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森林中傳統的太魯閣族住的房子,旁邊一定有幾株香蕉樹,出生部落,也住在部落的那時期,記憶中祖母的家像這一張圖的矮房子,幾株香蕉樹在房子周邊。在香蕉成熟的夏天,一年中的收穫節期,媽媽會做香蕉飯給我們吃,模糊的記憶,在冬季探親旅遊中,看著部落婦女製作,也體驗手作的整的過程,嚐到了我很久很久,也幾乎遺忘的部落美食“香蕉飯”,這一回探親卡娃思賺好大,整鍋被我冷凍後宅配帶回台北,孩子們都吃到了,真開心。
談起香蕉飯, 雖然沒有竹筒飯熟悉,但母親每一次做好,熱呼呼的給我們吃,香蕉葉裡包著的是小米、糯米和香蕉,野生的香蕉雖經過蒸的過程,那香蕉的香更香。從2017年12月之後,在花蓮、在台北的現在都在嘗試著做,市區買不到新鮮野生的香蕉葉,那就嘗試用一般蒸年糕的方式來做,卡娃思成功了,現在成了我送給朋友的禮物,農曆春節的除夕年夜飯,香蕉飯一定會是我家餐桌上的一道喔!(都市原住民的家,總算有了部落的美食,很驕傲地對自己說:我很棒!哈哈!)
森林中傳統的太魯閣族住的房子🙀
花蓮縣秀林鄉秀林村
太魯閣族部落
“香蕉飯製作體驗”
看過來......
💗💗💗💗💗💗💗
進入秀林村部落,緊鄰中央山脈的部落屋
行在花蓮的大馬路上👣
香蕉園到處都是
週末的早晨,已見部落婦女準備好了
香蕉葉已經洗好了
糯米也浸泡好了
不速之客的我們,加入了
🌸🌸🌸🌸🌸🌸🌸
正在用熱水燙的香蕉葉,作用我忘了
應該是軟化香蕉葉及洗淨的作用吧!
(我猜的,只顧做忘記老師說的XD) 💕💕


香蕉手捏成塊加在水浸泡過一夜糯米
揉捏香蕉,完全溶在糯米裡
這是一份,簡易的包法
還有更好的包法,爾後有機會再來看
本來是旁觀者的小妹,把握機會
“做看看”
沒有帶相機的我,後悔
珍貴畫面
還好沒忘帶手機電力也飽飽的
拍拍,留下紀錄
香蕉葉有正反面,粗的那面是正面
就是放香蕉飯的正面
呈現鮮綠色的香蕉葉
是剛剛包好的,直接蒸
蒸的時間40-60分鐘
40分鐘後,香蕉葉變了色
香蕉香味僕鼻而來
這還是在戶外呢?
就這麼的香!香!香!
😋😋😋😋😋
在沒有時鐘ˋ計算時間的年代,部落婦女如何判斷香蕉飯蒸好了呢?這個簡單,老師說,聞到香蕉味的時候,表示熟了,再蒸一下,保證全熟,太魯閣族的婦女很有智慧,從這點確定我所聽聞的,太魯閣族婦女精於野菜的烹調料理,這是不需要懷疑的,只是少有人宣傳。
等不及放涼
先吃一個
念念不忘的滋味
想吃,自己來做
成功了
城市版的太魯閣族部落美食“香蕉糯米飯”
紫米香蕉販
食材:
白色圓形糯米、紫米,共半斤
小米一碗
香蕉,中型大小10-12個
作法:
1.白色圓形或是長條型的糯米、紫米,洗淨後分別冷水浸泡
白糯米浸泡4小時、紫米浸泡6-8小時
2.將浸泡過的糯米紫米,水倒出瀝乾後,與洗淨的小米混合
3.香蕉去皮,切成丁,放在瀝淨水分中的混合米中
使用乾淨的手套將香蕉捏小些,與米混合均勻。
4.蒸的器具,可用陶瓷的大碗或耐熱的強化玻璃保鮮,鋪上一層糯米紙
5.作法3的香蕉混合著米的生的“香蕉飯”,放入4的碗中盤中
約九分滿即可放入蒸籠。
6. 蒸鍋冷水開始加熱,大火煮開約20分鐘後,轉中火繼續蒸
整個蒸的過程約40-60分鐘,就熟了,就像蒸年糕一樣
下面圖示的作品都是我做的喔!
花蓮的親友,吃了不少
台北的親友也都吃過了
大家都說有特色好吃
健康美味、高纖的“香蕉飯”
香蕉紅藜小米飯
“香蕉飯”做法簡單
食材天然,完全沒有食品添加物
主成份:香蕉、糯米(圓或長的都可)、小米
次(副)成分:紫米、紅藜
隨意搭
天然香蕉香氣甜味
微微甜味
作為甜品、正餐都可
來自原住民族太魯閣傳統美食
創意發揮,變化一點
保證純天然手作高纖健康“香蕉飯”
舌尖上滋味像米糕,微甜
我的母親使用很多的小米做的香蕉飯
回到台北陰冷的天
大家都要注意保暖喔!
香蕉飯當宵夜來吃
哈哈!香甜入眠的夜晚~
👧🏻👧🏻👧🏻👧🏻👧🏻👧🏻
- 8樓. 異鄉芝麻事-洛城的居家生活2018/02/03 06:50卡娃思,避開電線桿,照片好看些,但它卻仍是在那兒。這是現代文明的產物,似乎也無可奈何?但美國有些城市將這些電纜改入地下。
- 7樓. 星海辰歌 ✿ 泉2018/02/03 06:28
好詳細的製作過程,最後看到成品,感覺已經能聞到甜甜的香味囉~
- 6樓. 幸福☆Anita2018/02/02 19:55
卡娃思說對了,我的原住民朋友是排灣族的,
事隔三年多,我都忘了那是用月桃葉包的,
只記得吃在嘴裡好特別喔!
很高興看到卡娃思不遺餘力的在為原住民文化努力,
雖然我不是原住民,但是我很喜歡原住民文化, 謝謝您的努力!
- 5樓. mate : 國會議員大戰奇觀2018/02/02 00:40第一次的美食見聞
有喜歡嗎? 卡娃思 於 2018/02/02 12:45回覆 - 4樓. 幸福☆Anita2018/02/01 14:08
我一直很喜歡原住民文化,尤其是服飾,有一種不知道該怎麼形容的美。
看了您介紹的香蕉飯,不禁讓我想起多年前,我的原住民朋友在端午節的時候請我吃粽子,光是外表就和台灣傳統的粽子不同,打開來更是讓人驚艷,裡面的主食是小米和糯米,內餡只有兩種:豬肉和螺肉。我一度以為,照片中那黑黑的東西是香菇,可是咬起來口感很特別,不像是香菇,後來經過原住民朋友告訴我那是螺肉,才知道我吃了很特別的"粽子"!
雖然政府已經在保存原住民的特有文化,這些一般不常見的美食,真的要繼續傳承下去,讓我們的子子孫孫都能一嚐特有的美味!
謝謝卡娃思的分享!
Anita 晚安!
您這是排灣族的"祈納福cinavu“,也像是魯凱族的阿拜,包著內線最裡面耐一層葉子,是可食的。
現代版有不一樣,一樣的是用月桃葉包的,去年達仁鄉吃過一回,滿滿月桃葉香氣逼人,總之都是善用了葉子本身的香氣,卡娃思也是超愛的,花蓮東大門夜市原住民一條街有賣,想吃過買來吃,台北我還沒找到呢?
謝謝支持鼓勵我,政府做政府的
我呢?在地的真實體驗,卡娃斯也想找回太魯閣族的文化,不是只在紙上談兵,熟悉做了幾次,還是要有香蕉葉,好友說,他們去山硤石,會幫我摘些香蕉葉,那時我家就會有香蕉葉包的香蕉飯了,哈哈~
至於傳統服飾,我正在努力中,晚安! - 3樓. 愛唱 染布鳥2018/02/01 10:55
哇 有精彩製作過程 看起來就很好吃的樣子 我喜歡的口味
- 2樓. 曼特寧2018/02/01 09:38
看起來就是很好吃的食物
令人垂涎三尺
- 1樓. 異鄉芝麻事-洛城的居家生活2018/02/01 02:45寧靜的部落屋,旁邊的電塔很煞風景。香蕉飯應算是部落的古早味了。啊哈!我忘了避開電線桿,下回注意,不過確實煞風景的電線桿,布洛林著山邊,還真的都是電線桿滿佈。
是的,就古早味的部落美食。 卡娃思 於 2018/02/01 09:58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