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行
2012/08/29 21:43
瀏覽597
迴響2
推薦14
引用0
七夕情人節這天來到台北。氣象預報說有颱風的,但排不出其他時間,還是臨時決定成行。不是為了跟咩咩約會,而是幫我哥檢查電腦。三月幫他組全新的桌機寄去,現在居然無法開機了。從我哥的描述聽起來應該是主機板壞了,剛好當時我也組了一台規格完全一樣的電腦(只比他晚一週),乾脆直接把我的主機板拆下來帶去換。
這是第三次自己到台北找我哥。第一次是五年前替代役快要退伍時,那時候剛學會自己灌電腦,就幫他重灌作業系統。那時我哥還住板橋,在華僑中學對面向人分租一個小房間。那一次住了一個晚上,隔天還跟他朋友一群人去參加寫生比賽。第二次是三年前用他舊的CPU換新主機板重組後整台抱去給他。那時他搬到大觀路旁的一條小巷子裡,和幾個朋友合租了兩層樓,一樓計畫佈置成展覽空間。那時我正在讀藝術史,和他聊了一些我在藝術史上的有趣發現。他看我有興趣,下午臨時安排我去旁聽他指導教授的藝術史課。那一次剛好講到新古典主義(參閱拙文〈新古典主義時代脈絡〉),著實令我大開眼界思想一新。時過境遷,我哥研究所畢業,去了台南兩年,去年又回到台北重讀博班,落腳在西門町。今年三月到台北掃墓時,和爸媽一起造訪他位在十四樓的公寓,順便看一看前一週才幫他寄來的新電腦。那真是一個令人沉思的午後。想起三年前走在那條陳舊的巷道,把電腦抱去他大觀路的房子,以及去旁聽藝術史課的情景。當時在電子街上尋找相容主機板,好不容易組起來的電腦已經壞了,只有把機殼以外的每個零件拆下來帶回台中;當時孜孜矻矻鑽研的藝術史,在青燈黃卷中讀出盎然興味,在旁聽課程時豁然開朗,現在也已遙不可及。歲月在沉默中帶走了那個純真的年代。
似乎那一次掃墓之行已經預示了我將再度造訪西門町。掃墓那天的行程太過倉促,什麼都來不及想就匆匆趕回台中。客運站已爆滿,我和爸媽三人共拿到三張補償性的折價券。上個月我哥回台中時用掉一張,剩下的兩張剛好讓我這次上台北——去安撫那台我特別挑選機殼的新電腦,以及,去尋找那段遺落多年的離鄉記憶。
天秤颱風走得很慢。出發時台中並沒有下雨,抵達台北時天氣也很好。憑著上回掃墓的印象,很快穿過地下街到捷運站,一下來到西門。我哥徒步出來接我,陽光燦爛極了。還真是有一股說不出的喜悅,誰會想到七夕突然可以來這裡逛街呢?雖然對我們這種不隨便買東西的人來說,走在這裡沒什麼實質意義,不過看著那些手裡大包小包的人們,不覺也頗有一番「方外看紅塵」的意趣。已經十一點多了,我們決定用完餐再回去。我哥說西門這裡很難找到素食,他自從搬到這裡已經幾乎沒有吃過素了。我不太相信。幾個月前我參加某個團體旅遊到漁港的觀光漁市,那裡都有素食,怎麼可能繁華的西門町會沒有呢。結果出乎我意料,繞了好幾條街都找不到。西門町看起來跟一中街很像,逛街的族群也差不多,但街道的寬度寬了不少,走起來沒有壓迫感。原本我已經打算要到便利商店買麵包和米漿的,此時撇見一個紅色的燈籠寫著「素食鍋」,又看售價才60,就拉著我哥走進去(誰知道它的素食鍋居然賣100)。
這家小火鍋店讓人想起一些事。四年前當我還在讀書準備考公務員時,每天都和朋友在興大外的一家素食店用餐。那是興大正門外唯一的一家,我在那裡認識了一位屬羊的打工小咩。她幾乎每天都穿同一件印著兩個人在玩的黑色衣服,我猜那大概是她的幸運衣。我覺得有趣,更有趣的是有一天她居然把飯用愛心的模子壓出造型給我。我嚇了一跳。後來才知道每個客人的飯都會用愛心模子壓過,但通常端出來時已經不成樣子。只有那次是真正的愛心飯。可惜好景不常,兩個月後素食店突然收了,改成小火鍋。那次我特別跑到店裡去,她還在,我跟她要了電話,之後每三天就來吃一次小火鍋。那時候只有一道素火鍋,要價80,實在吃不起。又過了兩個月,我要去高雄考試了。我打簡訊告訴她我要去高雄,過幾天才會回來。但那次回台中後家裡有些事要處理,過了十天我才再去興大讀書吧。但她已經離職了。
我哥點了一道60元的臭豆腐鍋,裡面並沒有肉。我想它大概只有湯頭是葷的,早知道我也點這個。聊了點近況,我哥上個月才回台中一趟,該聊的其實都聊過了,他於是一邊比劃一邊告訴我西門町的地理概況。餐後,繼續穿梭在熱鬧但不擁擠的巷道,一路來到我哥的住處。原本以為十四樓會很熱,但似乎天氣已經轉陰,反倒有些涼爽。幫我哥稍微試了一下電腦,重插記憶體後開機主機板確實會嘟嘟叫,而且沒有畫面。若不是主機板壞就是記憶體壞。於是把我那塊板子換上去,果真馬上就好了。謝天謝地,沒有再出其他狀況。(回台中後把我哥那塊板子拿去修,確定只是記憶體壞,直接免費換一條)
我哥很有趣,他幾乎每件家具都要自己做。五年前在華僑中學時,他釘了一張上層是床舖下層是書桌的床組,那一次我睡床他睡桌面,我一直擔心床會跨掉。三年前他在大觀路旁時,那座床組留在原處無法搬,於是他另外做了不同造型的床和階梯式的櫃子。這一回更有趣,他說他書太多了,居然鬼斧神工的做了前後雙層的書櫃,前面一層是可以左右拉開的那種。這種書櫃我在B&Q有看過,非常貴,主要是軌道的部份難做,而我哥居然只花一點點材料費做出這種精密設備。果真是術業有專攻,我因為有電腦組裝的需求,服替代役時跟學校的電腦老師請教,終於組裝了生平第一部光華牌電腦;而我哥在大學時代一直都只有使用公共電腦,但他卻在大學時就開始摸索木工,甚至曾在美術系某個角落的走廊蓋了一間小木屋,把從施工到住宿的經過都拍照存證作為創作文件記錄,住了一個暑假以上,開學後才被系辦拆除。五年、十年這樣的過了,我哥離開台中到外地讀書已經十一年的光景,學歷愈讀愈高,學術專業愈累積愈深厚,卻也自承工作愈來愈難找;我則在十一年前開始踏上被視為保守封閉的信仰之路,與世俗的距離愈拉愈遠,與年紀相仿的平輩朋友愈來愈沒有交集(跟我聊得來的幾乎都是年紀比我大二十歲以上的資深社會人士)。十一年後走出各自的人生軌跡,雖然都沒什麼光鮮亮麗的成就,卻早已在不知不覺中累積起各自的千秋風貌。這或許就是我所要找尋的離鄉記憶吧。
接近三點左右,電腦問題處理好了,也上網查了一些我哥最近找工作會用到的資料。我哥於是決定帶我去北美館逛逛。五年前來找我哥時,上午參加寫生比賽,下午他就帶我第一次逛北美館。那次有個日本御宅族模型公仔來台的特展,只是當時剛好是國內最風靡公仔的時候,不管什麼小單位小活動小產品都要做公仔,看得反倒有些膩。除此以外我對北美館沒有留下什麼特別印象。這次我仔細的注視了北美館的內部空間,發覺跟台中國美館沒差多少。我哥倒是很敏銳,他批評台中國美館空間利用不當,明明面積比北美館大,卻拿去做一些無關緊要的紀念品店和咖啡廳等,展場空間變得很少。逛了一陣子我也略有感覺他的意思,北美館的展場空間確實比國美館多許多,對展場本身的規劃也更加周到,甚至為了配合展示主題而把整間展場漆成黑色,或請木工製作特殊的背景造型。這在台中雖也有出現過,但比較少見。當然,就我哥的專業素養而言這些都還是不行,他接著又提到北美館在邀請國際大牌藝術家時接洽作業太慢提出,造成安排展覽的行程太過緊湊等。我們繞過一間又一間展場,其中有一個展覽結合台灣前輩藝術家(主要是日據時代藝術家)和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這樣的展覽我們先前在台中國美館也看過一次;另外一個是當代抽象藝術的創作展,跟在台中看到的也十分類似。這樣說起來,當代藝術和當代展出方式似乎也變不出什麼新把戲了。至少從這幾年我哥回台中時陪他去看展覽的經驗來看,許多表現形式已經出現了重複抄襲和固定模式的現象。
北美館在圓山,臨濟寺也在圓山,那是我們掃墓的地方。沿著往保安宮的方向走,從遠處可以看見孔廟。說起來圓山還真是文化古城,街景跟台中看起來很像,樸樸素素的。不過我哥說圓山的房價也開始上漲,現在搬來也不划算了。我建議他或許可以去找公墓附近的房子,應該會便宜不少。看起來我哥大概會就此在台北落地生根了。從前台灣剛光復時阿公在台北景美附近開五金店,那是一個百廢待興的年代,五金店正當其道,只有阿媽每年都帶我爸和兄弟姊妹到土城向廣欽老和尚拜年;後來我爸厭倦生意場合的俗氣與銅臭,來台中追隨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學佛,而那正是漢傳佛法在台灣打下根基的年代,台中蓮社弘揚淨土法門也是正當其時;因緣際遇千迴百轉,隨著解嚴開放與後現代的來臨,在多元價值百家爭鳴的背景下,我哥追逐著時代思潮的中心主題又回到了台北。從某種角度來說,阿公、我爸和我哥,分別象徵了各自的時代轉捩,只是他們自己或許不曉得。把他們三人的生命史串連在一起,正好見證了台灣自光復以來大時代脈動之轍跡。
我們在街上找到一家素食自助餐,店面十分整潔,裝潢體面,原本以為會很貴,沒想到價位跟台中差不多。我哥直呼這裡的價錢還可以,如果他每天都能在這種地方吃飯就好了。或許是裝潢還是燈光的氣氛,這家店讓我想起那間在興大正門外的素食店,能在此處結束台北之行真是個美滿的句點。許多年過去了,如今我已深深了解,人與人的相聚都只是一段因緣,錯過就不再回頭;在時代的洪流中,隨緣盡份卻不要迷失志向,繼續實踐自己的初衷。阿公的時代已逝,我爸的時代也已日薄西山,而我哥正邁向屬於他的時代。留在台中的我,會肩負起什麼樣的時代使命呢?寫在西門行的最後,作為新的期許。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2) :
- 2樓. 泥土‧‧‧郭譽孚2012/08/31 18:01似乎‧‧‧試答
就一般的思考言
人們重視的,不是成果,就是過程
在完全尊重個人的背景之基礎上
重視成果的人,重視成就,易於入世爭勝
重視過程的人,重視價值,可以出世探尋
每個人各有資具,似乎不宜論斷高下
對於兩方面都有興趣的人,應該也不是貪婪
只是每個人的資具不同,或許有人也可以兼顧‧‧‧能夠周全與否,則外人很難置喙
泥人想來,君子慎獨,
每個人都需要摸索自己的自知之明
是優游涵泳或是逐漸開眼、開創
都可以在篤定之中吧
泥人敬白
先生之灼見不愧一語道破成果取向與過程取向的區別。
一點心 於 2012/09/01 22:15回覆
突然想起許多年前某位師父告訴過我的一個觀念,或許可以分享:
有些人發心出家修行,一開始很精進,但過了幾年卻退轉,以至於還俗。
像這樣算是失敗嗎?法師當時這樣問我。但我無法回答。
法師於是說,不能把出家視為成功,還俗視為失敗,
而應該說出家是學佛的過程,還俗也是其過程之一。
學習沒有所謂的失敗。
他只不過換了不同的方式學佛罷了。
當然,出家要出得有理,還俗也要還得有理,
否則便真是逃避現實自甘墮落也。這就必須自己衡量,旁人無法置喙。
而這也應該就是先生所說的「摸索自己的自知之明」吧。
感謝先生的關心與祝福。
先生長期以來對晚輩的部落格持續不斷的鼓勵與推薦,
實為晚輩莫大之榮幸。謹此 恭請
道安
晚 一點心 敬上 - 1樓. 泥土‧‧‧郭譽孚2012/08/30 21:54似乎不容易‧‧‧‧
在今天這樣的時代裡
能夠擁有您這樣的篤定似乎不太容易
祝福您
泥土敬白
最近靜下心審視自己這十多年來的經歷,發現通常當我在某個環境自覺陷入谷底的時候,卻同時已經在醞釀攀升;而當在某方面達到巔峰時,又已經顯露即將衰落、退縮、分裂或瓦解的預兆。就像易數的循環一樣。於是我想到,人生真的只是單純的承受這些起起落落而已嗎?假如不是,這意味人生應該是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必然要朝著某個特定的目標前行。這時候也才體會老一輩人強調志向的重要,或者他們認為每個人來到世間都肩負著某種有待圓成的使命。以上拙見,祈先生斧政。敬祝
平安
晚 一點心 敬上
一點心 於 2012/08/31 11:17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