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裂孔及剝離
眼球內部充滿著如蛋清般透明的玻璃體,其後膜(玻璃體後膜)
緊靠貼於其下之視網膜。隨著老化或因眼外傷、眼內手術後、
眼內發炎等狀況,原本緻密透明的玻璃體會水化、
收縮,其後膜便會與靠接之視網膜分開,此一過程及結果,
稱之為「後玻璃體剝離」。
此過程會對視網膜產生一拉扯的力量,在視網膜較脆弱及
與玻璃體膜沾黏較緊的地方可能拉出裂孔.
裂孔通常發生在周邊視網膜,對視力影響不大。
但裂孔可以進一步引起視網膜剝離,而引起嚴重的視功能傷
害。由此機制產生之裂孔及視網膜剝離,通常發生於較年長
病人,年輕人則常因周邊視網膜退化變薄,產生萎縮性圓孔,
同樣也會造成視網膜剝離。裂孔性視網膜剝離之危險因子
在台灣,每年約有一千多人因視網膜裂孔引起視網膜剝離。
發生裂孔並導致視網膜剝離
的危險因子有:
1.高度近視。
2.有視網膜剝離家族史者。
3.曾經動過白內障手術摘除水晶體者。
4.眼球或頭部受過劇烈撞擊。
5.眼內發炎者。
6.眼底檢查有周邊玻璃體視網膜退化,出現視網膜變薄者
7.另一眼有裂孔或裂孔性視網膜剝離者
8.常常注視3C產品,致使視網膜被藍光熱能傷害!
視網膜裂孔及視網膜剝離之症狀
玻璃體牽扯視網膜產生裂孔時,網膜下方色素細胞釋出及
裂孔邊緣斷裂血管引起之出血,是病人看到大量飛蚊的主
要原因。若發現突然出現之閃光(表示玻璃體對視網膜牽扯),
眼前出現大量飛蚊或看到煙或蜘蛛網狀物(表示可能是玻璃
體出血或急性後玻璃體剝離),可能為視網膜裂孔之警示。
年經人周邊視網膜萎縮性圓孔一般則無症狀。故有家族史、
近視較深者,宜接受眼底檢查,確定周邊視網膜正常。
若裂孔不加以治療,玻璃體液有可能灌入裂孔,進入
視網膜下腔,演變成視網膜剝離。
視網膜剝離範圍可以緩慢逐漸擴大(年輕人較有此可能),
也可能在短時間內迅速進行。
一旦視網膜剝離超過一定範圍,會伴隨明顯症狀,
如:視野缺損、眼前有黑幕。
視網膜黃斑部是影響視力最重要的部位,位於整個視網膜
中心。如果黃斑部也產生剝離,視力可能會明顯減退,
甚至到只能查覺光線或手的移動而已。同時也會感到物體的
形狀扭曲及顏色改變。有時視網膜裂孔會發生於黃斑部
位置,多半發生在老年人或有高度近視者身上。
所幸大多數黃斑部裂孔並不會伴有大範圍之視網膜剝離,
周邊視力不受影響。
但高度近視若出現黃斑部裂孔,往往會伴有大範圍之
視網膜剝離,嚴重影響視力。
視網膜裂孔及剝離之治療
當視網膜裂孔產生時,可利用雷射或冷凍治療。兩種治療
目的都是在視網膜裂孔周圍引起瘢痕組織之形成,將裂孔
周圍之視網膜與其下組織焊合在一起,以防止玻璃體液經
裂孔進入視網膜下腔,造成視網膜剝離。大多數的情形,
可以使用雷射治療;少數裂孔位於視網膜極周邊,雷射無
法處理,可經由結膜鞏膜處使用冷凍治療。
術後要避免劇烈運動,尤其是身體的碰撞及頭部快速擺動
更應避免,直到雷射或冷凍瘢痕足夠強固。一般要2~4週。
至於非單純裂孔而已經產生裂孔性視網膜剝離時,其治療
方法則包括鞏膜扣壓或玻璃體切除術。術中可能併用冷凍
或雷射視網膜固著治療。若使用玻璃體切除,幾乎均需要
搭配眼球內氣體或矽油灌注,以使剝離之視網膜復位。
醫師會判斷何
種治療對病患最有利,以選擇治療方式。大約少於1/6的
病人需做第二次開刀,以成功地重新貼合剝離之視網膜。
手術後能恢復多少視力,主要取決於視網膜中心部位是
否發生剝離。如果僅周圍部位剝離,有大於50%機會
可以回復原先視力。
文:映兆編輯,資料來自網路
這圖看起來歪曲不正就要趕快就診!
圖來自網路,文:映兆編輯,資料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