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開漳聖王信仰
陳元光(657年2月-711年),字廷炬,號龍湖,河東猗氏(今山西臨猗縣)人(一說為河南省固始縣陳集人),被認為是代北鮮卑貴族侯莫陳氏後裔[2。福建漳州人與台灣的漳州移民後代,均尊稱其為開漳聖王。
13 歲那年隨父親嶺南行軍總管陳政出征到福建,治理嶺南地區。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4月,陳政卒于任上,陳元光襲職,代父領兵,封玉鈴衛翊府左郎將,平息廣東陳謙與蠻僚首領苗自成、雷萬興等寇亂,閩南一帶遂安定。陳元光被晉階為正議大夫,詔封為嶺南行軍總管。
當 時陳元光所處的漳州屬"地極七閩,境連百粵",是少數民族與漢族混居的區域。陳元光認為僅憑武力鎮壓是"兵革徒威於外,禮讓乃格其心",而且"誅之不可勝 誅,徙之則難以盡徙","功愈勞而效愈寡"。於是呈請皇帝在泉州、潮州之間設郡縣,以加強對該地區的統治。唐垂拱二年(686年),武后下詔,准奏在原綏 安地段創建漳州, 轄漳浦、懷恩二縣,漳浦附州為縣,任命陳元光為漳州刺史(州長)兼任漳浦縣令。
此後,陳元光平定閩粵三十六寨,建堡屯兵,安定邊陲。使北至泉州,南至潮州,西至贛州,東至台海諸島嶼,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後來把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方式和耕作技術引進到這個地方,種植水稻和麻、甘蔗、香蕉、荔枝、龍眼、花卉等經濟作物。
唐睿宗景雲二年(西元711年)11月5日,苗自成、雷萬興之子又於潮州聚眾反抗朝廷,敵眾潛達嶽山。陳元光聞訊率輕騎抵禦,因援兵到晚了,被敵將藍奉高用刀殺死。漳郡黎民,聞之如喪考妣,為之哀號。
陳元光開發漳、潮地區的業績,受到歷代朝廷的褒崇。唐先天元年(西元712年),唐玄宗賜贈陳元光為豹韜衛大將軍,臨漳侯,謐忠毅文惠,後又追封他為潁川侯,賜"盛德大祀之坊"。
宋 徽宗賜與陳元光"威惠廟"匾額。宋孝宗加封陳元光為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明朝又改封他為昭烈侯。漳州地區人民把他尊為"開漳聖王";民間的崇敬,加上朝廷 的推崇,使對開漳聖王的崇拜迅速風行。明末起,又隨閩南人的開發台灣,傳播到台灣 。據台灣1919年的統計,全台有陳元光廟53座之多。
閩 南百姓奉祀開漳聖王,主要是景仰他率中原十八族娃開拓閩南,播傳中原文化的業績。陳元光自其父始,先後數代治理漳州,使這片荒原成為福建最富庶之地,功德 無量,因而成為漳州的鄉土神 。陳元光舉族遷閩,成為閩南陳氏始祖,日此,閩台陳姓子弟不論是否漳州籍貫,也多祀陳元光。這樣一來,許多陳聖王宮逐漸變為家廟性質,許多外姓漸漸退出祭 祀圈 。
陳元光被後人尊為"開漳聖王",在閩台的影響巨大。這些人的後裔陸續漂洋到臺灣及東南亞一帶。在閩台,多年來人們為開漳聖王立廟奉 祀,香火如昔。目前,漳州地區香火依然旺盛的威惠廟有:雲霄威惠廟,在雲霄縣蘭陵鎮亨堂村,素稱“開漳第一廟”。雲霄燕翼宮,原系陳元光故居,俗稱“王 府”。始建于唐開元年間的漳浦威惠廟,俗稱西廟。始建于唐貞元年間的松州威惠廟,在今薌城區浦南鎮松州村。東山銅陵的東嶺大廟,薌城區的官園威惠廟、新橋 頭威惠廟等等。
在今泉州市、廈門市也有一些奉祀開漳聖王的廟宇。如位於泉州市豐澤區城東街道西福社區的西福宮。西福宮據傳始建於五代,建築 面積300平米。主祀開漳聖王,配祀朱、邢、李三王爺以及武安尊王許遠。當地信眾以農曆八月十五日為聖王生。廈門昭惠宮位於廈門市思明區洪本部。始建于明 末,原為供奉廣澤尊王的小廟,清順治十三年,同安丙洲九世陳士朝率家族遷入,先是把開漳聖王神像寄祀於廟,至乾隆間陳姓人丁興旺,號"丙洲陳",陳聖王遂 反客為主,成為廟中主神。 越四十年,丙洲陳之十五世福建水師提督陳化成捐資倡修,擴廟宇而增亭閣,並定廟名為昭惠,該廟2006年重修,為廈門市涉台文物。廈門思明區圓海宮,又稱 陳元光紀念堂,位於思明區美仁後社,始建於明末。相傳斯時漳州水患,大水將新橋威惠廟的聖王神像沖走,沿九龍江西溪入海飄至廈門,退潮時擱淺在浮嶼北面沙 灘,當地人抬之不動,漲潮後又飄移至美仁後社的沙灘,為當地陳氏族人迎請上岸,建圓海宮奉祀,當地人稱神為"公祖"。宮1992年重建,建築面積400多 平方米,占地358平方米,現為廈門市陳元光學術研究會所在地。
開漳聖王是台灣與福建的共同信仰,福建除了與台灣有著共同的開漳聖王以外,福建也一向與台灣關係密切,與台灣的各項合作也最積極,加上地理位置接近,福建不但吸引大量台商進駐,也成為兩岸婚姻中台灣男性娶大陸新娘的熱門地點;福建新娘生活習慣、文化背景接近台灣,使得福建新娘非常容易融入台灣生活,使得福建新娘一直深受台灣男性歡迎,歡迎與我們聯絡,透過我們專業的福建新娘婚姻介紹到福建相親、單身聯誼娶福建新娘。
原文:http://fujian.match99.org/?p=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