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Q軍大事頻發,輾轉各大論壇PTT打探,不可開交。明後有空會交待,目下回覆兩問,如下。
1, 有空可以麻煩一丁寫一篇關於"腦場"的文章嗎? 相關連接如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hDYjjUyKbc

2, 我的關係每下愈況。分不出是我的自私,還是他的問題。如果說這個世界是我的心像反射,那麼他的問題,當然就是我的問題了。於是一切歸結於我,必須由我改變與解決。
但是另一種解釋是,我跟他已經分道揚鑣(隨著地球的分裂),當然也就合不來呀。
我分不出該以哪種方式解釋,才能讓自己心能平靜?
答:若在不同維度,心下已無眷戀,你顯然不是這個狀態。但地球目前的星光界狀態是4維半流體平台,分合推攘的自然磨合期,要到2025年(2016是大轉變年,9年後塵埃落定)才確立穩定的第5維度。這期間,很多早已確立分屬不同地球的關係,當事人均心下瞭然,漸行漸遠,水過無痕。
既有困惑不解,可見二人尚在同一平台,並非分屬不同世界,而多是雙方舊時間線不再重合,新的故事(新時間線)尚未開始,安全感在缺乏固著貼附時,對全新能量不習慣的惶恐。
至於是不是「我的問題」這又回到法則第一「自由意志選擇」的問題了。尚未開通內視人格(心輪堵塞)的,本能的投射讓他們只能看到外界,所以問題永遠是由外部引發的。如憂鬱症是血清素太低、癌症是吃太多肉,或素食缺乏這個那個營養怎辦...一個蘿蔔一個坑,我有這個麻煩,就有對應我麻煩的外部人事物。
內視人格既已養成,對外投射的習慣就平息了。習於往內返照的人格常自問「這個情況下要怎樣才能幫助自己,又不傷害對方?」這就是「意識擴展」的初期現象:停止投射。
停止投射的人格,泰半已進入演化的第二階段, 也就是已脫離群體工蜂意識,踏入「個體意識」發展期。聽你語調,尚未肯定也不清楚這個關係惡化「是不是我的問題」,可見你是卡在1.5階段的境界。「是不是我的問題」這是由你的意識階段決定的,而不是由個人意願決定的。
選擇是「我的問題」,麻煩大,因為你必須工作自己才能化解問題,選擇問題出在對方他方,或$%#@方(反正不是我方),麻煩小,因為問題可以投射,或掃入角落視而不見。這兩者(問題在我在他)都會有後果,收拾後果時才能觀察-發現起因,因果大白,悔之莫及。此理恆用世間關係/經濟/政治/家事/健康/事故/起落,一切事。
以下舊文和以上兩問皆有相關互涉,附上為參考,希望對讀者有幫助。
---------------深入一點的量子物理實相是多維的,每分每秒你經歷千百億個實相的選擇,
業力若真結束,頻律必不相同,
雙方對實相的選擇也就漸行漸遠,逐漸成為不再相交的平行線。
多維實相是全息的,也就是說有一個線性的你仍然選擇和老舊振動共舞,
共鳴於安全感的恐慌情緒,
但有一個「決定斷業力的你」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你是前者?後者?自由意志決定之。
不論你做出何種決定,總是會有一個做出「相反決定」之「可能的你」存在,
但那個決定是不是「這個你」?
你的實相只會隨著你的決定(因),發展出你所選擇的結(果)。不明前因,後果自負。
問:文章多次提到我們應該無條件愛每一個人,有服務他人的精神, 但若遇到能量頻率不合的朋友,我們選擇離開的方式不會與此精神相違背嗎?
1丁: "愛每一個人,有服務他人的精神"這是慈悲心,
上文也提到: 慈悲心被同情心淹沒,才會發生差錯。
慈悲有智慧辨析, 同情會沈溺縱容。
而"遇到能量頻率不合的朋友,選擇離開不與此精神相違背嗎" 卻比較像是同情心的沈溺縱容。
這個連第六密度的ra都會判斷錯誤的情況,實在不能苛責人類對此慈悲/同情的混淆困惑。
怎樣分別呢?
還是要從自己身上找。仔細觀察自己是不是有受害/犧牲/拯救者(victim/rescuer)的情結~
耶穌他老兄就有,而且很嚴重,
可是他做出上十字架的動機, 是有關世代業力的一個深遠決定,故不在此範圍內。
人類用犧牲/拯救者的情結做微妙的操控,經常出現在父母子女的關係中,
當你對這人覺得"有義務,有責任"時,經常可能是拯救/犧牲的情結,
或者是文化的制約,而不是出自心輪真實的普世之愛,即慈悲之心。
伴侶關係更是如此, 尤其是在合群人格的階段,
男方本能(無意識的)扮演受害者,女的馬上縱身入劇,配合扮演犧牲/拯救者。這樣的戲劇張力,很吸引嗜狗血的戲劇人格。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樓. 一丁2018/05/17 10:39
第2題問的其實是: 我要如何見解, 才能解決思考上2選1的困惑?
容我不客氣說,東方制式教育法,考試為上-正確為上,會養成只追求2選1「正確答案」的思考方式,就每碰上哲學瓶頸,或形而上的精神難題時,也會無意識的自動傾向判定2選1何者「正確」,要怎樣還是那樣?出漏洞的是這個還是那個?宗教就可以教你選擇那個「正確」答案,牧師神父海鮮上人,那個不是諄諄告誡,要這樣不要那樣?貪圖簡易方便的答案,你就永遠無法脫離群體心智,這種心智為大腦所操控(心不在,『當下』不見),易被情感綁縛所苦,因而追求分心(向外執取),只能處理物理程序能力(管理世俗事物),完全束手無策於物質以上,情感精神層次的困境。心智無力,外則發怒,內必挫折,終究憂鬱--心智無力,就會因情感而流失原本可自我賦值的巨大能量。走上靈性之路後,沒有是非題和選擇題,只剩下不斷、永恆深入的回答題了。如不能開始追究深入自己,訓練一向貪懶浮躁的心智做稍複雜嚴謹的思考,那麼就只能留在隨情緒情感浮沉的階段,登堂入室進入獨立清明的境界(或至少不再受高血壓操縱的穩定心智),你必得斷開2選1的單向思考法,代以整體/全面性的鳥瞰觀察法。.觀察再觀察,不斷觀察,但記住「觀察所得,即為觀察者本身 ('observer is the observed' by jiddu krishnamurti )」。在這種前提下做「明心照見」式的思考,答案自然浮現。非單向而以宏觀整合的綜合性答案,不會向你遞上簡單方便的解決方案,但絕對比人格偏見下的單選答案更完整,重點是你「學到了」而非「得來速答案」完全沒有學到什麼,前者是學習了critical thinking嚴謹思考方式,後者心智一如以往沉睡,心智一日不發揮作用,情緒就會如常打擾你。.印度教育也是考試為上的單選題,所以常聽克里虛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再而三的對發問提點,如何著手「觀察」發問者自己的問題,老K從不給答案的,他只逼你面對問題深入觀察,純淨的觀察沒有定見、沒有批判,瞭解就會出現,答案就在其中了。沒有批判,耐著性子的「觀察」,「小我(複雜的慾望)」失去對人格的指點力量,問題的答案就這樣簡單的出現。一丁 於 2018/05/17 10:40回覆



