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淨空法師開示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八集)1/5
【世尊是總號,稱呼時用之。稱佛則表果德。稱如來則表性德。】
【世尊入城還園】
【如如不動】
【密示住心,以身作則。】
【正是加護憶念】
【食訖宴坐】
【一念不生】
【密示降心】
【令眾取法】
【正是託付諄囑】
【以身教不以言教】
【隨時隨處,無不為菩薩正覺模範。此真所謂善,須菩提今日始看出而歎為希有也。】
經【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大論云:從因至果,有五種菩提。】
【發心菩提】
【伏心菩提】
【明心菩提】
【出到菩提】
【無上菩提】
【凡為菩薩,須發菩提心,故先問。】
【初發心,不能如佛之隨緣安住,故次問住。】
【又以妄心數起】
【不能似佛之自然降伏】
【再問降伏】
【得人身聞佛法,必要發大心,方能修大行而得大果。】
【善財每遇善友皆云: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是知發大心者,必修大行。住、降,正修行之切實下手處也。】
【然此二問,實在相資。】
【以覺心住,則妄心不降而降。妄心降,則覺心不住而住。】
經【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二善哉】
【一讚他大智能見】
【善現所見】
【世尊欲令眾生於其著衣持缽、去來動靜、日用平常生活中,領取護念付囑之意。】
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諦,真實正確。不貢高,不卑下,虛心領受。】
【看經聞法,必須拋開一切知見。以一心對境,方能契入。】
【二如是】
【佛之示現】
【是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請掀開經本,第二卷,第九面,最後一行,看經文。
經【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實際上,須菩提尊者所提的三個問題,世尊在前面都已經答覆盡了,也就是說,《金剛般若波羅蜜多》已經講圓滿了。後面,若不是尊者在此地為我們大家向佛提出請教的話,這個經就沒有了。所以,他這一句含義就很深了。唯然,世尊,願樂欲聞這四個字是代我們啟請。請翻過來看註解:
【唯】
是很恭敬的答應。
【是住降之理,徹底明瞭。】
這就是前面曾經說過,尊者有高度的智慧,能夠看出來,世尊所證得的無上菩提、究竟圓滿的大法,都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換句話說,日常生活點點滴滴都示現,不是部分的示現,而是圓滿的示現,這就太難了。你要問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的道理,一切修行的方法,佛穿衣全部在裡面,吃飯也全部在裡面,走路也全部在裡面,正是《華嚴經》上所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無量法門就是一個法門,一個法門展開就是無量法門,所以生活之中點點滴滴無一不是,這才妙!所以,尊者才讚歎希有。我們要從這些地方體會,要從這些地方去學習,這才叫真正的學佛。而不能拿經典去研究,跟自己的行持毫不相關,那就叫佛學,不是學佛了;同樣是兩個字,顛倒一下,意思都不一樣。一個是把佛教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研究,一個是認真向釋迦牟尼佛學習,向諸佛如來學習,這才得真正的受用。「唯」是完全了解,佛在前面這一開示,他都懂,徹底明瞭。「然如來護念付囑,他尚未見,故代為啟請。」尊者說:我明白了,可是還有許許多多在座聽的人,他們還沒明白,我們也不能不理會這些人,那就沒有慈悲心;所以代為啟請,代大家啟請。啟請的話四個字:
【願、樂、欲、聞】
這四個字是代表當年在法會當中,全體大眾的程度有淺深不相同,這四個字就是說明聽眾程度不齊。「後後深於前前,義甚深廣。」這四個字,每一個字意思都很深很廣,這是我們要曉得。「願」是願意聽聽,這是程度淺的,般若法門很難聽到,有人願意聽一聽。有些程度比較深一點,「樂」,非常喜歡聽,那倒不是隨便聽聽,很歡喜聽,這個樂是愛好。程度更深一點,「欲」,欲就是我非聽不可,把這個當作欲望,很想得到,不得到不甘心,它有這個味道在裡面。他曉得般若法門對他很重要,他非聽不可,非學不可。「聞」是最高級的,聞是什麼?聞到開悟了。「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世尊詳細一講,他就開悟,他就證果,這是聽眾裡面程度最高的。這四個字,是一切大眾當中程度不齊,雖然程度不齊,各個人都得利益,程度淺的得淺的利益,程度深的得深的利益,沒有不得利益的。《金剛經》上,字字句句的確都很有味道,意義都無量的深廣,不能含糊籠統念過去,那當然就沒有味道了。你要是明瞭,讀起來真是有味!尊者代我們請法,意思我們明白了。
【人人本具如如不動之自性】
這是講真如本性,一切眾生本來都有的,不要從外面學習的。
【無明為障】
我們凡夫的麻煩,不但是凡夫,九界眾生,九法界,九界裡頭有菩薩,菩薩也有障,那個障比我們輕。我們有三種障,而且都非常嚴重,有無明、有塵沙、有煩惱,三種障。到菩薩,煩惱障沒有了,塵沙也沒有了,只剩下無明,無明對他還是障礙,所以菩薩有無明障。即使到等覺菩薩,距離成佛差一點點,為什麼成不了?他還有障,最後那一品無明;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無明有四十一品,四十一品無明他已經斷了四十品;還有一品沒破,這是等覺菩薩,那一品還是他的障礙,必須這一品無明破盡,他就圓滿成佛,自性圓滿的現前了。因為有障,
【致妄心生滅不停】
我們現在這個念頭生滅真的是無量無邊,無法控制,妄念無量無邊,而我們能發現的,給諸位說,是粗念,我們的心很亂,念頭很多,粗念。微細的念頭,我們還沒有覺察得到,即使有相當的定功,也覺察不到,阿羅漢證到九次第定,菩薩的定功比阿羅漢高得太多太多,佛在經上說,大乘圓教八地菩薩,才看到微細的念頭。假如這些念頭,念頭就是生滅心,你根本就沒有發現,你怎麼能斷它?一定是先發現它,發現叫覺悟,把它斷掉那叫功夫,你的心要覺悟。八地菩薩,才能看到微細的生滅念頭。所以念頭的生滅當然有,也不必害怕,不必恐懼,為什麼?一切眾生都是一樣的,沒有例外的,如果對於佛的教誨,我們能夠信得過,能夠理解,依照佛教給我們的方法來修行,確確實實是有方法解決這問題的,不是沒有方法,方法也有很多,我們自己可以選擇。
【故學者應在聞字上用功】
前面講的願樂欲聞,當然在這上面,那是作真功夫。《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為大家報告他所修行的理論與方法。諸位讀《楞嚴經》,在第六卷你就都看到了。如果《楞嚴經》讀了之後,還看不懂,那你回過頭來,再去讀《金剛經》,觀世音菩薩用的理論跟方法,與《金剛經》所說的,無二無別。說的話可能不一樣,裡面的內容完全相同,所以要緊在這裡。
【返聞聞自性,時時照、時時聞,則見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就是心性,見諸法實相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一個意思。尊者代我們啟請,世尊的確大慈大悲,就為我們詳談金剛般若。
我們先看看小標題,這個標題很重要。「約境明無住以彰般若正智」。本經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跟下半部。為什麼要這樣分?因為在詳談裡面,上半部,佛已經把意思說盡,那就不必再說了,已經說盡了,理論跟方法都說出來了。須菩提尊者接著再啟請,為什麼再啟請?尊者很慈悲,有大智慧,觀察大眾,明白的固然不少,還有一些有疑惑的,於是再啟請,這個到後面經文,我們再詳細跟諸位報告,再啟請。要把所有的疑惑斷得乾乾淨淨,在菩薩修行的菩提道中,才能夠一帆風順而沒有阻礙。
前半部的經文,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有深有淺,後半部是唯深無淺;後半部是約心來說的,前半部是約境來說的。境是境界,也就是我們生活環境,從生活環境當中來說明無住,總而言之一句話,般若的宗旨就是「無住」兩個字;彰是顯示,完全表現出來般若的智慧。底下又分兩段,這是第一段,「的示無住以生信」,指示我們無住,從這個地方讓我們建立信心。底下小科我們就不說了,我們只著重大科。前半部信、解,後半部行、證,正宗分前後兩部合起來是信解行證四分,這個架勢跟《大方廣佛華嚴經》無二無別。
金剛經講義節要 作者 淨空法師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