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善,是會循環的;我們缺的不是更硬的制度,而是更柔軟的心;'多看一眼,多問一句,多掏一下零錢'開始的;或許你給的是六塊錢,但你留下的,是一個孩子對世界的信任!
2025/11/28 12:22
瀏覽13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上週滑到桃園的地方社團,一則貼文讓我久久無法忘懷。

一名學生因為眼睛突然不舒服,獨自到診所就醫。因為沒帶健保卡,被要求先繳交押金與健保費。孩子把身上所有的錢全部掏出來,卻仍然少了六塊錢。

這六塊錢,竟成了他無法看診的理由。

診所堅持「規定如此」,完全不肯通融。即便家長已經電話告知自己手邊正忙、無法即刻趕來,並提出「是否能先匯款」的替代方式,櫃台人員仍然一句「不行」——堅持要現金、堅持不先讓孩子掛號接受處置。

最後,孩子不敢在診所裡承受那份尷尬與旁人的目光,只能走到門外,在寒風中焦急地等家長帶錢過來。這 那天外頭真的很冷,但我猜,那孩子此刻心裡的那份冷,恐怕更深。

而我們曾經最引以為傲的「台灣人情味」,又去哪了呢?看到這裡,我心裡立刻浮起一個問題:六塊錢真的比一個孩子當下的健康與不安更重要嗎?

搜尋圖片商品

◼︎ 當「規定」變成了擋住善意的牆

其實,就在上個月,桃園也發生公車司機毆打學生的事件。雖然衝突背後有許多因素,但事情的起點,同樣是——司機懷疑學生少付了五塊錢,堅持要學生補。

兩件事放在一起,就會發現一個令人無法忽視的現象:

我們越來越習慣用制度做為唯一的判準,而忘了制度背後面對的是一個個真實的人

我理解「公事公辦」的必要性,也尊重診所與司機維持秩序的初衷。

但我更想問的是:在遵守規定之餘,我們還剩下多少「伸手幫一把」的勇氣

六塊錢不是負擔,而是一個大人能做的溫柔

如果我在現場,我相信自己一定會立刻從口袋裡掏出六塊錢。

不是因為我多偉大,而是因為:

• 這不是一筆昂貴的費用

• 那是對方此刻最急需的幫助

• 是自己能在最短時間內做到的善意

那間診所當時還有不少人在等待,卻沒有任何一位大人選擇伸手。

孩子的焦急、難受與孤單,全都被看在眼裡,卻沒有人願意跨出那一步。

那一幕,比六塊錢更令人心寒。

◼︎ 我們小時候,或許也都曾被這樣幫過

我永遠記得,學生時代搭公車時,偶爾會遇到沒零錢的窘境。

每一次,身旁的叔叔阿姨總會二話不說幫我(或是其他乘客)補投。那份小小的善意,對當時的我來說,是一種「有人願意在我需要時站在我這邊」的踏實。

而正是這些善意,在我心中種下了種子。

所以長大之後,我也更願意去伸出手,幫助那些在困境邊緣徘徊的人。

善,是會循環的。我們缺的不是更硬的制度,而是更柔軟的心

這兩個月發生的事件可以發現,我們並不是沒有能力幫忙,

而是太習慣「不想製造麻煩」。

但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溫度,就是從「多看一眼、多問一句、多掏一下零錢」開始的。或許你給的是六塊錢,但你留下的,是一個孩子對世界的信任。

只要我們願意當那個「第一個願意伸手的人」,

這個社會就會比昨天更溫暖一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