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不論是點綴著鷺鷥的無垠翠綠稻田,或是初夏黃昏時歸巢的一行白鷺,都是文人墨客筆下恬靜迷人的鄉間美景。而在田裡,全身披著潔白羽毛、長著一副黑色嘴喙、悠閒地漫步在秧苗間的白鷺鷥,通常都是台灣普遍的留鳥-小白鷺。纖細優雅的體態外,小白鷺在覓食時的行為,也是非常的曼妙:牠們時而直向前衝、時而揮動翅膀,還會做出迴轉、伸頸、扭身等高難度動作,有如舞台上的芭蕾明星一般。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牠們的叫聲非但如破鑼般地不堪入耳,簡直只能以"嘔啞嘈雜"來形容。看來上帝造鳥,也是沒有十全十美的呢!
鷺,頭頂、胸、肩、背部生長毛如絲,故又稱鷺鷥。在臺灣,若要看美麗的絲羽,便屬春季的大白鷺!大白鷺很兇,度冬時雖會群集戳魚,不過彼此保持距離,誰犯著邊界,就伸著長頸威嚇對方,過頭了就衝上前用腳踢!看過電影《小子難纏》吧?經典的鶴形腳就是這樣!
在三、四月看到的大白鷺是北返的群體,有美麗的繁殖羽──長長的流蘇絲羽在春陽下非常美。這時大家倒和和氣氣的,結了伴要回北方去;此時全臺都能看見大白鷺高高的身影,尤其遠望連綿的水田魚塭,可見一抹鮮明的白。
淨的溪流、水溝池,都有機會看到一、兩隻正各自抓魚。在許多人印象中以為最常見的鷺鷥都是小白鷺,但田裡最常見的並不是牠們喔!
其實真正常見的是黃頭鷺,好比臺北的關渡一帶,連分隔島草皮、校園操場等地,都可看到牠們正在草地抓蟲。因為,黃頭鷺基本上不抓魚,草地的蝗蟲、蛙類才是牠們的最愛!入夏後,臺灣各地陸續割稻,割稻機後成群的白鳥,跟著收成稻蝗、蜘蛛,少者數十,多者兩、三百計,凡是飛過的就會下來跟在鐵牛後頭跑跳。一想到這一大群的「恐龍後裔」追著農機跑的景象⋯⋯每每讓人失笑。
張開雙翼翱翔飛揚
眺望四野無限
天高地闊任迴旋
雖不如蒼鷹迅雷疾風
自有一番優雅從容
沒有黃鶯出谷悅耳歌喉
那就默默佇立枝頭
靜觀八方
安享自適恬淡悠然
昂首藍天領略浮雲縹緲
縱身一躍滑翔
悄然停佇碧水
悠悠弄清波蕩漾
微笑凝眸就在綠蔭深深處。。。
在台灣,一共可以發現六種通體白色的鷺鷥,由於牠們身上的羽毛都是純白色,無法由羽色來辨別牠們的種類,只能用牠們其他的特徵,例如體型的大小、嘴腳的顏色、身體的形狀、胖瘦的程度來加以區分。而小白鷺的特徵,就是牠們擁有黑色的嘴喙和黑色的腳脛;而腳趾的顏色,使牠們看來就像是穿著一雙鮮黃的襪子。每當春夏繁殖季節來臨時,在牠們的腦後和胸口,還會長出幾根又長又細、流蘇般的白色飾羽;而眼睛和嘴巴之間的皮膚,也會因為血管充血而顯現出漂亮的桃紅色,就好像在告訴牠的同伴說:我已經準備好要成家立業了!
這種夜鷺雖然長的有像企鵝,但是微胖的身軀和灰白的腹部,背上有黑灰色的羽毛延伸到背部,讓人乍看還真有幾許企鵝的味道。
台灣各地海拔1500公尺以下之水域旁,包含澎湖、馬祖、金門、蘭嶼皆可以發現其蹤跡。夜鷺喜愛在夜晚或清晨黃昏時行動,因此台語常以暗光鳥形容半夜不睡覺,或熬夜至清晨的人們。除了夜間活動的特性外,宜蘭人也觀察到其生活型態與天氣間,有著奇妙的經驗法則,當地俗諺「暗公吼上山,笠仔棕簑著來幔;暗公吼落海,笠仔棕簑著來解」,意思是說,當看見夜鷺往山上飛,表示即將有雨,斗笠蓑衣要趕緊拿出來披在身上;反之若夜鷺往海邊飛去,則天氣好轉,可以將斗笠蓑衣脫掉。雖然夜鷺在夜間活動,但由於生活環境與人類接近,因此仍可以發現不少以夜鷺為觀察對象的俗諺。
夜鷺的繁殖期為2-8月,繁殖期的夜鷺會與小白鷺、黃頭鷺等其他鷺科鳥類共用營巢(heronry),導致形成非常吵雜的鷺鷥林,而夜間活動的夜鷺也與白天活動的白鷺相反,形成彼此換班守營的有趣現象。社區型的巢營能提高每個巢當中的幼鳥存活率,由於有數量較龐大的親鳥警戒及保護,大多不易遇到猛禽襲擊,親鳥也較能放心的外出覓食、找巢材。鷺鷥營巢在過去台灣鄉村是常見的景觀,其實早期的農民是非常喜愛鷺鷥林的,認為這是吉利的象徵。以生態學的角度來看,這些鳥類可以混居於一處,表示該處的物種豐富度(species richness)足夠,若當中出現以兩生類為食的黃頭鷺鷥,更表示該處環境未有嚴重汙染。但隨著土地不斷被開發,這種過去常見的景色正逐漸消失。
▲杜甫《絕句》~【兩個黄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網圖)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黄鸝。】
~~~~~~~~~~~~~~~~~~~~~~~~~~~~~~~~~~~~~~
白鷺鷥有潔淨的羽毛和優雅姿態,也有獨立或群飛的詩情畫意。
古典詩詞中,常作為〔高潔〕、〔閒適〕或〔自然意趣〕的象徵。
不少詩詞作品裡,常見其蹤跡;傳達詩人的情懷和思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