012/09/13 02:16
為版主拍拍手
版主發現"淪為"的問題,要為版主拍拍手。
周杰倫被偷拍,痛斥記者好好的人不當云云, 後來呼籲壹傳媒員工趕快找別的工作,蘋果日報後來譏笑周杰倫說沒要賣,現在蘋果日報要賣。

什麼第四權、新聞自由講的那麼好聽,化為一支筆或電腦文字就是大辣辣的歧視,喜歡用「強抱」這種類似「強暴」的同音字,很幽默嗎?

壹傳媒香港《壹本便利》刊出Twins成員阿嬌更衣照,引起香港聲討,後黎智英坦承不當並把《壹本便利》改名,黎智英說:「沒有人性的人才能做傳媒」,什麼叫「沒有人性」?

這篇文章又是一個「媒體標題」的「小問題」還是媒體赤裸裸的階級歧視呢?殺豬殺羊難道就不是清清白白做人,到底有何可恥?

但我想今週刊還是會很得意他們的歧視的。

blackjack2012/09/13 06:11回覆
2樓. shouri
2012/09/12 20:51
這是客觀的事實
泰勞在台灣被歧視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而台勞在澳洲被歧視也一樣, 甚至更嚴重. 澳洲白人對亞洲人的歧視心態是非常嚴重的, 甚至可以說是令人髮指的. 這不是應該的, 但卻是現實. 說難聽一點, 給我3倍錢要我去澳洲被那樣羞辱, 我不幹.
消滅台灣的納粹黨-民進黨!
通過族群平等法,強制解散民進黨!
我寫過關於外勞、外籍配偶的文章,就我主觀而言,我不歧視他們,大概幾年前,我曾與一位泰勞用英語聊天,他還拿他在泰國某大學的畢業照給我看,又跟我說他的夢想,這件事我在過去提過,已是7年前的往事。
link:我印象中的外勞

許多台灣人普遍有極強烈的優越感,最常說「台灣第一」,除了白人以外都歧視,如shouri兄所言是「客觀的事實」。

然而,「客觀的事實」不能「合理化」歧視的行為,這位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生在以前不覺得台灣人歧視泰勞是錯的,因此引為自己被澳洲人歧視的「借鏡」,不是嗎?他應該批評台灣人歧視泰勞與澳洲人歧視他。

正如這記者歧視屠宰業,好像讀過幾年書就很神聖很了不起,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很偉大嗎?台灣社會欠他什麼嗎?屠宰業見不得人嗎?

只要不犯法,不管什麼學歷與任何職業都值得尊重,任何人也都值得尊重,這是各媒體與今周刊楊紹華該懂的事。 blackjack2012/09/12 23:14回覆
1樓. shouri
2012/09/12 19:37
連他自己都承認自己的地位就跟在台工作的泰勞一樣
您就不用太反駁"淪為"這2字了.
不過這也是台灣的問題, 自己無法提供好的工作機會, 才會要他離鄉背井去接受澳洲白人殘酷的歧視了.
消滅台灣的納粹黨-民進黨!
通過族群平等法,強制解散民進黨!
1.我認為對歧視性言論不可容忍,所以不算「太反駁」。

2.每個國家經濟情況本來就不同,在澳洲屠宰場年收入台幣百萬稀鬆平常,但在台灣平均薪資本來就不高,在台灣類似工作的薪水差澳洲很多這當然很正常。

3.我認為教育資源逆分配才是最不公不義的事,如果有一個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的人在澳洲當「屠夫」叫「沉淪」,那多少私校學生更慘?

為什麼我們要「同情」更好環境的人?

何況,當澳洲屠夫我不認為不好,以職業歧視人才值得批判。

此外,我也不歧視外勞,這清華人自貶有歧視泰勞的心態。

blackjack2012/09/12 20:30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